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播报经济新闻应注重数字解读

2011-4-23 11: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55| 评论: 0|原作者: 刘玲华|来自: 2011年04月19日15:33 《传媒》杂志

摘要:  经济报道的“绿色解读” 兔年新春,当人们还在欢乐喜庆过大年时,一个让国人振奋的消息传来,2011年2月14日,日本内阁府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至此, ...
 经济报道的“绿色解读”

    兔年新春,当人们还在欢乐喜庆过大年时,一个让国人振奋的消息传来,2011年2月14日,日本内阁府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至此,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全球第二”,客观地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是全中国人民几十年努力的结果,是大好事。照理说,主流媒体要“敲锣打鼓”宣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各媒体理性的思考,《淡定面对世界第二》、《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GDP第二了,幸福感何时第二?》等等。类似的新闻报道表明我们的媒体在对经济现象进行冷静思考,我们不需要一个个看似华丽的数字,百姓们需要的是真真切切的幸福生活。正如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过分追求GDP的增长,而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思考,我们需要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像转型为让百姓受益的人性化“绿色GDP”指标一样,经济类新闻报道也正向理性、以人为本“绿色”转型。经济类新闻报道要“转型”,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环节——新闻播音也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必须与时俱进,从内容到形式都主动创新、主动“转型”、主动为观众进行“绿色解读”。这个“绿色解读”,就是要像人性化的“绿色GDP”一样,通过播音员的用心体会、传播,让观众朋友感到经济新闻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不是高高在上作宣传,而是在述说着身边生活的变化。

  深入学习,为“解读”注入“绿色动力”

  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要把广播电视经济类新闻报道播得更好,播音员首先必须深入理解稿件。因为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只有深入理解稿件才能准确生动地进行二度创作,以深求新。理解是建立在对稿件内容了然于胸基础上的,要做到对稿件内容准确理解就要不断地学习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知识。新的经济知识和新的经济现象在不断出现。要“解读”好经济新闻,播音员首要的一条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及时学习重大方针政策。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及时传递出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正是这个原因,新闻节目成为各媒体传递党政声音的重要渠道。比如,从“十一五”规划中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广播电视新闻中的很多重大稿件都有大段的文件原文,并且很多提法、词语都是在与时俱进,如海峡西岸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如果不及时学习、了解,机械地播报是不会为观众所认可和接受的。所以,新闻主播不但要学习好重大方针政策,更要注重在第一时间及时吃透文件精神,这样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由此看来,及时学习好重大方针政策是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日常学习的重点。

  广泛学习经济常识。经济学有不少专业术语,比如金融危机、次级债券、财产性收入、股指期货、经济一体化、套期保值、比较优势等词语也经常出现在新闻稿件中,如果自己不明白,就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学习这些术语,不求“专”,但一定要“广”,因为我们的经济报道不可能只针对一个方面,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发展。

  追踪了解经济大事。中国经济明年增速是多少?江西经济如何转型?钱是存银行还是拿去投资?甚至连每日菜场青菜多少钱一斤?这些经济问题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在全球经济正在迈向一体化的今天,华尔街的次贷危机会影响江西的出口,千里之外的三聚氰氨会影响我们的早餐,而中国的一次突然加息会影响全世界股市大幅波动。所以要“吃透”一篇经济报道的稿件,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对经济事件,特别是大事件的了解。平时当好观众,当好一个有思想的观众,才能在聚光灯下当好称职的新闻播音员。

  用心解读,搭建通向观众心里的“绿色桥梁”

  新闻播音要求字正腔圆、明快清新,广播电视新闻播音除了要做到上述几点外,更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准确生动的表达。如何在有限的新闻播报中打动、感染观众?除了掌握语言技巧之外,播音员对稿件的充分理解、细致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百姓了解重大信息的重要窗口。在播报经济类新闻时,我们不但有责任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播报好,也有责任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大的经济现象、重要的经济信息向观众们解读好,化“专业”为“通俗”,使之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这样才能搭建起通向观众心里无障碍的“绿色桥梁”。

  解读好“数字”。我们经常看到经济新闻中用一大串数字来反映成绩,比如产值、利税、增加值,还有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等,如此这般历数一遍,说是新闻,它倒更像一个流水账单,观众看后就一头雾水,谁的脑子里能装下那一组组乏味的数字呢?说这些的目的,不是说经济报道中不要数字了,而是要想办法让经济报道中的数字活起来。

  一是突出重要数字。比如,播报“十一五”成就的一组重要数字时,第一就是要不怕麻烦,对每个数字都要准确备稿。第二就是要突出重点。与一般新闻相比,经济新闻对重音的要求更为严格,一个重音错了,全篇都受到影响,千万不能什么都用重音,什么都强调,哪个也舍不得扔,结果听众什么也没听清。重要的数字很多,但在一篇稿子中,一句话中还是要认清重点,区分好虚实,重实轻虚,会使层次更分明,节奏更明快。

  二是“算术题”要重逻辑。经济新闻的数字有时就像一道算术题,增长了多少,完成了多少,环比增长了多少。我们播的时候可不能像出题给听众算那样,而要依靠连贯的“逻辑”语气,突出重点。

  三是加强数字间的对比。播报经济新闻时加强数字间的对比,强调和突出观众关心的数字,相对削弱其他的数字,这样的处理可以使枯燥的数字变得灵动,避免出现“报账单”和“小和尚念经”的感觉。

  四是使数字“活”起来。数字是生硬的,但我们要分析数字中所蕴含不同的感情色彩,再通过不同的播报方式体现出来。例如:“这次特大洪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68亿元”和“仅仅三天,第五届中博会累计引资近3000亿元”,显然读“12.68亿元”与“3000亿元”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一个是令人惋惜的,一个却是令人振奋欣喜的。

  国画讲究“神韵”。山水无情,画者有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同样,经济报道中的数字是死板的,但只要细心体会,用心琢磨,也会使“死”的数字“活”起来。

  解读出“人情味”。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过:“读者和听众都要求报道富于情节和生动感人,而记者就应该挖掘和运用那些戏剧性的、个性化的材料,以满足读者的需求”。经济新闻不能是“冷冰冰”的,既然是给大众看的,就应该尽量有“人情味”。

  印象很深的是,中央电视台有一篇报道中央一揽子计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成效的大稿。这样的大稿应该充满大成绩、大数字。但这篇稿件却是从贵州山区一户人家说起。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沿海的工厂订单锐减,农民工大量返乡,远在贵州山区的这户农民也从深圳回来了。就在他蜗居在家的几个月间,国家的一揽子应对计划出台,拉动了经济增长。这位农民工也回到了工厂的岗位上。

  从内容看,这真是一篇好稿。大稿子中有小人物,小人物又反映了大事件。中央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年来成效显著。这样的报道当然是国家的大事,人民的大事,在播报时需要用大气势去强调。同时,这件事本身关系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群众是有很多直接好处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在播这种大稿件时更要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情感,用贴近生活的语气去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同样,在播小的经济稿件时也应让观众感到国民经济不断增强的时代足音。这种状态和气势应蕴藏在心里,而不用人为地制造一种气势。播音时能做到大稿中有“情”,小稿中有“势”,整个节目的完整性就会更强。深化理解,赋予情感。经济报道有了人情味,观众才会爱看。这样的经济报道才是观众要的。

  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今天,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更应积极主动创新播报方式,与新闻发展同步,与经济发展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要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成为一个新闻“杂家”;通过用心播报,不断提高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水平,努力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这样,我们才能播报出这个时代的“绿色之声”、“和谐之声”。

  (本文作者为江西卫视《新闻联播》主播刘玲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