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扎紧“部落篱笆”,维护院士群体形象

2023-9-6 23:42|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49| 评论: 0

摘要: 【公众号转载稿】时评 | 扎紧“部落篱笆”,维护院士群体形象“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家喻户晓的俗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有的俗语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上面这个俗语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离娄 ...
【公众号转载稿】

时评 | 扎紧“部落篱笆”,维护院士群体形象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家喻户晓的俗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有的俗语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上面这个俗语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像离娄、鲁班这样的杰出人物,他们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超凡的才能,还在于遵循基本的专业规范。

当代社会,专业分工日趋精细,院士成为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学术贡献使其享受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各界的尊重。

不可否认,并非所有的院士都能遵循职业操守,做到谨言慎行,每有言行失当之时,便是新闻曝光、舆论热议之时。如何维护院士群体的形象,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管理院士的部门从制度建设层面入手,用规矩成就院士学术共同体之方圆。

近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公布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新增“禁止行为”章节,禁止院士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禁止参与设置以“院士”冠名的非学术活动场所;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北京晚报》9月5日报道)

新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一经发布,随即引发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多数网友赞成这个禁止性规定:“确实应该规范一下,有些人一旦出了名,就好像万事通,在所有领域都像‘专家’似的到处发表意见。” 也有网友直陈院士的跨界言论:“发表自己专业以外的学术意见,真的坑人。”此外,还有网友从出台这个规定的社会背景发表看法:“我理解这个规定出台的原因,院士说话分量重。一旦给骗子站台背书,影响非常大。这样的事情是发生过的。”

当代社会,社会分工和科学领域的专业化,决定了很难产生百科全书式的全能型学人。术业有专攻,每位院士也有其专属的知识领域,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称得上是知识的翘楚,一旦跨越了专业学科的界碑,院士的认知也就失去了权威性。明智的院士意识到自己知识领地的有限性,不会对其他专业领域发表学术见解。这样的自知之明,在捍卫科学尊严的同时,也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从而愈发值得公众的敬畏。

社会是复杂的,总有一些机构希望借助院士的头衔抬高自己,为达目的不顾专业领域是否匹配,只要能借院士之口为本机构站台,就千方百计笼络个别院士,利用人性的弱点专攻院士的“欲望软肋”。这样的努力哪怕得逞一次,在当事人获取私利的同时,无形中也违背了科学精神,降低了院士群体的学术公信力。

有所禁忌是文明的前提。院士作为某个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威,这种权威性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如果向私利低头,损害的就是整个院士群体的形象。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及什么样的人配享幸福,他的评价标准是德行这种“至上的善”才是“作为配享幸福的条件”。在康德看来,道德“不是我们如何使得自己幸福的学说,而是我们应当如何配享幸福的学说”。

院士称号已经是国家给予院士们的崇高的学术荣誉,堪称最大的幸福之事。维系这样的幸福,需要所有的院士扎紧这个共同体的“部落篱笆”。否则,群体形象毁了,幸福也就不复存在。要维护院士群体形象,除了扎紧“部落篱笆”别无选择。(作者:刘海明,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科协之声(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Akk1YqL3hPACz13lriPqw

【原稿】
扎紧“部落篱笆”,维护院士群体形象

刘海明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家喻户晓的俗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有的俗语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上面这个俗语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像离娄、鲁班这样的杰出任务,他们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超凡的才能,还在于遵循基本的专业规范。

当代社会,专业分工日趋精细,院士成为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学术共享使其享受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各界的尊重。

不可否认,并非所有的院士都能遵循职业操守,做到谨言慎行,每有言行失当之时,便是新闻曝光、舆论热议之时。如何维护院士群体的形象,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管理院士的部门从制度建设层面入手,用规矩成就院士学术共同体之方圆。

近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公布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新增“禁止行为”章节,禁止院士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禁止参与设置以“院士”冠名的非学术活动场所;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北京晚报》9月5日报道)

中科院这个新版的《院士行为规范(试行)》一经发布,随即引发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多数网友赞成这个禁止性规定的:“确实应该规范一下,有些人一旦出了名,就好像万事通,所有领域都像‘专家’似的到处发表意见。” 也有网友直陈院士的跨界言论:“发表自己专业以外的学术意见,真的坑人。”此外,还有网友从出台这个规定的社会背景发表看法:“我理解这个规定出台的原因,院士说话分量重。一旦给骗子站台背书,影响非常大。这样的事情是发生过的。”

当代社会,社会分工和科学领域的专业化,决定了很难产生百科全书式的全能型学人。术业有专攻,每位院士也有其专属的知识领域,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称得上知识的翘楚,一旦跨越了专业学科的界碑,院士的认知也就失去了权威性。明智的院士意识到自己知识领地的有限性,不会对其他专业领域发表学术见解。这样的自知之明,在捍卫科学尊严的同时,也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从而愈发值得公众的敬畏。

社会是复杂的,总有一些机构希望借助院士的头衔抬高自己,为达目的不顾专业领域是否匹配,只要能借院士之口为本机构站台,就千方百计笼络个别院士,利用人性的弱点专攻院士的“欲望软肋”。这样的努力哪怕得逞一次,在当事人获取私利的同时,无形中也违背了科学精神,降低了院士群体的学术公信力。

有所禁忌是文明的前提。院士作为某个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威,这种权威性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如果向私利低头,损害的就是整个院士群体的形象。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及什么样的人配享幸福·他的评价标准是德行这种“至上的善”才是“作为配享幸福的条件”。在康德看来,道德“不是我们如何使得自己幸福的学说,而是我们应当如何配享幸福的学说”。

院士称号已经是国家基于这个院士们的崇高的学术荣誉,堪称最大的幸福之事。维系这样的幸福,需要所有的院士扎紧这个共同体的“部落篱笆”。否则,群体形象毁了,幸福也就不复存在。要维护院士群体形象,除了扎紧“部落篱笆”别无选择。

事件链接: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urlext=%7B%22cuid%22%3A%22Y8ShugugH8gOiSuMjPH5uYi42igH8SfHli-6t_axvf_lO2t6g826tgfJQP05i3a3z_UmA%22%7D&rs=2439296356&ruk=LynyuJthYr5frxHrMsC6Sw&sShare=1&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388593249896993784%22,%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编辑:潘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