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稿】 潮评丨读懂“再走长江,再读长江文化”的现实意义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中宣部新闻局指导,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具体协调,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13省区市的省级媒体联动,浙江日报、潮新闻参与协办的“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启动两个多月来,在全网引起广泛关注。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再走长江,再读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长江,对长江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寄予厚望。 如何回答“怎么走,怎么读”的问题,因此就很重要和关键。“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给出了一个打样的答案。 在信息速食时代,这么多家省级主流媒体,围绕同个主题,聚合多方资源联动协作,一步一个脚印,走遍长江沿线,访遍重要城市,探寻长江文化的悠久文脉和传承密码,这本身就很难能可贵。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长江文化覆盖了整个长江流域,媒体联动绘制一幅新时代“万里长江图”,就需要跨地区、跨媒体介质的区域性联合报道。此次专题报道呈现的内容,按照统一的报道理念和标准,打造出一座足以令公众瞩目的“新闻文化建筑物”。 有价值的新闻,必然要以“历史的初稿”存入历史档案。记录什么,如何记录,考验的是媒体机构的眼光是否长远,考验的是新闻事实记录者的视界是否宽阔。把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地域结合起来,在时间维度上立足当下,回望历史,眺望未来,“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进行了一次不错的尝试。 用脚步丈量,用笔触和镜头记录,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讲好长江故事,传播长江文化。此事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关系着文脉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时代价值的锻造。 让长江文化精品成果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群众精神世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让长江文化绽放时代新风采,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让长江文化这样的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让后世子孙永享“精神食粮”。这不只是“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的“格局”和“追求”,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每一次探索实践的“内核驱动力”。 万古长江奔流,千载文脉不息。媒介深度融合时代,尤其是在当下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更需要充分发扬专业主义和职业精神,不断推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呼应时代需求的多维报道。13省(区、市)省级媒体联动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希望能为大众呈现更多值得赞许的新闻精品,为大众留下更多宝贵的历史素材。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来源:潮新闻 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002102&from_channel=63e60cc814892e00016b1592&top_id=3002108&source=weixin 【原稿】 媒体版的“长江文化副本”值得赞许 刘海明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于10月15日在长沙启动。11月起,七家省级媒体分别负责的文物、非遗、诗歌、戏曲、美术、山水、美食七个子专题报道按陆续刊发。12月下旬,浙江日报、潮新闻围绕“保护”“传承”“弘扬”“对话”四大主题,截至12月15日,全网传播量超过4亿。 2025年的新年钟声尚未敲响,个别地方报纸的“休刊启事”又成了新闻。在媒体生产进入人机并存的时代,媒体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公众对媒体的期许。2024年第四季度,长江流域13省份的媒体机构以长江文化为报道对象,为长江文化制作出连环画卷。 媒体实践的真谛在于采访和记录。走出社交媒体热搜榜制造的信息茧房,需要记者走进新闻现场。记录正在变动的世界。突发新闻事件现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新闻现场。这样的现场聚集的记者越多,越容易造成新闻的同质化现象。 有新闻价值的场景很多,那些看上去有点冷僻的地方,考验的是媒体机构的策划能力和记者的观察力和讲述故事的能力。把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地域结合起来做新闻,“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进行了一次不错的尝试。这个专题的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形式多样,以当代的长江文化为“原型”,向公众提供了一幅幅媒体版的“长江文化副本”,这样的“副本”中闪烁着当代中国媒体事业的“道德光彩”。 媒体版的“长江文化副本”,体现着强烈的未来意识。有价值的新闻,必然要以“历史的初稿”存入历史档案。记录什么,如何记录,考验的是媒体机构的眼光是否长远,考验的是新闻事实记录者的视界宽阔还是狭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在时间维度上立足当下,回望历史,眺望未来。纵览七个子专题的报道文本,既有历史的韵味,又有当代的气息,让读者受益匪浅。当代人感到趣味盎然的史料,未来的读者同样会对这类报道充满敬意。 媒体版的“长江文化副本”,折射着业者的工匠精神。新闻报道是否具有真正的可读性,关系到媒体业的未来。可读性考问的是媒体业者在新闻采访、写作和制作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如果记者和编辑把新闻文本当作工艺品反复打磨,新闻文本的质地精良了,可读性增加了,自然吸引着更多的人来阅读。“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的阅读量比较可观,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参与报道的媒体业者发扬了工匠精神,不少报道用诗的语言为长江文化画像,让读者觉得“长江流域的文化,就像火锅一样,越煮越香”。 媒体版的“长江文化副本”,堪称职业共同体的结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长江文化覆盖了整个长江流域,媒体为长江文化绘制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画卷,只能是跨地区、跨媒体介质的区域性联合报道。专题报道呈现的“长江文化副本”,来自多个省份的多家媒体的分工协作,按照统一的报道理念和最高标准的制作要求,呈现出一幅足以令公众瞩目的“新闻文化建筑物”。这样的报道成绩,是不同媒体组建的职业共同体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介质的融合遵循自然法则,媒体内容生产的融合遵循道德法则。让媒体事业重新焕发生机,需要我们的媒体发扬职业精神,不断推出类似的大型报道专题,为读者呈现值得赞许的新闻精品,为后世留下值得赞许的历史素材。 新闻链接:https://tidenews.com.cn/subject.html?id=2926937&source=weixin 编辑:刘诗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