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2016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

2016-10-23 21:27| 发布者: 张熹| 查看: 104| 评论: 0

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李永杰)10月23日,以“中国新闻业研究:新问题与新路径”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召开。多位来自内地和港澳新闻学者和业界人士就中国新闻业研究面临 ...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李永杰)10月23日,以“中国新闻业研究:新问题与新路径”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召开。多位来自内地和港澳新闻学者和业界人士就中国新闻业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及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新路径进行了对话和研讨。
  论坛还举行了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6首发仪式。该报告是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术辑刊,自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报告遵循“独立、原创、可信”的理念,旨在观察中国传媒业一年一度的最新变化、事件、话题和趋势,把握关键问题,总结特点、提出对策,已经成为观察、记录和研究中国新闻业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
  互联网浪潮中的新闻业重构
  在“互联网重构新闻业”的年度专题中,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等发表的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业的重构从新闻业的市场与权力结构、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传媒的公共性三个维度对该话题展开分析。
  张志安提到,在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下,传统新闻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以下五种变革:生产主体从专业化向社会化转变——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介入新闻生产过程中;生产机构从封闭性到透明性——受众既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生产过程,还可以参与互动;生产频率从周期性到循环性——24小时滚动循环报道和“直播”成为新闻生产的常态;生产的信息资源结构越来越多元,普通草根的声音在网络新闻中占据明显位置并被传统媒体的报道采纳;生产压力受网络民意影响扩大,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场的核心平台,相对民粹化、非理性、群体极化的网络民意对记者的价值判断和报道立场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受互联网影响,网络新闻业在新闻生产的实践上也呈现出如下特点:由于没有原创新闻采访权,生产主体从记者主导转向编辑主导;供稿发稿不再有截稿时间,新闻不再作为一种产品而是一个过程;受用户点击率影响,新闻生产内容偏向从硬变软。
  张志安认为,未来中国新闻业的走向,需要媒体管理者在宏观政策上有更积极的改革、机构所有者在组织制度架构上有更合理的设计,以及新闻从业者在生产实践中有更专业的追求和更理性的自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陈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