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吐槽”啪啪啪"写作题为哪般?

2016-2-28 13: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6| 评论: 0|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人是最闲不住的物种。有事的时候不得不忙,没事的时候找事忙。没事找事忙,主要是饭后茶余,打发时光的所为。这类“忙”,在互联网时代,没事吐个槽,可能是比较流行的方式了。吐槽,有如鲠在喉,不吐槽不痛快的,也 ...

人是最闲不住的物种。有事的时候不得不忙,没事的时候找事忙。没事找事忙,主要是饭后茶余,打发时光的所为。这类“忙”,在互联网时代,没事吐个槽,可能是比较流行的方式了。吐槽,有如鲠在喉,不吐槽不痛快的,也有跟着起哄的。多数情况下,吐槽的理性因素相对不足,有时还容易剑走偏锋,降低话题的品位。

浙江传媒学院2016年艺术类招生,广播电视编导(媒体创意)课程的复试题,要求考生以观众的掌声啪啪啪”为主题写篇文章。引发考生和舆论吐槽。(《钱江晚报》2月27日报道)

媒体创意方向的考生,其想象力必须相当丰富,创造力高于其他专业的考生。不然,创意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命题人要求考生就一个象声词,结合演出时观众的掌声,以此写一篇文章。站在教育伦理的角度看,并无不妥。从命题质量看,也颇有几分创意。

偏偏就是这么一道不错的写作题,却成了网友吐槽的对象。网易新闻这则新闻的跟帖超过4万条,足见其影响之大。

究其原因,无非是某个考生联想到了一个网络词语:噼噼啪啪。这个被称作形容造人动作的网络词语,被考生和考题“啪啪啪”等同起来。就这样,写作主题被色情化,转发者和议论者只盯住了床上的那点事,就此调侃甚至嘲笑。

不可否认,第一个联想到“噼噼啪啪”那个意思的考生,联想力还算不错。对于非在场的考生来说,如果仅仅看到这一点,就未免有点太悲哀了。

一个民族要发展,需要拥有一大批具备文化创新能力的年轻人。离开创新,就只能模仿,顶多是换个花样的谐仿。只要看看这几十年来,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的情况,就不敢乐观了。不少人以为,互联网的出现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因为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不时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比如说,一看到“啪啪啪”,全然不顾考题限定的条件,满脑子呈现的是“噼噼啪啪”景观。这样的想象力,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联想到值得肯定,只是变成网络舆论吐槽的对象,附和者众多,就需要引起思考了。

信息的同质化趋势是客观事实,每个人想象力延伸的方向,应该五花八门。现在的问题是,不论是网络论坛还是社交媒体上,看似热闹的话题,真正有思想的观点没有随之增加。相反,一个情绪化的事情,很容易被跟风炒作。仔细想想,未必真有炒作的价值。吐槽“啪啪啪”,指责媒体人,这样的指责本身,是不是与公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降有关呢?

解放思想的口号,今天过时没,还真是个问题。要创新文化,必须有创新思维。观众掌声和“啪啪啪”之间,可以创意出多种场景。现在,至少在网易新闻跟帖那边,我们看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色情化联想。莫非,“啪啪啪”的内涵真的如此单一,外延真的没有延伸的可能性?

网络吐槽本该是集思广益、促进大家联想力的时候,通过这样的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到更多的故事版本。如今,单调的吐槽,并且把考题和命题人推到了道德的火炉上烧烤,未免有点太滑稽了。不过,仔细想想,像这样不需要过多思考的吐槽,不正是当下很受欢迎的标准化言论模式吗?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6/0227/16/BGRIDMRS00011229.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