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学术经纬 查看内容

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为例

2018-7-25 21: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2| 评论: 0|原作者: 谭天 杨书兰|来自: 谭天论道

摘要: 编辑:邢海波

编者按:随着社会对疫苗事件的关注,新闻调查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我把10年前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分享,希望有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研究。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以调查、揭丑、批判为主要特征的深度新闻报道。它首先产生于平面媒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名牌栏目《60分钟》第一次将调查性报道运用在电视媒体上。《60分钟》不仅成为美国同类电视节目的佼佼者。同时,其开创的报道风格、节目样式乃至新闻理念、对其他国家的电视调查性报道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无疑是电视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下的一种勇敢探索。10年来,其制作播出的调查性节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我国电视之最,并带动了一批地方电视台同类节目的出现。

    “比较电视批评力图摆脱国别和地区的局限,以更为开阔的审视角度,在比较和观照之中,分析和把握各种电视现象和电视作用,力图全面、准确地评价电视作品的价值,更为深入地认识电视运动与发展的根本规律。”[i]本文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60分钟》和《新闻调查》这两个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栏目展开电视批评,进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


一、《60分钟》与《新闻调查》的对比

    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平行比较研究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探讨节目的类同,即这两个栏目在节目形态、栏目运作、节目理念上表现出来的类同现象;二是进行节目的对比,找出节目之间的异同点。

1.1  节目形态与内容取材

    《60分钟》由片头(节目介绍)、具体报道和评论员评论这几个版块组成,每个版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主持人。第一则报道是当晚的重头戏,一般都是较有时效性的硬新闻故事,仅为20分钟左右;第二则报道略短,但仍然较为严肃;第三则报道往往风格轻松,多半是影视或体育明星的访谈。最后还有几分钟的新闻评论。38年来,《60分钟》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对那些犯罪指控,企业财团、政治人物及其他公共机构高层人士的贿赂犯罪行为的调查上。

    《新闻调查》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期一个故事。首先,演播室中主持人用一分钟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不做评论;紧接着是出镜记者的现场调查,以悬念重重的结构来引人入胜;结尾时,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作一分钟的总结,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新闻调查》节目形态定位上借鉴《60分钟》‘调查性纪录片’的形态,用纪实的方式拍摄,展现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事件中应有悬念和冲突,情节应当跌宕起伏。”[ii]但与《60分钟》每个故事十几分钟不同,《新闻调查》每一期节目时长45分钟,要在一个相当于单本电视剧长度的时间里把一个非虚构的新闻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不但是对记者编导能力的考验,同时也给选题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1.2   调查记者与节目运作

    《60分钟》并不称呼他那些出镜主持的记者为Anchorman(主播)或是Host(主持人),而是直接叫记者(Correspondent)。《60分钟》没有专门的主持人,每个人讲自己找来的故事并将自己的个人特性表现出来。他们在自己的节目中既是记者又是节目主持人,即中国新闻界所说的“记者型主持人”。《60分钟》的主持人都是资深记者出身,如莫利•塞弗在进入《60分钟》前因为对越战击中要害、激发情绪的出色报道而闻名,丹•拉瑟则是因为当时报道肯尼迪总统被杀,以及在对尼克松采访中言辞锋利而全国知名。他们每一位都功勋卓著,是美国新闻界的“大腕”,做过16年记者的已故的著名NBC新闻主播彼得•詹宁斯说:“我是主播还是主编都不重要。一旦做过记者,就永远是一名记者。一旦做过记者,你就永远明白新闻时间的最佳途径是告诉人们你碰见的人的生活和态度。” [iii]

    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很难看到40岁以上还在从事调查性报道的一线记者,绝大多数的调查记者都因种种原因,在从业约三年后逐渐淡出。在中国的电视台的体制中,多年来节目运作推行的是编导中心制,以编导为中心来配置资源。编导拥有本节目的人、财、物等支配权利。以央视的《新闻调查》为例,长期以来,以编导作为节目创作的核心,记者围绕着编导转,编导把什么都安排好了;编导找到感兴趣的选题后,看看哪个记者合适,被指定的记者到时候采访就行了,每一个编导可以轮换使用记者,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品牌效应被抑制住。

    要真正做成中国的《60分钟》,还要拥有一批迈克•华莱士、丹•拉瑟那样的记者,否则,最多只能成为培养出镜记者的摇篮,而不可能积蓄持续发展的力量,故而也难以打造名牌栏目。在美国,优秀的出镜记者就是节目运作的核心,从而形成记者中心制或新闻明星制。一旦出镜记者或主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有了突出表现,电视台就会给予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整个节目根据出镜记者来配置班子及其他资源,以《60分钟》为例,5位出镜记者都有自己的制作队伍,他们自己找选题然后向执行制片人申报。可以说,没有名记者就没有名牌栏目。

1.3    新闻理念的差异

    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最根本的差别还是在新闻理念上。所谓新闻理念,是指对新闻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取向。这种差异从中美调查性报道的不同定义中可以看出。

    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的定义是:“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调查性报道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iv]

    《美国新闻史》对“调查性报道”的解释是:“挖掘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卡车司机工会、犯罪集团和腐败活动的,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所谓的调查性新闻记者。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是指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解释。”[v]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是黑幕揭发报道的延续。1902至1912年的黑幕揭发报道,集中揭发美国社会腐败现象,被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称为“扒粪者”。调查性报道最大成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揭露。其后,普利策新闻奖自1985年设立调查性报道奖。《60分钟》认为调查性报道是“对某人或某集团力图保密的问题的报道”,“报道的事实必须是你自己发掘出来的”。 [vi]

    以上西方新闻界对于调查性报道比较典型的定义,虽然表述方式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条:一,它是揭丑质疑性的,一些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真相,调查记者就要将其内幕揭露出来,告知公众并解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二、它是由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挖掘而独立进行的调查,具有原创性和相对独立性。三,它所调查一定是势力集团对公众利益构成了损害的事件,题材是重要的和公众所关心的,调查内容可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我国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起步较晚,在这些众多的调查性节目中,央视的《新闻调查》被公认为是影响力最大,节目水准最高的调查性电视新闻栏目。因此我国新闻界在如何定义电视调查性报道时,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对该栏目的研究基础上。《新闻调查》的选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和内幕性调查。在这四种选题中只有内幕性调查才符合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其他三种选题的大量存在,让我们质疑《新闻调查》是否属于“调查性报道”?如播出少女怀孕题材的《长大未成人》,反应农村医疗状况的《农民看病现状调查》都是非揭露性报道。于是,有人因此提出了“中性调查性报道”,“非揭露性调查报道”等概念。而针对在《新闻调查》中出现的《宏志班》、《生命的救助》等节目,有人甚至提出了“正面性调查性报道”的概念,认为“西方的调查性报道定义过于严格,限制了调查性报道在题材上的广泛性,”[vii]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本身“在题材上有更大的包容力和内涵。”[viii]

    针对这些定义,《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并不认同:“国内对调查性报道和调查性节目经常混为一谈,我们叫新闻调查,并不意味着我们做的节目都是调查性报道。”[ix]他不认为存在正面调查性报道这样一个概念,为了厘清这个概念,他提出了“调查式节目”的概念,《新闻调查》中有大量节目使用了调查求证手法。他进一步指出,“正面报道如果用调查的手法来做的话,它可能是调查节目,但它不是调查性报道。而调查性报道,只是调查节目中的一个部分,它就是揭露黑幕和内幕,就是一个独立调查,并且这个调查有一个完整的过程。”[x]

    央视的孙玉胜则强调揭密性 “调查性报道以展示为主,选题注重事件性、趣味性、揭密性,主要采用记者亲身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叙述。调查性报道更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xi]由此可见,国内新闻界目前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更多的是从报道方式上去界定的,与西方新闻界的调查性报道定义并不是一回事。由于新闻理念的差异,《60分钟》和《新闻调查》的话语空间和传播效果也大不一样。



二、《60分钟》对《新闻调查》的影响

    影响比较研究方法就是考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法,影响的对象是影响者和被影响者。对于一个电视节目来说,它可以是影响者也可以是被影响者。

2.1  《60分钟》和《新闻调查》的影响

   &n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