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灵魂,新闻产品离开真实和客观,连行尸走肉都不如。新闻专业精神的普及,就在于让新闻成为“灵与肉”的统一体,为世界画像,为公众了解社会提供便利。虚假新闻虽无法根除,应该承认,绝大多数新闻人在设法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方面,进行着不懈努力。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一些不法餐饮经营者用牛肉膏来加工猪肉、鸡肉,以此冒充牛肉。更有报道指出,卤菜店等是“重灾区”。一时间,过量食用此类添加剂可致癌的说法让百姓恐慌。然而,19日记者做了两组对比实验发现,用正规牛肉膏和羊肉膏,不可能把猪肉鸡肉腌制成牛肉羊肉。(《现代快报》4月20日报道) 抹上“牛肉膏”,猪肉变“牛肉”。媒体的报道,可谓冰上加霜,令公众对食品安全更加担忧。南京这家媒体的记者用实验的方法,看看“牛肉膏”究竟是否像其他媒体报道中所说的那么神奇,对这位记者的求实精神,笔者深表敬意。核实是记者的基本功。一般来说,核实是对新闻源真伪的求证,只要一个电话,或者通过其它文献验证,就能避免新闻的虚假。核对事实的途径并不仅限于此。这位李彦记者的“实验”,为新闻记者坚守求实精神树立了榜样。这一点对新闻界来说,弥足珍贵。 意外的是,《现代快报》的这个“实验式辟谣”报道,网络舆论普遍持批评态度:“自己技术不行,还敢做实验?人家是高科技,你一搞就会哪有什么技术含量?”“这种假牛肉自然是饭店酒店里面对切片好的精瘦肉进行加工。你拿一块五花肉就想忽悠我等?”“就你那一套,也想揭开“牛肉膏”内幕?未必智商有点低了吧““你没实验成功不代表假牛肉不存在,只代表你能力低下。” 实验式报道需要专业技术支撑。假如南京那位记者具有食品专业的知识背景,或者具备化工专业背景,熟悉“牛肉膏”产品的原料成分,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切实调查过报道,再来做实验,其结果就具有更多的可信性。如果向第一个报道此事件的媒体同行了解情况,采访猪肉变“牛肉”的作坊主,全部证伪“牛肉膏”不可能使猪肉变成“牛肉”,其实验式报道的过程和结论,也许有被改写的可能。同样是记者,《南方日报》的记者们在4月18日也做过一个类似试验: 按照店主所介绍,笔者将买来的新鲜猪肉一分为二。其中一块猪肉先用牛肉酱腌制了半小时左右,一块留作对比。不到半个小时,腌制过的猪肉表面已经呈现出与牛肉近似的颜色,闻起来也是十足的牛肉味。然后再调制适量的胭脂红色素,加入已经腌制好了的猪肉,猪肉马上实现了“华丽”变色。再加上浓烈的牛肉香味,几乎可以乱真,让人难以分辨。(《南方日报》4月19日报道) 同样是实验式报道,结论截然相反,究竟是“牛肉膏”的质量问题,还是一方记者实验程序不当,我们无从得知。“牛肉膏”报道了几天,未见安徽方面辟谣,“牛肉膏”具备“点石成金”魔力的可能性增加。如果这个推测站得住脚,显然,是南京那位记者的试验环节存在不当。 记者的求实精神可嘉,前提是需要以科学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新闻才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可言。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