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数字新闻实践中的专业变革、失守与重思——2023年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下)

2024-2-18 14:38|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47| 评论: 0|原作者: 张志安,丁超逸|来自: 《新闻界》

摘要: 本文以2023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从报道表现、业态变迁、专业反思三个维度出发,归纳总结本年度中国新闻业的主要特征。

三、数字社会转型中的专业反思

数字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给新闻业带来风险与挑战,中心和边缘的位移、行业和社会的互动、技术和价值的流变,引发对专业的隐忧和焦虑。比如:一些专业媒体的公众号出现“标题党”现象,部分新闻客户端过度追求热点而缺乏对核心事实的把关,大量媒体账号发布的短视频存在“黄色新闻化”的态势。处于平台逻辑和专业媒体的博弈和交织中,一些新闻专业规范和伦理失守的问题逐渐显现。为此,有必要在数字新闻业和平台社会的语境下对专业进行审视,进一步反思专业实践和专业变迁中的各类现象、问题和困境。

(一)专业媒体面临影响力减弱的风险

在移动化、视觉化、碎片化传播时代,原创深度报道更加稀缺、情感先于事实的“后真相”现象更趋明显。在数字社会发展和转型的进程中,“生活中有媒介”逐渐演化为“生活在媒介中”,“媒介即生活”的场景也在加速。在此情境下,专业媒体的权威性面临新挑战,存在传播力式微和影响力减弱的风险。对专业权威的再思考、再认识,是当下进行专业反思的首要议题。

回顾过去一年的各类新闻报道、社会现象、突发事件、热点话题、网络舆论可以发现,在以多元行动者网络为实践主体的数字新闻业中,行业边界持续延展、信息中心随时转移、内容权威不断变化,专业媒体未必总是处于整个媒介生态的中心位置。数字新闻业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并具有高成长性。为此,必须对新闻业态的结构性变迁、传播权力的整体性位移、互联网革命的持续性影响进行深刻反思和有效应对。在新兴技术迭代发展、互联网生态不断变化、非专业主体广泛且深度参与内容生产的新阶段,专业媒体应当以更具前瞻性和大格局的视野站位、更具专业性和独特性的内容生产,持续做到守正创新,在新新闻生态系统中把握话语权、提升影响力。

(二)过度流量偏好消解报道的专业性

当前,中国互联网空间正在经历深刻的底层化过程,底层价值取向成为网络关键立场,底层群体成为网络关键意见群体。短视频等新媒介技术形态进一步降低网络传播门槛,使底层群体成为网络流行文化和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这也重塑了中国互联网的平台生态、价值取向与市场发展趋势。平台逻辑、流量逻辑持续影响专业逻辑,更具流量化导向、商业化目的、市场化需求的内容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面对杭州亚运会的报道实践,各类媒体充分应用新媒介技术开展的全媒体报道实践固然值得肯定。然而,颜值、搞笑、有趣,成为亚运会报道特别是视频报道吸引用户关注的“卖点”,也是众多媒体和平台竞相争夺流量和曝光度、提高用户黏性的主要方式。以“全红婵炸鱼式热身”“吴艳妮霸气入场”“快看艺术体操王子,走路自带气场”“卡塔尔帅气选手出没,投球失误击中裁判”等为标题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点击率和讨论热度甚至超过参赛选手获奖、开闭幕式等关键议题。短视频时代,一些新型黄色新闻充斥互联网空间,浓重的流量化色彩使体育赛事报道的专业化程度大幅降低,媒体和新闻工作的专业性显著消解。

在部分社会新闻和国际新闻报道中,“标题党”现象时有发生。2023年9月,一则“张艺谋老师逝世”的消息标题产生歧义,相关内容以“张艺谋老师”代替“张艺谋的老师”博取社会关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大量“震惊体”“悬念体”在互联网空间出现,一度登上多个平台的热搜榜,具有历史纵深感和国际政治分析视角的专业新闻报道被“短、快、俗”的内容埋没。

 

身处纷繁复杂的舆论生态、门槛降低的传播环境,各级各类媒体的内容生产更易受到流量的诱惑、平台的制约、多元价值观念的带入,更需要在日趋浮躁和不确定性的场域中保持对专业价值、专业原则、专业标准的坚守。

 

(三)大模型应用增加虚假信息扩散隐忧

当前,大数据已成为数字新闻生产的基础资源和关键要素,是能够自我再生产的“行动者”和“新新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的应用,能实现对人类行为的学习和分析,包括对新闻文本语言、新闻制作流程、新闻发布形式的模仿和生成。这可能使虚假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日趋自动化、日常化,未经识别的内容在互联网空间迅速受到关注,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2023年2月,杭州某小区业主群在讨论ChatGPT时,一名业主用ChatGPT创作了一篇关于“杭州于3月1日取消限行”的“新闻稿”并发布在群内。一些业主截图转发后,相关内容在互联网空间被迅速传播,在社会面上产生误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使虚假新闻的识别和处置困境进一步加剧,用户对于真实信息的搜寻难度和成本呈几何级增长态势。

 

生成式人工智能提高了机器与人的语言交流能力,万物互联、人机共生的媒介化生存形态正在到来。可以预见的是,此类智能媒介将在未来持续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面对高仿真、高效率、超拟人的内容生产成果,媒体、平台和全社会将面临新的伦理挑战和规制困境。

 

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于8月15日起施行,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未来,应当进一步统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发展和安全。在信息核查实践、打击谣言和虚假新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人工智能的公共性特征,应当努力为专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提供更多支持,进一步加强用户隐私保护,减少算法偏见与歧视,维护数据安全。

 

四、结语:重思作为专业的新闻

如何在数字新闻业和平台社会中持续确立和提升新闻的专业性,是新闻业年度观察的核心问题。通过对2023年中国新闻业的回顾与分析,我们认为,数字新闻生产实践正面临专业弱化的风险挑战。为此,有必要在当下重思新闻专业意涵、重申新闻专业价值。

 

其一,在复杂数字新闻场域中保持对专业实践和失守的敏锐观察。作为专业的新闻,从来不是处于真空场域中的专业,而是在一个复杂实践系统中的专业。与稳定和固态的传统新闻业相比,流动和液态的数字新闻业不但有大量多元行动者的参与,还使新闻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生极大变革。新的能动者出现,为数字新闻业带来新的实践逻辑与实践规范。专业媒体的数字新闻传播实践,应当放置于公共传播体系、网络舆论体系、平台生态体系的全局之中加以看待,在政治、市场和技术的多维语境中进行思考,重新确立自身在整个数字新闻场域中的定位和互动形态,从而更好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其二,为专业媒体和多元行动者创造更加宽松、触达真相的空间。媒体基于特定议题、事件和现象的深度阐释,针对各类问题、困境和矛盾的舆论监督,面向广大群众的联系、沟通和互动,往往能增进人们对复杂社会的认知。在做好意识形态要求的基本原则下,尽可能为媒体创造适当的氛围和条件,允许媒体做好监督类、调研类报道,从而强化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力度。如果媒体既无力参与公众的讨论,又没有勇气唤起公众参与媒体议程的讨论,媒体就将与数字新闻业的行动者网络相隔离。不失真、不失语、不失品、不失位,应当成为在多元主体众声喧哗、多种价值观念相互博弈的复杂情形下亟待践行的专业准则。

 

其三,在技术采纳和应用创新的过程中保持数字人文的时刻省思。在技术导向的流量逻辑背后,是各类媒体对市场的追求。数字传播技术迭代及应用,带来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真与假、对与错、宽与窄、好与坏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新技术深度参与的数字新闻生产,应当重新思考平台社会复杂场域中多元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数字新闻业应当跳出以单一新闻工作为核心的窠臼,需要重构新闻价值准则、完善新闻生态治理体系,理解平台社会的用户转向、价值转向和范式转向。数字新闻实践要充分考虑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持续倡导科技向善,以专业的新闻生产、真实的新闻内容、积极的新闻价值树立专业权威,将专业作为在复杂生态中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追求。面对数字新闻业的危机,若要找回人的存在意义,不能脱离时代和本土语境。放眼世界,新技术带来的专业变革是全球共同遇到的挑战。对此,需要思考专业实践在中西方的普遍性,也要找到中国问题的独特性,在特定情境中创新应用技术、守护人文精神。

 

其四,鼓励媒体创作解困式新闻提升内容的建设性与创新性。处在社会快速转型的阶段,解困式新闻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报道范式,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相比于以问题揭示和情况告知为导向的新闻,解困式新闻更强调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推动作用。此类报道通常从用户需求出发,保持对重要性的把握,关注和解答各类困难,对具体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方案。这要求媒体不仅做到记录问题,也要努力影响和推动问题的解决,通过专业报道向用户提供可行的方向和建议。

 

坚守专业性,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底层逻辑和专业媒体的价值基石。对专业的隐忧和反思,既带来了焦虑和压力,也意味着责任和动力。面对各种挑战,坚守和保持专业韧劲尤显可贵。越是浮躁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社会越期待媒体的价值和担当。反思专业权威、强化专业生产、推动专业创新,要将专业价值和专业思维持续融入专业实践,以专业性、主动性、创新性引领数字新闻业的转型发展。

 

 

 

来源:《新闻界》2024年第1期:1-10页。

作者:张志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丁超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XGjey1C9LCrHrgzVzYmjQ

 

编辑:徐思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