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23-6-5 21:17: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3年第5期目录




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系列专题
· 《晋绥日报》面向群众的发行主张和基层实践
吴 锋 杨晓萍
【摘  要】
党报发行是推动革命的重要工作。延安时期,我党党报发行体系基本成型,为党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以地方机关报《晋绥日报》为对象,从报纸发行组织、经营、网络和读报推广等多重视角,分析党报如何在物资匮乏、文化落后的地区让群众“订得到”“拿得快”“读得懂”。《晋绥日报》的发行实践经验,是在发行层面对“群众办报”思想的系统深化,对新时代推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延安时期;群众办报;《晋绥日报》;发行实践

本刊特稿
· 主持人语   
数字化浪潮下,个体隐私已成为社会风险在内外部场域互动下的重要表征。数字平台为用户带来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个体既需要让渡隐私信息来获取平台服务,又有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和使用的担忧,隐私的行为边界与复杂机制已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期特稿三篇论文聚焦数字传播背景下的个体隐私保护问题,分别从情绪因素在隐私披露中的作用机制、隐私关注对计算广告回避的影响以及隐私边界震荡感的形成机制等不同领域,探讨个体隐私保护的关键变量,为我们理解隐私提供了启发性的参考。未来,如何加强个体对于隐私保护的信心,是数字社会实现文明、信任、以人为本的时代之问。
主持人:周  敏

· 感知信息过载对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披露意愿影响的实验研究
周 敏 郅 慧
【摘  要】
本研究以隐私疲劳为关键考察变量,探讨在信息过载的环境因素和保护动机的个体因素双重作用下,隐私疲劳作为一种情绪因素,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披露意愿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采用2(感知信息过载程度:高、低)×2(感知威胁:强、弱)×2(感知效能:高、低)组间实验设计,对160名被试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补充了情绪因素在隐私披露中的潜在作用,认为“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与平衡是理解个体隐私披露的关键点。
【关键词】
隐私疲劳;隐私披露;感知信息过载;保护动机理论

· 隐私关注对计算广告回避的影响研究
——基于感知风险和隐私保护的链式中介作用的考察
林升梁 冯雪汝
【摘  要】
本研究探讨隐私关注对计算广告回避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感知风险和隐私保护在两者之间的作用。研究表明,隐私关注、感知风险和隐私保护分别对计算广告回避产生直接影响;单纯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水平或提高隐私保护意识,不足以有效降低计算广告回避;感知风险和隐私保护在隐私关注和计算广告回避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表现为遮掩效应;感知风险和隐私保护是影响计算广告回避“一扬一抑”的两个关键变量。研究对于改善当前智能广告中的隐私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隐私关注;感知风险;隐私保护;链式中介;计算广告

· 隐私边界协调对震荡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视角
孟筱筱
【摘  要】
数字平台为用户带来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让人产生隐私边界震荡感。本文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通过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了用户使用数字平台时隐私边界震荡感的形成机制。本文发现,隐私边界协调的三个过程通过影响平台信任进而影响隐私边界震荡感的形成,这一结果对隐私控制感不同的人有不同效果。研究将传播隐私管理理论从人际传播拓展到了人机传播,也为隐私概念的意涵、人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
数字平台;传播隐私管理理论;隐私;边界震荡

新闻史
· 拼贴真实:“照相蒙太奇”与20世纪30年代新闻摄影的另类呈现
洪丹阳
【摘  要】
新闻摄影因其机械成像的技术特性,承载了人们对客观再现新闻之真实性的向往。20世纪30年代,影写版画报在帮助新闻摄影奠定合法性地位的同时,运用照相蒙太奇手法形成独特的新闻呈现风格,并成为兼具报人与艺术家身份的编辑主体进行新闻视觉性更新的常规操作。新闻摄影真实也被重新界定为对客观再现加以征用和再创造的拼贴式真实。再现真实与建构真实并存的本土历史经验弱化了新闻摄影的客观性宣称,关联着当代新闻的视觉化转向,看似另类的早期视觉实践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
照相蒙太奇;新闻摄影;新闻真实;新闻呈现;画报

传播学
· 从“在地团结”到“在地组织”:乡村直播模式中的组织力量
徐婷婷
【摘  要】
乡村直播正成为激活乡村社会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股新兴力量。在各地乡村直播的经验探索中,如何平衡政府、小资本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成为主要的矛盾诉求。本文在对乡村直播电商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多点田野考察后发现,虽然迫于外部压力“地方政府+小资本+民间社会”会形成短期的团结合作,但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小资本的逐利性和不稳定性尽显,需要外部的组织性力量对各主体进行规训,形成“地方政府+在地组织+民间社会”的团结模式。从“在地团结”到“在地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与民间社会之间有一定张力,但组织性保障也使团结模式从“自发”走向“自为”,最终形塑了地方社会的直播文化秩序。
【关键词】
乡村直播;在地组织;乡村振兴;数字劳动

新媒体研究
· 短视频使用、家长干预与儿童学业成绩之关系研究
章 平 于佳鑫 王俭勤 朱 凯
【摘  要】
儿童短视频使用对其学业表现会带来怎样影响?家长干预对于二者关系将起到何种作用?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以上海市中小学生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儿童短视频使用与各学科成绩呈现显著负相关。本文将家长自身的短视频使用纳入家长干预策略一并考量,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当家长短视频使用时长较短时,儿童全年使用时长、非寒暑假平均每日使用次数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当家长短视频使用时长较长时,儿童全年使用时长、非寒暑假平均每日使用次数均能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成绩。另外,当积极的共同使用较弱时,儿童非寒暑假平均每日使用次数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当积极的共同使用较强时,儿童非寒暑假平均每日使用次数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成绩。
【关键词】
短视频;儿童学业;家长干预

· 老年残障群体新媒体复合赋权的条件与路径考察
张 林  牟 怡
【摘  要】
老年残障群体是重要的新媒体赋权对象。本文采取情境取向式(situated approach)的深度个案研究,对麻风康复老人的复合赋权实践开展田野考察。研究发现,老年残障群体新媒体复合赋权的实现路径是一个内生性赋权与外部性赋权共演的动态变化螺旋(spiral),包含三个递进阶段、存在两次动态“旋转”(spin),并最终指向社会融入(social inclusion)。新媒体复合赋权有助于支持老年残障群体在社会情境中成为有胜任力和自主性的成员,“旋转”工具可促进这一发展路径的形成。
【关键词】
新媒体;复合赋权;老年残障群体;田野考察

新闻业务
· 知识精英介入新闻生产:英中了解协会新闻小组对媒体涉华报道的勘误实践
李琳熙 姜 飞
【摘  要】
“消极他者”是欧美关于中国议题长期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框架之一。本文以英中了解协会新闻小组为考察对象,研究20世纪60年代英国部分左翼知识精英如何通过对欧美主流媒体涉华报道进行勘误以建构“积极中国”的新闻实践。研究发现,新闻小组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主流媒体设定的认知定型框架,有组织地介入新闻生产各流程。但由于协会自身被符号化,从而将“积极中国”二次他者化为“积极他者”,进而陷入符号—权力的二元对立博弈窠臼;加之媒体对新闻生产流程的严格把控,新闻小组难以参与到选择/过滤环节,反映出既有社会文化框架对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强大制约力。
【关键词】
参与式新闻;新闻生产;涉华报道;他者化

封面摄影


俯视动物园

拍摄时间: 2023年2月21日
拍摄地点: 郑州市动物园
一个忐忑不安的下午,和朋友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放松活动,动物园已不如儿时记忆中那么喧嚣热闹,更像是一座城市安静悠然的后花园,坐着缆车向下俯视,人们悠闲地走在小道上,天鹅惬意地在湖上游着,那一刹那,整个身心都放松了。
摄影、文字:赵月涵




声明:
1.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发送邮件至xwdx@fudan.edu.cn获取授权,并注明本公众号【新闻大学】,ID:Fudan_xwdx。  
2.本刊一律不收取任何刊发费用,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和网站代理投稿事宜。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peuXh4jgV9FP9rRAMUX7g
编辑:郑程程



102#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8:43: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6期目录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公众号)

编辑:郑程程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3-6-7 20:37: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国共产党对外英语广播的早期实践及成效——兼谈对美“广播外交”(1944-1949)
梁德学 马凌(5)
Early Practi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PC's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in English: Broadcasting Diplomacy with the US
Liang Dexue, Ma Ling (5)

青年新闻传播学者论坛
青年新闻传播学者的学术规划意识
朱鸿军(22)
The Academic Planning Consciousness of Young Jou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holars
Zhu Hongjun (22)

网络违法信息传播次数概括式证明:风险、悖论及出路
唐云阳(36)
Generalized Proof of the Number of Times Illegal Information is Disseminated Online: Risks,  Paradoxes, and the Way Out
Tang Yunyang (36)

空间漫游与想象生产:在线影像中“网红城市”的媒介化建构
金圣钧 李江梅 李宇皓 金楚浩(53)
Space Roaming and Imagination  Production: Mediating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celebrity Cities in Online  Pictures
Jin Shengjun, Li Jiangmei, Li Yuhao, Jin Chuhao (53)

相亲角还是会友场?三重勾连的交织与时间场景的纳入——对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考察
乔丽娟(75)
Corner for Matchmaking or Friend-making? A Triple Articulation of Scientific Object,  Symbolic Text, and Space-time Context——A Case Study of Media Practice in  Matchmaking Corner of Shanghai People's Park
Qiao Lijuan (75)

“崛起就要挨打?”:危机传播与组织合法性重构——基于美国制裁华为事件的案例研究
陈欧阳 张振宇(93)
Crisis Communicationand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Re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US Sanctions against Huawei
Chen Ouyang, Zhang Zhenyu (93)

新闻传播史
从纸上到街头:工人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基于“五四”后《晨报》和《民国日报》的媒介学考察
彭志翔(113)
From Paper to Street: How Workers Join Movement——A Med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Chenbao and Minguo Ribao
Peng Zhixiang (113)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是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权威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该刊创办于1994年,初为季刊,2008年改为双月刊,2013年改为月刊。其前身《新闻研究资料》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权威刊物。
《新闻与传播研究》创办以来,继承发扬重视学理研究的传统,以“代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办刊追求,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刊发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编辑 | 戴睿敏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合作可在后台留言申请转载,并注明本公众号[ 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 ID : meitiqianyan,转载后请勿擅自修改文稿,若有修改,需征得 [ 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  同意。

来源: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zV2ao-5vghZCmwpdi8fgg
编辑:郑程程


104#
 楼主| 发表于 2023-6-8 18:38: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现代出版》2023年第3期目录



本刊特稿
○ 非理性思维在出版活动中的创新价值
周蔚华 邹韵婕 / 1
内容摘要:在以往的出版研究中,出版活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非理性思维往往被视作失范而加以批判。出版史上的一些典型案例和著名出版家的有关论述说明非理性思维在出版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出版创新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据此可以提出以下三个论断:一是非理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思维,它从情感、认知、意识等不同层面驱动着创新的发生与发展;二是直觉与灵感下的预判、热情与激情下的颠覆创新、坚定的出版理想信念等非理性特质是出版人的创新驱动力;三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都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两者是一种互补关系,出版创新活动是理性与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非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出版创新;出版人才培养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大学出版社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时代要求与路径选择
吕建生 刘少鹏 / 12
内容摘要:落实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赋予大学出版社的首要使命,也是从行动上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表现。通过简要回顾大学出版社党的建设情况,论述大学出版社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力图从操作层面提出大学出版社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新时代路径选择,真正承担起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出版使命。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全面领导

○ 高校出版社教材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余兴发 宋海玲 / 21
内容摘要:通过剖析高校教材思政的内在逻辑,基于整体性、结构性与有机性原则,针对高校出版社,从组织机制、内容设计、多媒体设计与教育共同体四个层面构建教材思政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出版社;课程思政;教材思政;教材建设

专题研究:人工智能变革风险与治理
○ GPT技术下的深度媒介化、知识秩序与政治秩序
高奇琦 /28
内容摘要:大模型出现之前的媒介化,更多是一种表面媒介化。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赋权效应,从而可能会推动一种内在媒介化。然而,这种内在媒介化同样蕴含了新的风险。人类的知识生产是一种慢速生产,而以大模型为中心的知识生产却会打破这种慢速节奏,并可能会导致两种形式的深度混淆,一是正确与错误的混淆,二是高质量和低质量的混淆。在知识泡沫和深度混淆的双重影响之下,真正的后真相时代可能会来临,这就会出现一种真实的“自我举证困难”。知识秩序和政治秩序处在某种异形同构的关系之中。以GPT技术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对传统政治秩序的冲击会体现为两种困境:一种是“必须监管,但又不能监管”的约束困境,另一种则是与“政治秩序需要高度确定性”完全相反的不确定性困境。以GPT技术为代表的大模型,可能会形成某种知识大一统格局,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知识中产的意义。在知识帝国主义的背景之下,民族国家需要成为抵御这种知识侵略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GPT;深度媒介化;知识秩序;政治秩序

○ 人工智能治理:波兰尼双重运动理论视角
胡 泳 马爱芳 / 39
内容摘要:在资本的强力加持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作为一种通用型技术,人工智能相对其他领域的技术进步更能直接影响社会利益。人工智能对公民的了解远远超过公民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技术和人在权力方面的不平衡以及当前监管政策的滞后性,是造成技术得以作恶并无须承担责任的根源,这种不平衡也解释了人工智能治理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双重运动理论富有前瞻性地揭示了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关系。以双重运动理论为基础,从社会治理、信息内容治理和法律治理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造成的治理困境,并进一步探讨双重运动理论对解释人工智能治理的适用性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双重运动;社会治理;信息内容治理;法律治理

名家专栏 · 耿相新论出版
○ 编辑属性论
耿相新/ 54
内容摘要:从编辑角色在出版活动中存在编辑身份、编辑对象和编辑成果三者合一的事实出发,试图揭示在编辑活动过程中,编辑角色兼具双重属性。编辑只有在兼具原创属性和规范属性、内部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和艺术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意义属性和利益属性的情形下,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关键词:编辑属性;原创性与规范性;内部性与社会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物质性与精神性;意义性与利益性

媒体融合与传播
○ 逻辑与场域:透视信息传播新秩序
黄升民 刘   晓 / 76
内容摘要:数字浪潮中,既有线性、稳定的信息传播秩序被瓦解,传者、受者、渠道和信息等信息传播要素呈现出多点离散的失序表象。然而,基于技术和工具路线,以数字技术为起点可以抽象建设出失序表象背后隐含的新秩序发展逻辑,即信息数据化解构后形成融合潮,并由信息平台承载后通过智能决策机制展开有序管控,从而回应信息传播因何离散、如何重聚。其中,作为逻辑中心的“人”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其经由数字化解析具备了双重身份,并与信息、平台之间形成了松散耦合关系。而技术革新和人的游离则加速了信息场域的变革。虚拟信息场域的架构升级和现实信息场域的数字化再造持续推进,并催生出虚实一体的“元宇宙”信息新场域。但是,数据、算力价值在信息传播中的不断放大,致使人机博弈问题成为难以规避的发展矛盾点。
关键词:信息传播;数据智能;数字化转型;元宇宙

○ 网络文明建设的逻辑体系、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
张晓锋 江小轩 / 85
内容摘要:网络文明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文明形态,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网络强国战略、网上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治理的角度确立了网络文明建设的逻辑体系,从网络文化养成、网络空间规范和网络生态建构三个维度分析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探讨了领好舆论航向、定好服务方向和把好技术趋向汇聚的实践路径。习近平倡导的中国特色网络文明思想既对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了发展蓝图,也为全球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网络文明;网络强国;网络生态

○ 场域的逻辑: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关系性重塑
沈   鲁 乔   羽 / 96
内容摘要:在智能技术的赋权下,信息不断分化裂变,催生出圈层化信息处理行为,公共性正在遭遇去中心化引发的技术悖论,由智能媒体塑造的公共场域有可能转变为“失控的场域”。由此,可以从“场域”的逻辑出发,基于公共场域的结构性调整思路,提出重塑“理想的公共场域”的理念,建构出人机协同的信息治理新范式,进而构造智媒生态与信息传播协同演化的新图景。
关键词:智能媒体;公共场域;信息传播;信息治理

青年学者论坛
○ 空间媒介再造城市意象:第三空间视野下的报刊亭
张 华 / 104
内容摘要:报刊亭虽然是城市中的微小建筑,但它不是静止的物,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基于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发现,兰州市邮政报刊亭在经历初步建设、升级换代、形制改变、经营范围扩大、监督管理加强的过程中,将自身嵌入城市的商品流通网络、新闻信息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并重构了这三重网络。由此,报刊亭这一空间媒介重组了城市空间,也将自身生产为一个社会空间。报刊亭空间是物质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混合,即索亚意义上的第三空间。与其他城市建筑不同,报刊亭的价值就在于它能生发出独特的城市意象和城市文化景观。
关键词:报刊亭;空间媒介;第三空间;城市意象

学术观察
○ 出版的范式转换与知识之维
刘大年 / 114
内容摘要:新的技术环境和产业环境下,出版业面临着数字技术导向加速、供给侧“鲍莫尔成本病”、需求侧“替代效应”明显以及用户的变化和迁移等新问题。出版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知识生产实践,要把知识作为思考出版业范式转换的逻辑起点。从内容角度讲,知识的处理、生产、运营成了出版工作的核心;从市场角度讲,知识的分层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分化;从渠道角度讲,知识的多元化引发了传播渠道的消解与再融合;从产业角度讲,技术创新形成了新的产业逻辑;从生态角度讲,出版业进入了“生态系统竞争”阶段。因此,要对出版进行新的域定,把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传播价值作为新的评价体系。用“知识绩效”来考量出版的效率和效能,可以为研究网络结构下的知识生产、传播、分配、流转、存储、协同创新等行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数字出版;范式转换;知识生产;知识价值;知识绩效

○ 同步、同质与自由 ——人书俱老的美学阐释
陈志峰/ 120
内容摘要:人书俱老是关涉书法众多维度的普遍命题。人书俱老把书家和书法创作纳入一个时间链条中,呈现了书家生理年龄与书法创作品级间的同步关系,同时揭示了书法与书家存在的同质关系,认为书法创作是对书家当下生存境遇的即时性显现。人书俱老与书如其人揭示了书法与主体间的内在关联,聚焦于书法创作的主体根源。从人书俱老到书如其人,关注重心由生命存在转向存在境界,呈现出由存在论向价值论的倾斜。老是一个理想性的终点,具有炉火纯青的技巧和无法之法的境界。
关键词:同步;同质;生存境遇;修养;自适

制作: 王英丽
初审: 唐   颖
复审: 曾白凌   张国涛
终审: 张毓强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现代出版》编辑部
主编:曾白凌
执行主编:张国涛
副主编:张毓强  李频  顾洁
编辑部主任:唐颖
国内发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邮发代号:80-431
海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国外发行代号:BM750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03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979/G2
| 合作数据库

| 声明  
● 我刊未授权任何个人、单位代理稿件业务,投稿请通过电子邮箱xiandaichuban@163.com
● 我刊无独立官网,望作者及读者周知,谨防受骗

来源:现代出版(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q4iW2a1GJoLzkd49NKb2A
编辑:郑程程
105#
 楼主| 发表于 2023-6-17 00:15:46 | 只看该作者
《传媒观察》2023年第6期目录目录
卷首语

丰富而澎湃:
互联网世界的“情感图式”
曾一果

Abundant and Overwhelming:the "Emotional Map" of the Internet World
Zeng Yiguo
【摘要】
互联网连接了一切社会关系——人际、人-物或物-物的关系,并在所有真实物与数码物共筑的网络空间内,构建出当代中国丰富而澎湃的各种情感图式。透过对互联网上种种情感现象的观察,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个人、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情感结构和精神状况,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互联网时代复杂的人与人性、文化与社会、政治与经济。

【关键词】
互联网;情感图式;个体生命;社会心理
新时代 新思想 新传播

作为方法的“乡村”:
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研究立场及其空间转向
王仕勇  贾浩伟

"Rural Areas"as the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 Standpoint of the CPC's News Policy
and Its Spatial Turn
Wang Shiyong,Jia Haowei
【摘要】
新闻事业是时空条件下的产物,新闻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与地域相关,但“地方性”却较少被新闻政策研究关注。作为一种与城市相对的生产生活空间和综合性文化范式,乡村及其新闻政策的制定和传播有着独特的语境。新闻政策是党和政府实现乡村振兴、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新闻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重新审视乡村新闻政策、乡村传播的重要地位,对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实现中国乡村的现代化治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新闻政策;乡村;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互联网 30 年
(特约主持:方兴东)

中国媒体融合 30 年:
基于政策的视角
顾烨烨  方兴东

30 Years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China :A Policy-Based Perspective
Gu Yeye,Fang Xingdong
【摘要】
考察媒体融合,技术逻辑和资本逻辑是最自然的视角,而政治逻辑往往作为一种外部因素来考量。但是,基于中国发展的阶段和社会主义体制,着眼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政治逻辑,正是主导中国媒体融合进程最重要的内在逻辑。以政策为切入点,以政治逻辑考察 30 年来中国媒体融合进程,才能更深刻把握中国媒体融合的问题、挑战和战略路径。

【关键词】
媒体融合;网络舆论;数字治理;智能传播

中国互联网 30 年:
一种新职业群体的视角
陆舒怡  李建国

30 Years of Internet in 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New Occupational Groups
Lu Shuyi,Li Jianguo
【摘要】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近 30 年的历程中,新职业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演变规律与阶段性特征。对标互联网技术变革周期,本文以 10 年为一个阶段,将中国新职业群体 30 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 年代:Web1.0 时代——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出现;2000 年代:Web2.0 时代——以个人站长、自传播、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爆发 ;2010 年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 APP 和小程序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新职业群体蔓延 ;2020 年代 :智能物联时代——以数据、智能化为基础的千行百业新职业群体发展深化。立足当下,新职业群体的成长源于技术、产业、观念与政策的耦合联动,表现出劳动的媒介化、媒介的劳动化趋势特征。

【关键词】
新职业;新职业群体;互联网;发展

媒体融合研究

从媒介融合到人机协同:
AI 赋能新闻生产的历史、现状与愿景
史安斌  刘勇亮

From Media Convergence to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The History,Current
Status,and Vision of AI Empowering News Production
Shi Anbin,Liu Yongliang
【摘要】
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给新闻业带来了变革与挑战。本文通过对 9 位媒体机构新闻工作者的深度访谈及相关资料分析,回顾了 AI 赋能中西方媒体新闻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 AI 技术给新闻生产在内容偏向、隐私版权、信息真实等方面带来的挑战,梳理了从媒介融合到人机协同的演进路径。为了适应 AI 赋能新闻生产的愿景,我们应当处理好生产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重新界定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身份,积极开展面向公众的 AI 素养教育。
【关键词】
ChatGPT;AIGC;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媒介伦理

“基于实践”:融媒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
政治传播新逻辑
陈甜甜  于德山

"Practice-based" :New Logic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of Major Theme Reports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Chen Tiantian,Yu Deshan
【摘要】
政治传播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在政治信息需求改变以及新媒体技术冲击下,政治传播深层逻辑正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新华网策划的“乡村振兴在行动”重大主题报道为例,从“实践主体”“实践场地”“实践议程”三个维度出发,尝试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新逻辑。研究分析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实现路径包括 :一是制定政治议程与媒体议程相统一的“政治认知图谱”;二是建构具有稳定性的关系网络实践主体 ;三是进入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场地进行政治传播。本研究认为,“基于实践”是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新逻辑,强调了媒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沟通政府与多社会治理主体的新价值,拓展了公众政治参与机会,有助于强化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社会公众服务理念。

【关键词】
重大主题报道;政治传播;乡村振兴;治理实践

华夏传播研究
(特约主持:潘祥辉)

角逐:宋代灾异谣言的
信息传播与官方应对
刘大明

Competition :The Spread of Disaster Rumors and the Court's Response in the Song
Dynasty
Liu Daming
【摘要】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复杂性和多元性的时期,由于宋代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矛盾激化等因素,人们容易相信各种神秘的传说和谣言。灾异谣言是宋代一种非常典型的谣言形式。这种谣言以天灾人祸、异象怪事等为素材,通过官方谕旨、诏书、奏疏及民间语言符号等载体进行传播。灾异谣言煽惑了民众的情绪,造成社会的不安和动荡。因此,宋代官方积极介入民众关切议题,应对谣言的传播变化,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手段来应对和规制谣言,构筑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辟谣体系。宋代灾异谣言的信息传播及官方应对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宋代;谣言;辟谣;华夏传播

超验、仪式与知识话语权的建立
——《左传》政治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张德懿

Transcendence,Ritual,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Zhang Deyi
【摘要】
通过《左传》中记录的谣言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谣言表现为流言、歌谣、谶语、政治神话等形式。超验性的谣言既由充满危机的社会环境催生,也产生于政治家的意图。知识群体掌握了谶谣的制造、解读能力,从而影响现实政治。在“伯有为厉”等事件中,谣言的传播和应对与内政外交中的祭祀、禳解、聘问等仪式相关联。古代政治家们既利用仪式的传播特征,也利用仪式的象征性或象喻的言语方式,完成现实政治中的权力分配、身份塑造、外交声明等。在超验性谣言的传播与应对中,知识群体通过对谣言的解读宣扬“德”与“礼”的学说,亦可视为建立自己的话语权的过程。

【关键词】
左传;谣言;舆论;仪式;话语权

马新观经典论著深化研究
(特约主持:陈力丹)

编译《新莱茵报》是一种特殊的研究
张  月

Compiling the Neue Rheinische Zeitung is a Special Research
Zhang Yue
【摘要】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编的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的源头。翻译《新莱茵报》通常采用直译的方式,以准确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使用“编译”来说明这项工作,不是简单的“编辑 + 翻译”,而是依靠编译者的知识积累和大量复杂查询、考证,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原文做出解释、校正文字、说明背景,有时甚至注释文字篇幅超过原文。因而这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通过对报纸的翻译、审读、编辑和注释,全面、真实地还原《新莱茵报》版面的本来面貌,为深刻理解和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与实践提供原始材料,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必要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和恩格斯;编译《新莱茵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讲好故事研究

“符号敏感”:数字公众的新闻表达批评
——基于 44 起新闻批评案例的文本研究
张启锐  王辰瑶

"Sign Sensitivity" :Criticism of News Expression of Digital Public
Zhang Qirui,Wang Chenyao
【摘要】
数字公众对新闻表达进行的批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研究不足的现象。本文聚焦 44 个批评案例,探讨引发表达批评的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引发此类批评的可能原因和媒体应采取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发现 :(一)新闻标题和微博词条是新闻表达批评的高发位置 ;(二)动词和名词是新闻表达批评的主要词性 ;(三)网民批评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体对事实的“定性”不当上,并可能导致对媒体动机的怀疑 ;(四)网民对报道所涉及的当事人之间、报道者与报道对象和受众之间,以及事实之间的关系较为敏感 ;(五)网民批评形式上比较情绪化和偏激,但诉求基本合理,对新闻媒体的公正性、准确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发现可能给新闻媒体提供一种“镜像”,使媒体了解网民的诉求,并以此调整新闻叙述方式,规避新闻表达风险。

【关键词】
数字公众;新闻批评;新闻表达

专题聚焦·
数字时代的媒介与情感

网络米姆与电子榨菜:数字时代的“情感症候”
——由《甄嬛传》的“二次创作”现象谈起
曾一果  李一溪

Internet Memes and Electronic Pickled Mustard :"Emotional Symptoms" in the Digital
Age
Zeng Yiguo,Li Yixi
【摘要】
在数字时代,随着媒介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影视剧经由粉丝用户的二次乃至多次创作,产生了许多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成为粉丝们特别是年轻人热衷的“电子榨菜”。本文借助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与道金斯等人的“米姆”文化理论对此现象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当代粉丝用户是如何盗用电视剧的文本素材进行“二次创作”,传播和享用这种“电子榨菜”的,同时也进一步探究这些文化实践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态与情感结构。

【关键词】
《甄嬛传》;二次创作;网络米姆;电子榨菜;情感结构

情感与主体性:算法社会中
人机关系构成及其共生进路
王  鑫  高  源

Emotion and Subjectivity :Composition and Symbiosis Approach of Human Machine
Relationship in Algorithmic Society
Wang Xin,Gao Yuan
【摘要】
[color=rgba(0, 0, 0, 0.9)]考察当下人的生存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变化,算法成为问题研究的背景、参照甚至是结构性力量。而人类在与算法博弈、共生过程中的“退守”与“坚持”,也表现出情感以及情感解放带来的“变革型创新”对于保留人类主体性的作用。探讨算法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构成,需要深描两者之间内在的张力关系,同时要揭示人在算法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并在批判性的审视中,廓清人在被计算中越来越丧失自主性的问题,也能据此探寻未来理想人机关系的可能性通路。

【关键词】
算法;人;技术;主体性;情感

从影像触达到文化认同: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
情感互动机制——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
李  鲤  石琪隆

From Image Touch to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Emotional Interaction of Short Vide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li,Shi Qilong
【摘要】
情感融入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已成常态,但其内在机制一直缺乏探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这一过程性分析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以“影像触达-行动触发-文化触动”为核心环节的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互动仪式链模型,阐明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短视频的情感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短视频案例分析,归结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以共通、沉浸、交互的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短视频情感叙事策略。

【关键词】
短视频;跨文化传播;情感叙事;互动仪式链

媒介法规与伦理

近代中国隐私法制化的演进历程:
内涵流变、舆论博弈与法理总结
李  荣  顾理平

Evolution of Privacy Legalization in Modern China :Connotation Evolution,Public
Opinion Game,and Summary of Jurisprudence
Li Rong,Gu Liping
【摘要】
近代以来隐私概念的内涵经历了诸多流变,从 19 世纪初的阴私观念,发展到今天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的隐私权,隐私概念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各方利益的角逐之中。晚清至民国时期,新闻界一方面通过竭力报道和揭露阴私吸引读者,提升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对公权力的监督来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政府当局则借保护阴私或保护名誉之名实行新闻专制之实。研究认为,现代依法治国建设中对隐私的研究和探讨有必要意识到隐私权所重新面临的多元化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差序,隐私保护需警惕基于传统道德伦理之上的“伦理陷阱”,回归到以人的价值尊严为核心。

【关键词】
阴私;隐私;隐私保护;价值本位

“洗稿”的法治难题及纾解路径
——以新闻类自媒体为例
陈新平  何  双

Difficulties Posed by "Manuscript Laundering" to the Rule of Law and Solution Path
Chen Xinping,He Shuang
【摘要】
自媒体“洗稿”屡禁不绝,可著作权制度中对与其密切相关的“剽窃”“独创性”“单纯事实消息”等核心概念缺少界定,法规抽象笼统,著作权人举证艰难、诉讼追偿得不偿失,司法流程复杂,判定标准不清,以致依法治理遭遇定性难、维权难和裁量难。纾解法治难题,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明晰核心概念和认定界限 ;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作用,加大维权技术支持力度和侵权违法成本 ;优化司法流程,诉讼与非诉讼、线上与线下并行,强化法治的同时推进德治,逐步形成德法兼治的“洗稿”治理模式。

【关键词】
自媒体;“洗稿”;法治;著作权

传媒书系

一个“观点”的时代:数字新闻话语的价值转向
——评《观点新闻学》
丁柏铨

An Era of "Opinions" :Value Turn of Digital News Discourse
Ding Boquan
【摘要】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型塑着新的传播生态。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的新闻报道范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从侧重于呈现事实性信息逐渐演变为对观点性信息的强调。观点新闻也越发受到媒体行业的重视,并且逐渐成为与消息类新闻报道相匹敌的新闻形态。实践层面的快速发展亟需学理层面的进一步探索。《观点新闻学》一书正是研究以表达观点为重要内容的新闻报道现象的成果,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观点新闻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观点新闻;新媒介;新闻报道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潘洁




















106#
 楼主| 发表于 2023-6-26 22:19: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3年第6期



目录

本期专题

作为人类文明进程动因的媒介——从ChatGPT说开去

/黄旦

新常人统治的来临:ChatGPT与传播研究

/刘海龙 连晓东

作为语言基础设施的ChatGPT

/胡翼青 胡欣阅


ChatGPT生成内容的非版权性及著作权侵权风险

/朱鸿军 李辛扬


新文本间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本内涵、结构与表征

/周慎


理论探索


网络内容规范中的隐喻和想象:对政府和互联网平台的话语分析

/孟超


传媒法治


网络信息内容规制的平台权责边界

/张文祥 杨林 陈力双


数字生活

数字时代躺平文化的建构: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

/路文廷 张林 牟怡


用户如何走向抵抗?——从数字依赖到数字排毒的人技互动关系

/胡明鑫

来源:新闻记者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bYo_xAKnkqCI2soZH_RRQ
编辑:秦克峰




107#
 楼主| 发表于 2023-6-30 22:0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6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Abstract


版本、文明符号和文化动力:

第一部中国印刷史专著的印刷、出版及传播
章泽锋
1925年,美国汉学家卡特所著《中国印刷术发明及其西传》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印刷术历史及其传播、影响的研究专著。该著初版出版至今,英文原著版本和译本版本共有9个,各个版本的修订及各语种译本均由学界有影响力的学者操刀。当前的传统版本研究主要关注点在版本内部,较少注意版本生成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系,为此,论文考察该书的著述及出版过程,勾勒还原印刷术发明地位话语确权前后的人物关系图谱,比较版本递修流变得失,分析原著多个版本印刷特征。这一过程是从学术场建构到社会文化符号的建立。印刷术是文本对象也是建构工具,版本嬗变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动力。

“数字共通”:
理解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新假设
吴飞 傅正科
数字传播技术实现了人与物的连接,使得在线交往呈现出多元、流动而混杂的特征。理性对话与情绪性互动杂糅在一起,私域与公域的边界深度消融,社会精英与普罗大众皆为网络节点。虽然存在着彼此的承认和认同,但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面对这样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公共领域理论失去了部分解释力。“数字共通”这一新假设将社会看成是由流动、活跃、异质的行动者网络构成的动态联通体,是各种权力围绕公共利益争夺可见性与话语权的舆论场,它关乎未来世界,但同时也是当下的“在场”世界,是一个倡导开放的、复数的对话与情感共鸣的世界。“数字共通”旨在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数字社会动力学,从宏观上延续了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的哲学思考,从微观上为解释网络空间的运行规律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元宇宙:历史坐标、本体及应用
——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视角的分析
陈鹏 沈文瀚
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元宇宙是既有媒介历史的延伸,产生于现有媒介生产力的条件之下。作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体,元宇宙是意识和技术构建出的媒介空间拓展态,其虚拟空间依托并服务于现实世界。元宇宙与媒体形态、网络治理和数字经济等方面关系密切,其应用应当避免空想主义和市场投机等问题,克服“元托邦”等盲目技术乐观主义,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而服务。而对元宇宙给予技术期望的同时,需要保留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技术批判,反思其中的主体性、物质性和数字秩序等问题。

传播焦虑还是提供支持?
——虚拟空间社会网络的“双刃剑”效应
李晓光 石智雷 郭小弦
社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因传递信息或提供支持而发挥正向效应,也可能因扩散谣言或传播焦虑而发挥负向效应。论文聚焦虚拟空间社会网络的多重功效,并基于2020年疫情期间城乡社区调查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虚拟空间的社会网络具有四种潜在功效:正向工具性、正向情感性、负向工具性和负向情感性。这四种功效在疫情期间都得以体现,并且以正向效应为主,负向效应为辅。第二,社会网络会通过四重功效显著影响人们的主观福祉和社会信任。作为正向效应,社会网络通过传递疫情信息、提供心理安慰显著增强主观福祉和提高社会信任;但是作为负向效应,社会网络通过传播虚假谣言、传递负面情绪显著降低主观福祉和破坏社会信任。未来研究需要特别关注虚拟空间社会网络的“双刃剑”效应,从而更加充分地理解社会网络对个体主观福祉和生活机遇的多重影响。

聚沙成塔:新冠疫情早期的居民自组织行动
——武汉某小区业主微信群的组织传播分析
闫岩 时元皓 舒畅 张婧玮 张皖疆
灾难社会学认为当代社会大多数救灾实践是“命令-控制模式”和“应急反应自组织路径”的结合,但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常规危机情境。论文在灾难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下,以新冠疫情期间武汉某小区业主微信群为研究对象,考察居民在疫情早期的自组织行动。研究发现,居民议程和大众媒体议程在短暂交汇后迅速分离,“涉事”公众与“旁观”公众的危机角色迥异;居民自组织结构具有去中心性、协调性和变化性,呈现出离而不散、变动不居的多中心差序形态;参与者分化为社区领袖、搭便车者和求助者三类角色,且视外部需求和组织功能变化而呈现角色的流动性。

迷雾视域下社交机器人对战时宣传的控制及影响
张梦晗 陈泽
网络渗透、舆论引导和认知干预已经成为新型战时宣传的重要目标,以社交机器人为代表的“算法武器”正推动着当代舆论战范式的转型。论文基于LDA主题建模分析,探讨俄乌冲突中双方“机器部队”的主题介入、战术部署与舆论交锋。并结合时间序列关系和滞后分析,进一步探究在战时宣传从“地缘政治时代”走向“技术政治时代”的背景下,由社交机器人驱动的信息迷雾将对战时宣传产生何种影响。研究发现,在俄乌冲突的在线舆论战场中,挺乌机器人在“军队规模”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其散布信息迷雾的四大主题中,挺乌机器人在三个主题上成功、快速地引导了公众的后续讨论。而挺俄机器人尽管在局部战场取得了相对优势,并体现出了极强的“战术素养”和“战略规划”能力,但仍然难以避免囿于乌克兰阵营的舆论壕堑体系。能否搭建由计算宣传工具、计算检测技术与计算反制技术共同组成的技术权力矩阵,成为国家实现其政治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嘉庆至同治年间广东辕门报诸史实考论
操瑞青
迄今为止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书写中,辕门报是学界认知颇为模糊的古代媒介之一。依托美国国会图书馆、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等处所藏的40份《督抚宪辕报》原件,通过嘉庆至同治年间相关中英文史料的互为参照,论文试图对清代广东地区辕门报的诸项史实进行考订补论。论文从辕门报相关概念、内容形式、生产流通、全球传播以及它与新式报刊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研究指出,作为19世纪来华西人频繁接触的中国本土媒介,广东辕门报不仅被引向国际社会并构成西人窥探中国的一扇窗口,更在中西媒介互动中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报刊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媒介史意义。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JnBQdLlBxKjhA2wcXjGPQ
编辑:秦克峰
108#
 楼主| 发表于 2023-7-11 13:00:3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春秋》2023年第3期目录
来源:新闻春秋(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h2gKjRZVuk82j5MIlUd3Q
编辑:程博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8:12:34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大学》2023年第6期目录
第6期
本刊特稿
· 主持人语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崛起20多年来,按照“创新扩散”理论发现的S曲线规律,已从缓慢起步阶段,经历高速增长阶段,接近普及饱和阶段,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巨,超过以往任何媒介形态。正因如此,它引发的变化之大也前所未有,诸多老的问题尚未解决,又出现了更多新的问题,让人应接不暇,这也正是传播学之引人入胜的理由吧。为此,学界同人唯有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方能不负时代需求。本期特稿的两篇论文,就是进一步深入探索新媒介如何影响个人观念和行为的尝试。它们的共性如下:首先,皆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一为两岸大学生,一为留学生;其次,皆引入比较视角,一比较两岸(新媒介素养)异同,一比较中美(网络媒介作用)异同;再次,皆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最后,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发展、创新。期待各位读者能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并不吝指正。
主持人:张国良
· 使用沟的内在张力:两岸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沈宗南 李龙飞 李梓源 张国良
【摘  要】
新媒介素养日益成为人们参与信息社会的重要能力,然而对不同于传统媒介素养的新媒介素养的研究还付之阙如。本研究以两岸大学生为观察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N=2316)探究两岸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关系是异质性的,功能—产消素养和批判—消费素养正向显著促进批判—产消新媒介素养,而功能—消费素养负向影响批判—产消新媒介素养。因此,培养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并不能采取“由低至高”的渐进模式,而是应该注重培养新媒介素养的参与和批判能力。研究有助于审视多年来两岸的新闻传播媒介素养教育,为个体在信息社会提升新媒介素养建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使用沟;新媒介素养;大学生;影响因素
· 文化间性与回归:在美中国留学生的网络媒介使用、双文化认同整合与跨文化传播意愿
莫 莉 卢咏珊
【摘  要】
地方是文化相遇的空间载体。在互联网环境下,身居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现实物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感受中美文化相遇的间距与关联,从而形成对两种文化在距离“遥远—接近”和结合“和谐—冲突”方面的认知。本研究以在美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他们对网络媒介的使用如何影响了双文化认同整合和跨文化传播意愿。回归分析发现:对两国网络媒介的使用均有助于提升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其中,中国网络媒介使用显著提升“文化距离”的接近性感知,同时,网络媒介使用通过双文化认同整合正向影响跨文化传播意愿。深度访谈发现,在交融的网络媒介中,自我和他者不断被重新定义,留学生在文化之间借由他者回归自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入。
【关键词】
留学生;网络媒介使用;文化间性;双文化认同整合
新闻理论
· 制度信任、属性信任抑或过程信任?
——中美传统媒体信任形成机制比较分析
马得勇 蒋贤成
【摘  要】
自社交媒体兴起以来,传统媒体是否仍能获得公众信任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热点。过往研究提出,媒体信任具有基于属性的信任、基于过程的信任和基于制度的信任三种生成路径。研究发现这三种生成路径在中美两国都具有适用性。但两国在具体生成路径上也存在鲜明差异:对中国传统媒体信任解释效力最强的是基于制度的信任,其他两种路径影响力较小;而三种路径对美国传统媒体信任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研究还发现,公众的威权人格是两国媒体信任的共同心理成因,即公众的威权人格特质越强者越容易信任传统媒体。本文对理解中国媒体信任的现状、推进媒体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传统媒体信任;跨国比较;政治信任;威权人格
新闻史
· 行动规制与精神驯化:日本对伪满新闻记者统制的考察
虞文俊
【摘  要】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为强化对舆论的钳制,对记者群体实施一系列的管制措施。这一统制过程逐步将直接暴力与结构暴力机制化与内在化。一方面通过伪满当局颁布《记者法》,将对记者的奖罚标准渗入社会体系;另一方面收编与笼络记者,利用教育与考试驯化记者的精神,进而培养与筛选出效忠日本的“皇民”记者。在这种反动统制的驱动下,侵略者的权力渗入记者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记者的行动与精神受到无所不在的压制。这类规制行动兼具复杂性和全面性,集中折射出日本对华文化宣传的侵略本质。
【关键词】
日本;伪满洲国;记者统制;文化侵略
传播学
· 主流媒体使用如何影响差序政府信任?
蒲艳萍 胡 倩
【摘  要】
当政府信任呈现差序信任格局时,如何厚植基层政府信任,是深度媒介化社会场景下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本文借助2018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考察主流媒体使用对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主流媒体使用对高层政府信任的正向影响强于基层政府信任;就机制而言,社会信任在高层政府信任中的中介效应大于其在基层政府信任中的中介效应,社会信任在主流媒体使用中对差序政府信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构建“政府—主流媒体机构—网民”三方互动的联动机制,提升政府信任,尤其是基层政府信任,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
主流媒体使用;政府信任;差序政府信任;社会信任
· 中国情境下社交平台隐私政策透明度对使用意愿的影响
宣长春 王小莉 李自得  侯雨飞
【摘  要】
隐私问题是“平台社会”的核心议题。各大社交平台参差不齐的隐私政策透明度如何影响用户对平台的使用意愿,中国情境下的实践又展现出何种特征等,这一系列问题鲜有深入讨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随着隐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中国用户的平台使用意愿呈倒U型分布,且“感知威胁”和“平台信任”在倒U型曲线不同阶段的链式中介路径存在差异。据此,本研究尝试性地提出“隐私透明度悖论”理论设想,即适度的隐私政策透明度可以激发用户较高的使用意愿,过低会引发用户的感知威胁,过高又会引发用户的平台信任危机。
【关键词】
隐私政策透明度;社交平台;使用意愿;中国情境
广告学
· 社交背书对社交媒体广告效果的影响路径研究
——基于fsQCA与统计方法的双重分析
李雯雯 夏志杰 王诣铭
【摘  要】
研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和态度转移假说,构建社交背书对社交媒体广告效果影响的多层次理论模型,利用统计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两种方法进行模型检验。研究发现,好友背书和群体背书均正向促进用户参与行为,从而提升广告记忆、广告态度和品牌态度,进而促进购买意愿;社交背书通过心流体验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用户参与行为。此外,利用fsQCA方法发现,三类触发用户参与行为和四类触发购买意愿的前因构型。
【关键词】
社交媒体广告;好友背书;群体背书;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新闻教育
· “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市场期待研究
——基于789,311则市场招聘大数据的分析
王 然 李逸尧 严利华 杨航苏 王诗月
【摘  要】
就业市场对“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就目前的理论研究进展而言,尚缺乏对其能力结构的系统考察和量化评估。因此,结合岗位胜任力理论和市场需求,本文尝试构建了一套多层级、细粒度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考评体系,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通过789,311则网络招聘广告,实现对“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精准画像,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闻教育;人才培养;招聘广告;胜任力
  封面摄影  
交流
拍摄时间: 2023年6月
拍摄地点: 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这是目前唯一的一座以汉代竹简为主题的博物馆。在一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竹简的展墙前,人们在驻足观赏。展墙的灯光明亮,观看的人如一个个剪影,投射在两千多年前的字里行间。这一刻的交流,跨越了两千多年:文字寓居竹简,与当代文明的光影迎面相遇,文字似乎瞬间复活了,一个逝去的时代也似乎忽然就复活了。
摄影、文字:朱春阳





110#
 楼主| 发表于 2023-7-13 19:48:26 | 只看该作者
《新闻爱好者》2023年6期目录
[color=var(--weui-FG-HALF)]

目    录
2023年6期

来源:新闻爱好者
编辑:程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