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I.Kant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无论是人类的历史 ,还是国家的抑或自然的历史 ,自然科学 、数学和他本人的经验都是让他的讲座和日常生活生动起来的源泉。他从来不放过值得认识的任何东西 。阴谋心计、帮派利益 、强势压人以及功名之心都从未丝毫攫走他拓展和阐明真理的心力 。他鼓励人们去独立思考 ,即使强迫他们也不失温和 :他绝对没有钳制他人的本性——这个人就是伊曼纽尔 ·康德。
今天为您带来的《康德的世界》更多地展现了康德的精神世界。除了向读者提纲挈领地全面阐释康德的主要著作,从早期自然哲学方面的处女作,到对视灵者斯威登伯格的批判之作;康德转向批判时期后,作者重点介绍了康德的实践哲学即伦理学。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运用书信、他人著作等还原了康德写下这些著作的具体背景,或者引用作者的生活背景来验证批判哲学中的某些观点。除此之外,它还强调康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启蒙思想家,人们应该“将他的哲学著述理解为某种政治行动”,甚至“康德本人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看做认识论问题的纯粹的哲学解决方案”。同时,盖尔还论证了康德哲学对后世乃至当今时代的意义,也就是康德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康德思想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不是那么的“平易近人”,于是近朱者赤,喜欢康德或是对他感兴趣的都是一些相对有独立思考能力、不随大流的人。在机械化程度如此之高,越来越多的事物被科技取代,人们的专注力被分散、削减,人人都可能沦为“工具人”的今天,我们越是要明白什么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中不变的东西,什么才是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不变的东西,以此来对抗不断产生的焦虑,过好接下来的每一天。这正是这本传记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精彩看点 *康德思想与生活的高度契合,可以向大众展现思想的魅力,而不是独断和权威的力量。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所缺少的,或是正慢慢失去的能力。 *康德终身信奉道德的力量,他也很好地诠释了“人如其文”所代表的含义。作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摸爬滚打的现代人,道德的约束力似乎远不如从前,或许在康德的身上我们能受到一点道德与崇高的影响,做一个无愧于心、善良的“好人”。 *批判性地思考当下生活,理性地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做行尸走肉般的寄生虫。 *康德一生未离开过他生活的那个小城,但是他的思想却影响了人类200多年。这足以证明足不出户而晓天下是有可能的,只要做到向他那样博览群书、充满求知欲。这或许能为受疫情影响而宅家的人们提供一个思路:纵然不能行千里路,但可以读万卷书;吸取前人的成功经验,说不定下一个成功的就是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康德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康德善良、豁达的性格,进而影响了康德看待世间万物的方式,这为后来康德从一个小镇青年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基础。 崇高的 内心喜悦 精彩书摘 无穷的宇宙空间看上去像是密集的粉尘,它不仅唤起了康德认识宇宙的兴趣,而且激励他创作《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与此同时,他还不时地感受到那种能够上升为伊壁鸠鲁式的“内心喜悦”的享受,这种享受只有高贵的灵魂才能体验得到,但却无法名状。那么,“不朽的精神的隐秘认识能力就会说出一种无法名状的语言”。在宇宙的精神世界中,精神只使用“一些未展开的概念,这些概念也许只可意会,不能言表”。康德以这种提示结束了他的《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不朽的灵魂超越一切有限的、能够明确而清楚地描述的事物,一跃上升到“提高了的物种”,以便在那里找到永恒的幸福。 康德1755年开始追寻的东西,他一生都没有放弃。在他晚期的著作中,特别是在《判断力批判》(1790—1793)中,他试图从哲学的角度解释孩提时就令他兴奋不已的事情。与“美的分析”相反,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崇高的分析”。头顶的星空景象被用作这种崇高分析的直观材料。这种观察没有对科学天文学的好奇,也没有关于天体上是否有理性存在物的思考。如果说天空的景象是“崇高的”,那么只是由于天体的无穷大。天体是“囊括一切的宽广的苍穹”。作为无限的宇宙大厦,天体大得惊人,因此使人产生冷静的赞赏和深深的敬畏,而这种赞赏和敬畏又将人面对宇宙深渊可能产生的恐惧转变为令人喜悦的乐观情绪。
康德要利用“崇高的分析”,在哲学概念上说明令这位年轻的自然哲学家激情涌动的事情。同时,他要阐明在《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的结尾没有展开的、还非常模糊的思想:整个宇宙大厦在感觉上是无法理解的,是概念的语言无法描述的,对于人的想象力来说,它又是硕大无比的。但是,人如果对无法言说的又不想保持沉默,那么他怎么办呢?康德认为,除了他不太擅长的诗外,他只能作形而上学的自我提升。人作为理智存在物必须意识到自己精神世界的伟大。这个精神世界使人超越一切感官感觉、语言描述以及荒诞的想象,对无限的天体产生纯粹的理性观念,克服人作为地球这个渺小的点上的自然生物所感受到的一切危险和恐惧。对崇高的审美感是主体的感觉,而主体的感觉是由无法把握的数量上的大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引起的,而且恰恰带来了主体对自身精神的伟大的领悟。康德在自己关于无限宇宙的宇宙学理性观念中融入了他十分内行的形而上学。 牛顿对他的数学原理的正确性深信不疑。数学原理被运用于自然哲学。他不想臆造任何假说,而是想发现绝对真理。埃德蒙·哈雷在杰出的伊萨克·牛顿的这部伟大著作的导言中以诗作评: 被征服的天宇最深的秘密被揭露, 在遥远的宇宙绕轴旋转的力被认识, 他翻开了合着的真理之书。 任何俗人都无法靠近上帝。 康德也受到鼓舞,仔细研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他成了牛顿的追随者。他还是个年轻的大学生时,就站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按照这个巨人提出的原理去探索宇宙。世俗智慧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没有如此多的真理和确定性。
…… 博物学研究的成果首先可以证明他当时的勤奋:关于风和火、关于地球衰老和绕轴自转、关于物质物体的动力学的论文,以及关于“1755年底震动地球一大部分的那场地震中诸多值得注意的事件”的论文。由于这些论著,30岁的康德在返回柯尼斯堡后开始引起公众的兴趣。 《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一书也是他在乡下完成的博物学研究的成果。它还表明了康德在晴朗的夜晚,以惊叹的目光遥望无穷的星空时所能感受到的那种深深的满足。他当时一定受到特别的感动,在他后来的《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中,这种感受溢于言表。因为那种令人心醉的观察似乎使他想起了在乡下期间的晴朗的夜晚,由于这些观察,他于1764年区别了黑夜的崇高和白昼的美:“当闪烁的星光穿过幽暗的夜幕、孤寂的皓月映入眼帘的时候,具有崇高感的性情就会逐渐地被夏夜的静谧引发友谊、超凡脱俗和永恒等高尚的感受。
图片授权自Pexels 文摘摘自《康德的世界》
编辑:梅镕缨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