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11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6年暑期学生实习作品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23: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潇 于 2016-8-26 23:35 编辑

实习媒体:《新华每日电讯》评论部

实习发表作品:

中国蚊帐“走红”里约的启示

http://203.192.15.131/content/20160811/Articel06006BB.htm

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在里约奥运赛场上体现得淋漓极致。奥运场馆的建设、安检设备的提供、志愿者服装的制作等,都有中国制造的身影。令人意外的是,在中国卖几十元的蚊帐,在国外电商网站售价竟高达上千元,许多中国网友表示“想要去里约卖蚊帐”。中国蚊帐“走红”,与其说是偶然事件,还不如说是低端产业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从当前的国情国力来看,中国的低端制造企业在全球价值产业链条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现实,未来还将继续。因为国内低端制造企业的技术要求,还没有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但是,只要市场定位精准,找准消费者的需求,迈开走出国门进行销售的步子,低端制造业也能找到自己的春天,获得更好额销量和口碑。中国小商品在国际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义乌制造”全球开花就是最好的例证。如何发挥这样的优势,还需要从行业内部寻求效率和成本的平衡。

有人认为中国低端制造业前景堪忧,其实不一定那么悲观,从制造行业市场需求和竞争的角度考虑,虽然东南亚等国家抢占行业份额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人力成本优势有所下降,但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仍有一定优势。只要企业在稳固现有市场和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创新研发和生产布局,以市场为导向,现实困境会随着产业组织形态的变革迎刃而解。

前不久,在名为“波兰采购会”的系列活动上,波兰网贸馆总经理的一席话就带给中国制造企业很多启发。在他看来,一些走红国外市场的商品,并非属于高端科技一类,反而是一些家电、服饰、户外、家居等低端品类,热销国外市场。

中国制造未来要怎么继续“红”下去?蚊帐“走红”里约奥运,就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商品,实用性强、功能性强,能很好地填补国外市场的空白,而这类小商品未来进军国际市场,正可以作为中国制造蓄势待发的新起跑线。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以高质量、好口碑、精加工等细节取胜,既不故步自封,也不盲目跟风转型,才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稳稳立足。

实习心得:

我实习的地方在新华社每日电讯评论部,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

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我和很多人一样,属于那种连看一眼都要小心翼翼那种,门口的警卫、不断进出的黑色轿车,以及一些儒雅和蔼的“老干部”们,都让这个地方显得更加高大上。是的,就是高大上,不仅是因为它的通讯楼很高,还因为在人们心中,新华社就是国内乃至全世界都排得上号的现代通讯社,它的“高大上”不言而喻。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个原本看似“高冷”的地方,其实并不高冷。从与各个部门的老师们的交流中,以往别人认为的“体制人员不苟言笑”的情况,其实在这里完全看不到。先说说我所在的评论部吧,电讯的正常版面是8个版,而评论版则在六版,每周二至每周五出版。评论版由“每日一评”“焦点观察”“及时评论”“热点评说”“缘事而发”“公民发言”“读者来信”等栏目组成,日均刊发评论稿件8—10篇,其中,20%的稿件为自己的评论员所写,80%的稿件为读者投稿,稿费标准在同类媒体中较高。

其实,百度百科已经很久没更新了。目前的评论版主要由“每日一评”“焦点观察”“草野宇下”“好望角”“新华时评”“议事厅”等多个栏目和板块构成,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草野宇下”。听它的名字,你可能并不感冒,但若联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就明白这个栏目的名称由来了。草野宇下每天的文章,基本上是打捞真实的民间故事,每个人通过描写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见闻,自圆其说、以小见大,形成一个能够涵盖全国的普遍现象。这就是草野宇下的定位,很多投稿的作者,都是草野宇下的“忠实粉丝”。

其中不乏高校教授、政府官员、留学生等人士,他们的文章内容字字肺腑,句句切中要害,这也是我所缺乏的。可能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吧,在草野宇下,我发的稿子屈指可数,也没能达到我的要求。一位老师就说,一位在这里曾经实习过的我的学姐,发的草野宇下,比正常评论多很多,也许她是个有故事的人吧!

言归正传,暑假的实习,对新闻系的学生来说,文章数量真的不算什么,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自己心里都知道,我一直相信一句话,那就是越缺什么就会秀什么,逢人就摆出“家底”,在社交平台大肆宣传自己的作品,其实真的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比如有人认为文章数量多就是“高产量”,其实并不完全合理。

再说说我的经历吧,带我的老师,笔名汤嘉琛,原本我以为他属于很“高冷”,可从见他的第一面起,我觉得面前这个和我年龄相差不大的青年身上,既有谦逊也有霸气,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实习过程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另外一个和我一起实习的学生,叫张松超,我的学长,华中科技大学研二学生。在实习之前,我和他就有联系。俗话说以文交友显得太矫情,其实不然。我发现,在我的老师和学长身上,都有着相同的性格,那就是谦虚、低调。

每天的实习,学长都会问我写什么话题,并且告诉我哪些东西适合电讯,哪些错误需要避免,久而久之,虽然我的稿子仍然会被毙,会被撤稿,但是慢慢地,我也学到了写一些“宏大”的话题,写一些自己以前不敢尝试的内容。渐渐地,也找到了写电讯评论的感觉。另外,就像学长跟我说得那样,很多人认为像人民日报、新华社、参考消息里面的人写得文章是八股文,其实并不是这样。要知道,在他们的文章内容里面,虽然很多是涉及行政管理、基层机构办事方法之类的文章,但是这些理论用起来,绝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我写过两篇关于李克强总理讲话的文章,因为之前根本不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写起来特别费力,大概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写出一篇稍微有点像样的文章出来。慢慢地,我学会去看人民日报评论员写的文章,学习光明网评论员的写作格式,研究王石川、曹林、佘宗明、丁永勋、廖保平等人写的文章,在我看来,如果不愿意去学习,水平就只能停留在最初的阶段。

就像张松超学长说得那样,如果你是新闻系的学生,那么你真的应该少说话多做事,千万不要高调,也不要炫耀自己取得了多少成就,因为,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真的什么都不是。可能一个人的文风和他的品行是相等的,但是一个人的品行若出了问题,他的文字也并不会有真实感情。

他们给我的经验讲解中,还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如果你想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那就用文字和实力说话,在很多圈子里面,实力是保有话语权的资本。虽然这句话太绝对,很多学生也不会认同这个观点,但是认为关系比实力重要的人,往往会在很多方面,吃很多亏。

其实,实习生们“过得怎样”完全是自己的事,跟老师无关,也跟实习单位无关,最主要的是要能学到东西。当然,也不排除实习单位利用实习生们的低廉成本榨干能力的情况,但整体说来,暑假期间在外实习的学生,都会学到自己在校内学不到的东西,或许是生活感悟,或许是社交经验,这些都是自己的成就。放大到整个实习生群体而言,体现得也是职场生态下的生存法则。然而,对于实习生来说,没有足够的能力,就应该少抱怨多做事。

不管别人认为你是在装逼,还是在干其他事,都不用去在乎,现在你要做的,不是去迎合或者和每个人搞好关系,那不重要也没有必要。在学校的每一天,你的野心,要对得你的实力,千万不要眼高手低,到头来反而成为笑话。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