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新闻报道创新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摘 要:新闻传播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其应用场景多样多变。本文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为例,介绍 AI 合成主播生产平台、人工智能生产加工平台“媒体大脑”等实践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新闻业,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 本文著录格式:陶一萍 . 人工智能赋能新闻报道创新——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J]. 中国传媒科技, 2020(10):7-8. 作者简介:陶一萍(1989-),女,江西南昌人,编辑, 中级职称。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导语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将会如何演进?2019 年12 月 12 日,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试点建成新华社首个智能化编辑部,实现人工智能再造新闻生产全流程。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持续追踪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成果,创造性地研发新闻应用场景,初步形成全流程技术创新体系。[1] 尝试从顶层逻辑出发,打造人工智能新闻的应用场景生态,探索全媒体发展的新方向。[2]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媒体行业,将新闻工作者从大量简单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创意策划、采写、编辑,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1. 科技引领媒体融合转型,技术推动智能媒体建设
1.1 AI 合成主播生产平台
早在 2018 年 11 月,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发布全球首个 AI 合成主播。随着 AI 合成技术日新月异,AI 合成主播的“大家庭”迎来新成员的加入。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全球首位 3D 版 AI 合成主播“新小微”亮相。
作为首位由人工智能驱动、3D 技术呈现的 AI 合成主播,“新小微”在报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现不俗。“新小微”不会生病、不受情感因素影响,能做到每天 24 小时投入工作,量化生产新闻播报视频,提高制作新闻产品的效率,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报道的时效性。
AI 合成主播应运而生,一方面反映出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给传媒业带来利好,助力媒体搭上科技的“快车”, 驶入融合发展的“快车道”;另一方面,它预示着主播、主持人等传统媒体工作岗位或将面临被重新定义。伴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媒体的融合将会实现更多可能性。
1.2 人工智能生产加工平台“媒体大脑”
由新华智云自主研发,新华社和阿里巴巴集团合资打造的“媒体大脑”是媒体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产物。“媒体大脑”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时下新兴技术相融合,其所具备的多项功能助力新闻场景下的应用和服务更加智能化。[3]
根据不同主题、场景、语境等,自动选取信息高效生产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美好希冀。如今,“媒体大脑” 将愿景变为现实。因为“媒体大脑”能够将新闻业务全流程拆解为类似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通过智能算法进行调配组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应用。[4]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集成应用“媒体大脑 3.0 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打造央媒直通省、市、县的三级融媒体供稿专线。 “媒体大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机制、路径和形态。机器自动生成新闻成为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有效补充,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传媒业态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承担更重要的职能。
2. 人工智能迭代不断升级,应用场景拓宽亮点频现
媒体融合发展与技术迭代更新息息相关。从纸媒、电视媒体,到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发生转变。紧追技术发展趋势,主动积极融合,媒体才能焕发新生, 抢占舆论制高点;媒体从业者的观念思维跟上科技发展的节奏,才能挖掘新潜能,创造新优势。
许多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习惯人工找素材、编辑、手动发布,整个流程在客观上存在采集源少、采集量小、发布耗时长等弊端。
面对各类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需求,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媒体大脑”提供在线化短视频生产平台, 并紧急研发上线疫情报道机器人,帮助编辑记者提速疫情报道,深挖数据背后的故事,快速传播有效信息。
该款疫情报道机器人能为编辑记者做些什么?它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以细颗粒度快速识别、分析和拆条, 力求满足大量用户对疫情的报道需求。编辑记者利用疫情报道机器人可以梳理疫情实时数据,进而生成可视化数据视频。此外,疫情报道机器人能够提供各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的直播流、智能拆条工具等,并且快速处理直播,生成海报视频。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开的信息传播和优质的媒体报道能够帮助公众增强防控意识。在报道全球疫情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利用“媒体大脑”能够事半功倍,将更多精力投入议题设置和创意策划中。
当前媒体融合正向纵深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很重视向智能化的转型。伴随着转型过程中的一次次实践,一些疑问随之而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内容生产上占多大比重合适?新闻从业者是否有必要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专家?人工智能技术还将如何赋能新闻行业?很多媒体都在积极探索,但是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实践案例解析,业内都还没有出现针对疑问的标准答案。
3. 人工智能赋能无限可能,智能媒体发展方兴未艾
高科技与传媒业碰撞出火花,未来可期。除了 AI 合成主播生产平台和“媒体大脑”,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正在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制作播发物联网新闻。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进行尝试,创新制作物联网新闻。今年 4 月 10 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播发《这是一条物联网新闻!“穿透式”辟谣中国粮食危机》。为制作该条物联网新闻,编辑记者调用数千个传感器和监控探头的大数据,运用“媒体大脑” 深度分析,辟谣中国粮食危机。在“万物互联”的当下, 人工智能技术解读分析大数据的能力,无疑将为新闻产品推陈出新带来更多可能性。
增强沉浸式新闻体验。将人工智能与 VR、AR 技术结合,为沉浸式新闻带来更具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感受和交互式体验。同时,通过虚拟技术模拟各类新闻现场,可以开发和培养新闻机器人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应变能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攻下,媒体机构所拥有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据等资源将被盘活。人工智能将丰富新闻从业者的认知“视界”。
结语
当今,国内国际舆论场、传媒业态都正在经历变化, 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新闻行业的各个领域,智能媒体发展方兴未艾。智能化内容生产为媒体融合量产优质内容、留存用户受众,进一步做大做强影响力提供有效途径。
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传媒业从未停下前行脚步, 时刻以开放姿态拥抱未来。在高效处理日常工作之外, 新闻工作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拓宽认知边界,努力探索传媒业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陈凯星 . 新华社打造智能化编辑部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J]. 中国记者,2020(3):65-68. [2] 齐慧杰,何强,文晶 .“基模”视角下主流媒介智能化发展逻辑——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建设为例 [J]. 新闻战线,2020(4):11-12. [3] 葛素表 . 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打造媒体新生态——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融合发展的新探索 [J]. 传媒,2019(8):14- 16. [4] 李仁虎,毛伟 . 从“AI 合成主播”和“媒体大脑”看新华社融合创新发展 [J]. 中国记者,2019(8):38-41.
编辑:宋婷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