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2011-5-13 20: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37| 评论: 0|原作者: 中西方媒体对比的博客|来自: 新浪博客

摘要: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以日本大地震报道为例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日本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中新网2011年5月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这次大海啸中遇 ...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以日本大地震报道为例

  2011年3月11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日本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中新网2011年5月1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这次大海啸中遇难的人数已超过14704人,失踪10969人。这场重大的国际灾难考验着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在各种医疗队.救援队赶赴受灾现场的同时,记者们也冲到了最前线,由此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

  面对重大的国际灾难事件,作为中国主流媒体之一的《人民日报》和美国三大顶尖报纸之一的《华尔街日报》又是怎么样报道的呢?笔者搜集了《人民日报》自2011312日至2011319日的报道和《华尔街日报》312日至318日的报道中有关日本大地震的报道。

《人民日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对比分析

一、从报道角度与主体比较

   《人民日报》的报道以中国为视角,报道大部分反应的是一些政府行为。它主要选择了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行为作为报道的主体,主要反映抗灾救灾行为政府的行为。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和灾难性事件本身在报道中被淡化、弱化。

首先从31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就可以看的出来。日本大地震在《人民日报》不是最重要的新闻。本版最重要的新闻是全国两会,占了很大的篇幅。接着是盈江5.8级地震。作为中国人民的报纸,更多的报道盈江地震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由于以上的两个因素,轰动全球的日本大地震,也只能在人民日报头版上占一小个豆腐块了。即使是那么一小块地方,报道的中心还是写: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温家宝总理致电慰问。后面的报道《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3·11”地震遇难者》再次上报纸头版并放在显著位置上。

    在地震持续几天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内媒体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报道就此起彼伏,报道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比如:

    12日第三版要闻版报道《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愿向日本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14日的21版国际新闻中报道:《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重灾区岩手县》,同版还有报道《就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后中方所做工作情况,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15日三版要闻版报道《中国国际救援队展开搜救》、《中国政府首批救灾物资抵达东京》、《我国赴日救援医疗队伍完成组建》;17日第三版要闻版报道《中国国际救援队继续艰难搜救》;19日第三版报道《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如出一辙,那就是中国向受灾国家生出了援助之手,表现了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主要以日本灾难的受害者作为报道主体,兼顾日本经济及其带给世界经济的影响。

311,日本发生大地震,华尔街日报第一时间发回简讯,报道当时地震的情况。并且在简要报道地震情况与日本政府的应对措施后(1小时以后),马上转入到地震对油价,股市及未来经济影响等话题上来。随后五天网站头版,每天整版报道日本地震。

12日,报道《福岛县被疏散民众生活条件恶化》,直击日本地震的现状,给读者带来很强的现场画面感。13日报道《日圆周一或将进一步走高》,预测日本经济对日元的影响。14日,报道《日本地震对全球股市意味着什么?》,继续从经济角度分析日本地震的影响。随后报道《日本核电站危机加剧》,使日本地震报道进入新的报道高潮。随后报道香港母亲的震后回家路 对个体的人文关怀,直击在日本的外国人的撤离情况。接着报道《爱犬海啸求生记》一文,在这么沉痛的灾难面前,还能关注到一个小动物的生命,让读者感受到别样的温情,而不单单是灾难的悲壮。

二、报道方式比较

在报道方式上,在灾难发生后一周中,《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以消息为主,而《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形式则显得更加多样,其相关报道以特稿和消息为主,评述也占到较大比重并配有较多的新闻解说或资料。这里所说的特稿包括通讯、特写、速写、访问记、解释性报道等,它比消息更加形象、详细、生动,没有导语和主体之分的固定结构,文体比较自由;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比其他新闻体裁更富感染力,信息量也更大。而《华尔街日报》的特稿发出量很大,而且很注重细节。在对这些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处理上,《华尔街日报》兼有深度报道、背景报道和连续报道等形式。在报道主体的选择上,确定或基本确定了灾难性事件本身或灾难性事件受害者的主体性。比如,《手机铃声打破核辐射发布会紧张气氛》一文中屋内一片沉寂。接着...手机铃声大作!这位官员涨红了脸,匆忙关掉了铃声并道歉。但如果辐射水平降至被认为是安全水平的报告未缓解听众的焦虑情绪,通常在电影院和晚餐聊天时出现的扫兴手机铃声此时则使人们紧张得笑了起来。是的,他没有接那个电话。”在严峻的核辐射发布会上,记者也不忘抓细节。还有《为活着而感恩》一文中“历经诸多苦难的疏散人员仍然为自己活着而充满感激之情,他们还相互勉励。86岁的Kaoru Ninuma说,二战我活下来了,这次我们也会活下去。他戴着一顶棒球帽,帽子前面绣着“Japan Gateball Union”(日本门球联盟)字样。他说,战争更艰苦,因为和现在不一样,当时没有谁在给我们运送食物”报道一位平凡的日本公民,通过小人物的描写展示大地震对日本人民的影响。由此可见《华尔街日报》更注重从“How””Why”方面来深挖新闻事件,使得报道显得更好看或更具有深度,从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人民日报》对这次日本大地震事件的报道处理上基本保持:概括性的简讯、版面上的低调处理,缺乏深度报道、背景报道、连续报道这些报道方式。在报道主体的选择上,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行为仍是报道的中心。《人民日报》在报道的文体上和版面处理上与《华尔街日报》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使用简讯的方式来淡化灾难性事件报道;在版面上使用弱化的方式来配置稿件;使用图片极少。

在报道内容上,两报还有些不同。在318日,《人民日报》的第三版要闻版《日本加大救援物资运输力度》一文中第三段这样描写日本市民的乐观态度:灾民们还为其他受灾区抗灾生存“支招”:天气寒冷,可以利用倒塌房屋木料取暖;下雨下雪,可以收集雨雪作为厕所用水;夜间寒冷,可以烧开水增温,缺少食品,可以到海啸冲垮的房屋中寻找。”而在《华尔街日报》318日,《日本灾民望眼欲穿 期盼食物和救援》一文中这样写到:“她说:这些人没吃的,没有汽油,也不能为房子取暖。他们在家里活不下去了,才到这里来。她对一位正在等候分发食物的老人说:这里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了,所以我们必须把食物分成份。把您的地址告诉我,如果有一些太小而不能分的捐来的食物,也许我们可以给您送去。这位老人就住在附近。在街的一头,三个男人站在他们被毁的家园附近。这么多年来,他们见过人们争抢直升机送来的美国救援物资的照片,但他们从未想到这种事会发生在这里。美国确实提供了大量援助,但是他们一丁点儿都没见到。其中的一位问:“美国的直升机在哪儿呢?接着又用英语说:“I am hungry (我饿了).

注意最后一句是“I am hungry (我饿了).”,与人民日报中的灾民是如此的乐观,有鲜明的对比。这个很令我回味无穷。

 

  附录:

人民日报2011312日至2011319日的报道:

12日人民日报头版: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12日第三版要闻版补充报道日本大地震: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13日,人民日报头版没有报道,要闻栏目报道日本地震的情况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14头版无日本地震报道,在2122版国际新闻有日本地震的报道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15 头版为两会闭幕,三版要闻半个版继续关注日本地震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15日,第9版对日本地震发表评论文章《危机时刻,人类需要互相温暖》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16日,人民日报头版左下角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第四版,针对近来的谣言,终于出来辟谣了,并配图解释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国际21版用来说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日本核泄漏的情况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17日第三版要闻版

对比《人民日报》与《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报道的异同
18日,第三版要闻版

 

对比《人民日报》</td></tr></table>

<!--[diy=diycontentbottom]--><div id=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