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选自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12期文章
摘要:2019年我国传媒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有大的发展。本文通过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技术应用来描述2019年我国传媒业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应用状况,从新闻传播流程的新闻采集、剪辑、写作、播报、平台、终端逐一展开分析,并对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进行总体的评价与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大数据、算法和云计算三项技术基础,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和方法的新技术,是制造智能机器、可学习计算程序和需要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每一次新传播技术出现都会带来传媒生态的变革。根据《媒体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显示,在我国有43.3%的媒体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效果检测;有23.3%的媒体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的生产、媒介形式的改变、媒体资源的运营管理;有20%的媒体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的智能精确分发。不管这份报告数据是否准确,但可以说明一点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大面积进入我国传媒业。 本文通过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技术应用来描述2019年我国传媒业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应用状况,从新闻传播流程的新闻采集、剪辑、写作、播报、平台、终端逐一展开分析,并对这一年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进行总体的评价与思考。 一、新闻信息采集的智能化开始试水 在2019年,智能硬件、机器人、无人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集中开始实际应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轻记者工作负担,提高信息采集效率。 一是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辅助记者进行新闻采集。新华智云于2019年8月推出25款机器人,其中8款是助力记者、编辑采集新闻资源,分别为突发识别机器人、人脸追踪机器人、安全核查机器人、文字识别机器人、数据标引机器人、内容搬运机器人、多渠道发布机器人、热点机器人等。据了解,目前浙江、山东等地的新闻工作者已在这些机器人的帮助下开展新闻采集工作,在地震、台风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8月10日超强台风“利奇马”新闻报道中,浙江省各媒体便选择了新华智云的突发识别机器人采集新闻,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抓取所需镜头,帮助记者、编辑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信息④。 二是智能硬件设备的应用。搜狗公司于2019年3月初发布的智能录音笔C1成为媒体人的采访“利器”,频繁出现在2019年两会现场。该产品将搜狗旗下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录音笔融合一起,结合搜狗搜索、搜狗输入法等产品矩阵所提供的大数据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录音+转写”的一站式服务⑤。这一智能硬件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新闻采写效率,被媒体称为“全能耳”。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不仅为记者配备了“全能耳”,还提供了智能AR直播眼镜,戴上直播眼镜,记者的眼睛就变成摄像机,“看”到的景象通过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就能直播给网友,宛若“身临其境”。此外,它还具有独特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实时提供眼前人物的身份信息⑥。同时,科大讯飞推出的语音转录工具“讯飞听见”也深受媒体人喜爱,它是一款以语音转文字和语音翻译为核心功能的产品,能支持中英文的录音和转写、导入音频转写等功能,适合大部分的会议和采访情景。在6月30日2019智能视听大会上,“讯飞听见”M1智能转写系统为大会全程提供实时转写上屏服务,“讯飞听见”L1则为会议提供翻译服务⑦。 三是无人机航拍技术应用为新闻报道插上“翅膀”。近年来,无人机航拍被广泛用于媒体直播中,在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庆典直播中,大工科技的“系留无人机系统”搭载广播级摄像机就成为央视一个稳定的高空机位,完美呈现了阅兵庆典和晚会航拍的高清直播⑧,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震撼的视听享受。与此同时,无人机还可参与视频素材拍摄,记录新闻发生瞬间,为新闻报道带来全新视角。 二、机器人辅助写作进入媒体实用阶段 机器写作实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指运用算法,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转化成叙事体新闻文本的方式,进行写作的并不是有形的机器人(Robot),而是计算机程序。⑨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关于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尝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洛杉矶时报2011年推出报道地震情况的机器人Quakebot,2014年美联社开始使用Wordsmith生产财经新闻,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动新闻协作工具“快笔小新”进行财经和体育新闻报道,以及“今日头条”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推出机器写作工具xiaomingbot等。⑩ 进入2019年,我国在机器人新闻写作方面的应用更加深入,一些有代表性的机器人写作应用开始出现。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首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小柯”,于2019年8月1日正式上岗。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项目负责人张明伟指出,“小柯”利用先进的机器算法语言,以英文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快速“写出”中文的科学新闻底稿,再经过专业人士和中国科学报社编辑的双重人工审校和信息补充,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我国一线科研人员快速了解主流英文期刊资讯的需求。11 Giiso写作机器人是由深圳市智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内容创作AI辅助工具,Giiso写作机器人在2019年迎来全面升级,进入选、写、改、编、发全流程智能化阶段,人机协作“技能”再提升。Giiso能快速完成热点话题挖掘,并实时更新,同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技术,Giiso可在几秒的时间内根据主题生成多篇底稿,在相关主题下,Giiso可提供大量关联性素材,通过句子、段落、关键词、文章等形式进行联想,加强文章丰富、立体感12。值得注意的是Giiso写作机器人作为一款内容创作AI辅助工具,不仅可以为媒体所用,还可以为个人所用,实现自媒体智能创作。 封面新闻的“小封”机器人也在不断升级迭代,在内容生产场景应用上,“小封”每月写稿量已超过6000篇,写稿领域涉及体育、财经、生活、科技等八大类。不仅如此,“小封”通过每天24小时不间断学习数百位诗人的写作手法和数十万首现代诗,运用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已可以进行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写作。2019年3月5日,“小封”正式在封面新闻上开设《小封写诗》专栏,发表诗作13。从新闻稿件到诗歌创作,“小封”机器人完成了机器人写作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智能剪辑开始进入用户使用领域 近两年,短视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随着5G商用时代开启,视频将成为重要的表达方式,传统依靠文字或突破来进行传播的方式将逐渐向视频转变,由此凸显了新闻视频制作智能化的重要性。 在新华智云发布的25款机器人中,协助媒体人进行视频制作的机器人有字幕生成机器人、智能配音机器人、视频包装机器人、视频防抖机器人、数据新闻机器人、直播剪辑机器人、影视综快剪机器人、极速渲染机器人、一键转视频机器人、视频转GIF机器人等。据新华智云联席CEO徐常亮介绍,目前这些机器人已帮助媒体人生产短视频30万条,大幅度提高了采集和处理新闻资源的效率和产量。例如,在2019年8月的超强台风“利奇马”报道中,浙江广电集团旗下的钱江都市频道新闻部用数据新闻机器人制作了多条数据新闻视频14。在2019年国庆阅兵报道中,央视新闻启用“AI剪辑师”对视频进行剪辑,完成了300条以上短视频的产出量,大大减轻了媒体人的工作压力。 进入短视频时代,抖音、快手、Vlog等已逐渐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但对于普通用户或自媒体而言,在视频剪辑上了解不多,也没有自己的专业团队,视频剪辑有一定难度。为了降低剪辑门槛,提升自媒体生产效率,满足普通用户社会表达的需要,一些公司推出了智能视频剪辑App,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用户不需要对视频剪辑进行过多的学习和了解,就能直接上手操作,自己手动剪片制作一段较为出色的视频。例如,OPPO在2019年推出的新款手机Reno2就自带视频剪辑的“神器”——Soloop,用户可以直接导入自己拍摄的画面,系统会根据智能剪辑模式自动选择视频风格,添加背景音乐和过场动画,实现一键式操作。11月小米手机在微博发布了CC9 Pro手机,该款手机同样内置Vlog智能视频剪辑功能。 在电影预告片剪辑方面,早在2016年来自IBM的人工智能Watson通过分析超过100部相同类型电影,完成了前期对于电影场景对话、转折、视觉变化、音频变化、人物反应等学习,并为电影《摩根》制作出一款预告片,成为电影在宣传阶段最热的话题。进入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流媒体巨头Netflix首席产品官格里高利·彼得斯(Gregory Peters)表示“Netflix正考虑将下一个电影预告片交由AI创作,这样我们的预告片创作者就能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创作过程上。”15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电影创作领域并没有普及,离人工智能创作出超级大片的时代还很遥远,但可以想象的是,未来人工智能剪辑、人脸识别、三维立体建模、动作追踪等技术将会在这一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应用,协助电影创作者更高效的生产。 四、AI主播在大型活动中上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AI合成主播颠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方式,未来AI主播将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环,与真人主播一起协同工作,提升新闻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特别是在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中,AI合成主播可快速生成新闻视频,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时效;二是基于智能化图形识别、VR、AR、MR等技术,沉浸式、全息式、交互式信息呈现方式获得广泛应用。 在AI合成主播的应用上,各主流媒体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在2018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搜狗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2019年2月19日,新华社与搜狗公司再度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站立式AI合成主播“新小浩”,同时也发布了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新的AI合成主播将拥有更多肢体动作,从“坐着播新闻”升级为“站立式播报”,进一步提升了“主播”的表现力。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小萌”播报全国人大代表周素明关于中国白酒国际化建议的新闻引起热议,仅仅几个小时浏览量超过100万16;2019年6月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新华社、俄罗斯塔斯社和搜狗公司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俄语AI合成主播。据介绍,AI合成主播主要是依靠搜狗公司人工智能“分身”技术研发而来。“分身”技术基于“自然交互+知识计算”的技术突破,通过提取真人主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再运用人脸识别、人脸建模、语音合成、唇形合成、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将真人主播“克隆”出来,展现出与真人主播极为相似的信息传达效果17。 人民日报则与科大讯飞在2019年5月25日推出了自己的首款AI合成主播“果果”。“果果”主要是使用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使用普通话、粤语、英语、法语、韩语等多种语言介绍自己,并可以用多种语言24小时不停播报新闻。在“人民智播报”微信公众号上,每天早上7点,“果果”都准时上岗,为观众播报国内外热点事件,吸引了众多粉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与百度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开发AI智能机器人“小白”和“小度”。在2019年全国两会现场,“小白”通过采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声音,利用个性化语音合成技术形成“声音复刻”,打造白岩松“伪在场”的效果,而“小度”则通过搜索全网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与两会记者问答互动,预测总理记者招待会热词18。央视财经则与搜狗公司在“3·15”晚会上联合推出了AI合成主播“姚小松”,他的形象和声音都来源于央视主持人姚雪松,只需要输入文本,就能实现智能新闻播报,这是电视媒体在新闻播报方式上的一次智能化创新。未来在重大事件、突发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新闻播报领域,AI主播将发挥重要作用。 除中央媒体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形式创新外,地方媒体也在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与应用。例如,在2019年两会期间,封面新闻AI合成主播“小封”直接对话代表委员,用多维度的视角对两会热点内容进行展现,获得了广泛关注。结合AI合成主播,封面新闻还推出了“两会青年说”等专题,进一步吸引年轻人注意力。未来,封面新闻还将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为“小封”机器人适配更多的主持、主播互动场景。19同样是在全国两会期间,长城新媒体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AI主播“冀小蓝”,参与媒体报道,获得了众多关注。 “AI合成主播”的出现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环节中的一次创新性突破。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真人主播的工作压力,降低了新闻播报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机器人不知疲倦,可24小时播报的特性,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和质量。 五、人工智能平台建设继续升温 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之下,人工智能技术为媒体内容生产带来更多的创新手段和工具,帮助媒体打造核心竞争力。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的多个方面均有广泛应用,比如上文提到的机器采集、机器写作、AI主播等,但在内容生产全流程方面缺少核心技术保障。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媒体融合进程加快,对技术的需求日益凸显,人工智能平台由此而生。 人工智能平台指的是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最终实现媒体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在我国,新华社在人工智能平台建设上有代表性。从2017年推出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到2018年升级为“媒体大脑·MAGIC智能生产平台”,再到2019年推出25款“智能新闻机器人”,新华社的人工智能平台在不断更新迭代。据介绍,该平台集纳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语义理解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将人工智能引入新闻全链路,着力采集、生产、分发端创新,帮助用户高效完成短视频内容创作20。2019年两会期间,“媒体大脑”推出短视频《一杯茶的工夫读完6年政府工作报告,AI看出了啥奥妙》,对2014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数据进行系统对比解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在两会报道中脱颖而出。21在2019年云栖大会上,“媒体大脑”向科技日报、新华社浙江分社、浙江日报、浙江广电、钛媒体等提供技术支持,大会开幕首日,平台自动生产短视频335条,最快一条视频生产耗时不到60秒,准确率达93.1%。222019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袭击浙江省,浙江省多家新闻媒体,如浙江在线、浙江新闻App、钱江视频等均选择了“媒体大脑”进行台风新闻资料的采集与处理,快速生成了一系列跟台风有关的报道。例如,资讯视频《“利奇马”逼近浙江交警播报高速路况》、数据新闻《“数说台风”:截至17点“利奇马”风力16级》、正能量故事《多辆孝心车受阻泥石流民警连夜“开路”》等。 其他媒体也在不断建设属于自己的智能化新闻生产平台。2019年9月,人民日报联合百度公司成立“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赋能媒体报道策划、采访、生产、分发等全新闻链路,打造更高效的媒体生产平台。23光明日报则与封面传媒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智媒技术云平台”,该平台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用于媒体的内容融合生产。24人工智能平台的建设与升级可以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新闻生产全流程的顺利进行,促进传统媒体向智能化转型。 各媒体纷纷与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与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央视网与科大讯飞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编辑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央视网各个媒体场景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资讯服务和更好的视听体验。一些地方媒体在5G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上走在了前列,联合通信公司和先进科技公司打造新平台,共同推进5G新媒体行业发展。如,四川广电网络联合华为公司共同建设“5G联合应用(研究)中心”;济南报业与济南移动联合成立5G新媒体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江西日报社与华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江西5G新媒体实验室”等。媒体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旨在充分发挥各自所长,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MR等新技术,创新新闻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效果,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商业网站也在建设智能系统,优酷研发的鱼脑系统不仅利用大数据为雷佳音出演《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参加《这就是街舞》做出选角参考,还可通过节目播出后的受众行为反馈信息,预测节目走势,为下一次节目策划和制作提供参考,目前已经被全面应用到优酷内容生产中。 人工智能平台的另一个具体应用就是内容的智能审核。伴随着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面对海量资讯媒体资源管理的难度加大,新闻审核成为一个大问题。人工智能审核的出现,大大缓解了媒体人的压力,节省了人工审核的成本,让媒体人从重复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一些文章和视频,需要人工去阅读、观看,常常需要动用一个团队去审核,耗时很久。引入AI审核后,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关键词、关键帧进行识别,与数据库进行比照,及时发现错误。进入2019年,面对不断产生的海量短视频内容和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百度大脑”推出全新内容审核平台,对节目标题、简介、弹幕、评论,以及节目画面和音频进行一站式审核,用AI帮助短视频行业减轻压力,并为企业降低内容审核人力成本。25 但在全面引入AI审核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即在AI还不够智能的情况下,可能会使一些价值观不正确的信息被呈现出来,破坏整个新闻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业界普遍采用“双重审核”的办法。例如,为了顺应即将到来的5G时代短视频爆发的风口,封面新闻引入了AI审核和人工审核的双重审核机制,不论是视频爆料还是用户随手拍的视频作品,从上传到审核在分秒内完成,26同时又保证了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导向。此外,新媒体平台抖音也采用了双重审核的办法,人工智能负责审核作品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并对视频中关键画面进行抽取审查,审核人员则负责对视频标题、封面截图和视频关键帧逐个进行细致审核,依照规则对违规视频和违规账号进行处理。 六、作为新渠道的智能硬件设备开始多样化应用 信息接收渠道指的是受众从哪里获取信息,传统的信息接收渠道有报纸、广播、电视等,进入互联网时代,电脑、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VR/AR眼镜、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设备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新渠道。 首先,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用沉浸式、全息式新闻报道,VR/AR眼镜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VR/AR眼镜研发上,国内外的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华为公司于2019年9月26日发布了一款全新的VR眼镜HUAWEI VR Glass,在性能上较之前有明显提升,重量也较之前下降。另外一家手机生产制造商vivo也在6月公布旗下最新科技产品vivo AR 眼镜,据介绍,vivo AR 眼镜是一款重量相对较轻的头戴式设备,配有两个透明显示屏和6DoF跟踪功能。这款AR眼镜将通过无线网络与vivo 5G手机连接,实现AR眼镜的全部功能。国外互联网科技公司,如苹果、Facebook、亚马逊等都在研发自己的VR头显和AR眼镜。 其次,得益于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音箱在2019年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走进大众。近几年,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响,如阿里旗下的“天猫精灵”、百度旗下的“小度”、小米旗下的“小爱同学”等。人工智能技术以家庭智能助手的身份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据媒体报道称,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智能音箱的最大市场。上述三大品牌在2019年也在不断推出新品,智能音箱品类不断升级,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智能音箱作为家庭智能助手,成为连接人与其他设备的桥梁纽带,帮助用户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对于媒体而言,智能音箱如同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信息接收的重要渠道。未来,媒体生产适合智能音箱传播的信息会成为接下来要面临的新挑战。 最后,为满足人们对数字化、智能化生活的需求,智能穿戴设备认可度进一步提高,逐渐开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分量。进入2019年,华为、苹果、小米等公司频繁发布智能眼镜、智能耳机等可穿戴新设备。根据IDC公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307万台,同比增长34.3%。其中,手环、手表和耳机三种产品份额在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占到将近9成的份额,也是目前最主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27智能穿戴设备的迅速普及,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窗口”。 七、思考 2019年我国传媒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有大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特点。 一是2019年可以说是我国媒体真正开始成规模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始。机器写作、AI主播、智能大脑、智能终端等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开始大范围探索。总体上看,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媒体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走在地方媒体前面。但个别地方媒体的新技术应用也很突出,典型代表是四川的封面新闻在机器写作、AI主播、MR等方面的应用很有特点,在全国媒体中走在前列。 二是我国媒体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很浅的层面。目前,可以将人工智能分为三个技术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专门化人工智能阶段,也就是各项技术只能完成专项功能,如人脸识别技术就不能处理语音聊天问题,机器写作就不能提供视觉交互功能;第二个阶段是通用化人工智能阶段,即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完成多项功能;第三个阶段是情感化人工智能,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时的人工智能能够感知人的情绪等。从我国媒体行业对人工智能应用上看,目前的发展还只是在第一层面的专门化阶段,即使在专门化阶段也才刚刚开始起步。比如,搜狗的智能录音笔C1、“讯飞听见”M1等都只是辅助媒体人进行相对智能的新闻采集,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大数据在洞察新闻热点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新闻决策和选题并不能完全交由大数据系统来完成,AI合成主播还只是停留在对文字的再现层面,并不能做到对文字深层次的情感理解,或者说只是图形图像合成的匹配等。 三是我国媒体基本是引入商业技术公司的技术,没有自身独有的核心技术。虽然与商业技术公司展开合作的方式,可以减轻媒体在技术上的研发压力,但与此同时也会降低媒体对技术的掌控力,很难走在新传播技术的前沿。尤其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面对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没有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要想做好国际传播力会受到技术限制。谷歌、脸书等海外网络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前沿性应该成为央媒的对标媒体。在积极引入新技术的同时,应注重加强自身新科技的研发。 四是我们对人工智能技术要有积极态度和冷静思路,既不能错失这波技术浪潮,但也不要被浪潮冲昏头脑失去正确判断。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全流程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新闻生产力,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媒体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媒体行业要抓住这一次发展机遇,重视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投入,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闻采集、生产和分发,同时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浪潮的人才队伍。 另外一方面,对待人工智能新技术我们要有准确的判断,不能被技术冲昏头脑。不要以为人工智能技术是万能的,会取代我们所有的工作,有一种恐慌心理;或者以为人工智能技术高不可攀,离我们的能力很遥远,干脆放弃接受新事物。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就是辅助我们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一个更高效的工具而已。如机器写作在新闻领域更适合被当作一款写作辅助工具,来帮助人类处理海量复杂的信息,将人从反复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人的工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29由于自动文本生成对写作模板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预先备好的模板并不一定适合报道所有新闻题材,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应对上。因此“机器写作”目前适用的范围有限,它在内容结构化、语言模式化的文章类型上可以一展所长,但是遇到预期性差,对语言创造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的题材时就会暴露出写作模板痕迹、语气生硬或用语重复等问题。30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行业的影响深远,面对这次人工智能化浪潮,媒体行业必须迎面而上,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打造新时代的智能媒体。 (赵蓓: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张洪忠: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吴悠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