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传媒数采中心。成都传媒 供图 两年前的今天,成都传媒集团数字采编中心启动及首批新媒体产品矩阵正式上线,标志着集团进军新媒体战略正式启动。两年后,在媒体融合这条新长征路上,集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探索?10月16日上午,集团副总编辑李科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采访。 新媒体建设见成效 “在推进新媒体建设上,这两年,我们最大的成绩一是思路更加统一。集团下定决心在目前还没有外来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拿出5000万元投入新媒体建设,组建新媒体发展公司,成立新媒体发展专项基金。二是集团产品矩阵日渐丰满。聚集了2亿多用户。”李科向记者介绍说,目前集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产品布局,主要由时政新闻、财经资讯、生活服务和数字娱乐四大新媒体集群组成,涵盖14个网站、14个客户端、40个微博、60个微信以及视频直播等主要产品形态。其中时政类新闻用户1400万、生活服务类用户1200万、财经资讯类用户3000万、数字娱乐类用户1.5亿。 在人民网发布的《2015传媒集团融合传播排行榜》上,成都传媒集团位列全国第八,国家中心城市第二。在2016年上半年人民网推出的“财经媒体移动传播榜”上,集团的《每日经济新闻》位列第一。 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积极推进产业类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项目化、公司化、资本化”发展思路,鼓励《成都商报》等单位采用部门动议―报社孵化―资本接入―公司化运营的全新发展模式。比如《成都商报》的“四川名医”项目,吸引社会资本专门成立公司,整合省内医疗资源,将“四川名医”建成区域性精准导医平台。截至目前,“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及在今日头条、搜狐等平台的用户量超过60万。李科说,这一类的项目不仅解决了报社人员的分流,今年上半年还节约成本9800万元。 破壁垒建大小“厨房” 今年,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开始实施。当记者问集团的融合战略是否也随之进行了调整时,李科笑着答道:“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副省级城市媒体集团这个定位,要建立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全国一流新型媒体集团。”李科说,对标体系的放高,最重要的还是发展思路。现在集团旗下的每个单位都认识到数据的重要,都要自己来建。为了避免重复投入和打破数据运用壁垒,建设数据中心就需要由集团层面来整合和统筹。 “对于数据中心的建设,我们要向走在前面的媒体学习。比如浙报传媒集团投入重金建设的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其理念和魄力值得学习,还有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小“厨房”统分结合模式,也很有启发意义。”李科说,集团的下一步发展,就是要通过“中央厨房”――新媒体中心建设,做全网信息收集、汇集新闻线索,根据线索调度记者、策划稿件采写角度,推送新闻稿件,对传播效果进行追踪分析,等等,改变媒体内容生产格局和传播格局,进而带动下属各单位建立“小厨房”,集合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由小数据中心反推集团大数据中心建设,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各单位还可以结合自身定位和特色充分有效运用大数据。 目前,《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和博瑞投资公司都组建了技术团队在做这个项目,集团计划明年投入3600万元。 构建“先网再端后报”新格局 为了实现思维转变,集团在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探索建立了重大选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步策划、同步安排、差异表达,重大新闻信息新媒体第一时间首发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先网再端后报”的传播新格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集团在北京搭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支撑,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与报纸多平台联动,全媒体呈现,实现了宣传全覆盖。制作推出的创意动画《三分钟动画看懂成都提升国际范的“五个锦囊”》等新媒体产品,获得上千万次转载。而最近《每日经济新闻》策划推出的《80年代错过深圳,90年代错过浦东!今天,你不能再错过这里》一文,获得《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转载,通过各种新媒体点击阅读总量达1100万人次。《成都晚报》推出的《无人机拍成都,你绝对没看过》,点击量近200万次。 推出现象级拳头产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