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之媒》与《传媒1号》联合推出「在1号,战疫情」特别系列,我们联合「1号学者联盟」中的五位知名学者——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智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吴飞:浙江大学特聘教授;
杨萌芽: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共同为疫情中的学界、业界献策,希望给1号读者朋友带去思考、鼓舞和力量。
(备注:以上学者按拼音排序)
1号&之媒 目前媒体抗疫有那些做法您觉得是有创新的,值得今后借鉴?
吴飞:
我印象中间有几家媒体做的非常好。比如财新传媒的专题,财经杂志有好几篇的文章、故事都讲的特别好,第一财经的数据的可视化。像这些都做的非常棒,还有新京报的一些现场的报道,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新鲜的印象。
还有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包括央视的新闻1+1都有些很好的报道,自媒体中也有很多很好的文章,比如丁香医生。这些报道很多坚持了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和原则,比如对武汉当时的信息公开制度的滞后提出了批评,对信息发布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病情没有及时公布人传人这个事提出了批评和揭露。这些新闻能够站在人性、人的生活受影响的维度,引领大家抗击病症,也关注到封城、封路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包括一些经济方面的影响。三联有一篇写的很好,即将断粮的三亿只鸡。还有公众号报道,一个湖北16岁的脑瘫儿独自在家六天后死亡的报道,这些报道都非常具有专业精神。
很多的报道集中揭露和批评了武汉的红十字会的不作为。这些方面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当然,还有一些新媒体也做得不错,像腾讯较真,搞了一个在辟谣方面的东西,尽快有些做的不一定是对的,但其实需要一个东西来对公众进行提醒。
1号&之媒 此次媒体抗疫工作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今后需要加以改进?
吴飞:
总体的不足的情况呢,我觉得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你整个信息公开制度不是很完善,有很多的限制。包括我们的新闻从业者自己的安全保障问题,所以这些问题让我们现在看起来,有点乱糟糟的。
环球时报胡锡进这段时间倒是出尽了风头,依然用他独有的角度、独有的立场来看,大概是主流媒体里面最有影响力的人吧。
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呢,就是有价值的视频性东西比较少。但是也有些很好的照片影响甚广,例如被隔离的一个人在病床上看一本福山的书,还有一个六七岁小孩,家里人全部被隔离,她一人在家。总体感觉,视频、图片的传播相对较少。
1号&之媒 对于那些从事传媒专业的学生,经过此次抗疫,您对他们的未来有怎样的期许?
吴飞:
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挺好的学习机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的新记者团队,他们做出了14篇的报道,他们写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的感受,跟严格报道不太一样,由三四个老师指导来做,这几个老师都在传统媒体中有丰富的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过程,可惜这个其他高校做的不是很多,其实是可以广泛参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是涉及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事,都可以写出很好的事。
1号&之媒 1号有很多学生读者,疫情当下,您对全国的传媒学子是否有什么嘱咐与建议?
吴飞:
一方面是观察和分析,充分利用自己能够看到的信息来集中分析最近看到了哪些文章,哪些文章最有影响力,哪些文章被删除了,自己评估被删除的原因,由此掌握我们党的宣传政策和管理政策。
另一方面看看哪些记者是以什么方式来写作的,尤其是关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各种数据来书写文章。当下可以在家里好好看看书,有关疫情、瘟疫方面的书,都是有帮助的。 编辑:宋婷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