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6 18:20:46 5月3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1岁。同日,《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女士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此前的4月26日,知名调查记者尹鸿伟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昆明市去世,享年43岁。5月4日,《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享年45岁。(5月6日澎湃新闻网) 按说,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人人无法例外,记者亦然。但10天之内,4名记者45岁之前英年早逝,别说是媒体圈会为之黯然与轰动,就是其他任何群体、任何人,恐怕都会感到一些意外与不解:这些记者都怎么了?正值人生壮年,为何却相继离他们深爱的世界而去? 此前,一些特殊群体中,也存在过劳甚至猝死现象,比如IT业,比如医生。事实上,记者也是这样的一个极容易存在过劳的群体。比如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其直接死因是突发脑溢血。但懂得一些健康常识的人都知道,突发脑溢血这一急症多是因相关潜在疾病引起的。 江俊的生活、家庭与工作压力并不小。人到中年,生活与家庭的担子有多重,自不必说。仅工作一项,记者就是一个承担着巨大压力的职业。对此,江俊也曾感叹:“身体透支”、“身心很疲惫,世界那么大,却无力去看看”。 这种过劳现象,在很多记者身上其实都是存在的。很多记者,忙碌于赶场、采访、写稿、改稿、交稿等,要么在采访,要么在采访的路上。他们恪守着发现、报道新闻的使命,同时还成了揭露黑暗、弘扬社会正义、满足公众知情权等的“正义之士”。很多记者,他们也深知身体在超负荷,可能也预感到了自己的亚健康,但因为工作需要、生活需要,又不得不在仓促休整后,再次爬上采访或者写稿的征程。 而且除了生活压力、家庭压力、工作压力,记者在身体和心理上明显比常人还多了一份风险压力。比如因为新闻法、记者法等的缺失与不完善,记者采访成了危险最大的工作,不仅会被拒绝,会面临必须想尽办法实现采访目的的情况,甚至会在采访中被骂、被打。有时候,采访完了,报道也出了,记者还会遭受一些不法者的攻击报复等。 10天之内,4名记者英年早逝。他们均殁于疾病,但明显又都是受压力大所影响,甚至都存在过劳情况。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呼吁记者等特殊群体,要注意自身健康,要保重身体,要及时发现身心问题并求助医生;但更重要之处在于,记者所在的媒体,其作为用人单位,要更加懂得以人为本,要合理使用人才,想尽一切办法,为记者等从业者减轻压力。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立法部门,明显也不能无视记者等群体的压力,不能无视过劳现象,更不能漠然对待从业人员过劳猝死的情况。立法保障记者等相关群体权益,建立与健全相关过劳预警机制,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这明显已经是题中之义,也迫在眉睫。 10天之内,4名记者英年早逝,这是记者的悲伤,也是劳动者的悲伤。这是给媒体工作者及所有从业者,同时也是给用人单位、相关部门敲响的警钟。保护记者身心健康,减轻劳动者压力,保护劳动者休息权益,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杜绝过劳猝死等,任重道远!(刘鹏) 10天4人英年早逝,关注记者权益任重道远 http://review.jschina.com.cn/system/2016/05/06/028600594.s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