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第二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2025-5-14 23:31|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17| 评论: 0|来自: 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摘要: 第二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202559-11日,第二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共同体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研讨会围绕数智时代的传播新生态与当代中国的主题,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学者、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共同体代表、友刊嘉宾、获奖学者及各校师生120余人参加会议。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松应出席会议。


开幕式阶段

会议开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文灿主持。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松应代表福建师范大学致欢迎辞,向来宾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百年老校的历史底蕴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学术影响力。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精准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时代脉搏,直面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数智时代传播体系创新的现实命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并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中深入开展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形成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方案,为促进中国数字传播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教授代表承办方致辞,他指出,当前正值智能传播技术深刻重构传媒生态的历史转折期,在这一关键时刻举办以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为主题的学术盛会,恰逢其时。随着人工智能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算法推荐正在重塑信息传播格局,元宇宙也在重构媒介形态的存在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更需要青年学者贡献创新智慧与学术活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陈永森教授代表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共同体致辞。他指出学术研究要面向多彩多姿的现实世界,媒介要倾听时代的呼声。他回顾了学术共同体为此次会议进行的精心筹备工作和严格的征稿选稿过程,向参与征文的作者、莅临指导的学科专家、与会师生和承办方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主旨报告阶段

主旨报告由《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编戴利朝主持。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暨南大学本科生院执行院长刘涛、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涂凌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牟怡、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连水兴作主旨报告。


孙玮教授以有无之间概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智能媒介在非意识层面上的信息处理与生成机制,并从智能技术所具备的媒介性出发,阐释其如何拓展全新的认知空间。


张洪忠教授从大模型时代信任关系中主客体异位的现象切入,深入剖析了情感距离与专业能力对信任建构的差异化影响。同时指出,传播学理论的更新亟须关注个体机器行为、集群机器行为以及人机混合行为的深层机制,以更有效地理解和回应智能传播的发展趋势。


刘涛教授从程序以及装置视角出发,以图像阐释学的三个基础命题——“再现”“象征互文为问题意识,批判性地反思生成式AI图像对这三大问题的冲击与挑战,以此勾勒出智能时代图像阐释学的知识框架。


涂凌波教授从个人生产到组织机构层面的关键技术入手,分析了技术系统对新闻采集、编辑和传播的影响,并强调通过技术视角理解新闻业运作和变迁的必要性。


牟怡教授从AI是否具有类似人类心智出发,结合生命力感知与意向性感知两个维度,构建了认知AI感知与态度的四象限模型,并探讨AI如何重塑人类对自我及人机关系的认知。


连水兴教授借助《黑神话:悟空》在国际社交媒体上传播这一案例,阐释中国台湾地区网民的文化认同路径,并就促进两岸文化理解与统一提出建议。


分论坛会议阶段

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闻传播学科执行主编马婧、《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王建峰、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陈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廖哲平、《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李琼、《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徐瑶主持。

秦红雨、陈华明、李柯、陈接峰、赵呈晨、宋美杰等81位论文汇报作者围绕人机交互与情感伦理”“数字媒介技术与身体实践”“中国话语与国际可见性”“平台社会与数据赋能”“智能社会转型与算法伦理”“公共传播与网络治理机制这六大主题进行学术汇报。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暨南大学本科生院执行院长刘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牟怡、复旦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姚建华、福建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张梅、《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主编王浩斌、山东师范大学期刊社总编辑张冠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曾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陈永森、《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张学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杨波等32位专家对发言进行了一一点评。



分论坛一:人机交互与情感伦理



分论坛二:数字媒介技术与身体实践



分论坛三:中国话语与国际可见性



分论坛四:平台社会与数据赋能



分论坛五:智能社会转型与算法伦理



分论坛六:公共传播与网络治理机制

闭幕式阶段

闭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陈永森教授主持。


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江波进行了总结发言。江波认为,第二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已经完成从研讨平台到发表平台的转变,通过两次学术研讨会构建起的学术共同体完美践行了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高质量发展南京倡议中的坚守服务国之大者的初心”“坚定转文风’ ‘树新风’”的追求,讲真问题”“坚持支持青年学者成长的导向坚持学理研究和智库研究相统一四点倡议。并向专家学者、期刊与二次文献代表、与会作者和会务组致谢。


闭幕式同时进行了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共同体会旗交接,山东师范大学期刊社总编辑张冠文教授代表第三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的承办方进行汇报,介绍了下一届承办方山东师范大学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发展近况。




会后,主办单位还举行了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共同体工作会谈。会谈总结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经验,并对第三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研讨会征文做出了初步规划和展望。12家期刊代表一致认为,学术共同体将继续从不同维度增强对共同体的认同,不断提高内部凝聚力,提升学术辐射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术期刊提出的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殷切嘱托,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尽心尽力。


主办单位(按拼音字母排序):

《出版发行研究》

《传媒观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闻界》

《中州学刊》

协办单位(按拼音字母排序):

《东岳论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求是学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闻与写作》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