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闻有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思想有碰撞,弄潮观点把握时代脉搏。 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图源:视觉中国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文化之力,在浸润血脉、滋养心灵,于无声处铸魂育人。反腐,既须以法纪施雷霆之力,亦须用文化厚涵养之功。积极正向的政治生态、理想信念、家庭风气、社会道德等文化力量,能长养领导干部浩然之气。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如果先进的廉政文化不去占领文化阵地、营造社会氛围,腐败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污染社会、搞坏党风政风”。他深刻阐释和有力践行了反腐倡廉的系统理念,推动浙江率先建设廉政文化,要求强化“不能为”的制度建设、“不敢为”的惩戒警示和“不想为”的素质教育,努力把反腐倡廉工作抓实抓细。 详情点击>>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让廉洁成为党政干部的第一德行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有模仿心仪对象的天赋。按照塔尔德的模仿律,乡村模仿城市,民间模仿精英,具有典范引领价值的人事物,总是被模仿的对象。 廉洁是社会健康的核心指标,社会的廉洁程度衡量着未来发展的空间。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尊廉、崇廉、爱廉的优良传统。当代社会,廉洁文化建设正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不断夯实我国的廉洁文化土壤。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塑造新的价值观。对党政干部来说,什么是廉洁。什么样的职务行为符合廉洁的要求,党纪法规只能制定基本的框架。廉洁文化建设,要求全体党政干部用自己的德行践行初心,用具体的行动交出满意的试卷。实现这样的目标,廉洁应成为自己的第一德行。 廉洁应当成为党政干部的第一德行,在于廉洁应该成为这个职业群体的卓越品质。这种品质有个人秉性的规定,更有后天的个人觉醒,意识到廉洁是党政干部的基石,缺少这样的基石,也就失去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资格。当廉洁真正在党政干部的心灵世界安家驻扎,廉洁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使自己获得参与廉洁文化建设的资质。 廉洁配当党政干部的第一德行,在于廉洁不仅仅是理念,更在于廉洁要在现实社会中经得起长期的考验。社会复杂,每个置身其中的党政干部,每天都要经受着来自外部的诱惑和压力,面对诱惑而不为所动,这样的廉洁目标挑战着党政干部的感性偏好,他们必须说服自己不受各种诱惑的挑衅。在这样的自我战胜过程中,每一次成功的抵制,都是对廉洁品质的加固,也是对廉洁文化的独特贡献。面对压力而不屈服,同样是道德上的廉洁自己,因为些许的退让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这样的屈服属于隐形的非廉洁。抗拒诱惑和压力有多难,收获的德行也就有多少。 廉洁文化繁荣,需要党政干部确立廉洁的最高境界,把这样的境界作为执政为民的“道德导航仪”。随时纠正自身的行为偏颇,不断让德行强大起来,让自己的德行在廉洁文化建设中闪耀着应有的光芒。
编辑:梅镕缨 “关键一招”的核心竞争力 张焱 ■ 张焱
编者按:今日起,本版推出新栏目《评论员看浙江》,邀请全国媒体资深评论员,以开阔的全国视野和专业的洞察力,聚焦浙江的创新实践与涌现的新人新事,进行深度观察与评析。首批特邀几位在央媒工作的浙江籍评论员,以“双重视角”解析更为立体的浙江发展图景及其时代价值。
这几日,正为父亲办理遗产公证,材料递交后,接到海宁公证处工作人员的电话:需要一份四十多年前父亲在内蒙古支边时的证明文件。
我瞬间崩溃,声调不自觉地拔高:“这让我上哪儿找?!”电话那头,声音依旧沉稳:“您别急,可以试试联系当地档案局,他们或许有存档。我们已尽可能前置核查了逝者及家属的本地信息,这份外地材料实在查不到,才需要您这边补充。”
我心头一震。原来,这通“要证明”的电话背后,是他们默默做完了大量排查筛选,只剩下这道只能由当事人完成、实在绕不过去的程序。此刻这份指向清晰、主动作为的服务,像一束光,照进了繁琐手续带来的疲惫中,让人感觉格外熨帖。
作为一个在京工作的浙江人,常听人赞浙江的富、浙江的美。但真正戳中我心窝的,是那些关于“温度”的细节:外地朋友高速抛锚,抢险车未呼先应几分钟就赶到现场,高效免费;企业主在政务大厅咨询完,被工作人员主动叫住:“您孩子入学政策需要一并了解吗?”这些不期而遇的服务暖流,无声滋养着浙江的富庶与美好。
浙江对政务服务的革新,始终以“人的体验”为标尺。传统政务服务改革以“减法”为主,即通过精简审批事项、优化流程、降低门槛,提升行政效率。然而,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市场主体多元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仅靠“减法”已难以满足群众与企业的深层次需求。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再到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浙江将改革从“减法”转向“乘法”,走向的是系统性创新,其创造的不仅是办事的便利,更是发展的确定性、创新的包容性,这关乎人心的向背。
何谓政务服务增值化?简言之,预判需求、创造价值。争创营商环境新优势,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是“关键一招”。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加快打造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改革标志性成果。
“关键一招”何以关键?这层窗户纸其实一捅就破。在今天高质量发展竞争中,政务服务的“隐性价值”正超越土地、税收等传统要素,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当“阳光救援”让外地车主在困境中感受浙江温度,当“遗产公证”让市民在人生至暗时刻免于奔波,这些体验会转化为对区域治理能力的信任与口碑。数据就是明证,2024年以来,浙江全省在册市场经营主体总量达1095.17万户,同比增长5.91%,高新技术企业增长量居全国前列;2024年“浙里办”投诉量较两年前下降75%,群众与企业用脚投票印证了“服务增值”与“发展增效”的正向循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要求浙江“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浙江需要以更多创新和实践为全国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范围内的政务服务改革提供浙江素材。在“地方试点—国家推广”的中国式改革路径中,浙江正在发挥更大作用,肩负更多的期待。
这场改革,不是抵达,而是扬帆。它揭示一个更深的逻辑:政务服务改革的核心,不仅在于民众脚步的简化,更在于政府职能的主动进击;不仅在于企业手续的便捷,更在于政府服务的俯身贴近;不仅在于政策的表层覆盖,更在于其深层活力的真正激活。
(作者系光明日报评论员)
“两创”深度融合是个棋眼 6月6日至7日,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南京举行。6月7日上午,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第二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揭牌、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公布……映射长三角一体化加速跃进的新动能。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
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越来越显著。面对国际经贸形势不确定性的加剧与新一轮科技变革促进的产业迭代升级加快,三省一市需进一步聚力到抓好“两创”深度融合这个棋眼。
实际上,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在于有力、有效促进三省一市的科技、数据、人才、金融、市场等资源深度交流、科学配置和融合蝶变,从而超越“一城一地”限制,提升“两创”深度融合的力度、高度和动能、质效。
三省一市从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的突破性设立入手,到15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起长三角实验室网络、共建G60科创走廊等平台、共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长三角已然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长三角产业创新也因此强劲,集聚了大飞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约3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了三省一市内部较为合理的产业链分工,增强了相关产业与企业、产品与市场集群的竞争力。
也应看到,长三角“两创”深度融合仍在路上。建议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政府、商协会、市场间的“三元共治”生态建设,更好发挥商协会的“船与桥”作用;二是积极有效扩大成功经验的可推广复制范围,如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互鉴联动。
廉洁是“修”出来的 近日,《浙江日报》刊发《第一视点·学习手记》栏目文章《以廉洁文化推动尊廉、崇廉、爱廉》。据报道,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推动浙江率先建设廉政文化。他曾指出,“如果先进的廉政文化不去占领文化阵地、营造社会氛围,腐败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污染社会、搞坏党风政风”。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廉洁是社会健康的重要指标,社会的廉洁程度映射着未来发展的空间。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尊廉、崇廉、爱廉的优良传统。当代社会,廉洁文化建设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浙江多年来通过建设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不断夯实廉洁文化土壤。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