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媒汇今日获悉,此前对外宣布于2017年1月1日休刊的京华时报,曝出又有最新变动。 署名为李健,自称为只来73天的京华时报新员工,在微信群以 “领导授权发布”名义,称“明年京华时报将以全新的形式继续呈现在广大读者和受众面前,京华品牌将得以延续。”
有多位京华时报员工向蓝媒汇证实了确有此事,并透露此番表态的李健,实为新近任职,主管经营的京华时报副社长。 据了解,李健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直接就职于北京晚报新闻部,刚开始做体育记者,后来做时政记者,做了十几年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在北京第二次申报奥运会时,李健被北京日报社派往奥申委担任新闻处副处长,并全程经历了北京的奥运申报。从奥申委挂牌到申办成功,李健全程参与了奥申委的工作。而后回到报社,担任时政部副主任,负责北京市主要领导的采访工作,同时参与了奥运报道和奥运史上第一份奥运官方中文会刊的采编工作。 据媒体报道,2009年6月底,李健从编辑部调入经营,任职京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京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是隶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负责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的广告经营工作。 按其刚来73天的说法,李健应为9月上旬任职京华时报副社长。从时间上来看,他的上任,正值京华时报“动荡”的时刻。 一个月后,业内关于京华时报将休刊的消息,开始传出。11月13日,《京华时报》官方微博、微信分别发布《京华时报社员工转岗交流工作启动》的消息,称过去几年来,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京华时报》身陷困境,亏损严重,突围未果。上级主管部门作出了将京华时报社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并于2017年1月1日休刊的决定。 一时间,京华时报的休刊,让业内唏嘘不已。这个立志打造“百年京华”新闻理想的报社,最终止步于15周岁。 虽然令人惋惜,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从中国报业走过的市场化改革历程来看,高度竞争的北京都市报市场上的京华时报进行改革调整,并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而是传媒市场规律下的正常现象,也是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合理现象。 不过从目前曝出的高层表态来看,京华时报或有可能不会像之前业内形容的那样终成“烟云”,而会有新的变动。有分析人士认为,京华时报副社长李健所称的“全新的形式”、“京华品牌延续”,可能是近期多方沟通协商的结果,最终有可能是指明年京华时报将不再出刊纸质版,而是以新媒体等方式重新呈现,继续保持这一品牌。 截止目前,京华时报仅官方微博有近980万粉丝,在微博媒体机构蓝V中影响力、粉丝数都排名靠前。此外京华时报还有自己的同名新闻APP,不过据蓝媒汇了解,其在业内知名度有限,甚至有京华时报员工亦未听说过该APP。 值得注意的是,蓝媒汇从其京华网官方页面下载的显示更新于2016年5月的APP,打开后无法使用,而从小米应用商店下载,获得的显示更新于2014年4月的京华时报APP,倒是能够打开,但信息一片空白。 京华时报在全媒体领域,还有京华网、微信公众号等等。在两微一端上,京华时报都进行了较早布局。相对于在微博上积累了大量粉丝之外,其他则略显乏力。 如果放弃纸质、全面转型新媒体,这对于京华时报来说,未必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事实上,在面对传统媒体广告断崖式下滑,以及新媒体冲击后,已经有很多媒体选择了这条路径,当然还有些更加彻底,直接以停刊终局。 2015年2月,知名杂志《壹读》宣布停刊,官方表态战略上放弃了纸质杂志,全面收缩《壹读》杂志的发行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视频、微博、微信等将新媒体产品,《壹读》以数字化的方式继续生存。 今年10月,创业圈媒体《创业邦》将于2017年1月起停刊。据了解,创业邦品牌旗下媒体还包括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博、数据库、创业创新榜单、研究报告及峰会等。其运营公司的工作重点已不再聚焦在纸媒平台,旗下新媒体平台仍将继续正常更新。 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称,2017年《中国青年报》全新改版,周六、日不再出版纸质报纸,并号召读者成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用户,每周六、日向读者推送专属内容。 等等。“新闻纸与新媒体之间的墙被逐渐拆掉”,转型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不过京华时报最后将采取怎样的形式自保并延续生存,目前尚没有准确的消息。据员工透露,虽然许多京华时报的员工也都听到了副社长李健的此番表态,但就具体细节,高层目前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沟通,有员工表示“一头雾水”,亦有员工称“峰回路转”。 一个事实是,在多方博弈努力下,即便在11月13日发出了休刊公告、员工转岗的消息,京华时报近日仍出刊正常,并仍有多篇稿子获得不错反响。 如果最终成真,无论对京华时报还是业界,都不失为一个好消息。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