原作《地下室支帐篷避暑,再不装空调就影响大学招生了》 【作者:柯锐 新京报评论公众号 2025年6月27日】 点评: 评论的预警功能不可“缺岗” (点评人: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评论的建设性,是评论编辑的基本理念。这样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至于如何理解评论的建设性,看似不证自明,实则有着巨大的探讨空间。 在我看来,评论的建设性,就是评论的预警功能。好的评论,思想性就是观点的预见性,预见的核心是向读者发出预警,让他们从评论的论证中,发现深层的问题,通过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类似问题的再度发生。 评论的预警功能需要评论作者吹起预警的号角。这样的评论冲锋号,需要作者从一个具象的事实中,看到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评论,向全社会或者某个行业领域发出预警信号。 6月27日,《新京报》的快评《地下室支帐篷避暑,再不装空调就影响大学招生了》,略带悬念的标题,帐篷避暑的叙事,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新闻由头并不复杂,评论的由头是东北地区某高校学生的夏季生活。作者将传统观念的“夏天不热”,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生长环境结合起来,“热与不热”的相对性,点出了上年纪者的“热与不热”的概念之别。在这样的观念代沟中,道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高校如何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 上一代人的不热与下一代人的热,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区,时空中的人发生了变化,对温度的感知力也发生了变化。作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对学生宿舍的管理理念如何与时俱进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 这篇评论通过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学生宿舍管理对比,让读者看到东北地区高校学生宿舍装空调并非新鲜事,在此基础上,作者更进一步,直接点明“空调影响高校口碑”。把空调与口碑关联,诉求得不到满足,口碑就从“斗室”扩展到大学校园,再辐射到一所大学的声誉上。这样的层层递进,能让读者尤其是高校管理者意识到学生宿舍空调非小事。当一篇评论能够传递出这样的预警信号,就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评论好不好,要看评论的预警功能是否“缺岗”。预警功能没闲置,评论的传播力强了,评论的威力和媒体的尊严也就立了起来。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