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两所高校为例,对比中美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并立足于数字化时代下,中国出版产业人才供求不均的现实,在明确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异的前提下,取美国教育之优点,为我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三点启示。 关键词:出版学 硕士研究生教育 中美 中图分类号:G239 本文刊于《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10月刊 一、中美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 出版是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深蒂固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技术革新对出版业而言,不仅是载体的更新,更是为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契机。此外,随着全球化和“走出去”浪潮的推进,出版已经成为世界文化流通和国际商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是发展出版产业的基础和主要生产力之一。出版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下[1],出版产业的人才需求向实用型、复合型方向转变[2]。除掌握基本的编辑出版知识和技能外,出版人才还需具备一定的营销和运营意识与组织管理能力。然而,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更新滞后,出版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有限,导致当前出版产业发展人才匮乏,出版企业求贤若渴。 中国和美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探索和尝试过程。两国出版学科建设都有了一定发展,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1.中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在1986年左右开始开设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但在1986至1997年间,出版学处于挂靠与试办阶段[3],未被正式列入研究生学科门类,大部分学校是将出版学作为传播学、图书馆学、教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下的研究方向之一[4]。从1998年至今,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开始获得国家教育部授权,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国务院学术学位委员会授权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14所高校开设出版学研究生项目。次年,出版学被列入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目录。目前,中国至少38所高校开设了研究型出版学硕士课程,14所高校被授权可开设专业型出版学硕士课程,另有8个出版学博士授予点[5][6]。 从办学规模和学历程度来看,我国出版学领域高素质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上升的状态。然而,受到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与影响,出版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从实践性和市场角度出发,如何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学习能力,又了解产业实践,能够迅速融入行业操作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中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出版行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2.美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特点 美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可追溯至1947年,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开办暑期出版短训班,开创性地为美国出版学教育提供新的模式[7]。此后,佩斯大学、纽约大学、埃默生学院、丹佛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开设了出版培训学校或专业。目前,美国大部分出版学学位教育仅开设于硕士研究生阶段,授予硕士学位。美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美国出版产业结合紧密,旨在培养学生出版技能和行业认知,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授课教授均是来自美国出版界的精英人才,主要讲授美国出版行业及其细分领域的具体运行机制,鲜有课程关乎美国出版文化或出版史[8]。大部分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与美国出版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其次,从短期看,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美国出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课程也因技术和行业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增补。当前,大部分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开设了有关数字出版内容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而从长远来看,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美国出版行业未来的领导者。美国佩斯大学前系主任拉斯金教授认为,出版已经不再是一个附属的行业[9]。行业进步需要更高层次、更专业的领导者引领,而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其提供适合的土壤。 最后,美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学生群体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多样化、职业多元化趋势。纽约大学的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为国际生。[10]且学生具有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不仅包括作家、编辑,也包含退伍军人、全职主妇等。 总体而言,美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追随于全球技术发展、国际文化交融以及美国出版产业发展,其发展受到美国业内人士的密切关注。随着国际学科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交流的日益密切,中美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如何相互促进,并求同存异,成为两国出版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之一。 二、中美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较 武汉大学是中国首批开办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高校之一,也是2010年14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出版专业硕士学位的高校之一。悠久的教学历史、“双一流”的学科、资深的教授团队以及众多业界精英校友,使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成为中国高校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佼佼者。 美国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成立于1985年,为美国出版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学经纪人、编辑、图书营销人员和书业企业管理人员。此外,早在1986年,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硕士研究生项目就开始与世界其他高校展开合作。至2018年春季学期结束,已有28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或交流生在该项目访学和交流学习。该项目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之一,与美国出版行业五大出版巨头(Big Five)①建立了广泛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需进行说明的是,美国鲜有高校开设出版本科专业和博士项目,一般仅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设立相关项目和学位。 武汉大学和佩斯大学的出版项目分别是中美两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典型代表,且发展时间相近,可比性较强。因而本文选取这两个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对比。 1.录取方式和学制要求比较 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录取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保送和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其中,保送可分为本校保送和外校保送两种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达到一定成绩标准和条件后,可申请参加免笔试的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保送面试。面试通过后,即被录取。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的研究生可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是在职人员。在达到一定笔试成绩后,可获得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复试资格,通过复试后,即被录取。根据最新的培养方案,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制分别为三年和两年。 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主要通过申请的方式,申请者需递交相应的本科文凭、入学申请、个人简介、申请费用、两封推荐信以及个人陈述等材料,国际生还需提交托福或雅思语言成绩。材料审核并通过后,即可被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录取。与美国其他硕士研究生项目类似,大部分学生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可将36个总学分修满,获得佩斯大学出版学研究生学位。 2.课程和设置比较 武汉大学出版学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由于培养目的和方案存在差异,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区别。两种硕士的课程设置都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美国佩斯大学的课程设置则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表1展示了武汉大学两种类型研究生主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与美国纽约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培养方案,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至少需要修3门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型硕士需要修满6门专业必修课,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需要学习6门专业必修课程。 从表中可以看出,出版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都包含了出版产业运行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编辑、制作与发行流程、法律规范、经济与营销等,让不同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能够全面了解出版学和出版行业的方方面面。此外,课程中都包含了与数字出版的相关内容,可见当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这顺应了当前全球性的出版产业数字化趋势和特点。 相比而言,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从出版行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如经济与产业、企业管理、出版文化、出版法治等进行系统划分,旨在让硕士研究生了解当前出版行业和产业所涉及的内容和各方面的概况。而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综合性较强,并强调不同载体的出版物的出版方式以及对出版的核心环节,如编辑、营销、发行、财务、信息系统等进行专门的教授。 除核心课程外,专业选修课也是出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展示了中美两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选修课程。 对比中美两校出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可以发现,学术型硕士极为强调理论课程,强调对出版细分领域以及产业进行深度理论挖掘和学习。专业型硕士的专业选修课程则注重当前中国乃至全球出版发展前沿的理论、实践及技术,重视从数字化方向与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接。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选修课程丰富,选择多样化,对美国出版细分市场,如漫画、儿童出版、杂志出版、学术出版等进行专门讲授。此外,课程还包括出版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操作,如图片制作、出版系统等。 总体而言,中美两校在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的设置存在相似之处,但由于培养目标和方案不同,课程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更注重理论教育以及产业宏观现状、趋势的指导,美国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项目则更强调实践性以及各门类出版物或图书出版特点的介绍。 3.教学方式比较 在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老师倾向于将课堂知识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书籍和资料,并进行课堂展示结合,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学习和阅读的意识及能力,同时通过课堂展示,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课程评价标准主要来源于课堂展示以及期末论文。 美国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仍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不需进行课堂展示。课后,老师会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学生必须按时按量完成并提交系统,老师也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分。此外,几乎所有课程都会邀请客座嘉宾,分享自己在行业中或学科中的经验之谈,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某些涉及出版细分市场的课程,如漫画与图片书出版,老师会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漫画书店进行调研和走访,了解美国漫画书店的发展历史、发行渠道和方式、图书种类和经营情况等。 比较而言,中美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的教学方式差异较大,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张老师课堂引导,课后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标准较简单。而美国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较灵活,课堂教学与出版产业联系紧密,需经老师批改的随堂作业不仅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且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范畴,课程成绩评分包含出勤率、随堂作业以及最后的期末考试或论文,评价标准具有层次性和多元化。 4.师资力量比较 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的授课老师均为全日制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出国访学经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理论和科研实力充分。因而,讲授内容较为基础和偏理论化,对出版基本流程、出版行业的各方面的讲授更为透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出版行业所涉及的各方面,但是在操作领域和细分出版市场,授课老师难以从实践和操作角度对同学进行引导和讲授。 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系的老师大部分来自美国出版产业,是出版产业或细分出版领域的重要人物。如美国DC漫画公司的前总裁保罗·李维斯教授(Paul Levitz)在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项目中教授漫画与图画书出版,美国知名出版经纪人米歇尔·瑞切尔(Michelle Ricter) 讲授美国大众图书的出版流程等。与武汉大学截然不同的是,佩斯大学的老师对细分出版市场和出版各环节实际操作十分了解,凭其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能够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各细分市场,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特殊情况,对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出版细分市场以及工作岗位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本文立足于出版产业人才需求以及自身学习和交换经历,以武汉大学出版发行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硕士研究生模式为例,从课程、学分配置、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几个方面对比中美两国出版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中国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美国出版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改善建议。 1.中美出版学硕士生教育差异的原因 从上述比较来看,中美出版学硕士生教育内容和形式差异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可归为三点。 首先,学科设置定位与目的不同。武汉大学是一所综合研究型大学,其开设的专业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内涵。因而,武汉大学的出版学是一门以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其教育层次包含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基本出版实务,另一方面强调相关理论认知和研究方法。而佩斯大学的出版学硕士生教育是一种项目式培训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强调出版的实践性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仅招收硕士生。 其次,授课对象不同。武汉大学出版学硕士生多为全日制学生,其中多数人自本科毕业后便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实践经验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取学位证书,为谋职做准备。部分学生(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选择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学习研究方法,攻读出版学博士学位。佩斯大学出版学硕士项目中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背景和经验,对出版工作有一定的预期和设想,参与课程学习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深化了解美国出版产业,学习前辈实际操作经验,另一方面也在积累人脉,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绸缪。 最后,从根本上而言,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同。目前中国主流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为导师制,即硕士生自入学起,便选定了导师,由导师对硕士生进行培养。导师制有利于导师可根据每位硕士生各自未来发展预期,量身定制培养方法、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助硕士生发展一臂之力。但从反面来看,导师制也限制了硕士生对未来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佩斯大学则是以课程为中心,无专门的导师引导和指点,除课堂学习和完成课程要求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进行自由学习和职业选择。以课程为中心,一方面减轻了授课老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 2.美国出版学硕士生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启发 美国出版学硕士生教育模式是美国国情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带有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响应出版产业和市场的发展要求。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出版产业和市场发展存在差异,出版学硕士生教育模式发展和交流也需求同存异,取美国之优良之处,促中国自身之发展。 第一,增强校内课程教育与出版行业内实践操作的结合度。除校内全日制教师的理论授课外,在课程中,可多邀请行业内的杰出人士为学生讲授自身经验,答疑解惑,与学生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甚至带领同学们真正走进出版企业和出版单位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具体了解出版行业的操作流程、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困难,且经验的交流往往更能引起硕士生兴趣,启发硕士研究生对出版产业和市场的新思路。 第二,加大授课过程中不同细分出版领域特色内容的比例。不同出版细分市场有其出版和发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可一概而论。例如,佩斯大学出版硕士课程中有“童书出版”“漫画书出版”“学术图书出版”,并将专门开设“图书元数据”课程。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出版细分市场的出版和发行进行讲解,能让学生在把握出版和发行整体概况的前提下,了解各细分市场的区别和差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未来在出版行业的职业选择,也有利于学生对当前出版市场研究过程中的方向选择。 第三,重视课外阅读的评估和效果检查,将其纳入学生成绩评分系统。阅读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自我积累和学习的重要途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虽推荐了一定数量的阅读书目,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效果检查和评估环节,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数量老师并不了解,这对课程讲授效果、学生课程接受程度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拖沓了课程进度。对此,应重视课外推荐阅读的评估,通过作业、课堂问答等方式,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将相关表现成果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分系统,以此激励学生重视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中美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各有其发展路径和特色。当前,随着两国在出版领域交流的深化,两国出版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讨论不息,如何立足自身现状,取对方之长促自身发展,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出版产业长远进步,会是两国出版学教育领域工作者持久的话题。 编辑:董莉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