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THS】新闻教育未来之路 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内容简介: “首届全球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众家观点、李希光教授对中国新闻学教育的深人思索、新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青年学生的对话,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中国际力量编写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这些都在《新闻教育未来之路》中形成鲜明的思想碰撞。广大读者,特别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借鉴,中圈的教育政策制订者可以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实、全球新闻传播的现实,并思考:中国的新闻院校如何继续办下去? 作者简介 《新闻教育未来之路》内容简介:“首届全球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众家观点、李希光教授对中国新闻学教育的深人思索、新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青年学生的对话,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中国际力量编写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这些都在《新闻教育未来之路》中形成鲜明的思想碰撞。广大读者,特别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借鉴,中圈的教育政策制订者可以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实、全球新闻传播的现实,并思考:中国的新闻院校如何继续办下去? 目录 致词代序 第一部分 新闻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建议1.长期影响新闻教育课程建设的四方面力量2.为什么新闻专业的学生好像学问不如人? 对话1:“给我们的学生一碗饭吃” 对话2:“样样都好是不可能的 对话3:好的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3.如何减少媒体的再培训时间? 对话4:新闻应以事实为基础对话 5:记者需要权威的新闻来源 4.中国新闻界对新闻教育的期望 5.对中国新闻教育的三点困惑 6.新闻传播是学更是术 7.先拿到进入一个行业的敲门砖对话6:“招聘时,名校男生是最基本的要求” 8.共建模式给复旦注入活力 9.全球化时代中国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 10.军事新闻教育中的实践教学 11.后媒介融合时期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趋势12.美国新闻界的危机 13.传媒制度的发展模式与新闻教育改革 14.新闻教育要适应媒体在未来的需求 15.“不教学生经济新闻,他们将来可能被淘汰 16.“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 17.新闻教育的变化和问题对话7:西部地区缺经费、缺人才、缺设备 18.新闻从业者如何看新闻教育 19.新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20.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课程 21.如何实现跨学科教育? 22.“不只学生是实验品,老师也是实验品” 23.培养“地方”需要的新闻人才 24.新闻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对话8:“有些课程是浪费时间” 25.地方院校的新闻课堂改革 26.关于新闻专业的语言学教育 27.政法类院校如何办新闻专业 28.如何“杂交”出一个新的学理传统 29.中国与欧美新闻教育之差距——数字和模型不是新闻学本质对话 9: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30.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31.新闻教育改革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32.新闻人才的职业化与新闻教育改革 33.即时英语新闻教学 34.中英双语新闻教育——双语教育困难多 对话10:英语新闻与新闻英语的区别 35.第一场圆桌讨论 36.第二场圆桌讨论 第二部分 中国新闻教育与教学改革初探 1.重建新闻教育 1.1 学与术的矛盾 1.2 理论与故事的矛盾 1.3 课堂与现实的矛盾 1.4 服务人民与服务利益集团的矛盾 1.5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矛盾 1.6 新闻学的核心课程是什么? 1.7 新闻教育的学术风范 1.8 不做新媒体的奴隶 2.新闻教学新理念与新模式 2.1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2.2 从“学而知之”到“惑而知之” 2.3 从“单调乏味的课堂”到“充满激情的战场” 2.4 从“教师”到“教练” 3.走在路上的新闻学课堂 4.中国新闻课堂“摧毁性”的变革 第三部分 关于新闻教育改革的对话 1.新闻教育不变的四点——两个北大学生与李彬的对话 2.中国新闻教育改革路漫漫——两个北大学生与李希光的对话第四部分 来自国际上新闻教育改革的建议与报告 1.哈佛报告:新闻学院课程的改造 1.1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 1.2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 1.3 马里兰大学菲利普·梅里尔新闻学院 1.4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1.5 美国西北大学莫迪尔新闻学院 1.6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 1.7 雪城大学S.I.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 1.8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新闻学院 2.记者的职业身份与新闻教育新闻业究竟做什么?关于此职业的三个传统三个传统的实证研究新闻界和新闻工作面临的挑战传播知识的新闻业新闻职业的五项能力进一步职业化的需要 3.新闻学院课程模板 附录一 新闻学文凭 附录二 新闻从业能力列表 附录三 详细课程大纲鸣谢参考文献
插图: 第四,传媒业快速走向融合,媒体融合现在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全国省级以上的报纸全部都有网站。许多报社、电视台开始选拔自己的记者,试点培养融合媒体的记者,融合媒体的记者会采访,会写作,会出文字、出照片、出影像。多媒体这样的媒体记者已经开始出现了,像《解放日报》已经有十几个这样的记者。现在全国所有省级以上报纸媒体都在选拔这样的人才,对新进的记者要求你是多媒体、多视角、融合型的记者。从这四大方面来看,对我们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影响。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对于学生来说,在专业和就业之间,学生现在毫不犹豫地首先选择就业而不是首先选择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抛弃专业首先要求择业。所有学生首先想到安身立命,谋一个工作有碗饭吃,那种对于事业的追求、对于理想的追求现在逐年在淡化。这是对学生来说,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我们现在教师确实面临:到底我们是重在通才教育还是重在专业教育?在这之间摇摆不定。面对这样一个新形势,新闻传播学教育确实不能不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整个专业正在转型当中、正在变化当中,我不敢说这是一种改革,但是毕竟在变化当中,也就是说一定在转型当中。问题在于我们现在来自新闻传播学教育、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新闻传播学这条船不知道应该往哪里开。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第一,需不需要重新确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家知道到现在多少年来,我们的新闻专业就是为大众传媒培养编辑记者的,这是我们安身立命所在。现实是现在到大众传媒就业的不到30%,企事业成了大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50%的学生也往企事业方向走。全国排名前20名的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往企事业方向走的大概占了40%左右。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