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微短剧发布了重要管理提示,强调微短剧要“爽而有度”。继对中老年题材、霸总题材进行规范之后,此次管理提示再度聚焦微短剧内容,旨在引导微短剧创作持续向上、向善、向美。 作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兴节目业态之一,微短剧凭借“短、平、快”等特点,满足了人们在碎片化时间的精神需求,成为深受用户追捧的“减压利器”。 得益于供需两旺的生态环境,微短剧行业迅猛发展,2024年的市场规模已达500亿元。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微短剧也吸引了众多代表和委员的目光。例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范宗钗针对微短剧就提出,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既加强规范管理,也侧重政策扶持和导向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努力营造天朗气清的生态环境”。 此次发布的管理提示内容主要涵盖三大要点:首先,“爽”不是微短剧的代名词,微短剧创作不能一味求爽;其次,“穿越”“重生”不等于艺术想象,微短剧创作不能百无禁忌;最后,“狗血”与“低俗”不应成为爱情的引线,微短剧创作不能脱离现实。 监管有精度,规范有力度 随着微短剧行业早期的快速扩张,一些制作和传播机构似乎掌握了“流量密码”,即通过密集布局的“爽点”而让观众感到持续愉悦。15秒一次反转,30秒一个冲突,3分钟演尽爱恨情仇……在大量同质化内容的冲击下,人们谈起微短剧,脑海中浮现的仍是“重生”“打脸”“狗血”等印象。 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2024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10月,《管理提示(中老年题材微短剧)》指出,部分微短剧为吸引眼球故意制造冲突、设计狗血情节,传递违背时代潮流、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引发舆论关于中老年人沉迷、微短剧收割中老年人的担忧。为此提出扭转过度将中老年人形象边缘化、脸谱化的创作倾向。11月,针对已经泛滥的“霸总”题材,《管理提示》强调,要避免用写实的外衣包裹荒诞不经的故事,更不能以荒诞艺术手段为借口随意编造过度离奇却缺乏价值关怀的情节,从而影响大众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认知,损害企业家群体形象。避免局限于爱情撕扯和家庭纠纷,尤其要防止宣扬攀附权贵、豪门、富豪的婚恋观。12月,《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要求,微短剧片名应提升思想内涵,传递主流价值观,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等情绪。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下,微短剧走向精品化已成共识。 爽文化的“前景”与“钱景” 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曾经依靠“30秒钩子、两集复仇、五集打脸、十集反转”的快节奏桥段吸引眼球的微短剧,虽曾引发热议,却被讥为“电子榨菜”,遭到观众“边看边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的创作不仅伤害文艺,也损害社会精神生活。 《管理提示》指出,虽然“爽感”能带来短暂愉悦,但创作不应沉溺于“怼”、“打脸”等情绪宣泄,也不应塑造刻板的“全能正派”或“极端反派”。浓缩、快节奏的剧情虽能激发爽感,但观众终将审美疲劳,易陷入平庸重复。管理部门与平台已联手,在数月内下架千余部微短剧,净化市场;同时,多元主体入局推动整体质量提升。 一位资深微短剧制片人指出,如今观众不再满足于肤浅的爽剧和套路化剧情,而追求有深度、有内涵、能触动心灵的作品。无论剧情如何反转、角色多么俊美,唯有内核扎实的作品才能长久立足市场。 微短剧的“变”与“不变” 如今,微短剧正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发展”。如何看待微短剧的未来发展之路? 形式在变,追求优质内容不变。微短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不断迭代——从竖屏到横屏、从小程序到客户端。同时,创作领域持续突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的“微短剧+”行动计划为题材和体裁注入新活力。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微短剧始终需回应观众对深刻内涵、精湛艺术和高质量制作的期待。 生态在变,关注人民需求不变。《管理提示》指出,应当在关注人民群众需求、体现现实关怀的同时,坚持基本常识、坚守主流价值,传播主流文化,带给受众美好与希望。当前,政府、广电机构、影视制作公司、互联网平台及社会各界正齐力推动微短剧向主流化、精品化、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单纯追求刺激与流量的时代已远,只有回归现实、扎根大众文化、关切大众情感,微短剧才能稳健前行。 编辑:梅镕缨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