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新闻评论①:新闻语言应多些“温情”,少些“暴力”

已有 153 次阅读2016-8-29 15:03 | 新闻语言, 语言暴力

新闻语言应多些“ 温情 ” ,少点“ 暴力 ”

                                                                                                                                          /任祎寒

          8月25日,中国新闻网发布了一条名为《重庆高温下河滩干旱土地龟裂 场面壮观》的图片新闻,该条新闻发布后,由于标题中“场面壮观”一词使用不当,引来了评论区众多网友的不满甚至愤怒。(中国新闻网   8月25日报道)

 

    这条原本看似普通的网络新闻,之所以引来众多不满,竟是因为编辑在取标题时没有仔细斟酌,误用“场面壮观”一词来形容意味着天灾和绝收的大干旱。以至于还有网友评论:“你(编辑)的思想感情站到人民的对立面了。”

 

    作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者,整日“鏖战”于文字写作的新闻编辑,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细心和字句斟酌的严谨,就很容易笔下生“误”,甚至构成新闻语言暴力。在如今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充满暴力性和歧视性的语言时常见诸报端,如《农民致富跳龙门高升成了城里人》、《两矮人创业卖烧饼自比武大郎》等等,难道农民有了城市户口就叫高升?难道身材矮小之人创业卖烧饼就不能自比武大郎?再如对霸王洗发水进行长达六年“致癌”炮轰和恶言诽谤的港媒《壹周刊》,在霸王品牌形象几乎毁尽后,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些充斥着暴力语言的新闻报道,不仅伤害了社会弱势群体,损害了他人的名誉、形象,还造成了公众对某些媒体和报道的失望甚至反感。

 

   中新网那篇新闻中“场面壮观”一词,虽说还不太算得上是暴力语言,但用来形容高温干旱造成的水源短缺和土地龟裂,确实有失考虑,因为这多少会让附近那些靠天吃饭、以土为命的农民产生不悦和抵触情绪,在已无辜遭受天灾而颗粒无收、良田尽失的悲惨境况下,不仅没有收获同情,自己的不幸却还成为了别人眼中“壮观的风景”。当广大农民受到来自新闻媒体的无意中伤,网友们遂“群起而攻之”

 

        为何新闻语言的暴力倾向屡禁不止,泛滥不绝?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某些新闻编辑自身遣词造句的文字功底确实不达标,写作后又不仔细审阅和检查,其作品中难免出现失误;二是在新闻报道碎片化时代,某些编辑为了增加噱头和赚取点击量,而往往“不择手段”去刺激读者和迎合受众,在新闻标题中滥用夸张、刺激、煽情、惊悚甚至污秽的词汇,进而造成标题党盛行,新闻暴力愈发汹涌。

 

       暴力语言泛滥,必将遗患无穷。一方面,这会不同程度损坏报道对象的个人形象和名誉,甚至对对方的生理或心理造成侵犯和损害;另一方面,标题党的盛行和暴力语言的滥用还会严重践踏新闻报道真实和客观的基本原则,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扭曲误导了社会舆论和价值观。

 

      某些新闻媒介以真实和客观标榜自身但却没有起到规范语言文明的作用,反而成为了语言暴力的助推器。消除新闻语言暴力势在必行,这不仅需要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写作水平,在采访与报道过程中遵循避免二次伤害的原则,更需要舆论监督机构和广大受众充分发挥媒介监督、批评的作用,让新闻语言多些温情,少点暴力。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实名注册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