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驻村故事】刘智强:肩上担民生福祉 笔下写增收致富

2025-6-24 22:57|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16| 评论: 0|来自: 石阡县融媒体中心

摘要: 【驻村故事】刘智强:肩上担民生福祉 笔下写增收致富
刘智强是一名经常驰骋在各地采访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去年10月,他放下手中的笔,被新华社贵州分社派往石阡县,挂职枫香乡党委副书记兼梨子园村包村干部,从此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头扎根乡村,挑起民生福祉重担,谱写助农增收致富新篇章。


见到刘智强时,他正在梨子园村的茶园里与村民唠家常、话发展,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说起第一次来村里时,他感慨不已,处处都是难题,都亟待解决。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枫香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刘智强说:“看到这漫山遍野的茶叶有200多亩,但是村民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梨子园村有一个完整的茶叶加工厂,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地运转起来,我们这个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村里的主要是一些留守的老人小孩,生活也比较单调。”


刚上任几天,作为包村干部的刘智强便开始了走访,详细了解该村产业、群众生活等情况,将村里大小事情、村民家长里短都装进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也让他快速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好感。同时,他主动积极利用新华社平台及自身优势,对接外地客商前来考察投资。很快,村里的茶叶加工厂再次运转起来,优质大米等农特产品打开销路,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枫香乡梨子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易礼学说:“刘智强帮我们村引进了茶叶企业家,盘活了我村茶叶加工厂,让我们大部分种茶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他还借助新华社平台及自身优势,大力宣传推介我村农特产品,打造我村优质大米品牌,全力助推我村村民群众增收致富。”


枫香乡梨子园村村民甘大秀说:“我家今年茶叶有2亩多点,收入有4000多块钱,希望村里把这个茶厂继续经营下去,我们一年有茶叶摘,就有点收入。”
今年元旦,刚来两月不到的刘智强在全村干了一件大事,让群众对他的好感直线飙升,彻底认可了这位“舞文弄墨”的“刘书记”。
枫香乡梨子园村村民肖寿红说:“刘书记来了后帮我们办了一场元旦晚会,大家全部聚集在一起,包饺子、看演出,是非常好的,年年都希望有这样的活动。”


正因为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晚会,让刘智强见识到了村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凝聚力,也让这位见惯人间冷暖和悲欢离合的新华社记者感动不已。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枫香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刘智强说:“当时的氛围非常和谐美好,尤其第二天,我们召集了一些群众一起展望新一年的茶产业发展,全村一个不落都参加了活动,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感动。”
而作为枫香乡党委挂职副书记,刘智强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从业经验及人脉资源,不仅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搭建枫香乡及梨子园村对外宣传矩阵,助力党建宣传和阡货出山,还吸引了一些社会公益机构和爱心人士的目光,纷纷捐资捐物,奉献爱心。


枫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文芬说:“教育上,半年来组织捐款捐物惠及学生2000余人次;宣传上,开创了个人的抖音号、小红书号等自媒体平台,助力群众农产品销售,梨子园的茶荣登新华社报道并且成功地亮相新华社海外版报道。”
自2015年新华社定点帮扶石阡以来,像刘智强这样一批又一批新华社优秀人才将热血和青春挥洒在石阡大地,助力石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枫香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刘智强说:“我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地带来持续的发展动能,希望石阡能够带着新华社赋予这里好的资源,好的发展思路和方法继续坚持下去,我想我们石阡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过得越来越好。”(石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政超 李厅木)


来源:石阡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席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