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会有学生或者青年学者问新闻传播学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并希望我推荐。其实不同的人的读书兴趣和研究旨趣是有差异的,因此每一个人眼中的所谓经典或者代表性著作自然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美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刊物《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在1999年冬季号上曾刊登一篇文章,通过调查业内专家,列出了35本“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新闻与传播学著作”,这些著作包括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等等。 网上有一份由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李金铨(Chin-Chuan Lee)教授2010年推荐阅读的21本传播学书单,包括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施拉姆(第三作者) 等人所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罗格的《创新的扩散》、舒德森的《发现新闻》 塔奇曼的《做新闻》 甘斯《决定何谓新闻》、 凯里:《作为文化的传播》、吉特林的《全世界都在看》的、 哈林的《未经审查的战争》的、 席勒的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的、波尔的《没有边界的技术》的、哈德特的《批判传播研究》、莫利、陈光兴(台湾)、霍尔:《文化研究的批判对话》、 威廉姆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特纳:《英国文化研究》、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 利比斯、卡茨的《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的、汤姆森的《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赛义德的《解读伊斯兰》、 柯伦、格维茨的《大众媒介与社会》、 柯伦、帕克的《去西方化的媒介研究》、罗伯特 K.莫顿的《大众劝服》等等。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社会思想研究所,由每位指导教师推荐两本,形成了一份研究生必读的书单,其中包括了Clifford Geertz的《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Anthony W. Marx, Faith in Nation :Exclusionary Origins of Nation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以及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等。 潘忠党教授也有一份书单,这份书单后来就是黄旦和他主编的那套"传播· 文化· 社会" 译丛的基本书目。其中包括《交流的无奈》、《分割美国:广告主与新媒介世界》、《话语与社会变迁》、《传播生态学》、《广告:艰难的说服》、《意义的输出》、《作为话语的新闻》、《整个世界都在看》、《媒介效果》、《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传播》、《逼近听众》等等。 这些书大都正式了中译本,也有几本还没有译出来。潘忠党教授在这套译丛的总序中介绍说: 这个译丛的策划起于1996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其时有两个"研讨会场",一是白天的正式研讨,另一是入夜后的"神侃"。一群尚年轻或尚不太沧桑的朋友相聚,虽天南海北地"侃",却不离共同从事的学术。大家都颇感慨,觉得自19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虽有发展,但其学科领域究竟什么样,研究怎么做,仍很朦胧。于是大家"侃"出编一套译丛的狂想。这想法是系统译介这么三类书:(1)理论名著,(2)实证研究经典,(3)全面勾勒学科领域的论著和论文集。这些书要既有学术水准,又有可读性;既可做专业教科书,又可成为高层次研修类读物。 我们选“媒介·文化·社会"这么三个词命名译丛,虽有靠近英国传统的嫌疑(我个人倒更喜欢戴上这嫌疑), 但也说明我们力图使译丛不仅反映美国的文献,而且反映来自其他国家的英语文献。更主要的,这命名反映我们如下的考虑: 第一,译丛集中反映围绕传媒而展开的研究,所选书目主要来自通常称为"大众传播"研究的范畴,而不反映其他传播研究的领域(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 第二,既以媒介为核心,译丛就应包括研究媒介生产(包括体制、机制、环境和运作)、媒介内容(或文本)以及媒介影响这三大块有一定代表性的著作; 第三,大众传播的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因此,译丛应包括不同学科、不同取向的有影响的著作(如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政经分析、历史研究等取向的研究); 第四,大众传播的研究应当是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人文学知识整体的一部分,是对人类社会的象征再现(symbolic repesentations)、这一再现的生产过程及其对人的心理、行为之影响的研究,因此,译丛应具有与其他学科对话的特点,应包括来自其他学科、但其理论影响更重在传播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 第五,任何对大众传播的研究都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有些非常有影响的著作, 因局限于对特定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不一定有跨文化的"移植"价值。因此,译丛书目的选择要看对我们思考中国大众传播现象的启发意义,不一定仅按美、英的学科形象来确定,不需囊括一切。 这些考虑的基本出发点是,大众传播研究是一个综合研究领域(field of study),而尚不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独立学科(discipline)。 潘忠党在总序中还有一段话,提到了其他几本书。“有些根据以上考虑而应当包括在本译丛的书,因已有中译本或正在被其他学者翻译而没被包括。这些书有的是某一"学派"(姑且用这个有悖学术精神的名词)的代表作,如雷蒙德·威廉姆斯的《文化的社会学》(英国文化研究)和埃夫瑞特·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美国功能主义社会学研究),有的是采用某一取向的经典著作,如约史华·玛雅维茨的《失去的空间感》(象征互动理论取向)。和贤托·阿岩加、当那德·金德的《事关重要的新闻》(量化的实证研究取向),还有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可读性极高的表述,如约翰·费思克的《理论流行文化》和文森特·莫斯科的《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或是另辟蹊径、提出了影响其他学科的理论思考的著作,如丹尼尔·戴岩、艾利休·凯茨的《媒介事件》”。 今天 ,我就自己的阅读体验,也推荐几本书,有些与上面几位大师推荐的相同,不过也有一些不一样。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目中有一些研究性的专著,也有一些教材性的参考书。有些书如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等,以及施拉姆和他指定的四大传播学奠基人的著作,因已经广泛流传,就不列入其中了。 1、《交流的无奈》 作者指出,他其实是研究交流的失败的的,是不可能的。他建议人们放弃完美交流的幻想,他断言:“我认为,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放弃交流的梦想,同时又保留它激发出来的好处。我们说,把交流当做心灵共享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又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交流,这是一个悲惨的事实,但又是幸运的事实。”他研究的是交流的失败,所以他说:“交流是两颗脑袋借精细无误的符号手段产生的接触。这本著作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根本的问题。既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较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这本书有两个中译本,一本由深圳大学何道宽教授翻译,一本由复旦大学邓建国博士翻译。一本书,两个中译本,足见国内传播学界对这本书的厚爱。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邓建国的译本。 2、《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本书着重研究了新的信息流动模式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作者继承了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提出了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与媒介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切入点:社会“场景”结构。作者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等。 3、《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 《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描绘在具体目标的追求中,思想的力量和专业的力量如何塑造研究兴趣并缔结联盟的问题。什么是传播学的根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使媒介和传播学言之成理?传播学经历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过程,其间有吸纳,有整合,这个过程是美国实用主义、德国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理论融合的过程。 4、《沉默的螺旋》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是诺依曼最著名的学说,该理论解释了大众舆论如何影响个体的意见及行为。这一理论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作者在新版本中加进了对舆论学理论最新进展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生活。 5、《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 在这本著作中,丹·席勒(Dan Schiller)将传播理论的发展,放置在世界史与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内容涉及美国的生产者共和论、传播行为研究、从杜威至米尔斯的学说贡献及缺陷;美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席勒提纲挈领地勾勒了欧洲大陆的结构、后结构与后现代派别,以及哈贝马斯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作者不仅检视传播本身,更着墨于“传播”与“劳动”这个较少在传播学著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主张用“生产性的劳动”(productive labor)克服劳心劳力之分,如此才能建构“文化的劳动理论”。 6、《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 这本著作,通过实验方法探讨新闻中议程设置和铺垫理论对电视受众影响,研究AGENDA-SETTING的必读书目。虽然,在社交媒体时代,电视的影响似乎在下降,但作者们的研究发现,头条新闻对民意具有强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独立于非头条新闻的影响。每播出一条关于能源问题的头条新闻,公众把能源问题列为最重要的国内问题的比例就提高1%研究。作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电视新闻不仅是一个无人能敌的信息提供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美国人的政治生活。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译文水平一般。 7、《公众舆论》 沃尔特·李普曼的本著作当之无愧的传播学奠基之作,它首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8、《发现新闻》 Michael Schudson,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社会学学者之一,资深教授。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传播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及其历史、大众文化。著有:Discovering the News(1978)、The Power of News(1995)、The Good Citizen(1998)、The Sociology of News(2003)等多部论著。Michael Schudson是一位大牛,著作等身,而每一本著作的质量都相当不错,其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当了得。《发掘新闻》为他的成名作,开创了美国新闻史研究的社会科学流派,三十年来历久不衰。这本著作以社会学为背景,将客观性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 在研究美国现代报业开端时,着重解剖了两种报道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新闻事业变迁史,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把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紧紧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书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读物为广大学者所推崇。 9、《做新闻》 Gaye Tuchman,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东部社会学协会会长。本书为作者代表作之一,被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评为20世纪新闻和大众传播研究名著。在这本著作中,盖伊•塔奇曼指出,新闻与社会成员间的互动,显然也是此种互为中介和结果的循环往复,其中除了表达、除了交往,同时也共同卷入了对社会世界及其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当人们把新闻看做是有趣和重要的日常事件的真实描述时,就等于肯定并再生产了新闻作为发布真实报道的社会机构的角色(社会运动试图利用新闻发布信息也是在肯定并再生产新闻媒体作为合法机构的角色);当新闻以日常生活世界所理解的理解,来组织安排每天的新闻生产时,这些被生产出来的新闻,不可避免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认可,并且作为一种资源,结构性因素,成为社会行动者运用和活动的基础和情境。同时,在资源和规则运用上无法排除权力的因素,其中的一些社会行动者比之另外一些,具有更大的能力制造、设置并再生产社会意义,也就是建构社会现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者就是比绝大多数组织更有权力设置对环境和现实定义的一个组织。 编辑:宋婷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