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可以实话实说的新闻事实,就这样被异化成学术成果宣传,如此“擦边”怎么可能不搅动舆论的神经? 伦理的边界并非黑白分明,是非之间总存在着灰色地带。对于伦理方面的模糊行为,网络舆论发明了“擦边”一词——擦边始于描述衣着暴露的低俗视频内容,但擦边现象在多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宣传实践中的“翻车”,就是典型的擦边式宣传。这样的宣传手段,学界也无法避免。 据极目新闻报道,3月24日,一大学官微发布题为“我校体育学科教师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文章”的推文,就引发外界质疑。原因在于,记者搜索该文,发现文章收录于(Nature 638,13–14; 2025),全篇不到200个单词,且与体育学科无关,主要发表对AI领域的看法,与其他三篇文章共同列于“读者来信”下。 不少网友质疑该文存在水分,不能称之为“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文章”。随后,该校官微删除了推文,26日中午,再次以同样的内容发布推文,标题删除“文章”二字,正文删去“零的突破”。 高校学术成果认定的程序严格,成果等级认定更为严苛。就论文而言,并非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内容都属于论文。其中,插图、书讯、学术会议资讯甚至卷首语,科研部门通常不会认定为学术论文。这样的碎片化“成果”,即便刊登在顶级学术期刊上也不属于学术成果,这早已是基本的学术共识。 反观涉事高校官微的推文,报道本校教师发表的“读者来信”,这样的宣传并无不妥。但普通的宣传之所以引发舆论争议,在于小题大做,把“读者来信”当作了“通讯文章”。其强调“正刊”,并上升到“零的突破”高度,这样一番操作似乎是想把“豆腐干”点石成金为“学术成果”。原本可以实话实说的新闻事实,就这样被异化成学术成果宣传,如此“擦边”怎么可能不搅动舆论的神经? 学术成果是研究者智慧的结晶,如果一篇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可以用区区200字表述,相信学术领域“卷”的程度将更为严重。不恰当地拔高非学术成果的东西,这样的低俗宣传模式因为模糊了学术成果的严肃定义,“擦”了学术成果的“边”,自然容易招致批评。 每个人都有成名的渴望,高校也有一夜成名的梦想。自己的老师能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个“豆腐干”,当事人脸上有光,学校也能沾光,这样的“小确幸”本可以偷着乐的。把“豆腐干”当作巨大成就公开炫耀,这样的擦边式学术成果宣传不但违背了宣传伦理,也违背了学术伦理。 高校求名,取之有道。高校学术方面的声誉依靠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奠基,将一封“读者来信”小题大做,难免给人急功近利的观感。实际上,无论何种自我贴金,其实难以抬高身价,网络舆论的发酵反而容易降低身份,实在得不偿失。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原稿】 擦边式学术成果宣传,别为身价丢了身份 刘海明 伦理的边界并非黑白分明,在是与非之间总是存在着灰色地带。这样的道德混沌区域,总是在制造着伦理争议。对于这样的争议,很难简单套用某个伦理原则做出道德评判。 对于伦理方面的模糊行为,网络舆论场发明了妙不可言的“擦边”一词。“擦边”始于描述衣着暴露的低俗视频内容,“擦边”现象在某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宣传实践中的“翻车”,就是典型的擦边式宣传。这样的宣传手段,学界也无法幸免。 3月24日,海南师范大学官微发布题为“我校体育学科教师刘吴禹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文章”的推文,全文不到200个单词,谈的是对AI领域的看法,列于“读者来信”栏目。遭质疑后删去“零的突破”等表达。(极目新闻3月26日报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643260631304074&wfr=spider&for=pc) 高校的学术成果认定的程序严格,成果等级认定更为严苛。论文、著作是传统学术成果的两架马车,就论文而言,并非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内容都属于论文。其中,插图、书讯、学术会议资讯甚至卷首语,科研部门通常不会认定为学术论文。这样的碎片化“成果”,即便刊登在顶级学术期刊上也不属于学术成果,这早已是基本的学术共识。 反观涉事高校官微的推文,报道本校教师发表的“读者来信”,这样的宣传并无不妥。普通的宣传引发舆论争议,在于小题大做,把短讯当作“文章”,误导公众以为是学术文章。强调顶刊“正刊”,并上升到“零的突破”高度。这样一番骚操作,愣是把“豆腐干”点石成金为“学术成果”。原本可以实话实说的新闻事实,就这样被异化成学术成果宣传。这样的“擦边”,咋可能不搅动舆论的神经? 学术成果是研究者智慧的结晶,如果一篇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可以用区区200字表述,相信学术领域“卷”的程度更为严重。在顶刊发“豆腐块”的文字,这样的事实并无真正的新闻价值。不恰当地拔高非学术成果的东西,如此“零的突破”给人以顶级学术成果的感觉。“擦”学术成果的“边”,这样的低俗宣传模式因为模糊了学术成果的严肃定义,自然容易招致批评很正常。 每个人都有成名的渴望,高校也有一夜成名的梦想。自己的老师能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个“豆腐干”,当事人脸上有光,学校也跟着沾光,这样的“小确幸”本可以偷着乐的。把“豆腐干”当作巨大成就公开炫耀,这样的“擦边式学术成果宣传”不但违背了宣传伦理,也违背了学术伦理。职业伦理意识单薄,网络舆论成为道德惩罚的表现形式。甚至有网友送上一个“科研豆腐干作坊”的诨名:。 高校求名,取之有道。高校学术方面的声誉依靠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奠基,小题大做一封“读者来信”,这样的“擦边式宣传”暴露出一家学校的急功近利心态。这样的自我贴金,非但没有抬高学校的身价,经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反而降低了学校的身份,实在得不偿失。 为身价而丢了身份的擦边式学术成果宣传,每一所高校都应该引以为戒。
来源:红星评论 原文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E0KGHTbWbpoCT02n3ytrQ 编辑:张家乐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