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融合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9-10-23 21:42: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融合更要拨开云雾看清路

——来自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的声音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什么,目前认识中有哪些误区?媒体融合应该怎么融,哪些案例可供参考?5G技术为传媒业带来哪些改变?5G时代媒体融合的机遇和路径在哪里?9月11日—12日,在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上,围绕上述话题,来自传媒产业的领军人,互联网、新媒体企业代表,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专家学者、传媒科研机构负责人等展开对话和思考,期待在媒体融合的“下半场”跑出“骄人成绩”。

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上,与会者的观点碰撞让业界对媒体融合的认识更进一步。
本报记者 杜一娜
  新瓶装旧酒行不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
  对此,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认为,中央对媒体融合的要求不仅仅是新闻的平台,而是要建立智慧全媒体平台,即集新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平台。这个平台的特点是打通上下、深度垂直、用户细分、精准服务,能够满足政府、行业、用户三方面的需求。
  胡正荣进一步说道,目前一些地方媒体只是建了一座新楼,没有进行流程改造,没有进行平台再造,没有打通整个流程,这不是真正的媒体融合,也建不成全媒体的生态技术。
  华龙网集团总裁、总编辑周秋含也表示,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由此导致媒体融合中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有些地区媒体融合还只是简单的相加,没有相融,改一个名字,挂一个牌子,然后坐在一起办公,还是各做各的事,这是新瓶装旧酒,形式是全媒体,本质上离融媒体还有很远的距离。
  “此前的几年中,媒体围绕内容、技术、产品、渠道等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现在发现,目前媒体融合工作的方向基本局限在提升内容生产力和媒体传播力上。”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认为,由此带来的两个问题越来越明显:其一是关于媒体同质化的问题,不仅在内容、技术、产品等方面雷同,还有不同的媒体都在用雷同的产品去争抢有限的传播资源渠道;其二是由于消费是有限的,用户、流量向巨头集中,爆款的产品无法带动媒体的影响力。“如果不考虑信息消费模式的转变,不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媒体可能会陷入一种自娱自乐之中。”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媒体要建设“四全媒体”,上海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的理解是,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整个生态化过程已经形成,主流媒体是全媒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内容的采集、生成、分发、接收以及反馈进入到一个生态化的过程,并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闭环。
  依据优势提升自我
  “在融合‘下半场’,不管是全域性、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媒体,都需要向服务型媒体转型,根据自身的资源、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提升相应的服务能力来聚拢用户,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发展。”陆先高对媒体融合的“下半场”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结合光明日报社融媒体的探索与实践,陆先高认为,构建服务型媒体可以探索以下做法:强化核心内容生产,创新舆论引导能力,光明日报社以评论为内容建设核心,组建作者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加强时评的权威表达,确保《光明日报》的核心优势;建设特色网络平台,创新核心受众服务能力,光明日报社所服务的对象是知识分子,而服务知识分子最直接最核心的要素是对他们进行学术服务,这成为光明日报社多年的坚守;集成最新的技术运用、创新技术引领能力,比如已经升级到第三代的“钢铁侠”,在确保视频画面稳定流畅的基础上,前方采编将采集的视频内容进行碎片化加工包装传输,一次成型多渠道播出,满足媒体融合内容生产和传输的需求;善用品牌资源,创新产业局部的覆盖能力,比如光明日报社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刊登的独家高招信息,在媒体格局发生变化后,近年来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直观的方式、最便捷的服务提供信息,这也“逼迫”前方记者拿起话筒,当起了主播;整合融媒体队伍,创新特色项目承接能力,光明日报社在科普方面具有传统的资源与优势,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VR、AR等手段,全面打通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推出了一批内容严谨、制作精良的产品,同时,成立科普专家委员会,对推荐科学家或者科普人物等形成创新项目。
  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看来,目前,党报集团媒体融合推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在于“质变”,需要破解六大难题——技术引领何以自主可控、平台优势何以重塑回归、内容爆款何以持续常态、一体化机制何以跟进配套、媒体经营何以创新模式、骨干人才何以吸引稳住。
  对于技术,向泽映表示,技术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最大的软肋和短板,因此,媒体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他认为,媒体应当有日常运行的技术支撑平台、基本的管理平台以及自有为主公私兼顾的云平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平台建设就是按照这几方面而设计并研发的,目前全媒体内容生产技术支撑平台、集团新闻内容生产监督服务平台都已建成使用,下一阶段正在积极建设“上游云”平台,以此为技术基础,以技术换市场,目前正在与广电联合投资5000万元共同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
  向泽映认为,构建作为新型新闻生产关系的一体化机制是媒体融合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他表示,曾作为媒体融合发展标配的“中央厨房”现在逐渐成为“展示厨房”和“节点式厨房”,尚未真正解决“一体化”机制的问题。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内部各方利益,努力解决机制问题。
  华龙网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认识到本地资源的价值并重视头部平台的作用。于是,他们先后成功搭建了覆盖重庆全市所有区县的“1+39”重庆客户端集群和重庆手机报集群、智慧数字屏集群。其中,“1+39”重庆客户端集群是华龙网与重庆39个区县全面合作,帮助其做技术平台,协助他们做内容建设,包括融媒体采编人员的培训。“1+39”重庆客户端集群,把全市的39个区县党政客户端全部打通,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后台管理和统一的用户数据,以及统一服务能力的移动端新媒体矩阵。用周秋含的话说,就是与重庆39个区县一起打造产品矩阵,全面地用产品去覆盖全市所有的渠道。
  在生态化的过程中,澎湃新闻希望成为一个全媒体的生态引领者,在优质原创新闻、专业开放内容、交互社区内容上追求内容生态化,未来将强调内容的多元化来源,打造一个融合湃客、政务、媒体的专业开放平台的澎湃号。李嵘表示:“未来数据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我们也开始在5G时代,在人工智能跟数据应用上进行一定的尝试。”据李嵘介绍,他们将成立澎湃新闻全媒体实验室,在直播、长视频、AI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5G或成媒体未来变数
  “针对5G技术的未来研发将是一个百舸争流的业态,如何精准地服务传媒行业,将给我们一个特别的想象空间。”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如此表示。
  无论未来如何,5G已来。
  “5G的应用,必然会带来全媒体、强互动、高智能。”胡正荣谈及未来5G的应用时说道,在强互动这一方面,将出现超高清、直播、中长视频、AR/VR/MR技术带来的强体验。5G也会带来视听新业态发展,包括超高清视频、互动影视、智慧影院、VR和AR等互动、服务、体验式业务;按照用户行为、爱好、终端和网络状态等,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视听推荐和服务体验;打通资本、创作、生产、流通、版权、平台之间的链接,实现全产业的云化与物联。胡正荣表示,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无屏的生态系统,真正的媒体融合是建立智慧全媒体生态,在产品、技术、用户、业态、体制机制、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张志安认为,5G等新技术给传播业态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重构媒体格局,技术在重塑媒体竞争力格局中会发挥主导作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搜索、算法推荐等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会更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重塑核心资源,数据将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利器,谁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内容数据、传播数据,谁就拥有智能传播的先决优势和基础条件;变迁传播权力,传播权力会越来越从专业媒体转向互联网平台媒体,这种传播权力的重构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系统,也会直接影响政务传播体系、策略和模式;移动碎片传播,移动互联网会成为信息获取、传播、交互和消费的主流入口,也带来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场景传播的内容娱乐化、消费化、碎片化、视觉化、交互化等趋势。
  “5G将是对广播电视这条老路进行一次大修。”这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对即将使用的5G的期待和判断。他认为,5G等新技术、新应用创造了全新的产业空间,广播电视对5G的重视可能超过三大电信运营商对5G的重视。未来网络视频这条路上将向超高清、虚拟式、沉浸式方向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方面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广电和网络视听新媒体。移动大屏,包括可折叠的屏幕都会在未来给受众带来一些新的视听体验。
  祝燕南还表示,5G时代下,优质内容必然成为不断强化的核心竞争要素,电影、网综、网剧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必须走精品化之路。同时,他还认为,在5G时代下,特别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视听新媒体的新业态、新服务也将进一步被加强监管,并将进一步建立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的智慧化监管体系,同时,为视听媒体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观点
  传媒业百余年来一直在变与不变中前行,今天的技术也正基于不变的东西做改变。当下,媒体正围绕两大核心推进发展:一方面是如何更好更快地采集新闻资源和新闻数据;另一方面是如何更好更快更准确地处理新闻资源和新闻数据,不管是融媒体还是其他媒体形式都需要解决这些所面对的共同痛点。因此,今天的媒体需要做更多原创、有深度、有锐度、有新意的精品。
  ——新华智云副总裁、首席新闻官商艳青
  5G也好,人工智能也罢,他们的到来也许会改变新闻传播的格局,但记者不会因此而失业。因为优秀记者的采写能力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人工智能尚无法代替。因此,在内容为王的当下,内容竞争的背后正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有赖于大学教育为行业提供多元化的专业人才。
  ——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
  当前,视频化已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和内容形态,也更多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视频生产的内容资源得到极大丰富,随着手机终端的不断完善,生产、发布、编辑、消费结合在一起让视频生产门槛不断降低。但与此同时,技术研发不容忽视。在各种视频模板化的生产方式中,其研发门槛正不断提升,毕竟,今天技术的进步和手机的普及、软件的普及,通过模板化制作完成之前,只有专业人员完成复杂技术的研发才能让视频生产门槛降低。
  ——腾讯新闻副总编辑王舒怀
  5G的到来把更多新的业态、新的形态带入各行各业,这其中,5G对于传媒业的影响也十分巨大。但在这一过程中,无需过分放大5G技术对未来传媒业的影响,毕竟,未来是怎样的媒介形态我们很难预见,因此,业界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思索和探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
  虽然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生产,但目前尚不是很广泛,因此,需在更广泛应用方面继续着力,通过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将新闻业务全流程拆解为类似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通过智能算法进行调配组装。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
  人工智能始终只是一个技术、一个手段,人是智慧的,我们的人工智能仅仅是智能,智慧比智能要高端很多。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润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杜一娜


编辑:宋婷



32#
发表于 2019-10-23 21:51: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黄常开谈南方日报转型发展:没有传播能力,就没有一切
金秋十月,在南方日报迎来社庆70周年之际,源于其基因的“新生代”南方+客户端也迎来了4岁生日。此时,4000多平方米的融媒体中心已顺利运作将近一年,成为报、网、端融媒体人全新的内容生产中枢。
70年来,南方报人牢牢抓住传播能力建设不放,敢为人先,改革创新,形成了“报、刊、网、端、微、屏”立体传播体系,覆盖用户超过2亿。
如今的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内,大家尽管忙碌时段不同,却有着不变的初心,传承着同样的血脉,为共同的愿景打拼——建设新闻服务领先、传播手段先进、产业形态丰富、拥有强大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智慧型文化传媒集团。
媒体融合正向纵深发展。南方日报的路径是什么,走向如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总编辑黄常开接受了记者专访,进行详解。
①发展理念
注重传播能力建设
记者:南方日报70岁了。一直以来,南方报人奋力推动党报改革,品牌价值、传播力位居全国媒体前列,要诀是什么?
黄常开:南方日报行得稳、走得好,关键在于注重传播能力建设。传播能力建设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前提条件。正因为牢牢抓住传播能力建设不放,南方日报才得以笑傲同伦,日均发行量79.3万份,连续34年位居全国省级党报第一位,还带动了系列报、刊、网、端传播平台的成长。
记者:如今的《南方日报》已远不止一份报纸,而是名副其实的“全媒体”。
黄常开:确实,以《南方日报》为龙头建设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目前拥有6种报纸(《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法治报》)、10种期刊、1家出版社、20个网站、7个手机客户端、370个社交媒体公众账号、3000块互动触控屏、1万平方米户外LED大屏幕,是定位科学、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报业集团。许多优秀人才在南方报业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传媒业内的佼佼者。
记者:党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至今已6年。面对互联网时代全新的传播格局,南方日报如何稳中求进?
黄常开:互联网时代,以纸为介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冲击,影响力和经营能力也被大幅削弱。我们正处于纸与网两大传播介质并存共生的时期。在全新的传播格局下,我们始终牢牢抓住传播能力建设这个“牛鼻子”,并视其为生存之本、发展动能。我们在不断为党报提质增效,努力守住以纸为介质的媒体影响力的同时,也专注于以网为介质的传播能力打造。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南方日报》的影响力还在,网端的影响力也在快速形成。
②转型之路
打造报网端全新生态
记者:业界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目标与路径的讨论不绝于耳。南方日报探索的独到之处是什么?
黄常开: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必须依靠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共享家底与资源。南方报业的做法是在报、网、端打造媒体新生态,走的是“三个一体化”,即内容一体化生产、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的转型路径,最大程度集约资源,使优势最大化。
记者:怎么做才能使资源优势最大化?
黄常开:关键在于把握融合时间窗口,抢占转型身位。南方报业的转型路径可概括为“四化”,第一层次是移动化、平台化,第二层次是可视化、智慧化。
具体而言,2015年起我们就明确提出移动优先战略,逐步将最核心的生产力投入到移动互联网,创办南方+客户端,推出南方网移动版,推动采编人员向全媒体转型,打造全媒体采编部门;考虑到建设自主可控平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打造新媒体拳头产品,做大做强融媒体主流平台南方+,使之成为了解广东最及时、最权威、最具公信力的移动媒体平台;顺应可视化这一现代传播的重要特质,我们重点整合了报网端音视频部,使短视频、H5、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成为家常便饭;为探索南方特色的智慧服务,我们一方面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深度立报理念,决策参考作用,培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能力。
记者: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南方+客户端位居“党报自有App传播力”全国省市党报第一位。在您看来,今天的南方+是怎样的南方+?
黄常开:南方+已成为广东省委、省政府权威移动发布平台,内容的“多、快、新、近、实”特征明显,日活数以百万计。截至2019年9月30日,南方+总下载量突破6000万,营收超过1.375亿元。就专业生产而言,南方+对内兼容了南方报业旗下6报10刊20网站7客户端的优质内容发布;就开放生产而言,它对外聚合了全省超过6000家政务新媒体及机构新媒体入驻“南方号”平台,与全省各市(县、区)合办地方频道超过200个,并运营了“南方拍客”等报料平台。
在被誉为中国传媒市场“风向标”的“2018—2019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中,《南方日报》连续十年蝉联“省级日报十强”第一位,南方+客户端入选了“全国报业新媒体30强”。
2019年初,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投入使用。
③自我革命
名记者培育破局作用明显
记者:2016年10月,南方报业启动“南方名记者培育工程”,引来业界关注。短短几年,一些干得好的名记者薪酬比过去上了几个台阶,甚至比一些前辈、领导要高。这样的培育计划推进起来不会面临压力吗?
黄常开:自我革命,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效果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才培育方式是对路的,也是值得的。今年1月至9月,南方+发稿超过67万条,总点击量过10亿,南方名记者是其中爆款产品的生产主力。南方名记者为南方+的内容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项目的破局作用非常明显。受南方名记者培育项目的影响,更多采编人员更新理念观念,实现全媒体转型,进入到舆论引导的网络主战场,成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主力军。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南方名记者快速成长的示范效应正在辐射与溢出?
黄常开:当然。南方名记者培育项目对优秀人才的成长,优质内容的生产以及优越平台的打造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培育、内容生产、薪酬考核三方面探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记者:具体而言呢?
黄常开:在人才培育方面,我们对南方名记者严格遴选,为他们聚资源,给他们压重担,让他们快速成长,他们中不少已实现了个人出名、集团品牌出名“两个出名”的目标。
在内容生产方面,他们专注主业、制造爆款、全媒作业、做优原创、做强平台,让南方+在主流人群中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在全报社形成注重质量、注重流量、打造爆款的业务风气。
在薪酬考核方面,名记者们最先跳出了“计件”考核束缚,试点“一人一策”按质计酬,率先实施协议薪酬。这一探路倒逼考核机制改革,推动了新的适应现代传播规律的薪酬机制形成。目前,协议薪酬制度已在几个部门试点,条件成熟时将推广至全报社。
不过,我们也清醒意识到,尽管南方报业在人才培育改革中抢先一步,打响了头炮,但兄弟媒体你追我赶。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我们将不断加强与改进南方名记者培育工程,力争为党的新闻事业培育更多全媒型专家型媒体人才。
④探路未来
将南方+打造成龙头新媒体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方日报》推出了152个版的特刊,获得了政治效应、社会效应、专业效应、经济效应的全面丰收。这对当下的纸媒而言,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黄常开:特刊的成功值得高兴,但我们绝非可以高枕无忧。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报、网、端保持此长彼长、此优彼优的发展态势。但从长远看,移动平台的传播能力建设才是重中之重,也是党报功能提升的关键。
记者:您如此强调传播能力建设,与多元业务格局矛盾吗?
黄常开:不矛盾。我们是传媒集团,做媒体是主业,没有传播能力就没有一切。一旦南方报业的媒体属性弱化,报业集团将不再是报业集团,会变成实业集团、物业集团、房地产集团,无法对现实人群产生影响力。这,是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的。
记者:那南方报业所做的舆情服务、智库服务、城市空间等方面的开拓探索呢?
黄常开:这些都是南方报业打造的全新服务能力,是附丽于传播能力建设的多元探索,也是我们要大力拓展的。一个原则,传播能力是我们的主业,是安身立命之所。做舆情服务、智库服务、城市空间的机构很多,为什么看重南方报业?因为我们有传播力、影响力,这是南方报业的优势基因,具有不可替代性。
记者:但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播能力建设的难度自然会大很多。
黄常开:幸好南方报业报、网、端转型找对了路子,转得早,也初见成效,接下来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朝这条路走下去。
在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把传统媒体的优势扩大到优越平台上;在体制机制上,要在推动各大部门转型为全媒体新闻部的基础上,力破不利于新平台建设的各项制度;在内容生产方式上,要努力增加新闻产品的新闻性、交互性、开放性,并通过活动、直播等手段增加用户黏性;在人才人力投放上,要继续向移动平台特别是南方+客户端倾斜;在成本投入上,要减少对落后生产力的投入,增加有利于南方+传播能力建设的投入;在运营服务上,要在线上全媒体的基础上,增加线下多场景服务,包括推广智慧党建平台等,使这些子平台成为南方+影响力的延伸。
记者:未来的南方+是怎样的南方+,有目标设定吗?
黄常开:我们力争在一两年内,将南方+这一优越平台打造成为具有高传播力、高影响力、高营收力的龙头新媒体,使之稳稳地成为南方报人安身立命的饭碗,干事创业的舞台,延续《南方日报》的辉煌。
来源:南方PLUS
原文链接:http://1t.click/aHA8
编辑:宋婷

33#
发表于 2019-10-25 15:58: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5G时代,省级党报采编架构与内容生产如何破局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近日,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第25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们以“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5G时代,省级党报采编架构与内容生产如何破局”为主题,交流经验,深入研讨5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面对5G时代的来临,我们的体会是:技术代替不了人才,渠道代替不了内容,速度代替不了深度,平台代替不了数据,从众代替不了需求,推送代替不了互动,资讯代替不了服务,全媒代替不了权威。”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张天清的话,道出了在场不少人的心声。大家一致认为,省级党报必须用全新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按照“移动优先”的原则,重塑采编架构和内容生产模式,努力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
重塑内容优势
融媒体产品内容品质化
随着H5、小游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应用,如何进一步提高融媒体产品的传播面、点击率,树立良好口碑?与会者认为,融媒体产品的内容品质化是关键所在。
“在融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吉林日报社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走出一条媒体融合跨界合作的新路。”吉林日报社总编辑王亮介绍,9月23日至29日,吉林日报社连续推出7个“三代人·七十年”系列H5产品,以直观生动的传播形式、丰富多元的互动手段、通俗易懂的讲述手法,用来自基层一线的动人故事,实现直抵人心的传播效果,在吉林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形成“刷屏”效应。
“多年奋战在新闻一线的老记者、老编辑,将他们在报道策划、采访和制作中积累的新闻经验与新媒体创作相结合,将大气凝练的文字、动人心弦的故事充分体现在作品当中,让新闻故事直抵人心,发挥主流媒体内容优势。同时,配以形神兼备的传播手段,进一步增强了融媒作品的表现力,打造‘爆款’产品。”王亮说。
大众日报社抓牢一个关键——提高服务山东省委中心工作的能力,把新闻报道居于中心工作之中。专门建立了重大报道运行机制,打破跑口分工,成立重点报道组,专门负责省委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部署等“三重大”报道的组织实施。
去年以来,《浙江日报》在要闻版推出《之江新事》《今日说》《一线调查》等“小、鲜、活、深”栏目,推出了《深读》《亲历》《人物》等深度报道版面,通过实施新一轮改版,以转变生产方式来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争做有情怀、有思想、有力量的党报,做服务党委、政府的智库型媒体。
再造生产平台
实现资源要素有效整合
10月18日,由江西日报社打造的全国首张AR直播报纸正式亮相。这张看似普通的报纸,融合了AR与直播两项创新性技术,科技感十足。该报甫一推出,就受到了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的高度评价。
张天清介绍,江西日报社蹄疾而步稳地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出内部形态融合、赣鄱云省市县三级融合、同业融合、跨省融合以及与央媒融合等5种融合形式,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景致。以移动化、视频化、直播化引领内容供给侧改革。让短视频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让移动直播成为常态,让线上线下活动成为品牌,以全员融合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5G技术将给我们带来全新体验的智媒时代,也给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变革和前景广阔的想象。”陕西日报社总编辑张连业表示。
近年来,陕西日报社集中打造“掌中陕西”客户端,打通核心采编资源,贯通法人微博微信,融通各子报刊网站及报社以外各级党报党刊等优质内容资源,连通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新闻源,满足受众对服务、社交的需求。尝试同步视频直播“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参与展览策展的记者全程担任主播。在1小时45分钟的直播中,仅“掌中陕西”客户端就吸引了5.4万人次在线观看。
解放日报社党委明确,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毫不动摇地继续办好《解放日报》,毫不迟疑地向新媒体实现整体转型。据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徐蓓蓓介绍,报社提出了“一个目标”“一套机制”“两大产品”的改革思路:解放日报社要成为一家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建立适应互联网内容生产规律的新的采编架构、流程;《解放日报》着力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精品党报,“上观新闻”着力成为上海市委在互联网权威发布的第一平台、上海市民及城市利益相关者了解上海的第一选择。
深化机制创新
推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
今年10月1日,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挂牌仪式在贵阳举行。该集团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日报社)与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当代贵州杂志社)整体合并组建,系全国首个以融媒体命名的省级新闻集团。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总编辑李卫红介绍,集团将今贵州新闻网与当代先锋网整合为“天眼新闻网”,将“今贵州”新闻客户端与“当代贵州”新闻客户端整合为“天眼新闻”客户端,“都市E家”新闻客户端提质升级为“都市新闻”客户端。“我们于8月启用了贵州都市报5G融媒体中心,打造全国第一个完全基于5G通信技术的省级融媒体技术和内容平台,尝试将5G技术运用于媒体服务,探索5G技术在政事、商事、民事上的深度应用。”李卫红说。
湖南日报社社长、董事长孔和平表示,目前,报社已形成了“三圈合流”融合路径。一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新闻网站、“新湖南”客户端先行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差异表达、多平台发布的融媒体运行格局,形成“核心圈”;二是《大众卫生报》《文萃报》等子报子刊全面参与融合,相关人员加入各融媒体垂直报道中心,形成“紧密圈”;三是以“新湖南云”省级技术平台吸纳省直、市州、区县和全省高校、企业等融媒体中心,形成“协同圈”,全面参与到湖南省主流媒体融合事业中来。
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启动后,解放日报社将所有采访力量全部迁入“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只保留要闻、新闻、专副刊3个纸媒编辑部门,组建了适应互联网传播形态的政情、财经、区情、城事、视觉等九大频道。通过这些改革,解决了之前报纸和客户端采编队伍分离、效率较低等诸多转型中的问题,让采编指挥靠前,给予一线采编人员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加快了新闻反应速度,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解放日报社还建立新闻优先上网制度,要求新闻必须第一时间首发“上观新闻”;启用融媒体指挥中心,发挥“中央厨房”功能,为深度融合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的“大脑”;围绕采编人员的成长发展,解放日报社推动资源向采编人员集中,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
作者:雷萌
编辑:宋婷

34#
发表于 2019-10-26 17:05: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业界权威力推“融屏”传播评估新标准
1023日上午,“2019年融屏传播优选”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暨首次研讨会在人民报社举行,来自央媒、广电、科研、数据等多个领域的领导和权威专家出席了会议。
弘扬主旋律,获专家高度认可
2019年融屏传播优选”活动以“时代旋律家国情怀”为主题,契合当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喜庆氛围,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得到了与会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认可。活动在人民日报社的指导下,由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联合环球时报舆情中心发起,全程接受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与监督。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在致辞中表示:“人民日报在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方面责无旁贷。人民日报社及旗下机构,在文艺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在此基础之上,本次活动提出了很好的创意,旨在推动文艺宣传做得更好,从而促进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融屏”评估对文艺传播意义重大
在研讨环节,专家围绕“融屏传播评估”展开热烈讨论。不少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新概念,在传媒发展的新潮流下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丁亚平所长认为,融屏优选具有强大的宣传、大数据和数字技术的实践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捕捉新的时代情绪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建构发展的宽阔空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倪宁教授表示,现在对触屏、多屏上互动的研究还不是太多,所以有了人民日报系多媒体的关注和领导,这将起到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原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李兴国认为,融媒体时代需要建立新的规则、新的秩序,主流媒体牵头走出一条路,建立起带有方向性、指导性的综合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新标准体系,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对于采用何种评估标准才能更好地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的关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与会的数据专家们结合各自经验提出了富有成效的建议。
湖南卫视总编室王旭波副主任认为,现有的评估体系都比较传统,这次建议采用动态评估,即将节目本体、传播和效果三阶段相乘的方法。爱奇艺研究院葛承志院长表示,建议加入用户覆盖和时长的指标以减少数据作弊,同时考量用户审美和价值观的成长。尼尔森中国区副总裁龚毅认为,新的评估标准应基于用户行为,测量用户的所有时间与注意力,反映出不同屏的收视特征与用户习惯。本次活动的数据支持机构、北京勾正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喻亮星表示,真正科学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杜绝行业弊病,ORS收视系统为此次融屏传播评估提供了全域收视数据和基础指标体系,可实现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评估。
本活动的专委会秘书长、北京新媒体集团新闻总监戴元初总结称,专家们的讨论、论证,使融屏传播评估从“可能”走向了“可为”,基本条件已经成熟,接下来就需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到位,真正取得成绩并在最后的活动上展现出来,不负各位专家的期望。
来源:环球网
作者:张琪
链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KnpV4
编辑:宋婷

35#
发表于 2019-10-27 13:27: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省级党报如何破局 全员融合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10月18日,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第25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们以“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5G时代,省级党报采编架构与内容生产如何破局”为主题,交流经验,深入研讨5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面对5G时代的来临,我们的体会是:技术代替不了人才,渠道代替不了内容,速度代替不了深度,平台代替不了数据,从众代替不了需求,推送代替不了互动,资讯代替不了服务,全媒代替不了权威。”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张天清的话,道出了在场不少人的心声。大家一致认为,省级党报必须用全新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按照“移动优先”的原则,重塑采编架构和内容生产模式,努力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
重塑内容优势
融媒体产品内容品质化
随着H5、小游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应用,如何进一步提高融媒体产品的传播面、点击率,树立良好口碑?与会者认为,融媒体产品的内容品质化是关键所在。
“在融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吉林日报社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走出一条媒体融合跨界合作的新路。”吉林日报社总编辑王亮介绍,9月23日至29日,吉林日报社连续推出7个“三代人·七十年”系列H5产品,以直观生动的传播形式、丰富多元的互动手段、通俗易懂的讲述手法,用来自基层一线的动人故事,实现直抵人心的传播效果,在吉林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形成“刷屏”效应。
“多年奋战在新闻一线的老记者、老编辑,将他们在报道策划、采访和制作中积累的新闻经验与新媒体创作相结合,将大气凝练的文字、动人心弦的故事充分体现在作品当中,让新闻故事直抵人心,发挥主流媒体内容优势。同时,配以形神兼备的传播手段,进一步增强了融媒作品的表现力,打造‘爆款’产品。”王亮说。
大众日报社抓牢一个关键——提高服务山东省委中心工作的能力,把新闻报道居于中心工作之中。专门建立了重大报道运行机制,打破跑口分工,成立重点报道组,专门负责省委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部署等“三重大”报道的组织实施。
去年以来,《浙江日报》在要闻版推出《之江新事》《今日说》《一线调查》等“小、鲜、活、深”栏目,推出了《深读》《亲历》《人物》等深度报道版面,通过实施新一轮改版,以转变生产方式来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争做有情怀、有思想、有力量的党报,做服务党委、政府的智库型媒体。
再造生产平台
实现资源要素有效整合
10月18日,由江西日报社打造的全国首张AR直播报纸正式亮相。这张看似普通的报纸,融合了AR与直播两项创新性技术,科技感十足。该报甫一推出,就受到了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的高度评价。
张天清介绍,江西日报社蹄疾而步稳地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出内部形态融合、赣鄱云省市县三级融合、同业融合、跨省融合以及与央媒融合等5种融合形式,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景致。以移动化、视频化、直播化引领内容供给侧改革。让短视频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让移动直播成为常态,让线上线下活动成为品牌,以全员融合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5G技术将给我们带来全新体验的智媒时代,也给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变革和前景广阔的想象。”陕西日报社总编辑张连业表示。
近年来,陕西日报社集中打造“掌中陕西”客户端,打通核心采编资源,贯通法人微博微信,融通各子报刊网站及报社以外各级党报党刊等优质内容资源,连通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新闻源,满足受众对服务、社交的需求。尝试同步视频直播“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参与展览策展的记者全程担任主播。在1小时45分钟的直播中,仅“掌中陕西”客户端就吸引了5.4万人次在线观看。
解放日报社党委明确,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毫不动摇地继续办好《解放日报》,毫不迟疑地向新媒体实现整体转型。据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徐蓓蓓介绍,报社提出了“一个目标”“一套机制”“两大产品”的改革思路:解放日报社要成为一家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建立适应互联网内容生产规律的新的采编架构、流程;《解放日报》着力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精品党报,“上观新闻”着力成为上海市委在互联网权威发布的第一平台、上海市民及城市利益相关者了解上海的第一选择。
深化机制创新
推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
今年10月1日,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挂牌仪式在贵阳举行。该集团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日报社)与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当代贵州杂志社)整体合并组建,系全国首个以融媒体命名的省级新闻集团。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总编辑李卫红介绍,集团将今贵州新闻网与当代先锋网整合为“天眼新闻网”,将“今贵州”新闻客户端与“当代贵州”新闻客户端整合为“天眼新闻”客户端,“都市E家”新闻客户端提质升级为“都市新闻”客户端。“我们于8月启用了贵州都市报5G融媒体中心,打造全国第一个完全基于5G通信技术的省级融媒体技术和内容平台,尝试将5G技术运用于媒体服务,探索5G技术在政事、商事、民事上的深度应用。”李卫红说。
湖南日报社社长、董事长孔和平表示,目前,报社已形成了“三圈合流”融合路径。一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新闻网站、“新湖南”客户端先行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差异表达、多平台发布的融媒体运行格局,形成“核心圈”;二是《大众卫生报》《文萃报》等子报子刊全面参与融合,相关人员加入各融媒体垂直报道中心,形成“紧密圈”;三是以“新湖南云”省级技术平台吸纳省直、市州、区县和全省高校、企业等融媒体中心,形成“协同圈”,全面参与到湖南省主流媒体融合事业中来。
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启动后,解放日报社将所有采访力量全部迁入“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只保留要闻、新闻、专副刊3个纸媒编辑部门,组建了适应互联网传播形态的政情、财经、区情、城事、视觉等九大频道。通过这些改革,解决了之前报纸和客户端采编队伍分离、效率较低等诸多转型中的问题,让采编指挥靠前,给予一线采编人员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加快了新闻反应速度,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解放日报社还建立新闻优先上网制度,要求新闻必须第一时间首发“上观新闻”;启用融媒体指挥中心,发挥“中央厨房”功能,为深度融合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的“大脑”;围绕采编人员的成长发展,解放日报社推动资源向采编人员集中,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
来源: 人民网
链接: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026/c40606-31421592.html
编辑:宋婷

36#
发表于 2019-10-27 15:26: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联动与融合助力主题出版"走下去"

如果说“出版好”是主题图书“走进人心”的必要前提;那么“宣传好”则是主题图书“走进人心”,从出版社走进农村、社区、校园、家庭的必然保障。“宣传好”主题图书要善于抓时机、讲策略,借力多媒体渠道,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通过多方面采访了解到,出版界以出版社为主体,联合书城、网络书店、图书博览会、出版座谈会、农家书屋、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多要素的“主题出版统一战线”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在深耕“走下去”的过程中,主题出版的推介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

紧抓节点 上下游联动

记者观察到,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成为主题出版“走下去”,即走向家庭、学校、社区、乡村的“黄金周”。各出版社把握重大时间节点,进一步耕耘主题出版“走下去”,将主题出版物做出影响力、做出广度与深度。
主题出版物联展、主题出版物发布会日前在山西、江苏、上海等地竞相举办。“献礼图书”首发式、主题图书出版成果发布会也在江西等多个革命老区争相亮相。出版界通过紧抓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间节点,以出版社、书屋上下游联动的方式走进“民意民心”。
在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925日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图书出版成果发布会暨专家座谈会”上,30种主题图书与读者见面。这些主题图书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出版顺序,依次聚焦点——雨花英烈精神、渡江胜利、新中国成立70年;线——中共南京党史、“一带一路”、大运河;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和平文化,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出版成果。
920日至1010日,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四家书业行业协会联手四地书城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三角四大书城主题出版物联合展销”,集中展示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伟大实践和成就的精品力作。
以《多瑙河的春天——“一带一路”上的钢铁交响曲》《高地——“时代楷模”报告文学精选》两部图书入选“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河北教育出版社,每年安排部署精品出版工作和组织策划书稿时,都将主题出版作为精品出版的一个重要板块用心打造。
出版社通过多渠道联动的形式,借助新华书店、学校图书馆与国家各级公立图书馆、农家书屋、职工读书会、党建书屋、党员之家(机关党委)、微店以及京东和天猫网络平台进行主题出版物的推广发行。
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董素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题出版是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渠道,也是出版行业发挥宣传窗口作用和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出版社应重视加强和维护与新华书店、馆配单位等传统发行渠道的合作,着力在渠道开发和创新方面下功夫,增加线上渠道投入和管理。”
此外,农家书屋也成为主题出版的主阵地。记者了解到,在中国农家书屋网的惠农书架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保卫延安》《长征》,青岛出版社的《国旗的故事》等主题图书皆为中国农家书屋网的重点推荐出版物。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我们理应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希望主题出版图书可以在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党建书屋等平台进行推广发行。”董素山坦言出版社联动农家书屋的重要性。


媒体融合 发行多维度

新时代的主题出版如何走下去,如何出彩?“多维度、超广角”发行,积极拥抱融媒体市场,似乎已成为各出版社无需多言的默契。
助力主题出版物“走下去”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大连出版社立足于全媒体开发和全产业链运营。近日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海洋梦”系列故事绘本的最后一册——当代故事中的《卧龙南海》装订成册,正式上市与读者见面。
至此历时3年,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再到多位画家参与绘画创作的全12册“中国海洋梦”系列故事绘本全部制作完成。“中国海洋梦”系列故事绘本应用ARVR技术和听书模式,以全媒体图书形式呈现中国海洋,充分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感官,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
大连出版社的大白鲸金牌作品之《寻找蓝色风》更是开发了同名舞台剧,在北京上演50多场,通过图书、舞台剧的联动,极大丰富了孩子的阅读体验。
对于出版社应如何多维度发展,济南出版社董事长崔刚提出,出版社不仅是出版社,还应该是渠道的运营商、文化的服务商。出版社需放开经营模式,创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同时应打造多样、多类平台,用好“城市社”的文化资源,秉承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态度,发挥好城市出版社的特有优势。
数字化已大量运用于出版业。瞄准“互联网+主题出版”的新趋势是每家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
始终以主题出版为核心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如今把融合出版也纳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开始策划覆盖多种媒介形式的新产品。对此,浙江人民出版社专门设立数字事业部,以专门的团队开发数字化阅读产品。除了改造二维码、开发集购书看书评书听书于一体的平台、要求所有图书必须上架电子版外,浙江人民出版社还重点开发了多项数字出版工程。
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八一军旗红——少儿动漫军史故事》,作为一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动漫军史献礼作品,用VR虚拟影像呈现了我军历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关战役,受到读者的追捧与喜爱。
如今,通过新的技术渠道,在主题出版上,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多与新技术融合的新产品。VR书、有声书等新技术正在推动主题出版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主题出版留下了更多的创新可能。
未来,主题出版将会有更多的创新传播方式,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呈现形式和营销渠道,与知识付费服务等不断更新迭代的互联网传播深度结合,开创出主题出版的新天地。
作者:李美霖
来源:人民网
编辑:冯梦玉

37#
发表于 2019-10-29 20:09: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十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咸阳西藏民族大学举行

盛世庆佳节,金秋结硕果。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共同主办,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1026日至27日在咸阳举行。来自4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媒体的11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西藏民族大学,以“融合、聚力、创新”为主题围绕媒介融合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信息传播与民族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庭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理事长、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郑保卫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周德仓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庞晓勇主持了这次大会开幕式。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自2009年创立以来,已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内蒙古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举办了九届,今年第十届又一次在西藏民族大学举行。这次盛会回顾和总结论坛成立十年来的经验与收获,探讨和展望论坛下一个十年的创新与发展,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全媒体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和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张树庭副校长在致辞中说,西藏民族大学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创办于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特殊历史使命,做出了特殊历史贡献;2008年,胡锦涛同志为学校建校50周年发来贺信;2018年学校建校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对西藏民族大学的贡献做了充分的肯定。当前,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激励、指引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战略。我们全力为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提出三点建议,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二要注意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和信息传播一般规律的辩证关系,三要更多地聚焦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

张树庭副校长致辞

郑保卫理事长深情地回顾了论坛十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称赞西安(咸阳)是1300年前文成公主启程进藏的地方,书写了汉族与藏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把中华民族与中亚和欧洲各国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连在了一起,为后人留下了友好交往、互学互鉴的好传统!他提出我们要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关注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传媒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促进学术交流,打造研究团队,多提供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促进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繁荣稳定、长治久安,为建构既体现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新闻学作出更大贡献!

郑保卫理事长致辞

王润泽副院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祝贺本次论坛召开,并且表达了三个感谢:感谢论坛创办人郑保卫教授、感谢历届论坛的承办者、感谢参与论坛的每一位老师;她提出今后论坛一是要扎根民族地区办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好新闻传播人才,二是要精准寻找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学术发展路径和方法,走出中国特色的民族新闻学之路,三是要进行海外拓展,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走向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致辞

周德仓院长代表新闻与传播学院各族师生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达最真诚、最热烈的欢迎、祝贺、祝福!他说,此次论坛重回西藏民族大学具有重要象征意义,使我们有机会能够全面接受最新学术思想、智慧的教导和熏陶,重新打磨、塑造自己,更好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和学术职责,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和西藏社会发展贡献才智。明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整体搬迁到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校区,并在3号实验楼(俗称“新闻楼”)安家落户,建设“西藏融媒体实训中心”,驶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快车道。我们期望借助于这个美丽的联想,借助于各位学者的指导和激励,让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比翼齐飞,同享荣耀!

周德仓执行院长致辞

在论坛主题发言环节,先后有南宁师范大学徐健、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陕西师范大学南长森、云南大学单晓红、西北民族大学朱杰、海南大学毕研涛、河北大学白贵、西南民族大学林晓华、中央民族大学刘向群、兰州大学张硕勋、上海师范大学刘永文、长江师范学院于凤静和西藏民族大学李炜作了发言。内容涉及论坛十年回顾与展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媒介变迁与国家安全意识创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转型与改革、少数民族地区媒体提升传播力、新闻传播学学科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合法性、美国新闻业发展趋势与批判、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研究中若干概念解析、传媒视阈下民国时期的两次“前后藏之争”、东北地区朝鲜族民文出版“走出去”转型路径探析、西藏媒介融合的进路与机制等。

26日下午与会代表分五个分论坛,围绕媒介融合与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当前媒介生态变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民族文化、涉藏新闻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研讨。26日晚上,周德仓教授主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研究报告(2011-2020)》编辑工作会,安排布置了该研究报告各个章节的编辑撰写工作。郑保卫理事长做了总结性发言,希望通过出版科研成果的方式彰显本论坛的价值意义。

分论坛之一

论坛期间,第二届全国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同时举行。该论坛是2018年由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起成立的,旨在研讨交流民族地区新闻教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问题,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谋发展,壮大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教育。第二届院长论坛由全国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召集人、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郑保卫,和全国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秘书长、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洪主持。与会院长(系主任)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媒体融合发展,整合共建资源,商议新闻教育改革,探讨推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和提高全媒体人才质量。

第二届全国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

在论坛闭幕式上,郑保卫理事长作了大会总结,并宣布下届论坛在延边大学举行。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广西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大学、海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延边大学、吉首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云南红河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广西百色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及《西藏民族大学报》《新闻论坛》《文化与传播》《西部学刊》《今日中国》《内蒙古日报》和人民网西藏频道等高校、科研单位和媒体机构的专家学者、资深人士和研究生等。西藏民族大学宣传部、研究生院、科研处、教务处负责人也参加了大会。


作者:陈航行 化睿云、同东放
来源:人民网
原文链接:
编辑:冯梦玉

38#
发表于 2019-10-29 20:18: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 书写全媒体发展新篇章

媒体公益沙龙现场,与会者在认真听会。


“释放媒体融合新动能”内容分论坛现场。

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内容分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李龙伊

今年8月,人民日报创作的系列微视频“中国24小时·地方篇”以1小时为刻度、以一天24小时为逻辑主线,全景展现了奋进向上的中国形象;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光大篷车”带着中国故事和时光记忆,开启全国巡展,在各地掀起“怀旧热潮”……


融媒体时代,如何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让主流舆论受到更多人欢迎?1028日,在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内容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为“释放媒体融合新动能”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媒体必须能够发出权威主流声音。”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传播处处长吴德祖表示,媒体“三观”要正,需要有理性、有担当的媒体人,有效地传递价值。


增强思想性,体现权威性。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麻辣财经工作室负责人李丽辉介绍,国庆期间,工作室从财经视角解析“中国模式”,介绍中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


新媒体作品应该兼具公信力和传播效果。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军事采访室主编倪光辉说,近年来,《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等新媒体产品在全网刷屏传播,新媒体产品要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


对此,北京市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胡玖梅深表认同。去年,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延庆区融媒体中心成立,成为国内首家“广电+报业”模式的“全媒体新闻平台”。


“政务新媒体也要树立用户思维,为用户创造价值、解决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闫永介绍,政务公号“国资小新”聚焦粉丝刚性需求,开发能够解答国资国企相关问题的智能机器人。


小处落笔,用细节讲好中国故事。梨视频运营总监孙翔说:“我们建立了一个‘拍客’体系,深入城市乡村,捕捉日常小事,让用户由此感知中国的发展。”

融媒体时代,怎样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蒋安全介绍,环球时报将文字与图片、视频、直播相结合,秉承维护国家利益、敢于发声的宗旨,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内容、技术和渠道,逐渐实现了互融互通。字节跳动媒体合作副总经理王恒介绍,今日头条将传播效果、粉丝“画像”等信息及时反馈给新闻内容生产者,促进内容质量和传播力的提升。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当今时代,全媒体不断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各媒体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创新,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科学技术赋能引领媒体融合

——技术分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吴月辉


1028日,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技术分论坛在深圳举行。业界专家以强化移动互联网思维为出发点,围绕“媒体融合的实践与创新”主题,分享媒体融合的实践成果,探索媒体融合的未来之路。


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做到资源共享和协同互通,成为许多与会专家的共识。陕西广电网络集团融媒体事业部总工程师吕星烨介绍,陕西按照“一朵云、1+N终端、多厨房”建设思路,整合全省主流媒体资源、省级政务服务资源,打通TV等大屏端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布渠道,最终构建了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协同互通、资源共享的全新媒体融合生态圈。


20193月,甘肃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正式上线运行。3个月后,首批25个试点县成功入驻。甘肃日报社技术管理处处长魏永红说:“我们通过省级技术平台,打破原有省市县三级媒体的边界、层级限制,重大报道可以统一策、采、编、发,变以往单兵作战为联合协同作战。”

先进技术为各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长城新媒体集团党委委员、技术总监张保安说:“要充分发挥技术排头兵的作用,紧跟前沿技术,进行模式创新,通过技术赋能,引领融媒体发展。”


2019年,江苏省太仓日报在全国率先建成“媒体+政务”融合模式的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太仓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太仓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忠说:“太仓日报在新闻服务和内容数据服务的互动转换中实现了媒体的增值服务,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互联网带给媒体融合许多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何利用先进技术防控风险成为新的课题。


阿里云业务安全总监岑欣伟认为:“媒体融合是非常大的风口,内容安全是其生命底线,必须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在内容链路上产生的风险和问题。”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考海鹏说:“加强技术防范的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约束力。”


谈及我国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传媒与运营商行业总经理舒文琦认为:“随着媒体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主流媒体应该把媒体能量放得更大,更加深入地融入社会。”


汇聚多方合力讲好公益故事

——媒体公益沙龙侧记

本报记者  史晓韵


今年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媒体公益基金,由此拉开了“媒体+公益”的序幕。半年多来,在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开展了《精忠报国》爱国主义宣传片制作和“国旗下的成长”“村暖花开·乡村扶贫扶志典型人物评选”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正能量热潮。


1028日,在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媒体公益沙龙上,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带来了一场以“媒体公益:如何从‘相加’到‘相融’,凝聚合力讲好故事”为主题的思想盛宴。专家们从“媒体+公益”的角度展开了深度交流,多维度地探讨了公益传播方面的尝试。


媒体公益基金作为一个创新、融合、开放的平台,已经在整合优质资源、深度融合创新、讲好公益故事等方面走出了新路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唐九红说,目前的任务是要进一步加强主动谋划,策划实施更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公益项目。


媒体与公益如何相融?唐九红说,全媒体时代,大家都是公益的讲述者,也是公益的参与者。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人民日报的合作,最大的成功在于探索出了“党媒+群团+企业”的融合协作新模式,打造出了一个“公益共同体”。今后他们将以媒体公益基金为依托,创新合作方式,为媒体融合、行业融合、跨界融合打造技术和对话基础,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融媒体的传播力越大,其社会公益唤醒力就越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冠军运动员基金成员、乒乓球世界冠军刘伟认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温暖人心的正能量始终是这个社会的不变需求。她表示,期待未来能和主流权威媒体有更多样、更丰富的合作,传递出更多正能量。


“公益+技术+媒体”的影响力,让善举可能会拥有超出预期的力量。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认为,把众多社会资源聚合在一起,这是媒体的力量。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和媒体渠道,推出接地气的公益项目,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民生服务,是媒体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整合资源弘扬正能量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  唐九红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人民日报共同发起的媒体公益专项基金,是构建“党媒+群团+企业”协同工作机制的一次积极实践,也是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的一项务实举措。我们期待更多朋友加入媒体公益基金,开展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公益项目活动,汇聚起越来越强的正能量。


提高效率构建传播矩阵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赵子忠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化媒体这4个关系。理顺这些关系,要做到节约资源,不搞重复建设;建立一个丰富合理的传媒结构;强调差异化定位,满足不同需求;提高效率,构建一个传播矩阵。


加强融媒体集群建设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蒋安全


环球时报自创刊至今,已形成中英文并举,报纸、网络、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结合的多元事业格局。我们加强融媒体集群建设,提升国内外影响力;打造适合网络传播的短视频产品,深耕社交媒体平台;设计个性化新媒体产品,打造对外传播新亮点。这些做法,既是报道方式的创新,也是扩大中国声音的成功尝试。


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动力”

太仓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张  忠


2019年,太仓日报有效整合新闻数据、政务数据、智库数据等,在全国率先建成“媒体+政务”融合模式的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促进了农业生产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农业经营向网络化、电商化转变,乡村治理向网格化、精细化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动力”,释放更多“数字红利”。


用体育精神传播正能量

乒乓球世界冠军  刘  伟


公益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我们一定要挤时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多地参与公益。得益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冠军运动员基金的创办,100多位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都参与到了公益事业中来,这些冠军不但拥有不服输、不怕输、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更聚集在一起,利用自己的资源传播正能量。


遵循新闻传播的原则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副总经理  李丽辉


人民日报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工作室是一个重要平台,就像新闻“轻骑兵”,快速、灵活、精准。但融媒体工作室在报道时,也要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般原则,坚持立场坚定、观点鲜明,还要直击新闻和社会舆论热点,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及时发声。


用新媒体讲好国企故事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  闫  永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自开通政务新媒体“国资小新”以来,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讲好国企故事:坚持人格化定位,以人为本为粉丝服务;坚持全媒化布局,率先入驻20多个新媒体平台;坚持智能化服务,拉近和公众的距离;坚持社群化运营,将不同新媒体平台分类运营。


快准稳发出主流声音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传播处处长  吴德祖


在自媒体繁荣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发出权威主流的声音?首先要“三观正”。越是信息纷繁复杂,越是需要有理性、有担当的传媒人有效传递价值、激浊扬清。其次要快、准、稳。也就是反应迅速,表达准确,全面周到地依据事实发出正确的声音。还要“破圈层”。突破信息壁垒,贴近受众,用鲜活的语言进行表达。

用媒体力量推动理性公益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  孙  懿


目前,腾讯公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益捐赠平台之一。我们真实感受到“公益+技术+媒体”所产生的强大力量。网络慈善需要理性发挥作用,在构建理性公益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媒体力量非常重要。媒体有很强的洞察力,能促进更多人对公益议题产生深层思考,也能构建公益与普通个体的相关性。


合作构建海量内容生态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编辑  王砚文


近年来,快手主动服务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与主流媒体在内容和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构建海量多元的内容生态。具体的合作形式包括:分享优质选题和报道素材、共同发起话题征集、联合策划内容产品、联合发起线下活动等,既丰富了快手的内容生态,也拓展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


公益让技术更有温度

华为云首席营销官  张  鹏


公益需要技术,技术也需要温度。连接、应用和技能,是华为科技至善的方向。我们有一个愿景,就是把数字世界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其实技术解决的不仅仅是商业问题,它更应该是普惠的,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


作者:本版摄影:史家民版式设计:沈亦伶采访整理:陈亚楠
来源:人民网

编辑:冯梦玉


39#
发表于 2019-11-9 10:40: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河南省首个报台网全面融合主流媒体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济源传媒集团挂牌成立


11月8日,全国第20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河南省首个报台网全面融合的主流媒体——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济源传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2018年10月,济源在全省率先谋划布局报台网媒体融合转型,决定将济源日报社和济源广播电视台进行整合,成立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济源传媒集团。

一年来,济源在推动媒体融合改革中坚持“真融、深融、实融、彻融”理念,实施“九大融合”工程,推动理念、职能、队伍、平台、机构、机制、内容、渠道、市场等九个维度的全面融合;组建“九大中心”,全面整合报、播、视、网、微、端、屏、刊等各媒体平台,着力创新策、采、编、发、管、评、推、用等流程环节;同时,该传媒中心充分运用5G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四大技术”推动内容生产,重点研发济源首款官方手机客户端“在济源”APP,作为新媒体头部平台,集中优势力量和先进产能向新媒体阵地聚拢。

目前,新组建的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济源传媒集团已初步构建“九大中心”为支撑的媒体融合版块,以“六公司一学院”为核心的集团运营品牌,以“九大机制”为依托的现代媒体治理结构,初步形成“一端、一视、一播、两报、一网、两微一抖、N+新媒体矩阵”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未来,该传媒中心做好媒体融合的同时,以“媒体+”力量,服务民生,服务政务,参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将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打造成为多业态的区域主流媒体,形成融新闻业务+党务+政务+服务为一体的“四务”共融智慧信息枢纽,真正承担起新时代主流媒体职责,真正发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志坚

编辑:冯梦玉

40#
发表于 2019-11-12 23:55:29 | 只看该作者
新闻聚焦】【媒介融合科技部批准建设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媒体融合传播丨名单

原文来源:大河财立方
原文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i6758323453641622030/?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3&from=groupmessage×tamp=1573555885&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req_id=201911121851250100120651620917B2B9&group_id=6758323453641622030&pbid=6751395213216155139

大河财立方消息11月11日,科技部发布《关于批准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据悉,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强化科技支撑,经专家评审,科技部决定批准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

编辑:吴悠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