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伪作”为何如此“叫座”

2018-7-20 08:08| 发布者: 刘海明| 查看: 372| 评论: 0|原作者: 刘海明|来自: 环球时报

摘要: 约稿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结束后,一封署名克罗地亚队主帅达利奇的“公开信”在脸书账号发布,并迅速在国内外传播,引发热议。该“公开信”除炮轰蹭热点的该国政客外,还宣称将2300万世界杯奖金捐献给儿童基金会。但很快,作者本人、达利奇以及多家媒体纷纷证实,这封“公开信”是假的。

  赛场上的亚军克罗地亚队做梦也没想到,一封蹭热点的“公开信”让他们成为后世界杯期间的“舆论冠军”。虽然这个“球”来自场外,但他们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毕竟,这封洋洋洒洒的“公开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描绘了一支充满人性光辉又敢于顶撞权威的世界亚军。

  对于这封想象中出自“真正的运动员和真正的爱国者”的信,我国社交媒体上也不乏称赞的声音。可见,动机的“善”一旦插上舆论热点的翅膀,往往能以孔雀开屏的姿态吸引网友的眼球,但程序正义和手段的善却处于“休克”状态。不少人在不知真相时喝彩,在知道真相后依然回避事实,继续停留在道德层面津津有味地称赞不已……

  然而,伪作终究是伪作。再漂亮的伪作,哪怕点燃了公众潜意识里隐藏已久的愿景,也无法改变“假”这个事实。这样的伪作之所以成功,在于找到了可以搭乘的热点事件。假如没有世界杯,相信这封“公开信”只能是始作俑者个人的意愿,无法引发舆论的“共鸣”。

  信息时代,信源多元,事实性信息的传播面临不少困难,那些罔顾事实的“想象性信息”,只要拽住热点事件的尾巴,就可以风光一时。在我们的社交媒体甚至新闻媒体上,也不乏各种乌龙新闻或者鸡汤。这些“新闻或鸡汤”通常以消费名人为能事,把漂亮的文字或者刺眼的“事实”贴上名人的标签,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达到广为传播的效果。据闻,有的名人根本没有微博账号,但经常可以看到假托他们名义的“名言名句”在网上广为传颂。虽然不少人信以为真,但这样的“真”只是心理学上的“真”,与现实世界的“真”不可同日而语。

  热点是公平的。透过克罗地亚“公开信”事件,我们在强调传播伦理尊重事实真实的同时,更希望我们的媒体舆论传播,不光要会蹭热点,更要有创造热点的本领。把那些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有正向意义的言论,通过“真”的形式讲出来,并能做到吸引公众目光,让真实而非想象成为引领舆论的主力。(作者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原稿:


蹭热点的“伪作”不可取


◎刘海明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结束后,一封署名克罗地亚主帅达利奇的“公开信”通过国家队的脸书账号发布,该“公开信”除炮轰蹭热点的该国政客外,还宣称将2300世界杯奖金捐献给儿童基金会。很快,记者Igor Premui承认他假托主教练名字写了这封“公开信”。


赛场上的亚军克罗地亚队做梦也没想到,一封蹭热点的“公开信”让他们成为后世界杯期间的“舆论冠军”。虽然这个“球”来自场外,他们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毕竟,这封洋洋洒洒的“公开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出了不少克罗地亚人的心里话。


对于这封想象中的、应该是真正的运动员和真正的爱国者写的信,我国的社交媒体上也不乏称赞的声音。这是因为,动机的善一旦插上舆论热点的翅膀,往往以孔雀开屏的姿态吸引网友的眼球。在这种令人热血沸腾的场合,程序正义和手段的善处于“休克”状态。不少人在不知真相时喝彩,在知道真相后依然回避事实,继续停留在道德层面津津有味地称赞不已……


然而,伪作终究是伪作。再漂亮的伪作,哪怕点燃了公众潜意识里隐藏已久的愿景,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这样的伪作之所以成功,在于找到了可以搭乘的热点事件。假如没有世界杯,相信这样的伪作只能是始作俑者个人的意愿,无法引发舆论的“共鸣”。


从历史的维度看,伪作并非今人的发明,这样的作假行为实在源远流长。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伪作”,必然借势而为。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青史留名,有作者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写下《后出师表》,这篇蹭历史事件的文章,最终被收录进《三国志·诸葛亮传》,给后世的鉴别真伪增加了难度。


信息时代,信源多元,事实性信息的传播面临不少困难,那些罔顾事实的“想象性信息”,只要拽住热点事件的尾巴,就可以风光一时。在我们的社交媒体甚至新闻媒体上,也不乏各种乌龙新闻。这些“新闻”通常以消费名人为能事,把漂亮的文字或者刺眼的“事实”贴上名人的标签,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达到广为传播的效果。据闻,有的名人根本没有新浪微博账号,但经常可以看到假托他们名义的“名言名句”。虽然不少人信以为真,但这样的“真”只是心理学上的“真”,与现实世界的“真”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伪作的文字形式是“心灵鸡汤”,实际上则是对名人不负责任的消费,其制造的“至理名言”充其量不过是一致虚假的“真理”,并不可取。


虽然“伪作”用一种不道德的方式炮制新闻,但它并非一无是处。广为传播的伪作迎合了传播心理的规律,让人明知是假的但还愿意相信这样的文字应该是真的。应该说,这是用艺术的手法,虚构了一种打动人心的故事。就像最近热传的《我不是药神》影片,尽管没人会相信现实生活中真有“药神”,但他们还是相信中国应该有一批这样的传奇人物。究其原因,这部影片也是蹭对了热点,才大获成功。


热点是公平的。透过克罗地亚“公开信”事件,我们在强调传播伦理尊重事实真实的同时,更希望我们的新闻媒体有创造热点的本领,把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找出它们自身的故事,吸引公众的视线,让事实而非意愿成为引领舆论的主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