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稿】 堵住翻译式抄袭的漏洞,需要从机制建设方面发力。 4月11日凌晨,华南师范大学发布通报,回应该校东南亚研究中心钟某某、吴某发表的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经调查,该论文存在抄袭和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据“政事儿”报道,吴某为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钟某某为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两人曾合作发表多篇论文。 ![]()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称,近日有网友反映,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2024年刊发的《论习惯国际法的重构——基于南北国家利益平衡的视角》涉嫌大面积翻译抄袭2018年的英文论文《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4月10日晚,《开放时代》杂志社发布撤稿声明。 从杂志社经专家审查后撤稿到学校通报,反应可谓迅速,传递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事实上,今年已经不止一起抄袭境外论文事件了,由此追问:抄袭境外论文只能靠网友反映?抄袭境外论文是否成了学术不端新方式? 客观上,学术竞争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升级,比如论文抄袭从1.0进入2.0时代,把剽窃目标转移到境外。也因此,堵住翻译式抄袭的漏洞,需要从机制建设方面发力。 借用智能技术堵住漏洞,这样的预防机制效率最高。翻译式抄袭早已不是新闻,在智能翻译软件问世前就不乏学人翻译英语书籍的部分章节,稍微改造再当论文投稿。智能翻译软件普及后,把英文论文转成中文论文,这类翻译式抄袭在加速。甚至,有抄袭者鉴于英文文献目标太大,转而在法语、西班牙语世界寻找“学术猎物”,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堵住多语种的翻译式抄袭漏洞,需要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功能,研发跨语种查重软件。当不同语种的查重软件投入使用,翻译式抄袭的技术漏洞就不足为患了。 由学术共同体堵住漏洞,这样的道德机制更有意义。任何形式的抄袭都是对学术共同体的亵渎,抄袭现象的发生或在于当前国内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高校和学术期刊都是学术共同体成员,维护学术声誉是他们的道德使命。如果在确认抄袭行为后,学术刊物拒绝再发表其论文,高校乃至拒绝聘用,这样的道德机制建立起来了,包括翻译式抄袭在内的所有学术不端者,自然也就无立足之地了。 依据法律法规堵住漏洞,这样的惩罚机制最为根本。整治学术不端,在填补技术漏洞和道德漏洞的同时,法律方面的完善也要引起重视。侵犯他人著作权可追究相关民事或刑事责任,那么针对学术不端,是否也可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让任何形式的抄袭都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当惩罚成为惯例,相信抄袭者就会再三掂量个中的利害。 学术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乃“经国之大业”。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珍惜学术共同体的“羽毛”,堵住包括翻译式抄袭在内的所有学术不端行为,到了该“以牙还牙”的时候了。 【原稿】 高校副校长抄袭国际期刊,“翻译式抄袭”漏洞得堵住 刘海明 俗话说,正义可以迟到,但不会缺席。也许有人要反问:正义为啥喜欢迟到?答案很简单:不是正义懒惰,而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灰色地带”太多,需要给正义宽限一点时间。比如,“翻译式抄袭”就正游走在这样的“道德灰色地带”,亟待呼唤正义早点赶来。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学者钟某某、吴某发表的论文被指抄袭国际期刊引发,《开放时代》杂志社经专家审查后撤稿,学校及时通报,反应可谓迅速。今年已经不止一起抄袭国际期刊事件,由此追问:抄袭境外论文只能靠举?双一流高校学者为何要抄袭?抄袭国际期刊是否成了学术不端新方式?(时刻新闻4月11日报道) 月初,小红书上就已经曝出这个事情。随着杂志社发表声明,这起“翻译式抄袭”事件正式进入公众视线。随着涉事高校展开调查,相信会给公众一个交代。 学术内卷化滋生着学术不端,论文抄袭也从传统的论文抄袭1.0进入2.0时代,把剽窃的目标转移到海外。单是今年以来,媒体曝光的抄袭国际期刊论文事件就已有数起。堵住“翻译式抄袭”漏洞,应该从机制建设方面发力。 借用智能技术堵住“翻译式抄袭”漏洞,这样的预防机制效率最高。翻译式抄袭早已不是新闻,在智能翻译软件问世前就不乏学人翻译英语书籍的部分章节,稍微改造再当论文投稿。智能翻译软件的普及,把英文论文或者繁体汉字论文转成中文论文,这类“翻译式抄袭”的生产效率在加速。有的抄袭者鉴于英文文献目标太大,转而在法语、西班牙语世界寻找“学术猎物”。堵住多语种的“翻译式抄袭”漏洞,需要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善用功能,研发跨语种查重软件。当不同语种的查重软件投入使用,“翻译式抄袭”的技术漏洞就不足为患了。 由学术共同体对抗“翻译式抄袭”漏洞,这样的道德机制更有意义。任何形式的抄袭都是对学术共同体的亵渎,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在于当前国内的学术共同体并未形成。高校和学术期刊都是学术共同体成员,维护学术声誉是他们的道德使命。在确认抄袭行为后,所有的学术刊物理应永远拒绝发表涉事者的论文,高校拒绝聘用抄袭者。当学术共同体同时向抄袭者永久性关闭大门,这样的道德机制建立了,包括“洋玄奘”的“翻译式抄袭”在内的所有学术不端者,自然也就无立锥之地了。 依据法律制度堵住“翻译式抄袭”漏洞,这样的惩罚机制最为根本。整治学术不端,当技术漏洞和道德漏洞得到修补,法律方面的缝隙也不能疏忽。2009年,韩国教授黄禹锡因伪造多项研究成果被判刑。我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也有追究复制他人著作权成果者刑事责任的规定。这样的法律规定不能再赶当“睡美人”,应该针对学术不端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让任何形式的抄袭者早日“品尝到”法律惩罚的“滋味”。当法律惩罚成为惯例,在人身自由和抄袭之间,相信抄袭者的自利本性会再三掂量再做出选择的。 学术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此乃“经国之大业”,事关国家的利益和学术共同体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珍惜学术共同体的“羽毛”,维护国家声誉,堵住包括“翻译式抄袭”在内的所有学术不端行为,到了该“以牙还牙”的时候了。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张席睿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