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稿】 由诺奖得主的“事业曲线”说开去 2023年10月08日 星期日 北京青年报 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出门旅行成为许多人首选的度假方式。外出旅行,观赏自然风光必不可少。自然景观之美,美在景观的曲线。当不同景物共处同一个空间,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这些景物的错落有致,给人以曲线之美和韵律之美的享受。 曲线之美,美在变化,美在直观。曲线由无数个肉眼看不到的节点组成,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数学的曲线图,映入人们眼帘的只是成型的、静态的曲线。至于组成曲线的无数个无法分辨的点,恐怕很少有人去探究它们对曲线成形的贡献。 曲线之美,绝非自然景观和数学的专利。许多了不起的人,他们的人生之路,又何尝不可以绘制出一幅曲线图呢?这样的“人生曲线”,同样折射出人性的伟大。 对那些立志献身科学的人来说,科学探索伴随着失败和成功,而功少败多是科学探路者的集体写照。如果把一名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绘制成一幅数学图形,相信没有一位科学家的事业图形会是一马平川的直线图,弯弯曲曲的“事业曲线”才是这个群体的标配。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以表彰他们将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物质的电子动力学。其中,法国物理学家安妮·吕利耶成为第五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 10月5日,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三位科学家因研发“量子点”获奖。三位获奖者中,自称“这一生从没睡饱过”的法国科学家莫吉·巴旺迪,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有次化学考试只考了20分。 综合有关诺奖得主的新闻,不难发现,诺奖得主的科学成就多是二三十年前做出来的。对于这样的“旧闻”,也许当事人早就不再当回事,科学探索的征程虽然崎岖,但永远不会缺少新奇的东西,倒是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往事重提”,把这些科学家推上了事业的巅峰。 每一项诺奖揭晓,媒体都要追逐获奖者,把他们的人生点滴集纳起来,变成动听的故事讲给受众听。受众再到舆论场发表看法,表达自己对诺奖得主的仰慕之情。在社交媒体跟帖评论区,有关诺奖的话题下面,总能很快矗立起一座“点赞大厦”。 每一位成名的人士背后,都可以还原成一个漫长的“事业曲线”。韩愈在《马说》中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描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相马”早已成了成语,只是世人多对伯乐称赞有加,而对那些默默无闻奉献于自己热爱事业的“无名人士”,往往关注不够。 上面的新闻提及,物理奖得主之一的安妮·吕利耶教授,65岁的她在接到诺奖委员会工作人员电话通知时,正在给学生上课。起初,她没接听电话,对方打了几次她才接听,获知了这个意外之喜,后面的课她上得有点不专心…… 无独有偶,化学奖得主之一的莫吉·巴旺迪,大学时有次化学考试曾创下20分的“盆地”纪录。当时的老师和同学,几人会想到这位化学考试成绩惨不忍睹的学生,有朝一日能够幸运到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呢? 从安妮·吕利耶教授到了退休年龄还做着一线普通教师的教学事务,到莫吉·巴旺迪的“一鸣惊人”,这些科学家职场上的平凡可见一斑。如果不是此番获奖,兴许他们的“事业曲线”向下弯曲居多,虽然也有向上弯曲的轨迹,却难以达到“事业曲线”的顶端。 科学探索造福全人类,这是科学家受人敬重的原因之一。每个时代和每个国家,都有无数科学家在各自的科研岗位上,默默地从事着科学探索工作,他们中大多数人可能终生无法举世闻名,但正是他们孕育着了不起的科学发现。 面对成功的科学家,我们发自内心地钦佩他们,由衷地予以赞美。赞美之余,不妨重温韩愈先生的《马说》,从而认识到世上没有哪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因为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属于他们本人的“事业曲线”。 曲折起伏的事业历程,揭示的是人生的真谛。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纯然兴趣,把这样的兴趣当作一份值得终生追求的事业。纯然的兴趣让人放下功名利禄的干扰,也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无心插柳,促使人们献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这样的“事业曲线”之美,因为由自己绘就,因而也更有意义。
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23-10/08/content_424541.htm?div=-1
【原稿】 由诺奖得主的“事业曲线”说开去 刘海明 国庆期间,出门旅行成为许多人首选的度假方式。外出旅行,观赏自然风光必不可少。自然景观之美,美在景观的曲线。当不同景物共处同一个空间,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这些景物的错落有致,给人以曲线之美和韵律之美的享受。 曲线之美,美在变化。曲线之美,美在直观。曲线由无数个肉眼看不到节点组成,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数学的曲线图,映入人们眼帘的只是成型的、静态的曲线。至于组成曲线的无数个无法分辨的点,恐怕很少有人去探究它们对曲线成形的贡献。 曲线之美,绝非自然景观和数学的专利。许多了不起的人,他们的人生之路,又何尝不可以绘制出一幅人生曲线图呢?这样的“人生曲线”,同样折射出人性的伟大。 对那些立志献身科学的人来说,科学探索伴随着失败和成功。功少败多,是科学探路者的集体写照。如果把一名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历程绘制成一幅数学图形,相信没有一位科学家的事业图形会是一马平川的直线图,弯弯曲曲的“事业曲线”才是这个群体的标配。 每年10月的开端,有人在忙着欣赏自然景观的曲线之美,也有人在关注本年度陆续揭晓的诺贝尔奖。 本年度的物理奖和化学家,分别由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分享同一奖项。 10月3日,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因阿秒光脉冲实验方法获奖。法国物理学家安妮•吕利耶成为第5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在收到喜讯时,她正在上课。 10月5日,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三位科学家因研发“量子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三位获奖者中,自称“这一生从没睡饱过”的法国科学家莫吉·巴旺迪,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有次化学考试他只考了20分。 综合有关诺奖得主的新闻,不难发现,诺奖得主的科学成就多是二三十年前做出来的。对于这样的“旧闻”,也许当事人早就不再当回事,科学探索的征程虽然崎岖,永远不会缺少新奇的东西。倒是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往事重提”,把这些科学家推上了事业的巅峰。 每一项诺奖揭晓,媒体在追逐获奖者,把他们的人生点滴集纳起来,变成动听的故事讲给受众听。受众再到舆论场发表看法,表达自己对诺奖得主的仰慕之情。 在社交媒体跟帖评论区,有关诺奖的话题下面,总能很快矗立起一座“点赞大厦”。赞不绝口成为此类话题的“舆论共识”,反而让人突然觉得少了点舆论场的“曲线之美”了。 每一位成名的人士背后,都可以还原成一个漫长的“事业曲线”。 关于这样的“事业曲线”,早在我国的唐代,韩愈就在《马说》中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相马”早已成了成语,只是世人多对伯乐称赞有加。对那些默默无闻奉献于自己热爱事业的“无名人士”,关注得依然太少。 上面的新闻提及,物理奖得主之一的安妮•吕利耶教授,65岁的她在接到诺奖委员会工作人员电话通知时,正在给学生上课。起初,她没接听电话;对方打了几次才接听的。她得知这个意外之喜时,自言后面的课都上得有点不够专心,也至于网友调侃:这算不算“教学事故”呀。 无独有偶,化学奖得主之一的莫吉·巴旺迪,大学时代的他化学科目考试曾经创下20分的“盆地”成绩。当时的老师和同时,几人会想到这位化学考试成绩惨不忍睹的学生,有朝一日能够幸运到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之一呢? 从安妮•吕利耶教授到了退休年龄还做着一线普通教师的教学事务,到莫吉·巴旺迪的“一鸣惊人”。这些科学家职场上的平凡可见一斑。如果不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这个“伯乐”相中了这些“千里马”,兴许他们的“事业曲线”向下弯曲居多,虽然也有向上弯曲的轨迹,却不会达到“事业曲线”的顶端。 科学探索造福的全人类,这也是科学家受人敬重的地方。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无数的科学家在各自的科研岗位上,默默地从事着他们科学探索工作。这样的探索,大多数的科学家可能终生无法举世闻名。但正是这样的科学家,在孕育着了不起的科学发现。 面对成功的科学家,我们需要发自内心的钦佩和由衷的赞美。赞美之余,不妨重温韩愈先生的《马说》,从而认识到世上没有哪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因为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属于他们本人的“事业曲线”。 曲折起伏的事业历程,揭示的是人生的真谛。 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纯然兴趣,把这样的兴趣当作一份值得你终生追求的事业。纯然的兴趣让人放下功名利禄的干扰,也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无心插柳,才促使人们献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当中。这样的“事业曲线”之美,因为由自己绘就,因而也更有意义。 https://new.qq.com/rain/a/20231003A066M500 https://mp.weixin.qq.com/s/9SW0mOxd-US3CIHjBJPbkQ 编辑:程博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