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陈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级《新闻评论教程》作业(1班2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0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谢美浴 于 2019-11-9 14:24 编辑

1、女孩穿“山”被骂:抛开鄙视链,亚文化才能“出圈”
  7月26日,澎湃新闻发布一条新闻视频,视频中一名12岁左右的女孩因身穿山寨洛丽塔被两位女生拦截质问对,并对其进行嘲讽。对于此事,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在了穿山寨洛丽塔裙的女孩这一方,指责另外两位“lo娘”的行为戾气太重。
  时下亚文化盛行,以洛丽塔为代表的亚文化服装已经成为见多不怪的装扮,但是于此共生的,是处于这些服装圈子内部的同好们对于身穿非正版服装的人持有偏见,甚至形成了鄙视链生态。在此事件中,许多混“lo圈”的人也站在了穿“山”女孩一方,是因为其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而两位“lo娘”则显得傲慢无礼。
  而穿“山”的行为如果落到强势方,则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今年4月份,坐拥百万粉丝的抖音网红@夫人不吃鱼出席“洛丽塔茶会”活动,因其衣服的山正以及穿衣配饰的“标准”问题而惨遭“lo娘”群体的攻击。所谓“标准”,是按照圈内心照不宣的鄙视链来评判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狭隘的鄙视链的存在,才导致了新闻中两位“lo娘”的偏激行为。
  实际上,不管是“lo圈”还是“汉服圈”“coser圈”,圈内人在打击穿“山”行为时常常对穿“山者”表示出极大的恶意,他们往往把穿衣自由挂在嘴边,标榜不在意旁人眼光,却又要强硬地去干涉别人的穿衣自由,最重要的是,他们全然忘记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制造山寨服装的商家。
就像“洛丽塔女孩穿山被骂”事件中,视频中穿山寨的女孩对于“山”“正”没有概念,且裙子是女孩的姐姐买给她的礼物,这样的情况下两位“lo娘”仍咄咄逼人,对其训诫:“山的也好意思穿出来”“你要是真的喜欢这套衣服就不应该去买山寨的”。
  对于以洛丽塔裙为代表的各种服装亚文化而言,区别服装山正之分没有错,错就错形成了一条鄙视链生态。人处于群体之中,对于规范的履行和维护本无可厚非,但无法明辨是非且以一副优越姿态盲目捍卫,只会让圈外人对本就充满争议的亚文化圈子产生更大的误解,最终望而却步。对于亚文化圈而言,圈内人一味地对立、打压、排斥是不可能使其永葆发展活力的,包容才能让小众文化走得更远。

2、别对孩子搞“无声食堂”式教育
  据澎湃新闻报道,浙江某小学从3月11日起推出“无声餐厅”,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加饭加菜只能用手势示意:伸一根手指代表加饭,伸两根表示加菜,伸三根表示加汤。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所在班级的纪律分。
  学校推行“无声食堂”的初衷,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惯和规则意识,但是刻板的外在约束,往往会让孩子将这种刻板投射到自我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小学推行“无声食堂”,看起来是在教孩子们守规矩、讲文明,实际上却过度干涉了学生们的自由时间,禁锢了学生们天真活泼的本性,显得矫枉过正。
  陶行知先生曾就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出“六大解放”,其中有一点是:“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学校食堂虽小,但也应该容得下能说会笑的学生,“无声食堂”表现出的严苛的规则意识,是对孩子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束缚,这样的教育把活泼爱闹的受教育对象变成了哑巴,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小学生需要受到学校的规范,但也需要一个他们可以自由活动的环境,只要小学生的行为不会过多地影响他人,学校教育还是应对小孩子的错误给予一些包容。自由的学校环境能够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发展他们积极的个性。所以学校教育不应该以牺牲小学生的天性和自由为代价,急迫地要求他们遵守秩序,在监督与管制下被迫禁言。
  “无声食堂”式的压抑教育在中国家庭里也有所体现,教育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大人把教育作为控制孩子的筹码,大人们把教育变成死板的公式,压抑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孩子被条条框框束缚,变得更好“管教”,懂事的背后,是对孩子天性的压抑,让他们失去了好奇心和创造力。
同时,专横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到不适,他们越被压制就越要反抗。如果孩子从小便产生逆反情绪,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形成不合群的性格。近日弑母北大高材生被捕和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事件都反映了压抑式教育的弊端,作为孩子的他们长久被压抑,得不到合理的情绪释放时,一个选择杀人,一个选择自杀。
  有人把这两桩悲剧简单粗暴地归结于“年轻人太脆弱了”。孩子自身肯定有错,但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至少是这两起事件发生的催化剂。再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未成年人轻生甚至犯罪的悲剧来看,压抑孩子天性的教育最后可能让孩子走向极端。孩子的天性是向往自由的,教育的目的是在顺乎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引导,而不仅仅只是规矩和压制。
  孩子需要树立规则意识,但是他们的天性也应该被尊重,帮助孩子制定规则,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教育服务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的管束才能让孩子们从心理上认同一件事,多一些柔性的教育因素,才不至于让教育成长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枷锁。

3.明星非圣人,理智看“人设”

  5月21日,有媒体曝光了王源在北京某餐厅与贾乃亮、杨超越等明星聚餐时吸烟的照片和视频。一时间,“王源吸烟”的话题成了微博热搜榜上的“爆点”,各方的批评纷至沓来。三天时间,王源吸烟事件牵扯出了几十条热搜,各大媒体和普罗大众都着眼于“乖小孩”的人设崩塌,王源也因此陷入舆论漩涡。事件的影响力不断发酵,甚至惊动了英国主流媒体BBC。
  这次王源确实错了,他错在室内吸烟,违反了《北京市控烟条例》。但是《北京市控烟条例》也明确规定: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负责张贴明显的禁烟标志和举报电话,且有责任对吸烟者进行劝阻。可是该餐厅既没有这样的标识,也没有服务人员前去制止王源吸烟的行为。
  在这件事上,有错的不仅是王源本人,还有本该遵守规则的餐厅。媒体的报道本应客观公正,而许多媒体却始终将报道重心偏移到明星人设问题上。撇开禁止室内抽烟的条例来说,王源作为一个成年人,媒体没有权利剥夺他吸烟的权利。诚然,王源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理应起到模范作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但明星也是一个社会个体,应该享有私人空间,媒体和大众没必要对此上纲上线。
  在私人饭局上吸烟的王源被媒体报道和大众舆论围攻了,而躲在暗处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偷拍者却没有遭到任何谴责。狗仔镜头里模糊的照片和视频放到网络上,便被媒体和大众无限放大,王源吸烟似乎成了一件罪不可赦的事情。即便5月21日当天王源就已经在微博公开道歉,随后主动接受调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舆论还是揪着这个18岁的少年不放,从王源吸烟一路扯到“王源皮肤”“王源曾希望爸爸戒烟”等数十个话题,闹得沸沸扬扬。
  当狗仔侵入明星的私下生活,撕裂了他们在聚光灯下塑造的人设,巨大的反差自然会让观众大失所望。在流量制胜的今天,明星被套上固定的人设,俨然成了娱乐圈的常态,在综艺《我和我的经纪人》里,就曝光了许多经纪人给明星树立人设的过程。
  近年来,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事例并不在少数,从“雅痞大叔”吴秀波到“学霸”翟天临,从“老艺术家”六小龄童到“好男人”张丹峰……这些人设里包含的是大众期待看到的优秀品质,而明星的人设一旦塑造起来,崩塌的时候通常会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审判,落得被口诛笔伐的下场。王源这支烟点燃的就是他的人设包装纸,同时也点燃了公众的情绪。
  但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明星显得过于小题大做,娱乐圈向来热衷于通过打造完美的人设来博得关注,大众应该清楚人设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应该明白“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的道理,所以大众对待明星人设应该持有一种理智态度。私底下,明星没有义务去维持公众眼中的完美形象,他们也有表达个人观点、宣泄个人情绪的权利。即便是未被包装过的普通人,在人前人后言行举止有所不同也是人之常情。
  不仅是大众,一味追求流量的娱乐资本也应该借此机会反思一下人设包装模式,沉迷偶像人设的粉丝也应该明白,明星呈现给大众的不可能是他们生活的全方面。王源吸烟事件之后,沈梦辰卖二手鞋配的“不当”文案、吴昕误卖钟汉良送的礼物公仔、朱一龙念错成语等问题也一一被拿到台面上来说,似乎每个明星都被媒体大众拿着放大镜打量,稍有差池就要被推出来道歉。
  世上没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不过都是谋生的凡人罢了。明星也是凡人,都会犯错,尤其是面对巨大的诱惑和压力时,也会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公众人物也抗不住无孔不入的镜头全方位监控。作为公众人物应该谨言慎行,但媒体和大众更该给予他们一些私人空间,理智对待明星褪去人设包装后的不完美。

4.“哪吒”被注册商标,有何不可?
  截至9月2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突破47亿,电影中哪吒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此情形下,该电影出品方光线传媒从8月9日开始共提交了1818个商标注册申请,引发舆论。其实,电影人物注册商标本就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原创方保护作品的有力手段。
  虽然1818个商标注册在数量上有些令人咋舌,但是这只是申请数量,并没有获得审批,也许最终的审批通过的数量根本远不及此。除了公司被指“囤积商标”之外,许多网友更是表示传统文化人物不该被独享。不论出品方注册的商标是“魔童哪吒”还是“哪吒”,其人物形象都是电影中的,而非传统人物形象,既然设定与形象已经改变,这就已然变成另外一个故事,谈不上侵犯传统神话人物的形象。且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能注册改编的神话形象,此前不也有猪八戒、孙悟空等形象被注册商标的成功案例吗?
  再者,注册商标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力手段。光线传媒之所以一口气申请多个商标,更多的是为防止自己的作品被其他公司恶意使用。早在7月底,就已经有人开始抢注“敖丙”等人物的相关商标了,光线影业也曾发布关于电影《哪吒》的版权声明函,称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盗版侵权,劝告侵权方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所以该公司的行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并无不可。


5.私生饭盛行:明星身份不是被“越界”的理由
9月14日,因《亲爱的,热爱的》一剧爆红的李现在微博上发文表示,私生饭近期的疯狂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生活,并呼吁私生饭理性追星。然而这个声明发出不久,除了网友对私生日益加深的厌恶,还不乏李现粉丝的“脱粉回踩”之音。
在不追星的人眼里,明星是一个完全暴露于大众面前的职业,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做好部分权利被侵犯的准备。虽然在不少人眼里,喜欢窥视艺人私生活的“私生饭”十分可怕,但是他们常常简单地把私生饭归类为粉丝的脑残行为,由此对追星这一行为又多了一层误解。
但实际上,越过边界的爱,是不能被饭圈所容忍的,饭圈有句话叫:“私生不是粉。”一旦某个人被标记成“私生饭”,她就成了饭圈“公敌”,不但要面对饭圈的谩骂、孤立,还有可能遭到人肉搜索,而当他们好不容易清醒过来,也到了脱粉之时。
国内当红偶像团体TFBOYS就曾在采访中谈过自己如何被私生饭“为难”:车上被安装摄像头、晚上有骚扰电话、被跟踪等。因出演《陈情令》而大红的肖战、王一博也遭遇了被粉丝围堵、手机号码被泄露并被骚扰的现象,王一博对此在微博上发文:“别再打我电话了。”
私生饭的行为常常令明星不知所措,无可奈何,而TFBOYS、王一博、李现的公开回应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作为明星,也有在被侵犯、被打扰时反抗的权利,而不是任由私生饭为刀俎,明星为鱼肉。

6.机场食品大降价,不过是顺势之为
  机场天价餐饮问题由来已久,早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服务窗口的机场也几度被推向舆论漩涡。消费者们之所以对机场饮食怨声载道,是因为食品价格与其价值并不对等,让消费者有“任人鱼肉”的感觉,从而对机场食品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停留在机场的旅客们为了自己可怜的钱包,也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往往会选择自备“干粮”,或着干脆饥肠辘辘地挨到登机再享用免费餐。
  而最近,关于机场餐饮价格的调整有了新动作:宁夏的银川河东机场宣布将全面下调机场餐饮价格。目前,该机场已经就面食、快餐、奶茶等各类餐饮进行了调价。其中,一度备受争议的天价牛肉面价格降幅达到了54%。
  但是机场食品价格下调并非纯粹为了善待乘客,所谓“与虎谋皮,焉有其利”,利益最大化才是商家追求的终极目标。此时选择调整机场饮食的价格,更多地是因为已经到了不得不降价的时候,不过是顺应消费转型升级的举措。诚然,此举可以达到便民利民的效果,但最大受益者仍是机场商家。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2亿人次,一定程度上人气就约等于财源,按理说机场是被超级流量眷顾的消费场所,商家的腰包会被装得鼓鼓的,但是国内机场的餐饮交易额与如此庞大的人流量似乎并不成正比。商家毫无限制的食品定价往往让机场食品售卖处门可罗雀,导致商品交易额不尽人意,再扣除昂贵的机场店面租金,商家的利润甚至可以用“凄凉惨淡”来形容。
  面对机场餐饮业成交额持续低迷的情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同质同价”的服务理念,后来更是提出了“同城同质同价”的理念。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天价”餐饮在一二线城市的大型机场已经基本消失,但仍有许多机场的餐饮业企图靠高昂的食品价格来牟取暴利,只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
  客观地说,火车站、机场等特殊经营场所的商品、服务价格,由于店面租金高昂,以及地域的封闭性,商品比一般市场价格高一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机场店家无节制地“漫天要价”,使商品价格远远大于其价值,只会让消费者们退避三舍。面对“奢侈”的机场食品,消费者们通常秉持着能不吃就不吃、能不买绝不买的心态,可以说是“万家店前过,片叶不沾身”。机场餐饮最终演变成了一个高价低销运营模式,商家不顾消费者的权益,最终也会使自身利益遭到极大的冲击。
  机场餐饮行业低下骄傲的头颅,下调机场食品价格,使食品“平民化”,不仅便利了广大消费者,商户也从中获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场自身的经济发展,是惠及多方的明智之举。在市场经济下,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物有所值才是经营者的正道。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权益,此次机场食品价格下调,也不过是商家顺应时代浪潮规划的新策略,值得支持但并非大公无私。
  不管是普通产业还是处于特定地域的产业,商家只有尊重消费者,兼顾多方利益,不抱有“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心态,才可能走得更远,赚得更多。


7.正规校园贷亦有涸泽而渔之嫌

  校园贷问题由来已久,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瞄准金融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观尚未成熟的的大学生,经营非法校园贷,高校学生深受高额利息、暴力催收、裸条借贷的危害,非法校园贷滋生种种乱象,一度引发广泛舆论关注。
  9月12日,关于非法校园贷的问题,湖北银保监局有了先人一步的动作:力争按照每个学生消费贷款5000元左右的标准,向全省大学生投放80亿元至100亿元消费信贷,以强有力的正规金融供给驱逐不良网贷毒瘤。
  校园贷“正规军”上阵,其目的是为了照拂大学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形成对非法校园贷的“挤出效应”。但实际上,先不论这批打头阵的“正规军”能否彻底驱赶非法校园贷,正规校园贷政策或将助长大学生过度消费之风,给学生和学生的家庭增加负担。
  如今,大学生群体中弥漫着一股物质主义浪潮,处处都是能够攀比的地方。而正规校园贷面向的人群依旧三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多数大学生贷款的主要用途还是个人消费,人均5000元的消费贷,较之打击非法校园贷,造成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原本官方将校园贷定义为非法,2017年官方也曾明文规定取缔校园贷款这个业务,禁止任何网络贷款机构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而如今湖北银保监局推出正规贷款平台,反而变相鼓励了大学生贷款消费,而湖北银监局的想法也很明确——以正规校园贷顶替非法校园贷,解决学生的贷款需求。
  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以往确实存在面向大学生的提供金融服务产品缺位的情况,因为金融机构向来“嫌贫爱富”,没有还款能力保障的大学生属于高风险群体,所以金融机构对于贷款给大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
  但是大学生未必真的有贷款需求,贷款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衡量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是应该是家庭经济状况。再者,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贷款之后的还款是没有保障的,可没有一个大学生在使用借钱的时候认为自己将来还不起,不管面对的是非法校园贷还是正规校园贷。如果通过这种手段刺激他们消费,无异于涸泽而渔,很容易造成恶性后果——增加学生父母的负担或是学生毕业后的经济负担。
  所以非法校园贷的野蛮生长,并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的贷款需求被压制,更在于大学生消费意识上的问题。湖北银保监局推出正规校园贷,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机构提供为大学生贷款的服务空白,但是这并不值得赞颂。
  对于非法校园贷,政府应继续从严从重打击,更为关键的是向学生普及金融常识和非法校园贷的危害,纠正其消费观,使其自动远离校园贷,把非法校园贷和学生的观念毒瘤都摘掉。否则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甚至容易好心办坏事。

8.“OK”手势成歧视标志:“矫枉”不宜“过正”

10月8日,“环球影城员工合照比OK手势被开除”的新闻上了热搜。究其原因,是工作人员在一名混血女孩肩膀上比出了象征种族仇恨符号的“OK”手势,女孩父母回看视频时发现这一端倪,表示强烈不满,该工作人员因此已被辞退。
今年9月26日,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反诽谤联盟(ADL)的最新研究称,“OK”手势现已被列入“白人至上主义者”和其他极右翼分子所使用的仇恨符号数据库中,被定性为代表“仇恨”。ADL认为,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它带有仇恨含义,但这个标志已被一些极右翼势力所采用。
诚然,前有ADL把“OK”手势定义为种族歧视,该工作人员在小女孩肩上比出“OK”手势才引起了的确有种族歧视之嫌。但是粗暴地把“OK”手势直接定义为歧视标志,显得矫枉过正。
“OK”手势本意是“一切都很好”或者是“赞成某事物”,何时成为了表达歧视的标志呢?今年3月,一名28岁的澳大利亚男子因严重的种族仇恨,在新西兰制造了震惊全球的枪击事件,而在庭审时,该男子公开作出了“OK”手势。
自此,一石激起千层浪,部分公众对于“OK”手势的不满越来越大,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众人声讨,首当其冲的就是喜爱该手势的政治人物。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在自拍中笑容灿烂地比出“OK”手势,便被扣上了白人至上分子的帽子,而勒庞则无辜表示“自己从没听说过OK还有这层意思”,随后便把照片删除。事实证明,“OK”手势被赋予政治含义已然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它已经成为一个“危险符号”。
而这个所谓的仇恨符号数据库创建于2000年,主要用于帮助执法人员、学校官员或者普通人来辨别极端主义的活动迹象,除了“OK”手势之外,西瓜头发型、戴太阳镜的月亮等符号都被列入了这份清单中。
如今运动员在比赛场上使用“OK”这个手势,就会被罚分下场;美国一海岸警卫队员因在飓风后的采访做了“OK”手势,直接被撤职;苹果手机也在考虑去除其输入法中各肤色的“OK”手势表情……符号表达已经来到了一个尴尬和危险边缘的境地。就像网友所说的,这样的行为好像在说:“我找不到种族歧视者了,所以我创造了点新的。”
种族歧视应当抵制,但是面对种族歧视的符号应当具体场景、具体分析,官方宣称把大众熟悉且常用的符号钉在耻辱柱上的行为,只能说矫枉过正,最后的效果也会过犹不及。


9. 奢侈茅台一瓶难求:炒作之风当停歇


10月1日,当万众瞩目于国庆大阅兵时,有些人却紧盯着天猫网站。上午10点,天猫正式开售53度飞天茅台,1499元一瓶,结果秒光。类似的故事也先后在Costco上演,中秋节前上海Costco开业,万人空巷,甚至引发交通大堵塞,1万瓶的飞天茅台,也逃不了“秒光”的壮观场面。
酿造一斤高度白酒通常耗粮二斤,茅台却需要五斤,还要经过数年窖藏才能获得良好口感,所以茅台本就是普通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但是中国没有哪一种白酒能像茅台一样,经常引发市场的大量囤货与疯狂炒作,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现在年轻人有四不起——喝不起的普洱茶,买不起的茅台,住不起房子和穿不起的潮鞋。”
茅台是我国这些年第一个股价破千的股票,整个市场似乎都沉醉在酒香之中。2019年以来,飞天茅台市场零售价从1700元一路猛涨,中秋之前,飞天茅台零售价一度突破3000元/瓶,贵州茅台公司采取了多种方式抑制价格的快速上涨。
茅台再好也不过是五谷杂粮所酿,市场为何对其趋之若鹜?现在茅台不再只是是用来喝的,满足的也不只是口腹之欲,这都要归咎于炒作之风,这场风应当被压下来。
炒作之风盛行,消费者无法从正常渠道抢到正常价格的茅台,只有找黄牛。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黄牛未必讲诚信,消费者花高价从他们那里买到的未必是真酒,这种情况应当改变。
由于茅台本身的稀缺性,其价格被越推越高,而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还存在大批的职业炒家,他们从各种渠道进货并囤积,进一步加剧终端稀缺性,炒高价格,再借此获利。这种炒作法则对准了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和过于在意“面子工程”的中年人,即使有人意识到了价格与商品价值不对等,但也不妨碍这种炒作者赚得盆满钵满。
茅台酒厂不妨参照发改委给成品油定价的办法,根据终端消费市场的反馈遵循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直销,彻底改造传统分销模式,不让经销商、各级酒商和炒作家们有囤积炒作的机会。


10.无锡高架桥垮塌:反思不应止于“最后一根稻草”

10月10日18时10分许,无锡市312国道K135处、锡港路上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经现场搜救确认,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江苏省、无锡市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全力开展事故救援处置工作。组织抢救自然是第一要务,但查明事故原因,严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也同样重要。
诚然,整座大桥的工程建造和维修工作需要审查,但是此次事件反映出来的超载问题也不容忽视。经警方调查,在侧翻桥面上,有两辆大货车累计超载300多吨。车辆为何敢超载?又是如何通过超限检测,驶上高架桥并最终引发悲剧呢?不难推测,事故发生以前,还有数辆超载货车路过这桥,而涉事货车不过是压翻高架桥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我们反思的眼光,绝不能局限于这“最后一根稻草”身上。
超载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稀奇,“不超载,就亏钱”道出了超载乱象无法断绝的根源。并且,按照重量计算运价成为公路货运一种主流计价方式,这意味着一辆货车单辆车上运输的东西越重,拿到的运价越高就赚得越多。随着人力成本提升、车多货少、行业竞争加剧,更加剧了超载乱象。而许多公司为了谋取利益,不惜冒险超载上路。虽然超载是不为我国交通道路安全法所接纳的,但是只要超载车辆只要不出事故,就无法定罪。所以超载运输其实是一场金钱与生命的博弈。
真正需要整顿的,是整个行业为了压缩成本而“被迫”疯狂超载的扭曲生态治理超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治理超载常态化,就像治理酒驾一样,增强处罚力度,让超载车辆不敢涉险,超载货车不敢走。如果这一行业通病如果得不到整治,那么无锡高架桥这个看似偶然的惨剧必然会在其他地方反复重演。

11.“雪花有罪论”:言论当有度

10月14日下午,微博热搜从火爆到服务器瘫痪的速度的令人震惊,韩国艺人崔雪莉的死亡使“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的网络出场率空前频繁。
在这个令人唏嘘的悲剧发生后,舆论马上调转了矛头,网络中指责雪莉的声音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雪花有罪论”。人们高喊着“雪花有罪论”,认为人人都是雪莉事件的帮凶,扛着道德的大旗为下一场所谓的“雪崩”蓄力,死者以外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对象。
正如作为雪莉前队长的宋茜突然之间便被舆论推上了热搜,人们指责她没有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哀悼、发声,说她“冷血”“没人性”,甚至直接咒骂“雪莉就是因为你才死的”“怎么死的不是你”……而事实却是,宋茜在得知消息后,马上推掉了工作赶往韩国。
网民披着ID和头像,在舆论场中只管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意的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或者是对他人造成的恶劣影响,而是自己焦虑情绪的释放,并且认为可以对自己说过的话不负责任。
就像雪莉事件,网友们固执地认为雪莉一定死于网络暴力,一定死于黑暗的韩国娱乐圈,一定死于公司的压榨……但是到现在,对于雪莉为何而死,我们仍一无所知。而不明真相的网友在无根据地谴责别人施暴时,又何尝不是在对他人进行施暴呢?
在这个时代,网络世界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沉默的螺旋极易压倒理性声音,大部分网民只停留在情绪宣泄的层面,舆论一时高潮随即戛然而止,除了对他人造成伤害没有任何意义。距离真正停止网络暴力的那一天,作为一个网络公民需要做的,就是言论有度,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
12.李心草事件:舆论也不可未审先判
10月12日,李心草妈妈在微博上发文:“我是李心草妈妈,我不太会用微博,我所说的句句属实”。一个母亲的控诉将公众视线迅速拉回到一个多月前所发生的李心草案件。
根据警方之前的调查,李心草是在和朋友喝醉酒后意外落水的。然而根据李心草母亲的陈述,李心草落水前十分钟曾疑遭两男一女的暴力。微博发出后,李心草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升温,大部分网友都选择了站在李心草妈妈的背后,要求为事实讨回一个公道。
舆论的力量推动了案件的发展,已有的案件调查被再次推翻,目前昆明市公安局已成立专案小组对李心草溺水事件立案侦查。可以说,如果没有舆情的多次发酵,没有媒体的关注报道,李某草死亡事件有可能无法立案,这体现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也是对当地警方最初调查结论的否定。
但是舆论的力量也存在着两面性,过度的舆论会干扰司法机关正常办案,引发媒介审判。李心草事件还是不能仅凭猜测,先入为主地给嫌疑人定罪,最终还是要靠证据还原真相,也警醒着司法人员严谨负责地进行调查工作。
警方的立案证实了他们对这种猜测持肯定性意见,只是案件仍在调查中,还没有明确结论。真相未明的情况下,“故意杀人”或是“过失杀人”的罪名都不该安在任何人头上,舆论未审先判有违司法精神。
该案已经进入正常是司法流程,司法机关应保持对事实、对法律的尊重,客观公正地审理该案,舆论也不妨再等一等真相的脚步,正义迟早会到达。

13.江一燕获建筑奖:跨界也要常怀敬畏心
10月23日,微博上好几个热搜,都是关于集演员、公益、摄影等于一身的江一燕的,原因是她获得了建筑大师奖。一个女明星突然跨界到建筑行业,还获得了“建筑大师”的奖项,确实引人注目。
刚开始还有不少人在评论区祝贺她获奖,赞她“才貌双全”。只是众所周知,建筑设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门槛极高的职业,很多专业人士也要锤炼许久才能打造出自己的作品。而江一燕作为一个业余人士,难免引人质疑她获此奖项的真实性,不少网友要求她拿出设计图来证实。
随着事件热度升高,有人指出了获奖建筑只是江一燕的私人别墅,换言之,她是个甲方,并且该“大师奖”的官方也给出了回应:“该项目是因其自身卓越的设计而获奖的,而且奖项是颁发给整个公司和团队。”也就是说,这个奖是给整个团队的,谁领奖都可以。
这样的消息一出,江一燕便逃不过被“群嘲”的命运。其实,为了满足粉丝市场的需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关注,明星对自身形象加以包装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因为虚荣心作祟立“假人设”便容易“翻车”。如果江一燕老老实实地说明这个奖的来源,而不是拿来塑造“建筑师”的人设,估计也不会招来群嘲。
明星树立人设,想要通过跨界追求进步本来是没错的,但是当下浮躁的氛围,蒙蔽了许多人的眼睛,磨灭人们心里对专业职业的敬畏之心,只一味想着走捷径,不顾实际地给自己装上一个假“人设”。
无论从事哪一行,要想成功都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明星首先该做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再去开辟另外的领域,并且常怀一颗敬畏之心,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14.抄袭有罪,不该剑指演员

蛰伏四个月,上映三天前才官宣定档的电影《少年的你》,上线8天,票房便轻松突破9亿。校园暴力的现实题材、金马影后与顶流偶像的演技对决成了影片的两大热点,但是伴随着票房口碑双丰收而来的,还有小说原著的“融梗”风波。
电影《少年的你》上映之前,就有不少网友指出原著《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抄袭和“融梗”,但是大多数网友制作调色盘对比图时,也只是把完整剧情中的小环节一个个“抠”下来,再给这些与小环节涂上颜色。这样缺乏正式维权逻辑的调色盘,无法像琼瑶诉于正那样系统地整理剧情,也就无法给任何人安上抄袭的污名。这或许也是“融梗天后”玖月晞被骂千百遍,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尊重原创是绝对正确的事情,正义卫士可以拿起打击抄袭的利刃,但是刀锋不该伤及无辜。原著涉嫌抄袭,电影《少年的你》制片方以及两位主演,也统统陷入了舆论旋涡,首当其冲的便是拥有巨大粉丝量的男主角易烊千玺。
小北这个角色对易烊千玺而言,无疑是艺人生涯里醒目的一笔,褪去流量偶像的光环之后,他还是一个演员。只是,由于易烊千玺出演涉嫌抄袭的小说所改编的电影,网络上炮轰易烊千玺的论调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有网友挖出演员陈坤曾拒绝出演玖月晞的另一部“融梗”大作——《他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的旧闻。这无疑引起了一波演员之间道德与职责的比较,也展开了又一轮的伤害。但是演员真的需要为原著小说抄袭而背上骂名吗?
电影《少年的你》虽然由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改编而成,但在作者与制片方签署的《影视剧本版权转让合同》中,原著作者需要保证:剧本中不存在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或侵犯任何其他第三人知识产权或智力成果的情形。
同时,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五条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所以即使如果电影存在侵权行为,也与演员无关。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大众可以呼吁演员接角色前了解作品是否抄袭,但也只是呼吁,而不是站在制高点上强制批判。
真正应该持续抵制的,是抄袭行为本身,所以大众与其苛责演员,不如把舆论的矛头对准抄袭者本身,引导大众呼吁相关部门制定出保护原创的法规,让“融梗”之风不再大行其道。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