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陈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级《新闻评论教程》作业(1班2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4 23: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朱玲 于 2019-11-16 12:31 编辑

1.“996”工作制?奋斗不该被强迫
3月27日,一个名叫“996.ICU”(意为工作996,生病ICU )的项目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传开。在随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996”工作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这种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一般指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中午和傍晚各休息一小时,一周工作六天的工作制度。早在2016年,据《天下公司》报道,网上有人爆料称58同城公司全员实行“996”工作制。虽然后来58方面回应称这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应对9、10月份较大的业务量的情况,但“996”工作制还是对之后的互联网公司加班文化产生了影响。
以笔者之见,“996”工作制的设置实在是有些不合理,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一种病态的加班文化,变相地鼓励员工加班。华为工程师齐智勇猝死的事情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6岁的华为工程师齐智勇在肯尼亚过劳死。事发时,他正在开车,突然觉得头痛想要休息,把车停下来后,整个人就完全失去了意识,然后开始不停地呕吐。同事立马将他送到最近的医院,拼命抢救仍无济于事。
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这个工程师22个月都没有休假回家。即便是节假日,也要为了保障业务全天留在客户处值守。直到离世,他还有33天的假期没有休,然而再也没有机会了,只留下了没有工作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齐智勇想要更好的生活,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拼搏与奋斗是伟大的精神,但用透支身体去拼搏去奋斗,是不值得提倡的。企业少了你,还可以运行,而你的家庭却不行。
此外,《长江日报》就曾发布过一个采访视频,在问及路人“对996工作制”的态度时,大多数人是持赞成态度的。而在他们的回答里,出现得最多的是“无所谓啊,反正下班、周末在家也没什么事做,还不如加班”、“加班可以,给加班费就行”这类的回答。但对于“996”,还有的网友觉得是老板不考虑员工感受,只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想出的办法,这是“资本家的本性”。
尽管这些都只是部分人的观点,但却反映出了这个社会在对待“996”问题上的差异化现象:一种倾向于认为“996”工作制只是鼓励员工,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这也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但另一种倾向于认为这是企业管理者“剥削”员工的借口。
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马云在谈及“996”的工作制时说到: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作为老板,马云首先肯定是要为企业的发展考虑,支持“996”,鼓励年轻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之奋斗,既能促进自身的进步,也能带来企业的发展,但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可能会有一些人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加班、多赚钱,但却忽视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健康、家人、家庭……的确,年轻是我们奋斗的资本,但却不是我们“996”的资本,年轻时过度消耗身体,到年老时只能是无尽的病痛。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996”已经接近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一种潜规则,有些公司虽写明了不强制员工“996”,但如果员工不接受这种工作制,那升职加薪基本与他无缘。诚然,企业需要员工的努力,但是以牺牲员工身体健康换来的业绩增长,企业真的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吗?
尽管社会各界对“996”工作制保有争议,但不代表不支持年轻人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在面对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形下,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应对企业生存压力的办法并不只是想出各种各样的“政策”来“要求”员工加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企业的发展也是。我们的企业发展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也需要员工的智慧。有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员工愿意奋斗,企业的发展才会更加长久。

2.养生馆“不养生”,管理惩罚须有度
9月,长沙养生馆,杨女士因业绩未达标,被罚生吃朝天椒和苦瓜,连吃四根朝天椒后,杨女士胃部不适。在休养期间,杨女士被踢出工作群。养生馆给出的说法是:惩罚制度征得员工认可,杨女士未提交假条被认定为自动离职。(湖南都市
业绩不达标,就要被罚生吃朝天椒和苦瓜,这样的惩罚方式是在让人有些难以接受,更加讽刺的是,这还是一个养生馆里出现的一幕。
诚然,一个公司要更好地经营和发展,需要有业绩,也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和奖惩制度,但这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诸如吃朝天椒、吃芥末这样的惩罚方式,如果只是象征性的惩罚一下还好,但是要像杨女士那样将自己吃到不适,显然这样的惩罚就不合理了。
然而这样不合理的惩罚方式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此前就曾在成都新都区大丰一摄影公司被曝出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因未完成业绩,员工被公司要求喝厕所蹲坑里的水。在看到消息的那一刻,不少网友们认为视频中行为“太过分”、“践踏尊严”。经过媒体的调查了解到,“未完成业绩罚喝厕所水”事件的真实发生地为广安岳池九龙镇一家摄影店。
近年来,各种奇葩的惩罚办法层出不穷,吃朝天椒和苦瓜汁、当街自骂、下跪爬行、暴走70公里、扇自己耳光等等。一些用人单位管理者的身份自居,打着激励的幌子,“任性”地对员工进行管理和惩罚。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员工,但却给员工的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此看来,这些奇葩惩罚还能达到某些用人单位口中的激励目的吗?
企业管理者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喝厕所蹲坑里的水”这种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来“激励”确实很荒唐。本来,公司制定惩罚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员工能够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业绩。但如果只看重业绩,不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惩罚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员工对公司的不满,进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相处与合作。
各种奇葩惩罚办法横行,是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和企业文化空虚的表现。这些奇葩惩罚不仅践踏了员工的尊严和合法权益,也有损企业自身的形象。这些奇葩惩罚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摧残,更是对法律的挑战。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员工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完成任务,也要以真诚的态度来接受惩罚。但是面对损害自己人格和尊严的惩罚,员工就有勇敢说不。我们应当给那些企业管理者敲响法治的警钟。“以人为本”并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任何单位惩罚员工,都要掌握好尺度,有权不可任性,要在合法的范围内采取适当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惩罚真正的作用。

3.23岁医大毕业生机坪投币,祈福迷信不可取
9月5日,四川西昌,某医科大学毕业正准备考研的23岁女子王某某,为了“避灾祈福”,下机时向机坪内抛下硬币。她称,表姐的小孩在飞机上拉肚子,想着老家有扔硬币可以避灾祈福的说法,于是向机坪内抛洒硬币,并不知道这是一种违法行为。(9月20日 红星新闻)
有一定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飞机的发动机内不允许有任何的异物。硬币若是被吸附到发动机的核心部位,很有可能会与高速运转的叶片发生碰撞,极易导致发动机出现异常震动、失速,甚至在空中停止运作,机毁人亡,后果非常严重。
此前类似为祈福向机坪投币或其他异物的新闻并不少见,但王某某作为医科大学的学生,不信科学,反而去迷信,做出投币祈福这样的举动,完全不符合一个大学生该有的样子。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知道机场跑道出现异物的危险性,王某某还声称并不知道这是一种违法行为。机场不是寺庙,不是让人祈福的地方。不管王某某到底是真的想扔币祈福还是想红,也不管她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机坪不能有异物,总之,做出这样的行为,一个基本常识都没有的人,无论做什么,恐怕都难有作为。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运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消除封建迷信,而不是成为下一个封建迷信的“传承者”。

4.机场餐饮终于步入平价时代,旅客迎来低价“候机”
2019年9月15日起,银川河东机场全面下调餐饮价格,调价涵盖面食、快餐、盖饭、砂锅等9大类的209款餐品。5元的泡面敞开供应,牛肉面调整后降幅达到了54%。相比于市区,在机场的餐饮食品价格总能带来“惊喜”——68元一碗的盖浇饭,88元一碗的酱油面,连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纸巾也要收费。(9月21日 南方周末)
在全国,车机场餐饮消费价格高不是个例,人们虽心有怨言,但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机场的餐饮生意反而越来越好。但是这样的情况在今年得到了改善。
为什么机场的餐饮会这么贵呢?从根本上来讲,还是由于机场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店面租金、食材运输成本都比较高,自然定价就会高。除此之外,由于远离市区,机场具有封闭性,乘客们的选择较少,餐饮供应局限于机场这块,店家的市场竞争不充分,所以说店家虽然价格定得高,但他们的经营却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机场餐饮价格下调不是个例,餐饮价格下调反映出的是机场职能的不断完善。机场已经不再单单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设施,它不仅要为旅客提供出行的便利,还应更多为旅客考虑,满足他们的其他需求,更要提升大部分旅客的出行体验感。

5.为拆迁补偿,一家人结离婚23次——
婚姻可不是儿戏据都市快报报道,今年3月,浙江丽水,一户人家11名成员在短短15天时间内,先后结婚、离婚高达23次。他们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户口迁移,以便占有尽可能多的拆迁补偿利益。9月19日,丽水市莲都区警方接到市区城中村改造岩泉指挥部报案后,就此展开调查,最终这11人中4人被刑事拘留,7人被取保候审。新闻曝出后,立马儿上了热搜。(9月24日 新京报)
见过为拆迁款费尽心思、想尽各种办法的,但的确没见过为了拆迁款补偿,一家人结婚离婚23次的令人费解的举动。小叔子和嫂子结婚再离婚,又和嫂子的妹妹结了又离,同一家人还有人和亲家母结后又离。看似离奇的剧情,却是真实的上演了。虽说离婚再婚这样的做法,在法律上没有什么问题,但从伦理道德上来看,他们挑战伦理的底线,这也成为人们看到这样新闻之后难以接受的重要原因。
机关算尽,就只为多拿一些拆迁补偿,但是拆迁户为寻求合理补偿,争取自己的利益,也很正常;而结婚离婚更是双方的权利和自由,他人没有权利干涉,但为了多获拆迁补偿而频繁地结婚离婚这样的行为,完全是将自己的婚姻当成一场儿戏。且不说大人之间以后见面之后会怎么样,但是对他们的孩子来说,
这对年幼的他们来说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长大之后他们又该如何面对混乱的家庭关系。追求一时的利益,可能到最后失去的会更多。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片面地去评判它的对错,但至少这反映出了当地拆迁补偿规则上的漏洞,正是因为有了规则上的漏洞,才被某些有心人利用,让他们有机可趁。规则上的漏洞需要去填补,但是道德上的漏洞同样需要填补。

6.强行让大学教授回归本科课堂,真没必要
近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透露,教育部随后将出台新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清理出教师系列。9月24日 北京日报
针对教育部即将出台的这项规定,有人表示支持,他们认为首先教授也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到“教书育人”的义务;然而又有人质疑,直接将连续三年给本科生上课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清理出教师行列能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吗?难道所有的大学教授都会讲课,都能讲好课吗?而且我们也不能清楚地知道每一个教授的授课方式是否适合本科生,如果以是否给学生上课,作为评判能否继续留在教师行列的标准,难免有“一刀切”的嫌疑。
其实大学教授是否给本科生上课,没有必要强求。从学术水平和素养上来看,教授自然比讲师拥有更为深厚的学术积淀;但是从教学上来看,讲师拥有更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他们对于如何讲好一堂课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授课方式上可能会更加的合理有效。其次,就算教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够侃侃而谈,但在面对一群缺乏知识积淀的本科学生来说,如何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们明白,这又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强行让这些不熟悉教学工作、教学方式的教授去给本科生上课,取得的效果不一定好。让大学教授回归本科课堂的初衷是让教授与本科教学能够有更多接触,进而帮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但是采取给本科生上课来考核教授的方式,有所欠妥。“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许教育部门可以采用其他更合理的方式让教授参与到本科生的教学中来,以此来提高本科培养殖量。

7.为人体写生正名,是艺术而非低俗
前不久,“美术院校示范人体写生引争议”的话题,上了热搜。起因是,网友“@艺术物语”上传了一组大学美术课堂教学照片,配文称“川美院长亲自写生示范确实厉害”,评论区却热议起了“该不该画裸体”。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学校的艺术系,就因为部分家长学生反对、别的教师从中作梗,而取消了人体写生课。光明日报 2019年9月23日
该不该取消人体写生课?人体写生对学生来说是否会有不好的影响?是美术院校和家长一直思考的问题。
长期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国民对于人体写生一直保持着一种抵制、难以接受的态度,这也导致中国的人体写生发展历经坎坷。1914年,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在自己创办的上海美专破天荒地开设了人体写生课,并且在办画展时,专门将人体习作陈列出来,遭到女校校长的谩骂,一时舆论群起而攻之。
后来,被称为“一代画魂”的大画家潘玉良,因为歌妓的身份处处受到歧视。即使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和技能,也没能得到当时人们的包容与赞美,反而因为一副人体画作,受到了更多的非议,而她的人体艺术画作更不为国人所接受,最后潘玉良逃离祖国,客死异国他乡。
社会发展至今,原以为大家会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对待人体写生,不会再有类似情况的发生,但是我们似乎还是高估了现代人们的思想开放的程度。在这个开放、进步的社会,依然还是有封建、落后思想的存在。川美院长亲自写生示范之所以引发网友的关注与热议,甚至批评声、骂声不断,说到底,还是由于人们思想的保守与落后。
对于人体写生,我们还是应该抱以包容、理解的态度。人体写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体的肌肉、骨骼、线条,也是美术类大学的基础课,也是每一个美术生的必修课,对于美术专业的大学来说,人体写生是艺术家作品表达时所需要的语言。人体写生也是艺术,我们应该以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而不是以一种世俗的眼光去关注和非议它。但是虽说人体写生这门课程的设立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它应该是以一种合理的姿态出现,不能毫无原则,更不能触碰社会的道德底线。

8.智能头环进课堂,“紧箍咒”式学习真有效?

1030日,浙江省金华某小学“免费”引进一批头环,引发热议。将这款名为“赋思头环”的产品佩戴在学生头上,能够监测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情况,并将监测的数据实时上传到老师的手机。(1030日 新京报)

前有孙悟空戴紧箍咒西天取经,后有小学生戴头环上课。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脸识别、智能校服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进入校园。虽说科技的进步的确在维护校园安全、加强管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项教育技术的应用,首先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其次要有利于学生人格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显然,这种“紧箍咒”式的监测头环戴在学生头上的行为,是不符合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应用的要求的。

据悉,“赋思头环”目前仍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并没有获得专利授权,然而学校将这样的产品用在学生身上,是将祖国的花朵当成了科技产品的“小白鼠”。即使学校再三声明,产品的使用是经过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并且学生在佩戴头环一年后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但是使用一年没有副作用,并不能保证使用两年、三年不会有副作用,该头环的安全性仍有待考量。此外,该头环仍处于审查阶段,那么现阶段它所记录的数据又是否真实准确呢?如果记录下的是不真实的数据,那么这个头环存在的意义,就只是平白无故地给学生戴上了一个“紧箍咒”。

那么让小学生佩戴智能头环,监测注意力情况是否有必要呢?一个成年人都很难保证自己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做到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又怎能要求正处于好动活泼阶段的小学生做到呢?而且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小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只有15分钟,佩戴头环,让他们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是不符合生理规律的。同时监测注意力的行为,压制了小孩子的天性,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听课,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和初衷,没有必要。

回忆我们的学生时代,上课偶尔开个小差,想想刚看完的那场球赛、没打完的游戏,再想想放学之后该吃什么……是一件多么美好有趣的事情。但是头环的出现将学生时代的这种快乐剥夺了,随时上课开个小差都会被自己的老师和父母知道,连开个小差的权利都失去了,只能强迫自己听课,无形之中也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

而如果一直让学生戴着头环听课,也是一种对思维的过度约束。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发散性思维”,思维需要发散,比如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可能会想到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如果戴上这个头环,看书的时候,它是关于历史的,你就只能想历史的东西,那么思维就完全被禁锢住了。长期下去,那就不是教育的悲哀,而是人类的灾难了。

“赋思头环”通过数据监测,达到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不开小差的目的。但是试想一下,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会开小差?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老师的讲课方式、内容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表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吸引力。

那怎样的课堂才具有吸引力?其一,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学生也是在发展,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懂与时俱进,结果只会是不尽人意。老师只有认清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顺应时代,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才能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其二,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够讲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堂自然也就有了吸引力;其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有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课堂上、私下里,老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很好,那么这个老师本身就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了。

但是头环的使用与其说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学习,不如说成为了老师不愿意改进教学方式、提升课堂吸引力的借口。学生戴上头环,老师就不用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也就不能得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真实反馈。长此以往,老师越来越不重视对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越来越缺少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收知识,势必会导致教师课堂质量的下降。所以,在面对学生上课爱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时,老师应该用课堂去吸引学生,而不是用技术去强迫他们。

合理的教育技术应该是在保证学生权利和人格完整的前提之下使用,任何假借为学生更好学习而进行的各种监控、束缚式的行为都是不该被接受的。所以,智能头环推广的意义不应该仅限于用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指标来衡量学生、示以家长,头环最好的用途应该且只能用在评估教师教学水平、敦促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进步上。

9.
《少年的你》疑似融梗,原创维权任重道远
10月25日,电影《少年的你》上映,在短短九天时间内,票房成功突破十亿,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但是就在大家为电影剧情、演员演技一片叫好的同时,影片陷入了融梗的风波之中。不少网友发现电影中部分情节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相似,有融梗的嫌疑;再加上《少年的你》改编自晋江文学网签约作者玖月晞的作品《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原著小说早就遭遇过融梗、抄袭的争议。而这也就成为了众多网友们认定《少年的你》融梗的有力说辞。融梗指作者将他人书中出彩的部分放进自己的作品中,一般出现在文字创作圈,现在也多发生在影视行业。
    不可否认的是,《少年的你》以校园暴力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辐射了高考背景下考生心理和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虽然《少年的你》被指疑似融梗,但是观众们也不必集中火力质疑电影本身,而应更多关注到网文行业和影视行业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融梗现象。
    有人就说融梗是高级的抄袭。的确,融梗与抄袭难以区分,与抄袭不同的是,融梗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来限制它。2016年,当时小有名气的玖月晞被爆出多部作品存在融梗的痕迹,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虽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争议,但是最后仍是不了了之;后来到了2017年,随着《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多部影视剧的播出,它们的原著小说因疑似抄袭而陷入舆论的风波。
为何影视行业融梗现象频频发生?一方面,影视工作者将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呈现在荧屏上,这不仅提升了网文作者的知名度,还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一部高点击率的作品往往会引起短时间内某种题材或类型的流行,继而一大批网文作者跟风而上;另一方面,目前融梗仍存在定义不明晰的问题,原创作者维权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融梗者”有恃无恐。
原创作者维权之路艰难,版权受到侵犯却得不到维护,这势必会打击到作者的原创积极性。融梗作品肆意横行,既不利于原创作品的出现和生存,对网文行业来说,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原创作品是行业发展的根基,没有了原创作品的存在,那么网文行业也将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影视工作者将网文影视化后的作品呈现在荧屏上是对观众和影视行业不负责任的表现。观众需要的是有新意的内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各种“梗”融在一起。同样,影视行业需要的也是有创意的原创作品,如此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2017年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电视剧年产1.5万集,电影一年上映300部,然而创新度不足10%。允许融梗影视作品的播出,是在向观众和市场传达一个信息:融梗可以接受。一旦融梗被接受了,那么原创作品势必会越来越少,影视行业也将会失去生命力。
融梗现象层出不穷,对于此次《少年的你》所引发的争议,我们不应只停留在逞口舌之快的一味谴责上,而是要想办法去阻止融梗的“肆意生长”。
首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厘清融梗与抄袭的界限。相关部门要制定有关融梗的法律法规,为原创作者提供保障;其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网文影视化也助长了融梗风气的盛行,因此广电总局作为国产影视作品的把关人,也应颁布有关融梗影视剧的处理条例,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拒绝融梗和抄袭作品的播出,引导影视行业的正确发展;最后,影视工作者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坚守底线,为观众提供真正有意义的原创好作品。
尽管《少年的你》原著融梗已是实锤,但电影是电影,原著是原著,电影团队和演员的付出是可见的。对文娱产业来说,原创作品需要保护和提倡,我们要重视融梗和抄袭问题,但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