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2023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全国两会、杭州亚运会、巴以冲突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从报道表现、业态变迁、专业反思三个维度出发,归纳总结本年度中国新闻业的主要特征:专业媒体通过重大事件主题报道体现专业权威,还原多维现场呈现专业报道,持续打造矩阵化传播格局;自媒体、机构媒体持续开展多元内容生产实践;专业媒体影响力面临影响力减弱的风险,流量化和戏谑化内容广泛传播,大模型带来虚假新闻可能,这些问题促生了新的隐忧和焦虑。基于上述分析,面向未来的数字新闻业实践和发展,应当持续深化专业价值和专业思维,全面提升专业行动能力与专业实践效果。
关键词:数字新闻业 新闻生产 全媒体传播体系 平台社会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这一年全国两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成功举办。这一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这些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为数字社会的新闻生产提供了重大议题。 在平台社会变革与数字新闻业发展的过程中,新传播革命颠覆了原有的信息秩序,新兴技术重塑传统新闻业态,多元行动者网络成为数字新闻业的实践主体。如何在复杂的事件和情境中核查事实、接近真相?如何在网络舆论分化的社会中重建和扩大共识?如何在技术迭代发展的过程中坚守专业原则和底线?这些问题,给当下的新闻专业和新闻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这一年,在专业媒体开展的数字新闻实践以及机构媒体、自媒体进行的创新探索中,呈现出众多专业现象和专业议题,由此引发对专业本身的思考。本文以2023年中国新闻业重大事件、典型案例和相关行业数据为基础,梳理新闻业发展变化的年度特点,并立足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平台社会语境和数字新闻业发展,对2023年中国新闻业的实践特点进行分析,串联起报道表现、业态变迁、专业反思,在数字新闻生产实践中重思专业。 一、专业新闻生产中的报道实践专业性是主流专业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规范和价值基石。本年度的数字新闻生产实践中,专业媒体和从业者凭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规范,基于重大主题报道体现专业权威,通过还原多维现场提升报道的专业性,参与问题调查促进社会治理,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专业实践。 (一)主题报道注重融合形态和海量触达今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的第十年。其中,锻造中国新型主流媒体,凝聚社会共识,加强在互联网空间的传播能力建设,成为主流媒体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专业权威呈现专业报道的有效路径。针对2023年全国两会、进博会等年度重大事件以及亚运会、大运会等国际性高规格体育赛事,主流媒体着眼于报道视角、内容呈现、技术应用、渠道分发等多个维度,推出形式丰富的全媒体报道。 在2023年全国两会的报道实践中,中央级主流媒体以不同形式和角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聚焦两会实况。《人民日报》在客户端和多个平台账号推出专题作品,实现全媒、全景、全方位报道。微博@人民日报推出长图《一图速览政府工作报告》、图解《“数读”政府工作报告,这些KPI与你有关》、海报《5%左右》、手绘《一目了然!手绘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民生事》等作品,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要素进行提炼,以视觉化、形象化、通俗化的图文形式进行呈现。人民网、人民视频推出“小经跑两会”系列短视频,累计传播量超3亿次。短视频《为了人民》在微信视频号播放量超1000万次,在抖音等平台播放量近8000万次、点赞276.7万。“两会观察”“两会夜话”等对话类栏目,邀请代表委员与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面对面互动交流,辅以深度访谈和记者观察手记,解读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总播放量超4500万次。 新华社注重发挥主阵地的影响力,客户端、官网成为发布权威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新华社客户端,用户能从《一图速览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新华社权威快报 | 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新华社记者带你听两会|成绩单里听发展》等权威发布中获取重要信息。互动作品《总书记的这些两会关切,有了哪些新变化?》以五组海报、十张卫星图带来较强视觉效果,缩减文件式、通稿式的行文,“家常话”的表达方式增强了用户的贴近感。用户点击海报,即可看到多个地区前后变化的震撼对比,直观感受到民生福祉的巨大变化。作品发布后,当日全网阅读量近1.1亿。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一些地方媒体的主题报道和特别策划守正创新,取得较好传播效果。川观新闻和多家媒体联合推出“四极一起拼”联动海报,号召移动端用户打开春日里的中国拼图,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5500万,留言互动量超过5万。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原创新媒体产品《飙·湖南》,采用“数字+时间+图景”的创新表达形式,使用户沉浸式体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湖南效率和湖南成果,全网阅读量超1200万次。《海南日报》客户端在妇女节当天发布乡村振兴主题短视频《黎花开》,以海南曾经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作为故事背景,讲述返乡女大学生、村妇女主任等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故事。作品发布后获《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学习强国等转发推荐,全网浏览量近1000万。 2023年在杭州举办的第19届亚运会,是中国第三次举办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派出约4500人的工作团队,利用全媒体多平台传播优势,实现多个“首次”:首次完成亚运会主转播机构服务,首次在开闭幕式中应用AR虚拟技术,首次以4K/8K标准向全球提供国际公用信号和相关媒体服务。亚运期间,总台新媒体端阅读播放总量达72.7亿次,境内累计触达人次达414.23亿次。围绕亚运会历史与城市文化、开幕式精彩瞬间与幕后故事、夺金时刻、运动员备赛经历等主题,总台创作一系列小切口捕捉、大情怀升华、创意性表达的短视频,成为社交网络话题中心。多个千万级播放量、数万点赞量的作品表明,“无视频不传播、无平台不触达、无情感不共鸣”的网络传播特点充分体现。 在数字新闻业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媒体注重通过报道的专业性来维系职业权威。主流媒体关于重大事件的主题报道,保持精品策划意识、探索融合报道形态,注重叙事创新、移动分发和海量触达,通过主题报道的全媒体传播实践中凸显专业权威、履行宣传主责。 (二)事件报道强调多维度还原现场抵达新闻现场,客观、真实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始终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使命和功底。新闻事件的现场,既包括第一现场,即事件发生的真实物理空间,又包括第二现场,例如历史背景、行业生态、人际网络、发展脉络、社会治理面向等。面对2023年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和国际事件,专业媒体把握复杂现象、解读背景知识、参与热点讨论,实现多维现场的触达和呈现,努力在事件报道中做到“见树又见林”。 这一年,缅甸不法团伙对中国公民实施的电信诈骗事件,在各大平台引发网民持续关注。河南广电都市频道4名记者兵分三路,以“赴缅务工人员”和“招工中介”的双重身份奔赴多个地点进行卧底调查。记者们周旋于陷入高薪骗局的招聘者以及靠引诱他人获利的中介之间,较为完整地记录下诈骗团伙聘请务工人员之后,将人哄骗到窝点、进行洗脑以及实施电信诈骗的全过程。6月28日,河南都市频道推出调查节目《边境“蛇”影》,串联起大量真实事例,全方面、多角度揭露了缅甸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实施犯罪的过程。节目播出后的12小时,全网浏览量超4亿,登上多个平台热搜榜。7月4日,记者来到国内十多个省区市,开启“被困缅北,亲人盼归”系列融媒体直播。在媒体和警方的努力下,6名被困缅甸人员先后获得解救。媒体对多个真实场景和事件现场的还原和报道,实现传播效果与社会效应的共振。 2023年夏季,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遭遇140年来最大降雨,洪水、内涝等灾害接踵而至。《新京报》记者走访人员财产损失严重的房山区大石河附近的多个村庄;中新社记者来到琉璃河收费站记录救援实况;《中国环境报》记者走进大安山乡,关注灾后现场,报道灾后救援;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也在冬季寒潮来临之际安排记者重返受灾地区,关注基层重建进展和受灾居民过冬保障。多家媒体对灾害发生、抢险救援、人员安置、灾后重建等不同阶段的深度关注,全面、完整呈现多元现场的真实状况。 11月,一则“27岁女子在西藏遭遇车祸,阿里地区公务人员集体献血”的言论引发网民持续关注。由上海报业集团上观新闻、澎湃新闻7位记者共同组成的联合采访报道组通过多日蹲点调查,采访当事人及其丈夫和父母、参与抢救工作的上海援藏医生、所在居委会等各个方面,厘清事件发生的前后经过,联合发布报道《五问阿里献血事件真相,还原上海女子车祸救治全过程》。针对争议事件,媒体尽量还原真实过程、承担核实辟谣功能,值得肯定。但报道发布后由于部分信源匿名、少数疑点尚未澄清,仍存在一些争议。此案例给新闻界带来启示,重大舆论焦点事件的调查报道并非易事,需要更加深入、独立、客观的调查。 巴以冲突爆发之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时间调集10余组报道力量深入激战地区现场,15名记者、12名报道员进入周边地区开展报道,从加沙地区、黎以边境、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地进行直播和报道,以不同地区为突破口相互协调策应,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分析,多时空、多维度呈现巴以冲突。记者在现场拿起话筒、穿起防弹衣、带上设备,亲身经历并报道火箭弹袭击、避难所逃生、机场遇袭、抢购物资等实况。也有记者获准进入距离加沙地带不到5公里的边界军事管控区进行观察,带来一手资讯。截至北京时间10月11日10时,总台编发的42条新闻素材、121篇多语种稿件,被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FOX)、英国广播公司(BBC)、法国24台、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德国电视一台、加拿大广播公司、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在内的97个国家和地区的1518个电视台及新媒体平台采用播出1.7万次,播出总时长超过61小时。 (三)参与问题调查促进社会治理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早在20世纪40年代,全党在革命根据地大兴调查之风,《解放日报》等机关报就曾刊发大量实地调查文章,助推调查研究工作走深走实。现代传播体系与新兴媒体技术发展至今,媒体已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多元主体之一,在加强和创新协同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与澎湃新闻联合打造的“上海大调研”公众号改版,通过联结全网热点、汇聚多方声音、呈现调研成果,推动社会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调研聚焦社区食堂运营、施工扰民、城中村改造、道路扬尘、无障碍设施建设等众多市民急难愁盼问题,开展丰富的现场采访和后续追踪报道,相关作品和记者手记也在澎湃新闻时事栏目同期发布。以基层问题为导向,《北京日报》的《多家中小企业进驻创意园区仅三个月突然接到疏解通知“腾退令”下,企业权益谁来保障》,《新京报》的《夺命“洗罐”:危化车司机死亡背后的槽罐清洗乱象》《校外舞蹈培训调查:“下腰瘫”何以屡屡伤童?》《环境监测机构造假调查:自来水替代废水水样,监测仪留后门改数据》等报道,持续聚焦地方治理难点和困境,积极促进社会沟通和问题解决。 从核查事实和接近真相的角度看,新闻报道与调查研究具有天然联系。新闻报道对事实的记录、对场景的再现、对问题的捕捉、对现象的解读,促进了调查研究的发展,丰富了调查研究的实践面向。数字新闻实践的场景、资料和条件,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必要的经验积累、方法训练与案例数据收集。为呼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专业媒体对民生、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专题报道以专业实践助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调研,通过平台化、矩阵化的传播渠道促进全社会对各类问题的发现、关注和应对。新闻生产与社会调研的结合,使媒体更加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以媒介化治理促进各方参与和公共对话。 二、数字媒介生态中的业态变迁当前,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平台媒体等共同构成中国的新新闻生态系统,形成多种类型媒体共同参与、多元新闻实践形态并存的新生态格局:专业媒体指职业化的新闻媒体,由传统党媒、市场化媒体及其新媒体延伸产品构成;机构媒体指党委、政府部门或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创办的新媒体,主要服务于特定机构和行业;自媒体的缘起内涵是草根发声和公民新闻,实践中扩张为体制外由个体或团体运营的数字化媒体;平台媒体则主要是具有内容属性的社交型与聚合型互联网平台。行业壁垒被打破、边界逐渐模糊,呈现出开放、互动、去中心化的特征。传播渠道的变革、内容生产的丰富、新兴技术的应用,持续影响数字新闻业的变迁。 (一)专业媒体持续打造社交化传播矩阵当前,移动端已成为各类媒体进行内容分发和传播的主战场,应当充分考察互联网传播规律、提升数字新闻生产的思维方式和业务能力。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专业媒体的传播形态正从原有的单一传播向全媒体时代的复合传播转变,不仅积极建设和打造自有网站、客户端、公众号等,还入驻微博、B站、抖音等社交平台以及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等内容聚合平台,形成多渠道、多形态、多栏目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专业媒体持续提升矩阵化传播效能,在内容生成、渠道拓展、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进展。截至2023年6月,8家央媒和38家省级以上广电媒体在抖音平台发布作品近百万篇,累计互动量达103.5亿次,其中产生1.4万条过10万赞作品;在快手平台,主流媒体共发布超50万条短视频作品,累计互动量36.4亿次,10万赞以上的爆款作品达5600余条。河南广电打造“机构—频道—节目”多级账号矩阵,大象新闻抖音号上半年累计互动量达5.8亿次,位列省级广电抖音号互动量首位。山东广电以头部账号带动矩阵账号的方式,与136个县市区融媒中心实现数据互通、版权分发,打通内容、用户、数据,共同生产优质作品。 推进媒体融合、持续打造矩阵化传播模式,需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如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已构建起由大武汉客户端、九派新闻、武汉发布、长江网等组成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集团新媒体用户达1.25亿人次,3年增长约3倍。截至2023年7月,九派新闻在移动端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快手号、喜马拉雅号等,在PC端对接近30个互联网平台的账号体系,实现主要内容多渠道差异化分发。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矩阵化传播格局,既要主动向上融合,也要自发向下扩容,加强内容创新、渠道创新、机制创新。部分中央级和省级媒体的矩阵化传播实践,显著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并在互联网空间传播中形成媒体融合的示范效应。 (二)自媒体、机构媒体实施多元新闻行动除专业媒体外,自媒体、机构媒体、平台媒体等共同成为网络舆论场的发声主体和渠道,重构了传统的内容制作模式、信息传播过程与互联网生态格局。过去一年,在平台社会开放的生态环境中,平台媒体、自媒体等成为随机、多元、品质内容的原创生产者和传播者。搜狐极昼工作室等互联网平台原创栏目发布的内容,持续关注社会问题和网络热点,《五万人陪他坐公交车》《一个万人小区决定推倒重建》《为姐追凶十五年》等报道关注不平凡的命运和故事,增进公众对复杂社会现实的认知、理解和洞察。 平台媒体和自媒体开展的非虚构写作实践,以情感、价值和观念共鸣创造更大的公共连接可能。腾讯谷雨实验室的《故事讲完了,女工和她消失的时代》、网易“人间”的《交房一年多,他们还住在半烂尾工地》、公众号“正面连接”的《我和我的保洁员母亲》《中国式摇滚席卷石家庄》等作品,在社交平台产生较大反响。河北涿州暴雨发生后,当地多个图书库房被淹,数百万册图书浸泡在洪水中,视觉志的《呼救的涿州,背后的故事曝光了》、孤独图书馆的《洪水退去后的涿州》等报道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网民关注,迅速设置议程。 一部分机构媒体也承担起信息发布、政务服务、公共沟通等功能,成为具有舆论动员力、传播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的网络行动者。“淄博发布”“深圳天气”“警民携手同行”“科普中国”等政务类新媒体和垂类机构媒体账号的影响力持续走高。由浙江省委宣传部创办和运营的公众号“浙江宣传”,发布《电视“套娃”收费套不住人心》《是谁“偷”走了课间十分钟》《预制菜,是风口还是“猛兽”》《助学金不是“助玩金”》《AI客服何时才能“听懂人话”》等时评文章,均获得10万+的浏览量,将“全党办报”的历史传统在新媒体语境下延伸扩展至“全党办媒”。 面对社会突发事件和网络舆论焦点,自媒体和机构媒体开展网络内容生产,形成网络舆论监督的多元实践,在事件聚焦、问题应对、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内容生产模式2023年,ChatGPT、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放应用,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基于大数据、大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算力和复杂的算法设计,能够根据用户提示生成各种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成为区别于用户生产内容(UGC)、专业生产内容(PGC)的一种新型内容交互形态。 与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自动化、大批量、高效率等特点。当其作为关键要素引入内容产业模式之中,最先改变的是生产力的层面,使人类的获知与求知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形成一种知识新媒介,从而进一步降低内容生产成本,有效促进人机主体的协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语义分析和情感分析技术,自动生成新闻稿件,对新闻稿件进行自动分类、筛选和编辑,识别和分析用户的兴趣和行为,并对用户的反馈和评论进行分析和归纳。这些应用实践大大提升了新闻生产、编辑和分发效率,形成更智能化的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并促进及时、准确和全面的反馈。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变革新闻工作机制,驱动新闻的多模态转换,形成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为媒体和用户提供更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整合支持,深刻影响已有的新闻业务流程。 在新闻生产的不同环节,部分专业媒体将大模型引入其中,探索“AIGC+新闻”的新尝试。这些应用实践,重塑了数字新闻行动主体、表达方式与用户感知,也为数字新闻叙事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创新探索。2023年3月,新华社“新青年”栏目与百度合作出品的国风短视频《驶向春天》正式上线,其中的画面元素由文心一格大模型生成。在成都大运会报道中,新华社发布作品《AIGC:珍稀“宝贝”为成都大运会加油助威》,团队基于AI绘图和文本生成平台,使用大模型技术生成一系列精美海报图案和文案,并以人工智能配音为基础,为每张海报赋予背景配音,形成可多维度观赏和解读的融媒体产品。 除直接生产作品之外,也有一些媒体开始在新闻生产中运用大模型。《中国日报》从对外传播的需求和优势出发,在全报社范围内推广和鼓励采编人员尝试使用ChatGPT等大模型,在编前会和专题研讨会发布使用指南、组织内部培训,号召各部门积极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提高内容生产效率。采编团队以一种“双重内嵌式”的形态将大模型整合进自身业务流程中,调试摸索出一套新的新闻工作常规。部分财经媒体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实现对上千家上市公司的动态监测,提升采编人员的判断能力和编辑效率。《每日经济新闻》自主研发的“雨燕智宣”大模型支持财经新闻短视频的辅助制作和发布,全客户日生产视频总量超2000条,能面向20余个细分场景进行商业价值变现和转化。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升级内容生产业态,持续赋能专业新闻生产与分发。回顾这一年专业媒体对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可以发现,人工智能正从理解和处理内容走向智能、高效生成内容。在大模型的助力下,用户参与社会化内容生产的方式和渠道更趋快捷和多元,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更具智能化、视觉化、场景化特征。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新闻生产力资源,支持专业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打造融合型、创新型新闻作品。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