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云泽: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翻转式课堂的应用 | 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6 00:35: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云泽: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翻转式课堂的应用 | 教学
2016-04-24 赵云泽    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

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翻转式课堂的应用

本文原刊于《新闻大学》2016年第2期 本文作者:赵云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backcolor=rgba(211, 207, 206, 0.117647)]摘要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中国新闻史课堂为研究对象,阐述该课堂实施翻转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课堂形式的设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结构调整;此外,本文结合美国教育学者苏珊.A.安布罗斯( Susan A.Ambrose)归纳的学习科学中的七大原理检验翻转式课堂在中新史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论证中新史教学实行翻转式课堂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一般上课形式为学生在课前阅读文献或者其他材料,完成相应要求,课堂上师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侧重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它需要师生一起研究、探讨问题,从而获得相关知识的掌握。翻转课堂使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和灵活。将阅读相关基本知识的时间移到课前来完成,“翻转课堂为研讨式教学提供了时间与空间”[1]。这种模式明确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核心,改变以往“重教轻学”模式的方法。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纬度不再是教师“讲授”的质量,而是学生学习的效果。

翻转式课堂产生于美国。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创立同辈互助的教学模式;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师莫里·拉吉(Maureen Lage) 和格兰·普拉特 (Glenn Platt)在讲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了“翻转教学”的方法;2000年,卫斯理·贝克(J. Wesley Baker)在第11届国际大学教学会议上发表了论文《翻转课堂:使用web课程管理工具成为课堂的主导》;此后,这一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开始在全球流行。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也多次观摩、体验这种教学模式。2013年回国后,即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中国新闻史的本科课堂上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到2015年秋季学期结束,笔者已完整地实施三个周期,后两次实施中均在前次基础上略有调整。现将自己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思考就教于方家。

一中国新闻史教学实施翻转式课堂的必要性  1打破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模式从笔者自身的经验,以及接触到的同行们的反映来看,当下中国新闻史本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可,通俗地说即:“这门课对今后从事新闻实践有多大用处”?这样的疑惑对于教师是不存在的,新闻史对于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的建构,对于新闻传播规律的探寻,甚至对于新闻传播业务理念的提升,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本科同学来讲,这门课程的“功用”受到质疑是不足为奇。我想其中原因,一是因为新闻学院是偏实践的学院,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的中新史教学模式“重教轻学”。教师讲完、同学听完,这个过程也就结束了,而不象业务课程那样“学而即用”带来的成就感强。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的中国新闻史的教学,多沿袭这样的方式,一本教材、一个老师、一个学期。教师把知识单向度、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被限定,久而久之不但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甚至学生将厌倦、逃离。纵然也有名师能够旁征博引,讲得栩栩如生,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也仍然令人担忧,被同学们广泛记住的往往是包袱、幽默,以及历史人物的传奇性故事。大部分学生难免落入“上课听笑话,考试看教材”、“一周一学期”的俗套。所以,我认为有同学对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怀疑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进入对历史思考的轨道,解决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的从被动的“听”的状态转变为一起“思考”、“讨论”的状态,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当然,这种教学状态的改变首先需要从教师开始,即教师应先将知识成体系地转变为“可思考”、“可讨论”的内容。

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有学生都被教师看做无差别的服务对象,是一个整体;实际上,我们通过讨论发现,即使同一个班级中,同学们各自的知识素养、学习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高考分数的接近只能说明他们对高考知识范围掌握水平的接近。在翻转式课堂中,这种差异通过讨论显著体现了出来,也只有在一对一的探讨中,每个同学才能获得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弥补他们千差万别的需求。

2数字时代必须做出的改变当下中新史教学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同学们对于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可以轻易从互联网中获得。依循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知识的地位将受到巨大挑战。甚至出现学生手握移动终端、轻易指出教师讲授中个别历史细节的差错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国际电信联盟把诞生于数字时代,具有五年或更多上网经验的网络化青年称为“数字原生代”。中国的“数字原生代”涵盖了大部分的大学生人群。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多出生于1990年后,他们的成长与手机和网络普及同步[2]。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容时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这种不可替代的内容显然不是单向传播的东西,而应该是基本知识层面之上的深层次讨论,是探讨蕴含于历史之中的规律和智慧,是思想的碰撞和分享。而同学们能够从图书馆及互联网上获得的内容,应该布置给同学们在课前完成,从而加强知识获得的效率,使得课堂更有深度,同时也根本不用再排斥互联网的使用。

3解放教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梦想“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科研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3]。这本是大学教师科研教学相得益彰的一种理想模式。但是在传统的中新史的教学中,在限定的“教学大纲”、“指定教材”、“规定有限课时”内,教学很容易陷入了几年如一日的循环,内容刻板、陈旧的境地;学生学习时间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根本无法使课堂内容有深度地进行。教师讲课努力方向也往往成为提高演讲能力。这种浅层次的、经年反复的授课模式对教师的科研基本无益。

此外,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面的宽窄直接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知识储量。加之应付期末考试,教材往往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内容。这也使这门课变得枯燥。实际上历史事件都是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的也都具有多面向。而多数教材限于篇幅,往往一两页纸交代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几个段落描述了一个历史人物,使得历史人物都成为“脸谱式”的,事件都是简单判断的。目前新闻史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充盈,而多数教材限于篇幅是无法涵盖这些优秀成果的。而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和“学生”的中介,教师通过布置精选的文献和开放式的讨论,使同学们将获得更开阔的了解历史的空间。

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在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和学生在翻转课堂上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阅读,这种探讨就可以将问题引向深入。教师的备课和科研活动真正的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甚至教师的科研水平决定着课堂讨论水准的高下,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

在翻转式课堂中,同学们也进行着自我检验,很多同学开始时感觉“想的很多,但是说出来就会觉得很少”,经过锻炼之后,他们会慢慢地“想地更深入、表达地更清楚了”,获得了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由此也对课堂更加满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同学们会被讨论中所碰撞出来的精彩观点所吸引。这样的观点,既可能是来自教师,也可能是来自于同学,同学们的潜力也会被有效激发。同学们经过对大量经典文献的审视和批判,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正是社会科学中一种学术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同学们尽早步入这种轨道,也是大学教育的本意。






4本科规范化教学模式的新型尝试很多同行认为目前国内很多研究生的课堂正在使用这种方法,笔者认为虽然形式上颇为类似,但实质不尽相同。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本科课堂是规范性较高的课堂,尤其是作为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基础课,知识的体系性、覆盖面、课时、考核、教学大纲的执行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突出的目标是“学习”。而研究生的课程则突出的目标是“研究能力”,基本上没有以上限定,课堂形式可以比较灵活松散,研究生的此类课程也无需将知识体系从“讲授版本”转化为“讨论版本”,而是师生可以直接一起进入“研究版本”,直接面对“生鲜材料”。因此,本科的翻转课堂是“研讨式的学习”,而研究生的文献研讨课是“专题性的研究”。因为研究生的课堂是侧重“研究”,因此再探讨“教学方法”实乃画蛇添足。而对于本科教学改革来讲,如何在规范性的前提下,探索一套将“讲授版本”的知识转化为“讨论版本”版本知识进行学习的方法是具备探索的必要性的,也是激活这门传统课程的一个新尝试。

二中新史翻转式课堂的设计作为一种全新引进的教学形式,中新史翻转式课堂需要从每一个教学的细节上做认真的考量。涉及到教学形式的安排,教师、学生的任务,内容框架的重新设计等方面。

(一)翻转式课堂的准备和布置1教师的准备翻转课堂不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会减少,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教师应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可能不适合再使用其他教学辅助工具(如PPT等)。在讨论中,只有教师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不是置身于事外,才不至于冷场;此外,教师进行适当的讲授,将知识图谱清晰的展现于同学们面前也非常必要,这个环节靠教师的知识储备。

第二,教师对所讲内容应有充分的科研积累,能够满足、覆盖同学们在讨论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最关键的是能够发现本学科的前沿学术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激发起同学们研讨的兴趣;

第三,教师要精挑文献。文献的质量直接影响课程的质量,整个课程的文献库建设也需要进行一项耗时不小的工程。
2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我们在课堂实践中,采用了如下的考核方式:

第一,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的考核重点是阅读文献。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记录学生的发言次数、发言质量来考察学生阅读文献的投入程度;

第二,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这是课堂讨论的后续,平时作业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

第三,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范围即讨论提纲,闭卷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阅读文献,并将知识内化。当然,期末的试题一般宜考察同学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内容框架的重新梳理中新史翻转式课堂的实施,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内容的重新梳理,使每一讲都能够有和学术前沿接轨的方面、能够有讨论的空间。总体上既能够按照“问题意识”设置教学内容,同时又能够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样才能够使得本科生的中新史翻转式课堂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现分享并求教于诸君。按照我们的学期日历,除了第一次课的绪论和最后一次课的总结以外,主体课程设计如下:

•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舆论沟通机制是如何运行的?• 第二讲:近代在华外报给我们留下了何种遗产?• 第三讲:国人是如何驾驭现代化的报刊的?• 第四讲: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呈现出何种特点?• 第五讲:中国的记者职业是如何演进的?• 第六讲:“五四”时期的报业如何建构公共领域的?• 第七讲:中国民营报刊(时政类)的生存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第八讲:中国民营报刊(生活、文艺类)的生存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第九讲:中国国民党在大陆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及其得失?• 第十讲:中国共产党的办报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第十一讲:1956年后新闻界如何走上了“左”的错误路线?• 第十二讲:1978年后新闻界如何回归“新闻本位”的?• 第十三讲:当代新闻业的企业化改革给中国传媒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十四讲:如何看待当下所进行的新兴媒介革命?• 第十五讲:如何看待港澳台新闻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这样的课程内容框架之下,我们使得每一讲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探讨专题”,同学们可以集中地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同时,整个框架又是自成体系的,覆盖中新史的全部范围。此外,每一讲还有若干个讨论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多数是从文献中提炼而来的,当然还会涉及到专题的核心知识点,学术前沿问题,以及需要同学拓展思考的方面。一般一个半小时的课以7个问题左右为佳。

此外内容框架的设计及具体问题的提炼,还有几个关键点:一是,讨论问题是课堂的核心议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具备讨论空间。“讨论空间”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层是问题是否能够被讨论起来;第二层是问题是否值得讨论。二是,在翻转课堂中,探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的知识“窄化”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而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开拓学生的思维为目标。这些讨论往往能够让师生们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对彼此的观点交叉印证,将各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翻转式课堂的课堂教学技巧我们设计的中新史翻转式课堂的一般流程是:首先,教师对本讲所探讨的内容做梗概梳理和背景的介绍,关键是要明晰本讲所要讨论的疆域,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明晰讨论问题的价值;其次,按照布置内容和同学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掌握讨论的整体节奏,在针对每一个问题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进行相应的总结和提炼,以修正错误的观点、拓展同学们的视野。最后,在课程结尾时,教师应对整个讲座进行总结,并提炼出精彩观点。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具体的教学细节:

1如何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a.鼓励同学们要“向上看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为是教师的讲授,所以只能顾及多数中等水平。而翻转式课堂中,学习过程是每一位同学自己掌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榜样,鼓励所有同学向最好的看齐,这样才能发挥所有人的最大能动性。
b.尊重学生所表达的观点。多鼓励同学们发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应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使对错观点自然明晰。应就事论事,只对所探讨问题进行评价。c.通过平时成绩进行鼓励。讲师可以通过记录发言等形式对发言和阅读文献的质量进行公平的考核。

d. 文献的布置先易后难。每一讲当中如此,整个一学期的内容也如此。


2如何把握同学们的发言?a. 对于没有阅读文献的同学不要逼问,这样不仅会让同学尴尬,也有可能会让同学讲出不着边际的观点,或者提出不着边际的问题;

b.教师应适时提炼同学的发言,对其发言进行总结、升华,以节约的课堂时间;

c. 注意发挥同伴学习的功能。可以将同学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小组在课前先进行讨论。这样的同伴激励会使同学们学习更加有热情,课前小组的讨论会使课堂发言的质量更高。

d. 明确发言的规则。如鼓励先发言、多发言,但别人说过的观点不能够重复,不能为发言次数而发言,后面发言的同学表达的必须是新的观点,或者是对前面同学观点的补充或者修正。这样的话,往往越往后面讨论越深入、精彩。

3如何对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A.学生同教师的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讨论课堂中会经常出现,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掌握:(1)管理好情绪,保持耐心、理智、以及对同学们尊重的态度。讨论中如出现有同学直接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个时候教师应秉持一种不必将自己的观点一定作为标准答案的胸怀和态度,可以允许各自的观点都呈现,并尊重不同意见,并鼓励同学们在经过充分讨论之后形成独立的思考、自己的判断的精神。事实上,经过充分的讨论,大家的认识一定会更加深入和成熟。

(2)避免被“挂在黑板上”。教师一方面要苦练基本功,对所讨论内容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避免无谓争执,要将争论点转化为需要同学们一起讨论的机会。这种平等对话式的学习,更能激发同学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B.对待学生之间的不同意见:(1)教师应对学生们循循善诱,尽量不要打断、阻止学生之间的争论,因为同学们之间的争论大多数情况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应调节好课堂的氛围,掌控好讨论者的情绪,既要热烈又不要让课堂失控,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方向和节奏。

四七大学习原理检验翻转式课堂的学习效果美国的Susan A. Ambrose等学者撰写的《学习是如何运转的:基于研究的聪明学习七原则》(How Learning Working:7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for Smart Teaching)一书中总结出了七条关于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原理[4],这些原理建立在科学、扎实的研究之上,我们认为利用这七条原理对中新史翻转式课堂进行教学效果检验,不失为一条很好的理论检视的路径。 (一)学生既有的知识与学习效果有关Susan A. Ambrose等学者在书中总结的第一条原理是关于“学生既有的知识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学生既有的知识可以分为“正确的知识”、“正确但不充分的知识”、“不当的知识”、“不正确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应该识别学生既有知识的类型,并分别予以相应的指导。我们在翻转式课堂的讨论中会发现,同学们内化的知识储量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应用到讨论中来,这种差别立刻体现出来。翻转式课堂实现了教师与单个同学的交流,正是帮助每一位同学正确梳理他们既有知识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学习效果与学生的知识组织方式相关第二条原理是关于“学生知识组织的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知识框架、抽象原理模型、多种任务、概念图,向学生强调知识的深层特征,完善丰富学生的知识组织方式。笔者在翻转式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讨论和对话中帮助同学们梳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常有效。当然,这首先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够通过自己的开场讲解、讨论、总结等环节,帮助同学们建立起历史长河的图卷,知晓各个历史事件所处的坐标体系,将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化。这样的梳理之后,中国新闻史的课堂将不再是一门枯燥和繁琐的课程了,而将是一个一同游荡在历史的启程跌宕之中,体验历史情景的历程。

(三)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相关第三条原理是关于“有哪些因素与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有关?”书中认为学习的动机由“对学习目标的价值判断”、“完成目标的预期”和“学习环境”三个因素决定。教师要巧妙设计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能看到任务的价值,感觉到任务和自己生活的联系,同时难度要适当,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预期,给学生选择、决策的权利和反思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和环境对自己的支持,从而激发、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在中新史的翻转式课堂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讨论话题的难易程度,适时把控同学们讨论的进度,激励精彩发言,从而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在我们的实践中,一些同学正是由于在课堂发言中获得激励,从而对阅读文献和新闻史研究产生极大兴趣,以至于课程结束后继续保持对新闻史问题的研究,有的同学(本科生)还发表了自己撰写的新闻史论文。

(四)学习进程影响学习效果第四条原理是关于“学生们学习的进程是如何推进的?”教师要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的整合练习,并强调知识的迁移应用,充分讨论应用的条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中新史的翻转式课堂中,我们可以做到在布置文献和讨论中,注重先易后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在讨论中培养同学们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如进行现实问题与历史根源的对话,让同学们体验现实是由历史编织而成的道理,这样将学习和现实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可以使同学们进入“真问题、真思考”的轨道。 (五)适当的练习影响学习效果第五条原理是关于“什么样的练习和反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布置学生练习时,要注意目标导向、难度适中、练习的数量和频率、学生的反馈。在中新史课堂当中,一般不会涉及到专门的技能性练习。但每次的布置文献和讨论的过程,都是对学生批判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并且会获得最为及时的反馈。从教学实践来看,学期开始时同学们的发言还稍显稚嫩,到学期后半部分,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学会先评判经典文献,然后再融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对具体问题的讨论。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他们日后的学习会大有裨益。

(六)健康的学习氛围影响学习效果第六条原理是关于“为什么课堂氛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书中认为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至关重要,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包括,“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刻板印象”,“教师的语气、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语言、学生在课堂上给老师的反馈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内容”,“教师所使用的案例、隐喻”等等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翻转式课堂更容易调节好课堂氛围。它使得教师更容易弄清学生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更注重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反馈,更能促进学生间积极的聆听,营造一种安全的、包容的、尊重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七)成为自主学习者第七条原理是“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在这方面,翻转式课堂始终是围绕这一任务展开的。在中新史课堂的实践中,同学们不但能够很好地完成本门课程任务,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普遍加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式课堂的灵魂正是在用知识的理性美去吸引学生自主的学习。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明显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这种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个人因素比较强。在建立文献库和讨论大纲的过程中,往往一个教师所建立的文献库和讨论大纲是自己科研历程的缩影,因此要保证这种课程的推广,需要有更广泛的学者的参与和论证,以保证其规范性和质量能同时兼顾。二是,对同学学习的自主性也有较高要求,尤其是在对分数不敏感的学校或者班级,可能调动起同学们阅读文献的积极性更困难一些。笔者在人民大学所代不同班级学习效果也有差别。三是,与教学环境的匹配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很多班级课程已满负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同学们只“听课”的思路上,能否适当减轻课程的“量”,而更重“质”,留出同学们阅读的时间,也是需要在整体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中考虑的问题。


[1] 曾明星、蔡国民、覃遵跃、王晓波、陈生萍、黄云. 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15,(01):76-81
[2] 吴猛、田丰.“数字原生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研究[J].青年研究.2014,(02):73-96.

[3] 蒋道明. 论教学科研一体化实施的几个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74-75.

[4] See Susan A. Ambrose, Michael W. Bridges, Michele DiPitro, Marsha C. Lovett, Marie K. Norman, How Learning Working:7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for Smart Teaching, Jossey-Bass A Wiley Imprint. 2010.


图片来自网络

(本期执编:佳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MzNjc1Ng==&mid=2656524618&idx=1&sn=a60f3990c8b06ded93ce384ac049f23a&scene=1&srcid=0424m2rM9tYi6yeuQmKwSCGa#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