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校名简称风波折射大学文化的贫困

2015-7-5 13: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6| 评论: 2|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大学间因为校名简称闹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那些刚走出校门闯社会的人,遇到他人问人家毕业于哪个学校,对方的一个简称,有时让你既愉快又失望:意外的他乡遇校友,失望的是此校友非真校友。比如,河南大学和河北大 ...

大学间因为校名简称闹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那些刚走出校门闯社会的人,遇到他人问人家毕业于哪个学校,对方的一个简称,有时让你既愉快又失望:意外的他乡遇校友,失望的是此校友非真校友。比如,河南大学和河北大学,都简称“河大”。在本校这么说没问题,到社会上这么介绍就可能闹误会。个人交际的尴尬,解释清楚就没事了。法人单位间遭遇同样的尴尬,想调和矛盾谈何容易?

近日,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因为都把“南大”定为自己的学校简称,引发争议。教育部对学校简称未有详细规定,希望两所学校能规避引发校名争议的情况出现,协商妥善解决此事。(《新京报》7月5日报道)

大学为校名简称闹矛盾,主管部门也没啥良策。网民把矛盾指向教育部:“教育部怕得罪人,不敢当裁判员。”“教育部的做法好像是不作为!回避矛盾的办法不是办法。”网友的心情可以理解,怎奈这真不是可以快刀斩乱麻的事情。自行解决,也许不失为一个最稳妥的策略。

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校名因简称闹风波,若是孤立的个案倒也罢了。怎奈这是个普遍现象,显然就不是化解眼前的燃眉之急,就万事大吉的。事实上,校名简称风波是大学文化贫困的写照。

大学本该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地方。大学的文化含金量,从校名、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方面,都应体现一所大学的基本品质。校训的同质化,舆论早有诟病;校名虽没雷同的,但校名简称的雷同现象,却非常严重。究其原因,我们的大学在设立或合并之初,大学的缔造者和审批机构并未考虑到校名的文化含量问题。现在的大学,名称基本是以地名或地名+行业来构成。这样的构词法,省事、简单,大学的缔造者们不费思量就可以任意组合。后遗症在于,校名要简称,容易和其他大学重合。

民国时期的大学,也许是数量少的缘故吧,简称重名的现象很少出现。但考察那个大学的名称,清华、复旦、南开、中山等大学,好像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学校全称有特殊的含义,大学名称的字词重复率偏低。学校的简称,也减少了重名的尴尬。相反,“地名+大学”和“地名+行业+大学”构成的校名,没啥文化含金量,也给日后的交际带来烦恼。这是大学文化贫困症的一个写照,只是很少有人站在这个角度去反思罢了。

如果说校名的命名不是现任大学校长能左右的,但在校名简称问题上,我们的大学管理者能费点心思,主动避免和同行的简称雷同,给自己一个有创意的“乳名”,总该可以的。遗憾的是,简称的确定,不少学校还是过于简单化,抽掉个别字词,忽略了他校约定俗成的简称。比如,南昌大学明知南京大学早已简称“南大”,自己偏要把“南大”写进学校的章程。

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简称最终以什么方式解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风波给我们的大学提了醒:重视自己的大学文化建设,别成为舆论的靶子,对自己终归不是坏事。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5/0705/02/ATNP989R00014AED.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dmin 2015-7-7 23:09
2015年07月07日 赣州晚报 B02版

南昌大学自称“南大”南京大学不干了

    南昌大学近日在其官网发布的《南昌大学章程》中,将“南昌大学”简称为“南大”,与在2014年经教育部核准的《南京大学章程》中“南京大学”的简称重复,引发舆论争议。

    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公布章程,其中大多会在第一章节中介绍学校的中英文校名及其简称。这一做法源自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基础性工作的要求。

    截至7月5日,教育部官网共发布了84所高校的章程核准书,其中绝大多数均提到了学校简称。由于高等教育法并未对高校简称作出规定,所以高校的简称既符合长久的使用习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与教育部同步,各省级教育厅在暂行办法施行后积极推进省属高校章程建设。据教育部6月30日消息,各地的28所“211工程”高校章程近期也全部通过核准,加上上述84所部属高校,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含38所“985工程”高校,军事院校除外)章程率先全部完成核准发布工作。

    此次引发“南大”之争的南昌大学便是江西省属“211”高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28所学校的名称本身多为“地名+大学”模式,因此其简称方式与南昌大学类似:比如辽宁大学简称“辽大”、福州大学简称“福大”等。

    南昌大学的章程引起了南京大学校方的关注。据悉,日前,南京大学校方已经通过BBS向表达关切的师生回应,并表示目前学校正在与教育部和江西省教育厅协调此事。(澎湃)

    相关新闻

    校名简称风波

    折射大学文化的贫困

    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校名因简称闹风波,若是孤立的个案倒也罢了。怎奈这是个普遍现象,显然就不是化解眼前的纷争,就万事大吉的。事实上,校名简称风波是大学文化贫困的写照。

    大学本该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地方。大学的文化含金量,从校名、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方面,都应体现一所大学的基本品质。校训的同质化,舆论早有诟病;校名虽没雷同的,但校名简称的雷同现象,却非常严重。究其原因,我们的大学在设立或合并之初,大学的缔造者和审批机构并未考虑到校名的文化含量问题。现在的大学,名称基本是以地名或地名+行业来构成。这样的构词法,省事、简单,大学的缔造者们不费思量就可以任意组合。后遗症在于,校名要简称,容易和其他大学重合。

    民国时期的大学,也许是数量少的缘故,简称重名的现象很少出现。但考察某个大学的名称,清华、复旦、南开、中山等大学,好像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学校全称有特殊的含义,大学名称的字词重复率偏低。学校的简称,也减少了重名的尴尬。

    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简称最终以什么方式解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风波给我们的大学提了个醒:重视自己的大学文化建设,别成为舆论的靶子,对自己终归不是坏事。(刘海明)http://szb.gndaily.com/gzwb/html/2015-07/07/content_284434.htm?div=-1
引用 admin 2015-7-6 08:27
校名简称风波折射大学文化贫困
2015-07-06 05:52 来源:宁波日报 A6版
□刘海明

近日,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因为都把“南大”定为自己的学校简称,引发争议。教育部对学校简称未有详细规定,希望两所学校能规避争议,协商妥善解决此事(7月5日《新京报》)。

大学间因为校名简称闹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那些刚走出校门闯社会的人,遇到他人问对方毕业于哪个学校,对方的一个简称,有时让人既愉快又失望:意外的他乡遇校友,失望的是此校友非真校友。个人交际的尴尬,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就没事了。法人单位间遭遇同样的尴尬,想调和矛盾谈何容易?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校名简称重名,还不包括曾卷入争议的南开大学、南宁大学、南通大学。这种现象绝非个案,比如“华师大”“东大”“交大”等,都分别是几家大学的简称。笔者以为,高校简称重名偏多,是大学文化贫困的反映。

大学本该是文化含金量较高的地方,校名、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应体现一所大学的基本品质。但揆诸现实,校训的同质化,舆论早有诟病,校名虽没雷同的,但简称雷同非常严重。现在的大学,名称基本是以地名或地名+行业来构成。这样的构词法省事、简单,后遗症在于,简称容易和其他大学重合。

民国时期的大学,也许是数量少的缘故吧,简称重名的现象很少出现。但考察那时大学的名称,清华、复旦、南开、中山等大学,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学校全称有特殊的含义,字词重复率就低,简称也减少了重名的尴尬。相反,“地名+大学”和“地名+行业+大学”构成的校名,没啥文化含金量,也给日后的交际带来烦恼。这是大学文化贫困症的一个写照,只是很少有人站在这个角度去反思罢了。

如果说学校的命名不是现任大学校长能左右的,但在校名简称问题上,管理者能费点心思,主动避免和同行的简称雷同,给自己一个有创意的“小名”,总该可以的。遗憾的是,简称的确定,不少学校还是过于简单化,将全称抽掉个别字词,无视他校约定俗成的简称。比如,南昌大学明知南京大学早已简称“南大”,自己偏要把“南大”写进学校的章程。

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简称“纠纷”,最终以什么方式解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给我们的大学提了个醒: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别让自己陷入“文化贫乏”的尴尬境地,终归不是坏事。
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5-07/06/content_874345.htm?div=-1

查看全部评论(2)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