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成果。
当代中国新闻学是个特定的时空概念,时间上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新闻学,空间上主要是指存在于中国大陆地区的新闻学。因而,在历史与社会时空中,可以说,当代中国新闻学开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曲折演进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全面勃兴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目前正在展开全面的“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新闻学面临诸多时代性的重大问题,即既是基础性的、又是根本性的、还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特别是新兴媒介生态背景下新闻领域的历史性变革为主要参照,在新闻理论视野中,选取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论性质、主导观念、核心内容、总体目标、实践追求”等诸多问题,作出一些宏观层面的分析阐释,以激发新闻传播学术界对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推动当代中国新闻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主要对象:中国新闻
伴随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互联网及其一系列日新月异新兴技术的驱动下,当代中国新闻学正在从传统新闻学主要关注职业新闻活动向关注整体性的、融合性的社会化新闻活动转变,这是当代中国新闻学在研究对象意义上的结构性变化,具有一定的革命性意义。它意味着当代中国新闻学由“职业主导范式”向“社会主导范式”(或“融合主导范式”)转换的开启,而这一范式转换更为重大、深刻、长远的意义在于,当代中国新闻学以至整个世界新闻学开始回归到新闻学应有的对象上,新闻学也进一步成为完整的新闻学、全面的新闻学,而不只是以职业新闻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新闻学。
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对象的社会化转换,意味着新闻学研究不再局限于职业新闻活动这个中心,停留在职业新闻领域这个“中层”,而是开始进一步的“上升”和“下沉”运动。所谓“上升”,就是当代中国新闻学会在“人与新闻关系”这一新闻学总问题的视野中,更加关注新闻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更加关注新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更加关注新闻与全球一体化、多极化、民主化发展的关系,使当代中国新闻学成为“走向宏观的新闻学”“走向世界的新闻学”。所谓“下沉”,就是当代中国新闻学会在“人与新闻关系”这一新闻学总问题的视野下,更加关注新闻与整个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更加关注新闻与每个人的关系,使新闻学成为“走向生活世界的新闻学”,成为“受众(用户)新闻学”(刘鹏,2019);“下沉”还意味着,当代中国新闻学会更加关注新闻与各种社会基层组织、基层单位、社会群体、社会活动等的关系,使新闻学成为“走向基层的新闻学”“走向微观的新闻学”。一言以蔽之,传统上主要居于职业领域“中层”的新闻学,与今日开始进一步社会化“上升”与“下沉”的新闻学,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完整结构的新闻学,形成一体化、立体化的新闻学,这也正是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未来景象。
但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就目前来看,职业新闻活动,包括不断新媒体化的职业新闻活动,特别是以“党媒”体系为核心的新闻宣传活动、新闻舆论活动,在整个新闻生产传播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依然是当代中国新闻学关注的主要对象。这就是说,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对象的结构性变化,新闻学的范式转换,并不意味着职业新闻活动、职业新闻现象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地位降低、分量减轻;反倒是,在社会化新闻活动日益兴盛的情境中,职业新闻活动、专业新闻生产传播,越来越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对新兴媒介环境中职业新闻活动的研究,需要我们将其置放在网络化的、社会性的整体语境中展开。而职业新闻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提升发展,职业新闻应该与非职业新闻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职业新闻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职责使命,等等,都是当下与今后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理论性质: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新闻学,源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新闻学,但它最重要的基因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新闻思想、宣传思想,主体来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实践、党报思想、党报理论。当代中国新闻学公开宣示自己的“主义”观念、价值立场、特色性质,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新闻学具有自身特殊的理论性质和其他基本属性。
其一,从理论性质上说,当代中国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新闻学,不是其他主义性质的新闻学。新闻学的理论性质来源于人们用什么样的基本理论观察、分析、构建新闻理论。不同的基本理论会建构出不同理论性质的新闻理论,诸如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集权主义新闻理论,商业主义新闻理论等,这些不同新闻理论构成了不同理论性质新闻学的内核。
其二,从阶级性质上说,当代中国新闻学,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闻学,而不是其他阶级性质的新闻学,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而来的关于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阶级性质定位。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为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服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思想主要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报刊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想。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也意味着其阶级性质必然是无产阶级性质。从直接性上看,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重要理论根源便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而党报理论的实践根源主要就是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的新闻宣传活动,主要是党领导无产阶级的报刊宣传活动,如此形成的思想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
其三,从社会性质上说,当代中国新闻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闻学,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新闻学。尽管新闻学具有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科学普遍性,但实事求是地看,所有社会科学都有其根源于特定社会实际的特殊性,“所有理论都有所依据,去语境化的理论是不存在的”(乔根森,哈尼奇,2008/2014:453),“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结构复杂、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所面临的问题无不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不可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同步同样。”(张桂林,2018)当代中国新闻学,必然带有当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典型特征。
三、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主导观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作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主导观念,“马新观”是通过这样几条主要路径(主要资源、来源)形成的。一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广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论述。这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新闻学主导观念“马新观”的最初思想、理论来源。二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特别来源于党媒实践及其理论总结。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新闻事业,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成果,主要凝结在不同时代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新闻工作、新闻宣传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之中,并直接体现为不同时代“马新观”的最新成果。三是来源于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特别是新闻业最新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整体实际一部分的当前中国新闻业实际,以及这种实际与中国社会整体实际情况的紧密关系是当前马新观最为根本的来源”(杨保军,2017b)。当今时代,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在新闻学视野中,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化社会、媒介化社会勃兴的时代,新闻对于整个社会的变动发展具有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观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主导观念。
作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主导观念,“马新观”本身是由一系列具体新闻观念构成的。从原则上说,凡是新闻学科体系特别是新闻理论体系关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念,诸如新闻起源观、本源观;新闻技术观、媒介观;新闻事业观、功能观;新闻传播观、真实观、价值观;新闻自由观、道德观;新闻关系观(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等。但像其他新闻观一样,“马新观”拥有自身的一些核心观念,这些核心观念与各种具体观念具有内在关系但又超越这些具体观念。就目前来看,“马新观”的核心观念主要包括:作为统领性或本体性观念的党性原则观念,它的灵魂是强调党对新闻事业的绝对领导;作为价值观念的人民中心观念,它的关键是强调新闻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作为方法观念的舆论引导观念,它的主要要求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基础观念的新闻规律观念,它的基点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尊重新闻舆论传播规律。
作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主导观念,“马新观”自身始终处于发展、更新、完善的历史进程中。“马新观”本身就是历史产物,并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结合,与新的需要相适应。因而,如何在新兴媒介环境中,持续更新、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其能够真正成为主导当代中国新闻实践、主导当代中国新闻学的观念,才是更为重大的实际问题。
四、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核心内容:党媒理论
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核心内容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集中表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就新闻理论而言,尽管可以在多维视野中探索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不同体系建构方式或模式,但主要内容事实上是比较稳定的,这便是党媒理论。需要注意的是,面向未来的党媒理论,应该在继承传统党报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以开放的姿态,在新的媒介环境背景下,在新闻学整体范式转换的进程中不断发明创造新的内容。就目前的实际来看,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其一,以“新闻是什么”为核心问题的新闻本体论。对新闻是什么的追问,是新闻学的基础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重要问题,是新闻学不断开辟研究新境界的“第一问题”。陆定一当年关于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1987:2)的定义,奠定了传统党报理论对新闻的基本理解;新时代的党媒理论要超越传统的还原主义、本质主义追问偏向,超越职业新闻的眼界,在整体视野中对“作为文本的新闻”“作为中介的新闻”“作为环境的新闻”作出新的探索和时代性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当今新闻实际和未来发展的“新闻”理论,以及延展出来的新闻起源论、新闻本源论、新闻特性论(包括新闻与舆论、宣传、公关、广告、信息、情报、历史、文学等的关系)、新闻传播论、新闻真实论、新闻价值论、新闻规律论等。
其二,以“新闻业是什么”为核心问题的新闻业态论。现代新闻业对中国来说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代中国新闻业更是只有短短70多年的时间,在以“三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为基础的大众新闻传播业尚未形成完备体系之时,又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因而,以新闻业为对象的新闻业态理论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新闻学中最具变动性的板块。从一般意义上说,新闻业态理论主要包括新闻业的产生与发展理论、新闻业属性理论、新闻业的功能理论、新闻业的规律理论等。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基本结构,形成了新的媒介生态系统,整个新闻传播业态正在发生质的改变(赵振翔,王超然,2019),新闻生态系统进入重构进程,“新新闻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专业媒体主导的职业化生产和体制内行动者垄断传播资源的传统新闻业态,正转变为多种媒体类型共同参与、多元新闻实践形态并存的新生态格局(张志安,汤敏,2018)。这意味着新闻业态理论,作为新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对象意义上,从以传统新闻业为主、职业新闻活动为主的研究范式转向整体的网络化、生态化的新生新闻业态为主的研究范式。
其三,以“新闻关系是什么”为核心问题的“新闻关系论”。与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相比,新闻关系论实际上是新闻理论体系中更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更难研究的部分(杨保军,2011);它的核心在于要把新闻领域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重点探索新闻对于整个社会以及各个社会领域发展的功能作用。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新闻、新闻业、新闻活动与社会整体的互动关系;新闻、新闻业、新闻活动与社会主要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医疗卫生等的互动关系;新闻、新闻业、新闻活动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在最为宏观的层面上,则要研究新闻世界(新闻符号世界、新闻信息世界、新闻意义世界)与事实世界的关系。
五、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总体目标:构建“三大体系”
实现新闻学“三大体系”的构建,需要深刻理解新闻学“三大体系”的特有内涵,需要不断探索每一分支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需要充分把握“三大体系”间的有机关系。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全盘谋划、具体策略、操作方法,需要在自发与自觉的有机统一机制中逐步实现。在学科意义上,需要比较全面地、清晰地了解并把握当代中国新闻学学科的专业设置/体系、课程设置/体系状况;在学术体系上,需要总结、概括当代中国新闻学现有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体系和基本理论模式;在学术话语意义上,需要系统梳理、总结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概念体系、范畴体系,提炼当代中国新闻学的表达风格和话语特色。在此基础上,当代中国新闻学更要依据整个新闻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可能,以中国实际为根基,以世界眼光为参照,在当代中国新闻学整体范式转化的大背景下,尽快构建满足现实需要、面向未来发展的“三大体系”。
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学术体系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学术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谢伏瞻,2019),说到底,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最终还是要依赖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而这正是新闻学术界的职责所在。原则上说,当代中国新闻学,只有对人类新闻活动规律特别是中国新闻现象的特殊规律有了比较准确成熟的认知,只有对当代中国新闻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关系有了比较准确系统的把握,只有对当代中国新闻与中国人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有了准确全面的了解,才能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提供可靠的知识与智慧支持,而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独特的话语体系也才能比较自然地体现出来。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以研究和把握某种规律为己任。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一门学科,就必须研究、把握某种规律。”(杨耕,2018)“一门学科对其所研究对象的规律、特别是基本规律能否做出科学的揭示和准确的说明,也是表现该门科学是否达到较成熟的即系统理论的水平和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彭漪涟,1994:17)“对于各门科学来说,寻找有效的规律才能为本学科的持存意义做辩护”(刘华初,2013:46),才能奠定自身的根基与地位。因此,通过新闻学术研究构建新闻学术体系,是展开当代中国新闻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基本抓手、核心所在。
六、当代中国新闻学的实践追求:“二为”服务
当代中国新闻学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杨保军,李泓江,2018),具有明确的中国立场,其实践目的就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服务,而更为直接的实践指向是为中国的新闻实践服务。这里的重点有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为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良性发展提供知识支持、理论指导。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社会崛起的时代,是媒介化社会迅速形成的时代,是新闻活动方式、新闻业发展方式剧烈变革的时代。如何在这样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闻实践之路,是当代中国新闻学面临的优先问题。为不同层级媒介融合发展战略、策略提供理论根据,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为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提供理论设想、实践方案,为具体实现有效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提供方法指导……如此等等,都在呼唤当代中国新闻学能够奉献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成果。
二是为当代中国新闻实践走向世界提供理论指导。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势不可挡的时代,是中国与世界交往、交流、协商、对话中以自身观念、自身方式走向世界的时代。新闻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代中国新闻学要为中国新闻走向世界提供“中国新闻观念”“中国新闻方法”,也要善于和勇于为世界新闻学领域提供中国智慧、中国观念和中国议题,更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解释好中国特色”提供从观念到战略、从策略到方法的全面智识支持,为提升中国新闻的全球传播能力提供有根有据的理论构想,为以新闻方式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交流以及展开必要的话语权争夺、国际舆论斗争提供学术支持。
三是为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更好服务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知识服务和观念指导。如今的互联网媒介化社会,在新闻学视野中,也是一个新闻泛化的社会,不仅是“媒介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体制的核心”(德弗勒,洛基奇,1989/1990:140),而且,“我们的生活处在媒介渗透的饱和态”(库尔德利,2012/2014:24)。新闻越来越成为人与人沟通、人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普遍中介,新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资料(既是生产资料,也是消费资料),新闻环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环境。一言以蔽之,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越来越普遍而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当代中国新闻学、新闻研究要积极关注新闻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新闻与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关系,为各种新闻活动主体提供有关的知识服务,特别要为提高人们在新兴环境下的技术素养、媒介素养、新闻素养、数字素养等提供具体可行的观念和方法,使各种新闻活动能够以合力方式为社会塑造出良好的新闻环境。
作者:杨保军 来源: 微信公众号-国际新闻界
编辑:宋婷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