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28位出版社社长总编预测2022

2022-1-20 11:50|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42| 评论: 0

摘要: 28位出版社社长总编预测2022 时代奔涌向前,新商业的演进从未停歇。疫情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出版生态不断变化:新玩家入场,创新项目层出不穷,新渠道变革升级,新流量与新玩法不断迭代……整个图书行业,旧的思维和 ...

 

28位出版社社长总编预测2022

 

时代奔涌向前,新商业的演进从未停歇。疫情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出版生态不断变化:新玩家入场,创新项目层出不穷,新渠道变革升级,新流量与新玩法不断迭代……整个图书行业,旧的思维和运营模式不断被颠覆。对于出版机构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2022年,出版业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十四五时期,会在哪些领域寻求突破?商报特邀近三十位实力出版策划机构负责人(排名不分先后),冷观当下、畅想未来,为业界谋划发展提供一份数据、观点、实操兼备的内参

 

·        2022年,您对出版生态的趋势变化如何研判?图书市场将涌现哪些生存新法则?

·        就内容领域而言,2022年您所在的出版机构有哪些新机会?

·        未来5年,您认为,要重点突破的产业环节或领域有哪些?

 

专业出版

 

 品牌价值外溢效应明显 

 

 

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行业继续向好,理性发展。例如,国家后疫情时期大环境向好,国家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行业更加自律,基本从业素质提高。这两年,主题出版带动效应明显,行业精品意识普遍加强。

 

渠道变革加剧,流量变迁加剧。书业十年发展,从实体店到平台电商,再到社群和兴趣电商,渠道的变革很快,一个渠道从兴起到平稳再到衰落,不过三五年。下一个十年,变革会继续加速,民营渠道的生存压力和风险将增大。

 

注意力经济是流量本源。从图文营销到短视频,视频化无论在营销层面还是销售层面都是当下的主流,所以视频化营销仍然是2022的主流营销方式,包括短视频、直播、线上课、会展在线等。但因为消费者对新东西越来越耐受,想要抓住流量就得有新东西吸引注意力,这就对出版人提出更高要求,做出爆品也更难。优质内容、优质视频,更有意思,参与感、体验感更强的营销新玩法的策划和实施需要出版人投入更多的脑力、精力和资源。

 

品牌价值更加凸显,良币驱逐劣币。虽然这两年书业存在着重复出版、盗版书、低价书等不良现象,但整体看,优质出版的比例在不断提升,这说明只有满足读者品质阅读需求的产品才能脱颖而出,即所谓的有价值、有颜值、有料、有趣。专业书讲究权威实用,大众书讲究文笔品位。优质出版机构和优质产品是相辅相成的。品牌树立后,作者、读者都会被强势吸引,从而形成马太效应。因此,未来出版业品牌打造和品牌价值的外溢效应将愈加明显。不仅在上游选题策划上品牌社优势明显,在营销销售上也会重兵布局基于自有品牌的营销和渠道构建,比如品牌自播、自营渠道拓展等。 

 

 “生存新法则   一方面,出版商构建产品力、营销力、组织力,成为金三角,产品力永远是基础,好内容、好产品才能够走得远、走得稳健。营销力更多体现在对新营销方法的拥抱上,比如直播、视频课等,私域运营从1.0原始积累阶段向2.0细分化、精细化运营发展。

 

另一方面,渠道商无论线上线下都要强化定位。线上比拼的是在定位基础上的垂直纵深发展,构建高效供应链体系,只靠低价品撑门面、低折促销不能包打天下,要有特色和对用户的精准细分和深耕。线下注重沉浸式体验的营造,做出差异,加强店外营销(如团购)和活动营销(如研学)。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经过7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出版社已由建社之初的科技出版社,发展成为集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出版领域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建筑、计算机、经济管理、心理励志、生活、科普、设计、文创等十多个领域,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技能教育等不同教育层次,在业界享有一日十书、日销十万册的美誉。

 

2022年,随着消费升级和高知读者群体的基数增大,读者阅读品位和体验需求日益提升,机工社将在内容打磨、精品化建设上进一步下功夫,同时将更加关注读者体验,注重数字化配套产品的多元化营销。具体而言,机工社将在专业实用类图书、心理励志类图书、科普文创类图书、技能养成类图书等领域重点发力,同时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力争寻觅到新的机会。

 

机工社除了图书出版业务外,还包括期刊传媒、研究咨询、图书分销以及数字出版业务,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综合体,具备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架构。为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近两年,机工社重点向融合发展的方向持续发力。其中,既包括资源的融合、产品的融合、业务的融合,也包括各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

 

基于此,未来5年,机工社除了继续在专业出版方向持续发力外,还将努力在信息化、数字化及人才队伍建设上予以重点突破,从而为各产业间及产业内部各业务板块的融合发展,在资源、技术、制度等各层面予以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是继续强化主业坚守,专业出版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将不断完善各分社的业务结构,全面搭建各领域的竞争性产品结构,进一步巩固专业、实用、高质量的产品特色;深挖各种资源,策划出有时代特征、主题鲜明、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生态链多媒体产品。另一方面,加快构建以文创、科普体验等为代表的创新型特色产业。同时,销售力量配置上,在持续优化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加快搭建与数字业务、新型业务相匹配的新渠道。

 

二是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未来5年,继续坚持并加快实施技术引领战略,尽快完成一批数字化基础设施及公共平台建设,形成一批集聚产业资源的统一平台,开发一批具有硬核属性的数字资源和数字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识服务品牌。

 

三是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单兵作战能力引导员工主动跟上形势变化,围绕视频、直播、活动策划、社群运营等,努力提升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打造生产闭环 构建专有渠道矩阵 

 

汤弘亮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2022年,整个传统图书市场依然会比较平稳,图书定价稳步走高,图书销售码洋小步上扬。图书市场的二八定律依然存在,市场图书高定价低折扣的现象成为常态,销售向线上集聚趋势更加明显。出版机构为了在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依然会各显神通。

 

目前,对出版机构来说,掌控内容资源和网上流量成为优先课题,而这两块往往是民营书企的优势。传统出版社除了发力内容资源,打造精品出版物外,在图书的销售渠道上会有新的突破。很多出版机构依然会在网上流量上下工夫,积极探索流量资源整合、打造专有流量。一些中小出版单位会在专业渠道构建和专有流量资源打造上寻找突破,形成自己的生产闭环。

 

 “生存新法则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从金融资本占据主导的地位,发展为半导体与信息技术占据主导的地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本的扩张,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科技专业出版、科普出版以及科幻出版将成为市场增长亮点。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坚持专业立社,在强化原有特色板块和产品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出版质量和效能。在学术圈、出版圈和零售市场三个维度上提升品牌影响力。做到学术出版有前沿核心头部专家团队和成果,市场图书、科教图书有顶流作者和产品,出版一批具有冲击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学术专著、上畅销排行榜的科普图书和较大销量的科教图书。数字出版领域,我们以纸电声一体化出版为基本要求,大幅度提升数字版权获得率,构建纸书、有声书、电子书立体呈现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和重新塑造着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与生产方式,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普及科技知识,提升科技素养,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成为出版人的责任和担当。

 

未来5年,浙江科技社要构建有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助力图书和数字化内容服务的出版发行。我们将在专业学术出版、科普出版、科教出版、数字出版等板块强化和搭建产品矩阵。每个板块都有各自的目标任务,也有相应配套的政策和运营机制,对于重点项目,班子成员要担负起策划、领衔、操盘的职责。特别是在专业学术出版和科普、科幻领域积极谋划,掌控内容资源,培育原创作者,提升对内容的掌控力。积极探索区域渠道、专业渠道构建,拓宽专有渠道的广度、深挖专有渠道的潜力,提升对专有渠道的掌控力。同时,创新与各类网上流量资源的合作,加速图书线上发行多元化渠道建设,构建图书线上发行的小生态。

 

 

 战略定位和战术组合最大化向线上倾斜 

 

潘晓山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加速了读者的阅读场景、阅读需求和消费行为向线上转移,预计这一趋势在2022年会继续强化,线上资源竞争更加激烈,叠加政策、社会、行业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倒逼出版机构的战略定位和战术组合最大化地向线上倾斜。

 

 “生存新法则   行业生态将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线上线下融合出版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新格局、新路径更加明确,起步早转型快的出版机构龙头效应日益凸显,资源向龙头机构聚集的趋势愈发明显;二是高质量发展形势下,专业化、垂直化出版领域边界的拓展,对优质内容资源和优质作者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精品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模式成为实现价值的主要途径,对品种规模追求逐步向品牌效应追求转变;三是技术革新对策划编辑、文案编辑、营销编辑的协同要求越来越高,编辑、营销、销售服务一体化平台构建成为市场化运营的趋势。出版机构对新媒体私域流量池建设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私域流量成为与读者互通互联、掌控市场需求变化和实现流量转化的有力抓手。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一家综合性的科技出版机构,长期深耕科普、医学、工业、农业和教育出版等领域,在这些领域沉淀了深厚的出版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板块。

 

科普出版领域,我们针对不同年龄的读者需求进行高、中、低端不同分层的长期布局,以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为出发点,以世界范围内一流科学家的一流著作为选品原则,打造了第一推动丛书和霍金作品两大科普领域的头部IP,被读者视为科学启蒙性读物。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对科普的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宇宙探索、新材料、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发展及应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音视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手段为科普阅读带来全新的体验,多方合力为科普创作注入了新动力。

 

在教育改革及双减等系列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教培行业转移过来的海量用户数量的消费支出,为教育出版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学生自由学习时间和校内素质教育时间增加,服务课后三点半及家庭教育,适合老师、家长、学生教与学的素养类读物、通识类读物、亲子成长类读物等将迎来广阔的需求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大众对健康和疾病防控给予更多关注,提振了医学健康类图书的需求,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为农业出版领域带来新的机会。

 

未来5年,湖南科技社将重点在内容平台、营销和销售服务平台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内容平台是核心竞争力,加快优质出版资源的品牌化转换,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精准找到市场需求逻辑,以新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迎合新读者的需求,以内容影响力吸引流量和实现流量的销售转化。营销和销售服务平台就是搭建自身的私域流量池,找到真正的忠实用户,将内容和信息直接触达用户,以直接交流互动了解需求,以完善的销售服务沉淀用户,实现与公域流量的共生、共存和互补,真正掌握市场的话语权。

 

 

 新技术新模式加速改变出版生态 

 

欧阳黎明

国防工业出版社副社长

 

 趋势研判   展望2022年,在技术飞速发展、产业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出版生态将进一步演化升级。

 

一是出版业生态构建更趋科学,出版产业链将不断丰富、延伸、升级。传统出版生态以作者、出版社、印装厂、书店为中心,随着出版业的快速、融合发展,生态产业链得到极大重构,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直播平台,以数据、流量、用户、技术、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各种技术公司,以虎彩为代表的新型按需印刷企业,都成为出版生态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全媒体营销、媒体矩阵、私域流量、平台引流等概念将更加深入人心。2022年,这些新技术、新概念、新思维、新模式将加速改变出版生态。

 

二是数字技术将进一步重塑出版生态,出版业数字化、融合化将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出版业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代表性行业,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融合的程度需要加深、广度需要加大、速度需要加快、精度需要加强。2022年,数字技术将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倍增器。

 

 “生存新法则   2022年,内容数字化,产品融合化,营销全媒体化,管理精细化 将成为出版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出版社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法宝。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国防军事类图书将会受到广泛关注。传播科技知识,为国防现代化服务是国防工业出版社的宗旨,我们会紧紧围绕科技强军时代使命做好出版工作,打造一批反映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新成果的精品科技图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防工业社作为军队背景深厚、军事特色鲜明的出版社,将利用建军95周年的契机,推出一批反映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优秀图书,身体力行做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未来5年,国防工业社将重点做好三项重要工作:

 

一是加大数字出版的投入,实现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智能出版的转型。出版社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抓手,以数字出版带动出版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

二是依托绿色印刷,提质增效。加大数字印刷、按需印刷的比例,减少传统印刷的规模。与业内领先的按需印刷企业加强合作,在专业图书印刷销售、断版图书再版发行方面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促进出版社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设全媒体营销体系。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网络直播间等新应用业态,以新技术引领新传播,打造技术赋能的全新营销体系。

 

 

 以内容为核心 建立高质量服务机制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2020年以来,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使得大众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都有了不小改变,市场的波动成为常态,出版业和其他各行业一样,在波动中求生存、突破和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出版业的走向,也是我国迈向出版强国的内在要求。在这一大方向下,2022年,立足自身优势,充分了解本社内容,根据市场细分,以内容为核心打造出版精品,仍是各出版单位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

 

同时,随着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出版行业的支持及指导力度加大,最具中国特色、经典、永恒的中华优质传统文化,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主题出版,将进一步爆发更强的生命力。为了充分实现优质内容生命力的传播,形式需要实现突破和创新。这种创新必须依托内容进行。

 

 “生存新法则   依托内容建立起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将为出版行业提供更多价值动能。出版行业说到底是服务行业,实现作者、出版者、读者三方的有效链接,是打破现有出版困境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目前,由于出版业盈利路径依然是卖产品,随着新技术的加盟、流量玩法的加入,各类新销售渠道如垂直社群、视频直播带货等新玩法层出不穷,这一度打破了原有的销售生态,看似红红火火,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态势,在传统渠道被打破、新的销售模式尚未建立的过渡时期,这个行业必然处在阵痛期,需要大家冷静对待。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出版业未来的发展将从销售阅读产品向提供阅读服务转型。而这种融合与转型,除了依靠出版行业自身的创新和探索,融合发展更大程度上是与社会优势资源共融。优质内容,充分利用新技术、区块链……通过专业团队间的合作,建立起内容生产、传播、服务、反馈系统。出版社成为优质内容服务平台,在提供优质内容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读者的体验感。

 

随着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艺术文化需求的满足越来受到重视。积极推动美育教育,提升大众艺术审美素养,为艺术类出版注入新的活力。细分目标人群,依据自身资源进行出版定位,积极借用视频、微课堂等形式,大力推进大众美育,将是专业美术出版行业值得做好的事情。同时,将内容出版、艺术展览、文创开发、艺术品数字化传播、艺术课堂等形式有效链接,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圈内圈外优势资源融合,将是出版社可尝试的突破口。

 

 

 跨地区跨类别竞争将更为激烈 

 

郭建伟

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趋势研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做好宣传出版工作,对宣传出版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宣传出版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提出的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等要求,以及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促进图书出版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力量正在一步步突破传统出版的极限,重塑出版产业的生态环境,在促进传统出版流程重构,对图书传统出版的资源与品牌的深度挖掘、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了强劲的动能,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推动多业态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的发展大势。

 

 “生存新法则   随着国家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改革,出版集团之间走向跨地域、跨类别的直接竞争,图书发行市场的地域分割、市场分割格局逐渐被打破,竞争程度日趋激烈。2022年,在整体图书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跨地域、跨类别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同时,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主题出版仍将是2022年图书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及未来5年重点方向   2022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将继续坚持立足金融,走专业之路、特色之路,实施以金融为品牌、为特色的出版战略,加大新媒体图书选题;正确处理品种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品种数量稳定的基础上,提高选题质量,优化选题结构,做深做透金融专业出版。同时,探索图书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发挥出版内容资源优势,推出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原创作品,探索在内容生成、产品形态、分发渠道、营销宣传等方面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寻求稳定有效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拉长产业链条。

 

未来5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将坚守金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遵循扎根金融沃土、突出金融品牌、出版精品书刊的办社理念,发挥金融社开展政策宣传、推动政策实施主要平台和引导社会舆论、推动金融文化建设重要平台作用。走专业之路、特色之路,为繁荣金融出版事业,为金融理论建设、金融实践探索和金融知识传播做出贡献。为了满足人民美好阅读、移动阅读、立体阅读、电子阅读等向往,我们需要重点突破传统图书的融媒体赋能和创新,在出版社媒体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

 

 

 出版社应向IP经营进一步发展 

 

朱文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

 

 趋势研判   最近十多年出版一直在变,概念上从数字出版到融合出版,形式上百花齐放。豆瓣还在,唐茶电子书关闭了,微信读书等兴起了,曾经一哄而起的阅读器大部分死了,一时风头无两的电子书包概念也落寞了。2021年最热的词可能是元宇宙和数字藏品。展望未来,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出版能否享受变化带来的红利?

 

短期来看,在短视频平台和生活方式平台上有很多知识分享课,有些内容比较系统,甚至已经升级为199元、399元的课程售卖,有些是碎片化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知识达人,出版人可能认为他们达不到出版的水平,甚至出版权威性受到挑战。但普通人经营得当,很快可以变现,他们实际上跨越了出版的门槛。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内容获取途径更多样、更便捷时,当内容呈现形式更丰富时,什么人还在看书?他们为什么要看书?有意思的是,读书栏目受到平台重视,读书博主也受到平台青睐,读书依然被认为是一个高阶的、优雅的行为,可以提升平台的品质,尽管平台上热门的读书博主本身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出版融合,我一直的观点是模式剧变,专业永恒,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之一是专业性,正式出版的资源是稀缺的。

 

在专业出版领域,普通人如果有话语权,那他们可能只是新媒体的普通人,但一定是内容上的专业人士。我从不担心出版人会妄自菲薄,反而面对新媒体和用户时,有些出版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流露傲慢,我自己也未能免俗。我供职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既有专业出版,也有大众出版的内容。作为上海图书馆管理的出版机构,依托上海图书馆的丰富馆藏,有大量的优质内容可以开发,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出版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如最近出版的《江南制造局译书全编》(全40册),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迄今完整的结集影印,收书176种,该套书堪称上海乃至全国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它的出版将对学界研究晚清的中西文化史、中国近代科技史、翻译史、书籍传播史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期待更多研究者进入,充分挖掘其价值,提升学术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颗粒度。同样从文献史料出发,基于上海图书馆馆藏的近现代报刊资料,我们也开发了近代报刊文献辑录丛书,新近出版的有《名家书单》《旧时书肆》和《旧时书事》3种。 

 

我们非常期待更多的学者从事文献史料的研究开发,这是个取之不尽的出版宝库。就出版而言,我们有时候会说能想到的选题都有人做过了,但再深入一步想想,其实内容永远不会缺乏。向过去看,是文献史料;在当下,是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史料的积累。比如,我们出版的《流行病调查局》,讲述一段公共卫生史;与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共同策划了出版史料建设工程,其中《上海出版年刊(2020)》已经出版。面向未来,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带来新的课题。有时感慨,可能从事出版行业的人还是太少,这或许是一个社会人力资源合理分布的问题。出版是一个小的行业,但这个行业对社会的撬动作用却是巨大的,合理的支点应该在哪里?

 

 “生存新法则   出版本身是内容产业,出版社应该向IP经营方向进一步发展。火爆的数字藏品让我深深体会到,出版社的品牌形象愈发重要。出版社是否具备有影响力的子品牌或品牌书系,是否有自有知识产权的IP或者长期签约长期合作的IP?这个层面民营策划企业比较有优势,对IP来说,出版社本身是经纪型、平台型的机构,民营可以采用合伙制、入股等方式,结成出版机构与IP的利益共同体。过去已经形成共识的是出版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但现在需要对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进一步的IP包装和开发,以创造更大的价值。近些年还有一个新现象是虚拟形象,有些互联网平台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虚拟知识官,这也是出版社不应该错过的新的发展机会。

 

2022年,电商格局和市场份额会有巨大变化。营销将会与销售进一步融合,平台和渠道的多样性、与带货达人的合作使销售愈发碎片化。懂内容的销售太少,这是出版机构长期以来的痛点,现在对销售的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的高,传统的销售人员愈发需要懂内容,销售人员的发展与转型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包括培训。

 

 

教育出版

 

 提高内容供给质量 加速融合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