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稿】 评论丨从清华转到双非院校,“逆向转学”为何受关注? 据报道,1月2日,北京市教委官网公示的8名高校大学生拟跨省转学的信息,引发关注。其中,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 这份跨省转学信息的关注点在于,大多是北京本地学校的学生向其他省份转学,且不乏从清华大学转入双非院校者。整体来看,转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好于转入学校的实力和声誉。这样的“逆向转学”打破了传统的就高不就低原则,自然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 对于这样的“逆向转学”,有的网友“想不通”当事学生的选择:“为了好专业转也就算了,从清华大学转出?”“从金融转到临床医学?”“为什么要往差的学校转?”当然,也不乏宽慰和鼓励的网友:“真读不下去,及时止损也是明智之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当代社会,流动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通则。允许社会人员的自由流动,也应该理性看待在校大学生的跨省跨校“流动”。舆论对“逆向转学”的关注,或在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逆向转学”投射着公众对名校大学生的普遍期待。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城市的知名度比学校更吸引人们的眼球,北京高校的学生选择到其他省份的高校就读,难免给人一种“下嫁”的感觉。这样的地域期待和学校期待,投射的是公众对北京高校的认同感,看到有学生选择离京,随之产生了旁观者的心理落差效应。 “逆向转学”见证了学生享有跨校迁移学籍的权利。选择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本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仪的城市和理想的学校,如何选择是他们个人的自由。现在的教育政策允许学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申请学籍迁移,可以说充分尊重了“逆向转学”学生的选择权。 “逆向转学”表明求学路上没有一劳永逸的通行证。“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同样适合解释“逆向转学”者。什么样的学校适合自己,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宁愿放下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逆向转学”,说明原就读学校在某些方面并不适合他们,也间接证明大学录取通知书并非一劳永逸的通行证。书必须得自己读,不论选择哪所学校,都得自己下功夫才行。 在公示期结束后,待到春暖花开时节,变更了求学地点的这些“逆向转学”学生,将面临一个新的适应期。希望调整过后,他们能更明白选择的意义所在,也希望学校能多给这些“逆向转学”学生一些关注,更快地让他们走向学习、生活的正轨。 来源:红星新闻 链接:https://static.cdsb.com/micropub/Articles/202401/78bd1ea448d34c088ee0e8ece4f9c329.html?fromUdid=1c8758c1-2ad3-4942-8713-d50d8fd3650e 【原稿】 “逆向转学”为何受关注? 刘海明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否则,就可能成为街谈巷议的对象。 1月2日,北京市教委官网公示了8名高校大学生拟跨省转学信息。其中,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新京报》1月2日报道)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考志愿可以平行填报,一旦被某个大学录取,有了学籍就不能再跨校、跨省变更学籍。实际情况是,高校的围墙并没有这么严密,大学的开放性也允许学生的跨校选课,学分可以互认;允许学生跨省、跨校,以交换生的身份去别的学校就读,修完规定学分再回原学校申请毕业。校际间在校生的双向选择,已经属于大学教育的新常态。 北京市教委公示的这份跨省跨校转学的关注点在于,大多是本地学校的学生向其他省份转学。整体来看,转出的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普遍好于转入的学校的实力和声誉。这样的“逆向转学”打破了传统的就高不就低原则,自然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 对于“逆向转学”这则新闻,有的网友“想不通”当事学生的选择:“为了好专业转也就算了,从211到2本?”“从金融转到临床医学,真是不知道咋想的。”“为什么要往差的学校转学,是在本校挂科了吗?” 当然,对于“逆向转学”,也不乏宽慰和鼓励的网友:“真读不下去,及时止损也是明智之举。树挪死,人挪活。”“这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奋勇向前,做个自主学习的人!” 当代社会,流动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通则。允许社会人员的自由流动,也应该理性看待在校大学生的跨省跨校“流动”。舆论对“逆向转学”的关注,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逆向转学”投射着公众对名校大学生的普遍期待。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城市的知名度比学校更吸引人们的眼球,北京高校的学生选择到其他省份的高校就读,难免给人一种“下嫁”的感觉。这样的地域期待和学校期待,投射的的公众对北京高校的认同感,看到有学生选择离京“返乡”,随之产生了旁观者的心理落差效应。 “逆向转学”见证了学生享有跨校迁移学籍的权利。选择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本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仪的城市和理想的读书学校,如何选择是他们个人的自由。我的一位亲戚,早年考入数一数二的大学,一年后因不习惯北京的饮食和冬天的寒冷,坚决选择来年重考本地的学校。现在的教育政策允许学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申请学籍迁移,尊重“逆向转学”学生的选择权, “逆向转学”表明求学路上没有一劳永逸的通行证。“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同样适合解释“逆向转学”者。什么样的学校适合自己,只有就读者自己最清楚。“逆向转学”当事人的原就读学校不适合他们是事实,这也间接证明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一劳永逸的通行证,书必须得自己读,不论选择在哪所学校就读,都得自己下工夫才行。 在公示期结束后,待春暖花开时节,变更了求学地点的“逆向转学”学生,将面临一个新的适应期。希望接收“逆向转学”学生的学校多关注这些学生,也建议原来的学校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小校友”,让他们怀念短暂就读过的第一所大学。 事件链接:http://view.inews.qq.com/a/20240102A07TU800?c_buffer=aid%3D20240102A07TU800%3Bappver%3D7.3.10%3Bts%3D1704241910682&sign=AAw4URT5mC2WmwZIkVYTQMGdEdtm9PwiFjwTR75mQPAFjXakHZLJBM7Y7Or%2BXrz9J%2Fm5os4Sk5mDtkfiyxfCgYIh0F708bbBJyJ%2BltBflphFcJAlFRhqdk4e8ufs1pc%2F%2BsFcjrlR&shareto=wx 编辑:郑程程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