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多年来,深圳大学何道宽教授致力于媒介环境学派著作的翻译,自移译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起,迄今已三十五年有余,几代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的数十种著作陆续与中国读者见面。何道宽先生的努力和坚持,令人钦佩。日前,何老师将其《媒介环境学宣言书:走向文理融合的新文科》一文惠发给我们,我们在公号推出,以飨读者,也向何老师致敬。
媒介环境学宣言书:走向文理融合的新文科
作者 | 何道宽
自2018年以来,在策划和实施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媒介环境学译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印行)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挥之不去:媒介环境学如何发展? 一、 媒介环境学:小百科全书
1998年,媒介环境学会(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在纽约成立,这个学派走向成熟。2006年,旅美的林文刚(Casey Man Kong Lum)教授编纂《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Perspectives o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 Media Ecology Tradition),为媒介环境学画了一个圈,这是媒介环境学的小百科全书。
该书的12位撰稿人,除已故的波斯曼、阿什克罗夫特、格龙贝克、海耶尔和尼斯特罗姆教授之外,均是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学者。
该书共14章,除编者林文刚的序跋和波斯曼的讲演辞这三章之外,其余11章用纪传体的方式描绘并评价10位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们是尼尔·波斯曼、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马歇尔·麦克卢汉、哈罗德·伊尼斯、詹姆斯·凯利、本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沃尔特·翁和伊丽莎白·爱森斯坦。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篇幅所限,这部小百科全书偏重纽约学派,对加拿大学派的成就反映不够。本书编者林文刚博士也认识到本书的遗憾,他在本书绪论篇里说:“讲述媒介环境学这个故事并不轻松,原因很简单,其中涉及的问题、视野和阐释太复杂、太枝蔓丛生……我只能提出一个不成熟的、初步的、粗略的历史框架,为理解媒介环境学略尽绵力。之所以邀请12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并解说这个故事,正是由于我感到力不从心。”
2016年8月4日,在这本书的译者序里,我写到:“一部40余万字的著作,当然不可能成为媒介环境学的大百科全书。我热切地希望,加拿大的学者能够编辑第二部媒介环境学的小百科全书。等到这部续集完成之时,媒介环境学的双喜日子就来临了。”
2007年和2010年,林文刚主编并撰写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的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由我操刀主译,先后问世。这是媒介环境学在中国的奠基礼。
此间,我主编并翻译的“媒介环境学译丛”四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印行,书名是:《媒介环境学》《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技术垄断》和《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我介绍该学派的几篇文章《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辨析》《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谱系》《什么是媒介环境学》《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等陆续问世。由此,媒介环境学在中国扎根。
2019年9月,为呼应学界的强烈要求,我翻译的林文刚《媒介环境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二版问世。这部小百科全书继续强势凸显其顽强的生命力。 二、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牵头编纂的《新闻传播学名词》告成,我分担的媒介环境学名词纳入其中。媒介环境学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中,登堂入室了。
媒介环境学从酝酿到成熟经历了长期艰难而曲折的过程。20世纪初,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孕育了其胚胎。20世纪上半叶,一些多学科的巨人成为其先驱。20世纪中叶,传播学的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融合,结成一支强大的学术队伍。新千年之际,媒介环境学跻身传播学核心,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列的三大学派之一。
三十多年来,我参与传播学三大学派经典名著的译介,对各派理论有所了解。
几十年来的历史证明:经验学派一派独大;批判学派在欧洲有市场,在美国“水土不服”;媒介环境学派长期在美国受经验学派排挤。我深感有必要矫正传播学圈子失衡的缺憾,我非常希望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能够问鼎北美传播学的主流圈子。
从哲学高度俯瞰这三个学派,其基本轮廓是:经验学派埋头实用问题和短期效应,重器而不重道;批判学派固守意识形态批判,重道而不重器;媒介环境学着重媒介的长效影响,偏重宏观的分析、描绘和批评,缺少微观的务实和个案研究。
在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先成气候的是经验学派。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诞生,战后由“祖师爷”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钦定,具有明显的热战背景和冷战背景,其首要关怀是宣传、说服、舆论、民意测验、媒介内容、受众分析和短期效果,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其方法论是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宣传、广告和媒体效果,其服务对象是现存的政治体制和商业体制。该学派称霸美国传播研究达数十年,其根源在于美国文化里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和“崇美主义”。它骨子里鄙视兴起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
批判学派的代表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学派。这些学派对既存的美国体制产生强大的冲击,它们高扬意识形态的旗帜,因不服水土,故只能够在欧美的高校和文人的圈子里产生影响。
真正摆脱服务现存体制、解放传播学的却是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北美传播学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主张泛技术论、泛媒介论、泛环境论、泛文化论。换言之,一切技术都是媒介、环境和文化。它有强烈的人文关怀、道德关怀、社会关怀,具有明显的批判倾向。
迄今为止,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策划并主译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媒介环境学译丛”已出三辑十五种,含经典、名著和新锐著作。这套书突破了陈旧的学科藩篱,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进入了多学科的殿堂。 三、 从“传承与创新”到“创新与突围”
2023年4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媒介环境学译丛第三辑印行。“译丛”发布会及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是次研讨会的主题原定“媒介环境学·传承与创新”,于晓峰博士建议更名为“媒介环境学·创新与突围”,画龙点睛。在新文科建设的语境下,创新、突围、突破、反规制、反窠臼势在必然。
第三辑五本书里有一本名为《个人数字孪生体:人机融合在东西方的社会心理影响》,(Personal Digital Twin:Socio-Psychological Impact of Human-Machine Convergence East and West 3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