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花花公子》改革的启示

2015-10-14 14: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3| 评论: 1|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新媒体时代,默守陈规的传统媒体很少能继续生存下去。不要说以新闻为业的媒体,就连那些一度前卫的媒体也不得不改变自己,以求生存。美国老牌成人杂志《花花公子》宣布,从明年3月起,纸质版将不再刊出全裸女性图片。 ...

新媒体时代,默守陈规的传统媒体很少能继续生存下去。不要说以新闻为业的媒体,就连那些一度前卫的媒体也不得不改变自己,以求生存。

美国老牌成人杂志《花花公子》宣布,从明年3月起,纸质版将不再刊出全裸女性图片。公司CEO弗兰德斯表示:刊登女性全裸照片这种做法已然过时。“上网就可以免费获得任何的色情内容。”(中国新闻网10月14日报道)

《花花公子》的这个决定,给中国公众的感觉是:不刊登前卫的色情图片,意味着这家刊物要“从良”了。这个断言,散发着浓郁的东方色彩。不登全裸女性图片,不意味着这家刊物就不以女性为报道内容。至于没有全裸女性照片的《花花公子》如何经营,这样的悬念有待时间的推移揭开谜底。

在我看来,《花花公子》的这个重大决定,是其转变经营观念的标志。在前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渠道更为狭窄。《花花公子》的创办人敏感地捕捉到男性受众的特殊需求,从感官上满足男性受众的另类需求,曾获得过巨大成功。对于中国媒体而言,可以不认可《花花公子》的经营理念,却不得不承认这家刊物对受众类型的定位准确和对信息类型把握的准确。反观我们的不少媒体,在确定所传播的信息类型和锁定准确的受众群体时,不少媒体管理者的脑子里未必真的清晰。媒体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含混不清,其所管理的媒体能创造一个短暂的辉煌阶段都难,更不要说一个时期的辉煌了。

世上没有一层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一层不变的理念。对于媒体来说,一个时期的经营理念可以造就一个时期的成功,只是同样的理念无法保证这家媒体永远保持竞争的优势地位。正如《花花公子》的管理者所说,色情内容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松获取,就连我们对网络色情信息打击力度很大的国度,形形色色的色情信息依然不难发现,何况文化多元的美国呢。《花花公子》顺应时代的变化,适时作出战略调整,其所面临的挑战可谓巨大。习惯于从该刊物欣赏全裸女性图片的读者,一旦眼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会不会和《花花公子》说再见呢?既然《花花公子》主动告别全裸女性图片,说明他们已经找到了应对挑战的办法。这种探索和冒险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的媒体学习。

媒体的变革,在我们这里被简单地当作了技术的变革,把赌注更多地押在媒介形态的融合方面。好像媒介形态融合了,不论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上,以及移动互联网上,只要有我们的身影,或者我们变成了“混血型媒体”,就能应对时代的挑战。这样的想法虽有一定道理,只是思维有点单一。信息的类型、信息的加工方式、信息的质量是否变化,这些因素如果被忽略,同样决定着媒体的生与死。《花花公子》知道男性受众的审美习惯没变,只是全裸女性图片信息普及化,就忍痛割爱拒绝刊登这类图片,我们的媒体是否也该审视一下自己传播的内容,是不是具有特殊的传播价值?倘若没有,是不是该想法寻找最佳的信息类型呢?

不可否认,我们在特殊信息服务方面,从来并不落伍。比如,优衣库的出现,就是例证。对于我们的传媒产业来说,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一方面是创新能力的相对虚弱,这才是传统媒体最大的软肋。政策保护可以避免暂时的猝死,却未必能给你一个光明的未来。如此说来,改革尚未成功,媒体还需努力!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5/1014/02/B5RQGN2P00014JB6.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dmin 2015-10-16 23:21
2015年10月16日《深圳特区报》D06版 读与思  微语录
微语录
@释净宗 虚空什么也不是,不能当桌子,不能当饭,没有任何具体的用途;但虚空却是不可少的,它的作用便是容受万物。因为容受万物,所以统摄万物,大而日月星辰,小而微尘草芥皆在其中。

@马小盐 伟大的艺术家是艺术领域的开拓者与探索者。杜尚之所以是杜尚,是因为他第一个将现成品变为艺术品,而非后来那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家对他大量的抄袭与模仿。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之所以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是因他将中国的武侠美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美学维度,而非之前港台电视剧的死缠烂打。在我看来,影视艺术如同所有的艺术一样,需要大众文化、粉丝文化,更需要藐视大众的高雅文化。如果粉丝文化将所有的高雅文化挤压至生无存身之所,那么说明媚俗已经蟒蛇一般地蚕食了全部的艺术领地。这样的艺术领地,必然是一片荒漠。

@李继宏 《小王子》和其他所有经典文学作品一样,都经得起反复的诠释。电影当然可以算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而且应该把它看成是导演和编剧的解读。其实很多伟大的作品都享受了这样的待遇,而且如果这种解读足够出色的话,也能获得相对独立的生命力。比如说《西游记》,有各种电影、电视剧,最受赞誉的旧版电视剧和原著出入也蛮大,但不影响它自身成为经典;甚至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电影,几乎彻底抛开了原著,但也不妨碍它们变成经典。国外的例子就更多了,像莎士比亚的剧作,几百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有人改编。至于观众对原著的理解会不会受电影影响,我觉得因人而异吧。因为阅读是一种特别私人的体验,它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

@刘海明 媒体的变革,在我们这里被简单地当作了技术的变革,把赌注更多地押在媒介形态的融合方面。好像媒介形态融合了,不论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上,以及移动互联网上,只要有我们的身影,或者我们变成了“混血型媒体”,就能应对时代的挑战。这样的想法虽有一定道理,只是思维有点单一。信息的类型、信息的加工方式、信息的质量是否变化,这些因素如果被忽略,同样决定着媒体的生与死。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10/16/content_3359987.htm

查看全部评论(1)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