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妹:招聘启事介绍,长江新闻是长江日报集团全力打造的新媒体产品,那么你这次所出任的职务是?向谁汇报? 杨耕身:总经理兼总编辑,向公司董事会汇报。 榜妹:这次大概需招聘多少人,目前到位的有多少? 杨耕身:团队初期规模应在100人左右,包括内容、产品、技术、推广等方面。目前到位10人左右。 榜妹:据说,有一些潇湘晨报骨干追随你去武汉,可否简单介绍一下? 杨耕身:网上此前有个说法,是说我一个月前从潇湘晨报带走了近10人的团队。没那么多。当时仅有刘灏、周东飞、魏伟三人与我先后辞职来到武汉。刘灏时任潇湘晨报管委、编辑中心主任,周东飞时任潇湘晨报评论部主任,魏伟则为编辑中心副主任。当时一同来武汉的,还有曾在南都周刊、南方周末做深度记者的周至美。而牵头技术及推营的,则为曾有新京报、腾讯、大楚网工作经历的李尚镕。 无论从我个人还是这个新项目的层面,都真诚地尊重并且感谢潇湘晨报。但我不希望也拒绝新的项目从一出生就打上圈子化的标签。我们的团队必须是包容的,多元的,平等的,而不是拒绝或排斥的。媒体巨变年代,人才不问出处。这也是目前草创团队人员的共识。 榜妹:你是何时正式从潇湘晨报办理离职的,这段时间你们在武汉做了哪些前期工作? 杨耕身:我在四月底时已向潇湘晨报的创始人龚曙光先生报告了动向,于5月4号向潇湘晨报董事长龙博递交了辞职信,用了一天时间就办完所有离职手续,5月6号就到达武汉,随即展开长江新闻新媒体项目前期准备筹划工作。 目前,关于长江新闻移动新媒体项目的产品框架、内容定位、功能需求均已成型,相关技术开发也将启动。与此同时,首轮招聘已经拉开。 榜妹:方便简单透露下龚曙光和龙博对你说了些什么吗?潇湘晨报的许多新年献词,都是你所撰写,江湖传闻,龚老板一直很爱才惜才。 杨耕身:私下见面时,龚老板更像一位温厚长者,他以他创业及从业的经历对我叮嘱与指导,非常受益!龙总更像一位兄长,他只跟我说了两句话,一,有什么需要随时联系;二,想回来随时回来。 这些年献词体的名声似乎不太好,但我的确为多家媒体写过一些新年献词。写就写了,敝帚自珍吧。龚老板之爱才惜才,确是事实。他本身便是大才具者。在潇湘晨报我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历炼与成长,不能不说跟龚老板的爱惜有关。当年初到晨报,龚老板曾圈定了几个人,表示谁把这几个弄走了,他就先让他走人。我也是被圈定的人之一。可惜如今,当年那几个,都已云散。 澎湃去年横空出世,界面随后悄然出现,还有神秘莫测的无界传媒,以及昙花一现的前海传媒,仰仗政策与资本的大力扶持,大型新媒体项目创业热火朝天,但是,盈利模式不够清晰,并未改变的人海战术,总少不了观望与嘀咕,钱能烧多久,烧完之后呢? 榜妹:有这样一种说法,长江新闻要做武汉的澎湃新闻,你怎么看?为什么是长江日报集团,而不是湖北日报集团? 杨耕身:长江新闻移动新媒体平台的定位,是立足中三角及长江经济带,关注国内时政社会,以“原创新闻+新闻二次开发”为主要内容提供,旨在搭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 与澎湃一样,我们也是以原创新闻为主打,以移动端为主要发布平台,我们也会重点关注和报道中国各大领域的重要事件。应该说,长江与澎湃在新媒体产品的内核上基本都是一致的,不过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肯定有差异。澎湃的探索,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我相信所有的这些探索,都会为中国新媒体发展做出贡献。 另外,在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不存在为什么是长江日报而不是湖北日报的问题。新媒体变革时代,不论是长江日报还是湖北日报,都在积极投身其中,事实上,湖北日报的新媒体动作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榜妹:那么,长江新闻的优势、劣势有哪些? 杨耕身:媒体行业正经历巨大变革,长江新闻最大优势来自于这种大变革。我确信,优质的内容依旧稀缺,而且这个社会对职业的新闻报道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出现萎缩,为各种新形态的媒体产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们只要坚守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对新的技术与应用持无限开放与融合的态度,我们就有理由保持乐观。 同时,长江新闻在筹备之中,就已经得到政府层面的充分重视以及资本市场的关注。项目也将会得到重点资金扶持。在技术上也将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多家优质资本正主动接洽。 榜妹:招聘中说,优质的内容依然稀缺,请问,你是怎样定义“优质内容”,又是怎样理解“稀缺”? 杨耕身:首先我们要承认的是,与过去相比,现在我们接受资讯,从内容到途径,都已经非常丰富,所谓“稀缺”是这种丰富之下的相对状态,具体而言是指:内容丰富了但鱼龙混杂也多了,资讯琳琅满目但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的却不够,媒体产品多了但大部分却彼此雷同。当然,其中最大“稀缺”,我们认为,还是既组织化生产提供原创内容的同时又完全针对移动端阅读需求的产品,还处于不饱和的状态。
“生命中最年轻的时光,流逝于汉水,其时就职广播电视部门。后流转珠江,在《南方都市报》做编辑、评论员。再溯游至湘江之畔,现任《潇湘晨报》副总编辑、首席评论员。” 百度百科的资料,记录着这位时评界大咖的履历轨迹,与水有缘。先是一路向南,而后又一路向北。回到故乡,挑起大梁,这是一位传统媒体人的乡愿,还是再次出发重选的战场? 榜妹:长沙、广州、武汉,这三个迄今为止与你关联最深的三个城市,如果让用三个词,你会怎么形容解释? 杨耕身:广州:豁然开朗。感谢一位叫孟波的兄长,他当时是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主任,是他将我从一个偏僻之地拉到广州大道289号,成为一名评论员。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开阔与适应。 长沙:如鱼得水。愉快的人际关系,自如的工作环境,最好的成长空间。谢谢长沙。 武汉:临渊履薄。中年转型,创业不易,新媒体更需要从头学起。 榜妹:中年转型,从深耕多年的传统媒体报纸,跨入的风起云涌的新媒体,你最纠结和最自信的,分别是什么? 杨耕身:最自信的是内容生产的能力,以及学习并适应的能力。最纠结的是怎样让自己真正归零,真正摆脱一些旧的体制与思维惯性,真正成为市场人。 “仍看不出微信这玩意儿于我在什么用处。大概真的落到很后了,刻得很板了。” 这是杨耕身两年前某天夜班结束,大约是喟叹长夜漫漫无人回应时,所发的一条聊以自慰的微博,可是,这位爱好书法的中年大叔,如今却成了典型的微信控。发红包抢红包,玩得不亦乐乎,朋友圈转的新媒体分析文章,也越来越多。 两年过去,他对新媒体的看法,有哪些改观,又有哪些没变? 榜妹:选择长江日报新媒体,可以简单谈谈其中的接洽过程吗? 杨耕身:因为种种关系,我认为与潇湘晨报到了告别的时候,因此也一直有一些机会和去处可以选择。至于与长江日报接触,却要更早些,近一年半前的事情,当时长报希望我来做报纸内容。直到今年3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领导与我谈起他们关于新媒体项目的设想时,我们彼此之间都认为找到了一种可行的方式,尤其是最终从长报集团决策层面找到一种做事的信心(机制的信心,投入的信心,转型的信心)之后,加之种种机缘,最终选择了长江。 榜妹: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你觉得有哪些新媒体项目,是有魅力的,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杨耕身:我们是新媒体领域的新兵,我们对所有项目都感到好奇,这些项目所做的不同探索,对我们来说都充满吸引力。在招聘启动前,我们的骨干人员组成考察团到北京和上海的主要新媒体项目进行学习考察,这其中既包括从传统媒体转型来的,也包括基于技术提供个性化阅读的,还包括正在探索和转变的门户网站,以及全新的跨越所有平台进行传播获取影响力的产品,这些项目对我们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榜妹:最后一个问题,你期望的长江新闻,是个怎样的新媒体项目? 杨耕身:我希望长江新闻能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移动新媒体平台。具体的说,我希望的长江新闻,能够给读者带来有严谨但有分量的调查报道,也能带来便利轻松的阅读体验,对当下社会热点我们能发出及时独立的声音。我希望这个产品,既向优秀内容致敬,也向新技术新应用致敬,最终是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与此同时,我期望长江新闻可以为传统业态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样本。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