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稿】 讨论撤停本科专业,还请多看点“门道” 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作为对大学教育的形象描述。在许多人眼里,大学师生往来无穷,唯有大学校园稳如磐石。在大学“流水的兵”当中,本科专业的创办与撤停,又何尝不在验证着这句俗语呢。 中央音乐学院日前发布公告,2025年将暂停音乐艺术管理、音乐治疗、音乐录音三个方向的本科阶段招生。此前,四川大学公示2024年拟撤销的31个本科专业点。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已有19所大学发布撤销或停招专业99个。 大学本科专业,不论是撤销还是停招,任何一个专业点的变动,都牵动着所在专业师生和家长的神经。毕竟,专业撤停后,教师的专业归属感没了,所在专业在校生的学缘根基被动摇,未出校门就没了“娘家”。对学生家长而言,专业的撤停或多或少关系到孩子的心态变化和未来的就业前景,也难免让他们揪心。 一所高校的本科专业撤停,就已是网络舆论关注的话题,成批量的本科专业撤停,引发的舆论关注自然更多。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一些高校撤停部分本科专业,网友出于个人的直觉作出是非判断,体现的是基于常识道德的舆论监督功能。而大学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开设什么专业,撤销或停办哪些专业,体现的是集体理性。 讨论撤停部分本科专业,舆论场的热闹自有积极的一面——通过舆论热议,让更多的高校认识到本科专业的调整非小事,需要综合考虑专业撤停造成的舆论冲击波。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的关注,更需要看清楚专业撤停现象背后的“门道”,从而让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讨论撤停本科专业,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门道”值得重视。 首先,撤停本科专业折射出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复杂性。高等教育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对于这种逻辑(规律)的认识不会一蹴而就,往往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每所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同,办学理念有别,定位和理念影响着本科专业的取舍。 高等教育实践表明,并非所有的专业设置都符合大学教育的内在逻辑,跟风开设和跟风撤停,凸显出部分大学的迷茫状态。如果一所高校不知道自己适合办什么专业,习惯于“跟着感觉走”,就失去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自主性。这种情况下,每撤停一个专业,都是在为自己无视教育规律“买单”。 其次,大学撤停一些本科专业,缘于创办新专业时缺乏不可行性论证。如果认识不到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认识不到专业设置的内在逻辑,就可能导致本科专业设置的随意性。有的院系负责人脑子一热,就忙着申请创办新专业,而看到同行撤停专业,自己也顿生“跟牌”之意。 不论是创办还是撤停一个本科专业,都需要科学的论证。科学的论证中,既包括可行性论证,也包括不可行性论证,在两个对立的论点之间,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决定取舍。不可行性论证的缺乏,让某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仿佛成了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个中教训值得汲取。 再次,大学撤停一些本科专业,表明办学缺乏应有的韧性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铸就大学,但大师并非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必然有自己的专业学科归属,只有百年传承的专业,才可以培育出专业领域的大师。 一些高校热衷于创办新专业,对于专业发展中一时遇到问题的专业,不认真把脉问诊,而是急着“甩包袱”。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如何办出来学校的王牌专业,又如何孵化出自己的大师呢?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方面缺乏韧性精神,草率的撤停难免导致进退失据。 大学要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需要先有能力办好已有的专业,而不是跟着“新潮流”随意增设或撤停专业。在专业设置方面“喜新厌旧”,不但办不好已有专业,也难以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学生。 大学应当多一些责任意识,少一些“甩包袱”的习惯。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和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用心用力办好每个本科专业,才是对高等教育、对社会负责任之举。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稿】 讨论撤停本科专业,还请多看点“门道” 刘海明
事实链接:https://www.sohu.com/a/797955007_132336?scm=10001.1588_13-100000-0_8000.0-0.10095.0_6662&spm=smpc.channel_258.block8_93_Qq9dRe_1_fd.3.1722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