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学术圈 2019-01-04 22:14:09 《中国社会科学》(1980-1999)回眸: 一个基于文献的历程 // 摘 要:《中国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刊物和代表性刊物,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已经成为评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文能够窥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成就和重要方向。本文对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到1999年期间,所发表文章的数量、学科和作者等情况进行了数量分析和分布梳理,力求从一个层面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改革开放前20余年间的成就与方向。《中国社会科学》1980-1999年发表的文章对本世纪以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些作者已经成为本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界的学术大家和著名专家,一些研究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甚至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学科。因此,现在再次回眸改革开放前20余年《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情况,可以从一个角度审视和窥视本世纪近二十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作者简介:刘邦凡(1967-),男,重庆涪陵人,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新型智库-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1)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1999年,凡二十余年,中国的变化与发展是空前的,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等物质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化、科学等精神方面。从怎样的角度去把握与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文化与科学的内涵与规律,一直是许多学者思考的问题,尤其在社会科学方面,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时(1978年),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及众多主客观原因,一直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科学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但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学术开放的力度和学术成就无疑是十分巨大的,但这个“巨大”,以及“巨大”所带来的变化与发展到底有多大或多少,缺乏定量的分析,这造成西方社会科学家对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存在较大偏见,而且使西方社会科学家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界与西方社会科学界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了解。 (2) 如何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尽管这不是一个新兴的课题,但在中国对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一直是做得不够的,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各级各类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价值没得到应有的评估与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学术质量的提高。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作者决定选择一种能较充分代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作为材料,采用定量统计与比较分析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一是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的发文标准是什么,审稿方式方法是什么;二是中国社会科学期刊或论文的权威性、普遍性、学术性、时限性、民族性等;三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数量总体与学科分布状况;四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作者状况及其与论文数量的关系;五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读者状况。 2《中国社会科学 》作为研究材料的条件与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知名的学术期刊,1999年它就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1998年中国国家出版署首次评选国家重点期刊以来,连续两次被评选为1998-2001年度全国社会科学百种重点期刊;并且于1999年获中国期刊最高奖——“全国优秀期刊奖”。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守至高的学术品位,被公认为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学术带头刊物,其学术质量被公认为能代表性地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事实上,《中国社会科学》所发论文已成为衡量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质量的标准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硬件”,同时,《中国社会科学》无可置疑的为养育中国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做出巨大贡献,成为造就一大批中国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因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中国社会科学》进一步认识,对《中国社会科学》载文及其相关信息更全面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认识。 3、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方法 收集了所有《中国社会科学》自1980年第一期至1999年第六期共120份杂志,首先采用y=a1+a2+a3+…+an进行数量统计,然后采用y=f(x1,x2,x3,…,xn)因果函数进行因果分析。 (2)研究过程 从2000年6月开始收集相关研究材料,发放调查问卷并收集整理,到9月底结束;2000年10-12月进行数量的统计;2001年1-3月,进行因果分析与撰写报告。 二、《中国社会科学》(1980-1999)发文数量与学科统计 1、有关统计概念说明 发文,包括原发论文、读者评议、读者来信、作者答辩、学术报道、研究综述、书评或图书评介等,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转载的其他刊物已发表的论文摘要。 原发论文,指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符合学术要求的论文及学术动态、学术报道、研究综述、研究述评等,不包括读者评议、作者答辩、书评(图书评介)等。本文作者把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分为三级:一级论文包括原发论文及书评(图书评介),二级论文指读者评议(读者来信),三级论文指作者答辩。 合著率(人),是本文作者提出的概念,其意义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位著者,有多少篇文章至少就有多少位著者,这称之为文章著者的至少数量,而一篇文章实际可能有多位著者,多篇文章的实际著者数等于每篇文章作者数之和,则实际的著者数减去文章著者的至少数量与文章数量的百分比,称之为合著率(人)。合著率(人)反映著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合作倾向,合著率(人)越高,则从事该门学科研究的著者合作倾向越高。例如,哲学文章的合著率(人)是12.62,即12.62%哲学研究者有合作倾向,而经济学文章的合著率(人)是44.27,则说明哲学研究者合作倾向低于经济学研究者的合作倾向。此处的平均合著率(人)指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文学、文字学、文艺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合著率(人)之平均值。 合著率(篇)指的是合著的文章数量与文章总数的百分比,例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哲学文章的合著率(篇)是5.57,则说明《中国社会科学》中有5.57%的文章是合著的。同时,合著率(篇)也反映学科的综合性及研究的难易程度,以及著者的合作能力,还能揭示学科之间、著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处的平均合著率(篇)指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文学、文字学、文艺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合著率(篇)之平均值。 “读者反应度”和“作者反应度”是本文作者提出的两个概念,前者指“读者评议”篇数除以原发论文的篇数再乘以100;后者指“作者答辩”篇数除以“读者评议”篇数再乘以100。对于一种学术期刊,读者反应度和作者反应度不但反映出这种期刊、杂志社或编辑者对于所发论文的社会效应和价值的重视,也反映出这种期刊杂志的编辑方针、价值倾向(是注重价值中立、还是注重价值倚重),同时反映出了这种杂志的读者数量、读者质量和作者的学术民主化能力。 2、总体情况 (1)数量 《中国社会科学》共发论文2514篇,其中,原发论文1705篇,占67.82%,书评(图书评介)645篇,占25.66%,一级论文共2350篇,占93.48%;读者评议(包括读者来信)143篇,占5.68%;作者答辩21篇,占0.84%。 《中国社会科学》所发1705篇原发论文中:哲学412篇,占24.16%;经济学475篇,占27.86%;历史学130篇,占7.62%;语言学、文字学、文艺学(三者简称“语言文学”
)276篇,占16.19%,其中语言文字学36篇,占2.11%,文艺学240篇,占14.08%;法学134篇,占7.86%;社会科学总论与社会学(包括民族学、人类学)203篇,占11.91%,其中社会学122篇,占7.16%,民族学42篇,占2.46%,人类学7篇,占0.41%;文化学(包括人类文化学)与教育学、心理学51篇,占2.99%,其中教育学21篇,占1.23%,心理学9篇,占0.53%,文化学(包括人类文化学)21篇,占1.23%;其他24篇,占1.41%,其中政治学11篇,占0.65%,发展学3篇,占0.18%,科技史3篇,占0.18%,科学社会主义2篇,新闻学2篇,翻译学2篇,各占0.12%。 《中国社会科学》所发论文中,属于学术报道、学术动态、研究综述的论文102篇,占总数(2514)的4%,其中:哲学类22篇,占102篇的21.57%;经济类35篇,占34.31%;语言、文字、文艺11篇,占10.78%;法学12篇,占11.76%;社会学9篇,占8.82%;历史学6篇,占5.88%;教育学2篇,占1.96%;其它5篇,占4.90%。 《中国社会科学》所发“读者评议、读者来信”164篇,占总数2514篇的6.52%,其中:哲学类49篇,占29.88%;经济类45篇,占27.44%;历史类15篇,占9.15%;文学文艺语言类10篇,占6.10%;其他45篇,占27.44%。 《中国社会科学》所发书评(图书评介)645篇,占25.66%,其中:哲学类167篇,占25.89%;历史学类59篇,占9.15%;经济学类93篇,占14.42%;社会学类17篇,占2.64%;语言文学艺术类61篇,占9.46%;法学类11篇,占1.71%;教育学8篇,占1.24%;其它229篇,主要是新兴的交叉性学科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的图书的评介,占35.50%。 (2)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所载原发论文平均合著率(人)21.20,平均合著率(篇)15.75。而国外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合著率(篇)达25.26,可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合作程度和合作倾向是不高的。 《中国社会科学》所载原发论文的年篇数二十年基本稳定在80~90篇,而二级论文逐渐减少,三级论文相对增加;读者反映度8.39,逐年下降,而作者反映度达14.69,逐年有所增大。这说明,《中国社会科学》前十年十分注重读者的反应,后十年十分注重读者反应的特点,同时或者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读者群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十年大于后十年,或者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所载论文的学术水平近十年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所提高,一般非专业学术工作者逐渐从《中国社会科学》读者群中离去。本文作者实际调查也表明,从1980年至1989年这十年间,一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县级图书馆、中小学校)也常常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订阅《中国社会科学》的单位已基本上局限于大专院校及专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科学专业学术科学工作者。从1990年以后《中国社会科学》的作者反应度大大高于1989年前十年,这说明《中国社会科学》的作者较以前更加关注自己的学术成果或学术思想是否被认同。 从数量总体上看,《中国社会科学》基本上是一种以经济社会和哲学为主线索的综合性杂志。《中国社会科学》原发论文数量学科排名是经济(学)占第一位,其后依次是哲学、语言文艺学、社会学(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等)、法学。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编辑方针是较注重采用社会、经济、哲学等方面文章,另一方面也实际反映了中国近二十年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及学科分布。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学科被《中国社会科学》重视程度是基本稳定不变的,社会学、语言学、法学等学科被《中国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视,而《中国社会科学》所发教育学、文化学方面的论文近十年是有所减少的。因此,总体上看,《中国社会科学》核心学科包括:经济学、哲学、语言文艺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社会科学总论、教育学;《中国社会科学》非核心学科包括:心理学、文化学、政治学、人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人类学、美学、发展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主义、宗教学、翻译学、新闻学、情报学、编辑学等。 (3)《中国社会科学》原发论文数按学科量分布统计 表-1. 《中国社会科学》原发论文按学科数量统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