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人大新闻教育70年 | 1964级校友入校60周年纪念册序:与祖国同行 和人民同在 做国家栋 ...

2024-9-2 14:28|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23| 评论: 2|来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摘要: 七十载岁月如歌,薪火相传创辉煌 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将迎来70岁生日,值此人大新闻教育迈向七十周年之际,特刊《与祖国同行,和人民同在》纪念册序文,共同重温、回顾、见证那段非凡历程。

七十载岁月如歌,薪火相传创辉煌
2025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将迎来70岁生日
值此人大新闻教育迈向七十周年之际
特刊《与祖国同行,和人民同在》
纪念册序文
共同重温、回顾、见证那段非凡历程


   编者按 

9月1日是人大新闻学院1964级同学入学60周年。最近他们编辑出版了一本题为《与祖国同行,和人民同在》的纪念册,回顾他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60年路程。
这个年级有52名同学,60年前他们满怀新闻理想来人大新闻系求学。1969年本科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部门工作,靠着自己的奋斗精神和专业能力,成长为我国新闻宣传文化战线的业务骨干。他们中出了很多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文化名人、新闻摄影家,有的还当上了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部主任等,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新中国成立后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与精神品质。在国庆75周年和校庆87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事业,跟他们一样与祖国同行,和人民同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掌握专业本领,为将来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好准备。
《与祖国同行 和人民同在》
1964级同学入学60周年纪念册

序文


1964年9月,我们52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北京张自忠路铁狮子胡同一号,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募然回首,弹指间60年过去了,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已由青涩步入成熟,由青年进入耄耋之年。
同学们大都是新闻人和文化人,写过很多别人的故事,能否出版一本回忆录,用写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的笔来记录我们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这是20世纪90年代在一次北京校友聚会时,一些同学提出的建议。很遗憾,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事未能落实。2006年,在我们许多人即将面临退休之际,周太安、赵伟、曹乐家、郑保卫、于庆田等几个人凑在一起想再次推进此事。他们商量后拟了个“紧急约稿通知”,呼吁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下昔日的风雨,展望将来的明媚;写下苦苦的追寻,留下一代人的思绪;写下漫漫人生路,留下长长的足迹”,“扎一束鲜花献给谢幕前的自己”。一开始不少人响应,但到了截稿时间只收到部分来稿,于是此事便中断了。
2024年初,当年负责回忆录编辑工作的邢良俊,忽然想起了那些储存在她电脑里的文稿(收到的稿子集中在她那里),她觉得应该赶快让同学们知道。于是她一篇篇整理出来,分批转发到同学群里。大家看后好一阵惊喜,纷纷开始讨论该如何运用这些宝贵文稿!
许多同学觉得今年恰逢咱们64级同学考上人大新闻系60周年,也是同学中很多人迈入80年人生的重要时间段,如果能够重新启动回忆录编辑出版工作,出一本入学60年纪念册该多好啊!大家说干就干,立即行动起来。经征求一些同学意见,由郑保卫、于庆田、邢良俊和宋汉炎牵头,组建了纪念册编辑部,商量请邢良俊负责文字稿编排工作,宋汉炎负责图片编排工作,郑保卫和于庆田负责统筹与联络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努力,在同学们的支持配合下,如今纪念册终于编辑完成了!
纪念册前面应该有个序,写一写编辑出版纪念册的初衷、过程及感受。那么到底该写一篇怎样的序,以及如何把序写好,让我们几个承担写作任务的人颇费脑筋。此时,我们忽然想起当年读书时大家最喜欢唱的那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没想到竟然由此打开了思路。
这首歌的歌词很短,只有几句: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
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冻,
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顶。
这首歌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总能鼓舞和激励青年人不惧艰险,不怕困难,永不言败,勇往直前。
正是从这首歌里,我们找到了写作序言的灵感。我们想,这首歌所赞美的不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品德与精神吗?!或者说这几十年我们这一代人始终与祖国同行,和人民同在,勇往直前,艰苦奋斗,不就是在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来诠释这种品德与精神吗?!
我们这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在那个大学生十分稀缺的年代,能够成为大学生真是人生之幸,可以说我们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因此,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笃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笃信共产党好,笃信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我们真诚的心愿,也是大家始终不变的信仰。
我们年级的52名同学,除了6人来自部队,1人来自国营农场之外,大都是高中应届毕业生,而且大多数同学来自工人和农民家庭。当1964年8月底大家来到北京进入梦寐以求的人大新闻系学习的时候,同学们都希望能借此机会好好学习,掌握本领,为祖国尽责,为人民服务,做社会栋梁。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刘少奇和朱德总司令参加了1950年10月的开学典礼,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吴玉章担任校长。因为其特殊定位,国家寄予厚望,人民怀着深深期待。咱们入学的时候,正值国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后开始出现经济好转,教育复苏大好局面,新调入人大担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的郭影秋,正在协助吴玉章老校长谋划着人大新一轮发展。这一时期全校师生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意气风发,都在齐心协力地为学校发展努力奋斗。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们的大学生活紧张而又愉快。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希望尽快掌握各门知识,学到专业本领,以便将来能够成为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栋梁之才。当时细心听课、广览书报,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成了我们每日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入学不久,在同学中传说着一件事:郑保卫、邢良俊、曹乐嘉、方瑞祥、许锦达、王长宗等同学入选首都大学生合唱团,将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能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如此重要的演出,他们个个激动不已,同学们也为之高兴。然而更让大家高兴和激动的是,10月1日,同学们幸运地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首都军民庆祝国庆15周年游行集会。那天,白天,我们昂首挺胸,迈着正步走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晚上华灯初上之时,我们又来到天安门城楼下的金水桥边参加联欢晚会。大家尽情地拉歌、跳舞,看焰火,整个广场人声鼎沸,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们庆幸刚来北京,就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毛主席,见证了几十万人齐聚广场同欢共庆节日的壮阔场景,这对我们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
1964年还有一件事让我们至今难忘。记得是10月16日晚上9点左右,人民日报社散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的卡车停在了铁狮子胡同1号人大校园门口。我们一群在此等候的同学立即拥上前去,从卡车上拿下一摞号外,帮助向周围群众散发。过路的人兴奋不已,争相抢阅,有的人呼喊着:我国也有原子弹了!同学们第一次见到号外都特别激动,大家反复阅读,并自发地凑在一起座谈讨论,纷纷表示要学好功课,掌握本领,报效祖国。巧的很,第二天又传来一个好消息:赫鲁晓夫下台了!这真是“天合人意”!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在核武领域与美苏英法等拥有核武器国家展开对话的条件,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1964.10.16” ,由此成为我们一生铭记的开心日子。很多同学至今依然珍藏着当年保存下来的号外。虽然已经过去60年了,号外的纸张已经泛黄,但中间那行大字标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依然十分醒目。另外,这件事也让我们这些刚入学不久的新闻专业学生学到了一点新闻知识:如果发生特别重大事件,可以采用出号外的方式尽快发布新闻。
进入1965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发生了几件大事。一件是我们新闻系与中文系、档案系的同学要从城里铁狮子胡同一号搬到西郊。虽然要离开当年曾作为段祺瑞执政府的城内花园式校园,大家有些恋恋不舍,但从此全校各系都集中到西郊办学,这对学校发展有好处,大家还是很高兴。
第二件事是我们有幸见到了我们敬爱的吴玉章老校长。吴老是毛主席敬重的经历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参加过南昌起义,是延安时期党内尊称的“五老”之一,能见到他一直是大家的期待。那天我们正在学校游泳池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正好赶上老校长前来考察。大家一看吴老来了,立刻蜂拥而上,把校长围了起来。吴老和我们握手、交谈,还与我们合影留念,同学们乐得喜笑颜开,闭不拢嘴,此事成为我们一辈子难忘的记忆!
还有一件事对我们影响很大。新华社要投资20万元与人民大学共同创办新闻摄影专业,这样一来我们年级就要分出一部分同学去新闻摄影专业了。当时同学们对学摄影,将来能到新华社作“文武兼通”(即又能拍照片,又能写新闻)的摄影记者很感兴趣,许多同学跃跃欲试。经过报名和审批,最后有20名同学成了人大新闻系历史上首批新闻摄影专业学生。摄影专业的同学每两人发了一台卓尔基相机,他们总喜欢挎着相机在校园里四处拍照。为了尽快熟悉摄影业务,系里还安排他们到新华社摄影部图片车间实习劳动。在那里,他们学到了许多摄影知识,掌握了新闻图片从冲卷到洗印再到图片制作的全部业务流程,对新闻摄影技能也有了初步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新华社的光荣传统。
与此同时,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也被安排到《解放军报》和《工人日报》实习锻炼。虽然时间不长,但大家都认真学习,自觉实践,逐渐知道了一篇文字稿是如何快速变成一张张读者喜爱的报纸。同学们在印刷厂和图片车间上夜班,亲自经历了拣字、拼版、制图,以及制作标题、打样送审、压膜浇铸、上机印刷等业务过程。通过这一系列实践,同学们对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不但业务上有所提高,思想上也受到锻炼。还有件事值得一提:记得有一次应在《工人日报》实习同学的邀请,班上许多在其他媒体实习的同学相约来到工人日报社附近的青年湖游泳玩耍,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日,好惬意的大学生活!
这次实习有20人在《工人日报》,20人在新华社,12人在《解放军报》,可以说是我们年级全体同学的一次新闻实务大演练。由于后来受“文革”影响,学业中断,咱们年级没有毕业前的大实习,所以这次唯一的短时间实习劳动对同学们提升业务素质,坚定新闻理想,确立新闻志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们本科学习中有着重要位置。
第四件事是这一年学校安排我们到部队参加军训,此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我们来到昌平一所军校,在教官指导下,同学们练走步、学射击、搞拉练,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军营生活,大家觉得思想上、精神上和体能上都接受了一场洗礼。记得有天晚上在十三陵搞急行军拉练,大家一路小跑,生怕掉队,一紧张,连口令都传错了,把上面下达的命令“禁止打手电”,传成了“禁止大小便”,事后大家为此笑得直不起腰来。另外,当时全年级十几个女同学组成的女兵班,在练兵场上英姿飒爽,很是气派,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自豪神态给男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遗憾的是,学习了不到两年时间,1966年春夏之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时,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学业也被中断了。同学们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见过一些世面,增长了一些见识,学会了思考问题,受到了思想磨练。
特别是这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参加过一些学农、学工社会实践,使我们受到很大锻炼。我们到过海淀苏家坨,体验过京郊农民的乡村生活,当时为了解决过冬取暖问题,一些同学还被安排到凤凰岭车儿沟去砍过柴;我们去过北京特钢厂,感受过城市工人的工厂生活;我们还到过房山,参加过当时正在兴建的东方红炼油厂(现今的燕山石化公司)的建厂大会战,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劳动者创业的艰辛和喜悦。另外,系里还组织我们去过大兴县,到当时被誉为“拉革命车不松套”的著名劳模王国福所在生产队学习劳动。总之,这期间我们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锻炼。
受“文革”影响,原本1969年毕业的我们,推迟到1970年才毕业。当时毕业的去向与安排也是五花八门。同学们的分配完全服从组织需要,学校号召大家自觉自愿地“做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那里搬”,自觉自愿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大多数同学被分配到了西北、东北、西南,还有华北的内蒙古、河北等地,都是一些比较艰苦的地方。
几对已经结婚或是确定了恋爱关系的同学都分到了偏远地方。当时班上一位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女同学,就主动随在部队工作的丈夫去了新疆,同千千万万援疆干部一样,扎根新疆,屯垦戍边,无悔无怨,坚守了几十年,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事迹很感人。而大多数无牵无挂的“光棍”同学,都自愿地离开家乡和父母,做“革命的一块砖”,被搬到了“最需要的地方”。那时很多人被安排到军垦农场和基层单位,当战士,当农民,当工人,当老师,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同学们毕业后无论是在新闻单位、文教部门、厂矿企业,还是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基层农村,也无论个人际遇如何,大家都牢记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当时在同学们心中,正是这种“与祖国同行,和人民同在”的朴实情感,支撑和激励着大家克服困难,不断前进。许多同学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往前走,逐渐立住脚,走向事业高地的。
当年,全年级同学中除少数幸运者毕业时直接分配到新闻单位从事采编业务外,多数人是通过后来个人的努力进入新闻单位,回归新闻专业的。不少人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坚实的新闻专业基础,和具有说服力的新闻报道作品,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同行的称道,有许多人走上了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的领导岗位,有的还当上了社长、总编、台长,部主任等,也有不少人成了名记者名编辑,还有的当上了大学教授,成了文化名人。而那些从政的同学,大多也都是从科员、干事、秘书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最后靠自己的能力、智慧和涵养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回忆过往走过的道路时,我们要特别感谢历史的眷顾,庆幸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1978年年底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我们迎来了一生中最为舒心和自由的时刻。当时大家正值30多岁的“盛年”,在经历了“文革”后期一段时间的磨炼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赢来了施展才华的好机会。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同学们伴着伟大祖国前进的步伐,随着人民群众奋斗的脚步,勇立潮头,奋勇当先,尽情地挥洒汗水,贡献力量,创造着奇迹,书写着历史。这一时期很多人投身特区建设、三线建设、援疆援边和扶贫助困工作,有的参加了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安置工作,有的参加了新组建党报和省市电视台的艰苦创业,还有的随部队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总之,在改革开放前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处都有我们年级同学的身影!
许多同学在改革开放中大显身手,成为各自单位的改革先锋和业务能人,不但自己的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也使单位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在媒体工作的同学由于改革有方,成绩卓著,还被上级任命为省市报业集团的掌门人和总编辑。我们年级还有几位同学乘着高校恢复招收研究生的机会考回人大新闻系攻读研究生,借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重新规划自己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刘海明 2024-9-2 14:32
由于网页篇幅受限,全文请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jkfclU77yhhiwcAQk0Qxaw

编辑:程正元
引用 刘海明 2024-9-2 14:31
冰镇巧克力椰浆坚果奶:
12人在《解放军报》,可以说是我们年级全体同学的一次新闻实务大演练。由于后来受“文革”影响,学业中断,咱们年级没有毕业前的大实习,所以这次唯一的短时间实习劳动对同学们提升业务素质,坚定新闻理想,确立新闻志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们本科学习中有着重要位置。
第四件事是这一年学校安排我们到部队参加军训,此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我们来到昌平一所军校,在教官指导下,同学们练走步、学射击、搞拉练,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军营生活,大家觉得思想上、精神上和体能上都接受了一场洗礼。记得有 ...

查看全部评论(2)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