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60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新时报》2015级成员作业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21: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6-4-19 21:34 编辑

《龙新时报》第六期
头版
网易新闻客户端
大数据解码城市态度
点亮成都标签


      10月28日,网易新闻客户端推出的“解码城市态度”系列活动来到了第三站——蓉城成都,为这个天府之国点亮了“巴适慢生活”的城市标签,并解码了成都生活安逸、消费力强和幸福指数高的城市态度。

      此前,该系列活动已成功登陆广州和青岛,其利用大数据描绘城市态度的创新理念也引起了新闻传媒界和新闻用户的强烈反响与广泛关注。据悉,该活动还会陆续登陆长沙、上海、北京等城市,揭开一座座城市的城市态度。

      基于3.6亿庞大读者群所提供的海量数据,网易新闻客户端对其进行高速实效的挖掘统计和逻辑推理,然后提炼出一个城市在饮食、服装、商业和教育等方面的共性标签,解码出该城市以及该区域新闻受众群的特定需求和个性特征,从而更加智能地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和精准高效的新闻服务。

      网易传媒市场部总经理李安表示,如今新闻平台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只有不断强化优质内容产出和优化阅读方式,才能保证用户活跃度和粘性。网易新闻客户端此次推出的“解码城市态度”系列活动,不仅是网易新闻客户端创新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扩大竞争优势和实现差异化平台的重要战略,更是其进一步贴合用户所需,优化阅读体验的创新之举。

《龙新时报》第七期
评论
新华社旧事重提,亦或讨伐檄文

      北京时间11月27日,新华网一篇文章指责桑兰就摔伤真相说谎17年,称导致桑兰摔伤的直接原因是她踩错了踏板的部位,而不是罗马尼亚体操队教练贝鲁在其起跳之前撤去垫子导致的。对此,桑兰在27日中午发微博,回应新华社:穷追何意?泼脏水别忘职业精神。(新浪体育11月27日)
      1998年,桑兰在美国友好运动会上发生意外,尽管她开出18亿美元的索赔金额用于法律维权,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审判迟迟没有进行,致使其高位截瘫的真相至今也没有定论。然而近日,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关于桑兰事件的最新报道,并直言桑兰“撒了17年谎”。这篇报道虽基于美国运动科学家的观点和九帧现场截图,但这仅仅是整个事件的一个方面、一种可能性,跟踪报道桑兰事件的新华社并没有足够的证据给桑兰扣上“撒谎”的帽子,何况此事件最终结果还未盖棺定论。新华社旧事重提,不料其最新报道反成讨伐檄文。
        恰逢花季之年,在异国他乡为国争荣却意外致残。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件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驻留关心,不论是出于悲哀还是同情。不管是立足国家和官方的层面对桑兰及其事件表示密切关注,还是站在追求新闻事实真相的客观立场上,新华社对桑兰摔伤真相长达17年的跟进性报道,都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一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知名媒体的新闻本职。可当这本该公正客观的严肃性报道变得咄咄逼人,这到底是在追求新闻本真,还是在撰写讨伐檄文?
      那篇写着“桑兰撒谎”、“贝鲁无辜”和“天地良心”的大幅报道从一位美国运动科学家的观点、9帧截图和体操协会人员所述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的确,文中那些第三方所述言论、科学家计算的数据和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瞬间都是真相,它们的确真实发生过且具有一定说服性,可它们毕竟只是事实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就如同正方体的一面、线段的一端,不能完整、准确和客观地揭露事实真相。
新闻媒体的本职,就是剥茧抽丝,传递客观事实,还公众一个真相。倘若要下一个定论,也必须以事实真相为基础,严谨而慎重。洋洋洒洒的几千字中,似乎少了两样必不可少的要素,公众没听到当事人桑兰的声音,没看到裁决法庭的审判结果……可新华社突如其来的报道就已经给桑兰下了“撒谎”的指控,提前给桑兰事件划上了一个看似圆满的句号。
     新华社是国家官方的发声筒,是政府的喉舌,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其字字句句无不透露着权威性。但看着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混淆视听的拾人牙慧、偏离平衡的倾向报道……新华社此番指控是否显得有失常理?
新华社此举的确向大众提供了关于桑兰事件的最新讯息和研究成果,其对事实真相的探求也更近了一步,可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一步迈得太大,迈出了事实的长度和真相的宽度。
      事实不辩不清,真理不辩不明。新闻媒体追求事实真相的脚步不能停止。可缺乏真相的定论好比外强中空的枯枝败叶,风过残存。石激层浪后如何才能水落石出?
      新华社,请你在追求新闻本真的路上放慢些步伐吧。架接在新闻事实和广大受众之间的媒体桥梁,只有坚持客观公正地报道,才能越发坚稳。新闻媒体追求新闻本真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龙新时报 第八期 评论
深度报道何时突破瓶颈,迎来春天

    12月18日,华商报深度部宣布解散。由于经营业绩下滑和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华商开始频繁裁员,做为华商报核心的深度部,今日获悉将宣布解散,与会华商报员工表情凝重,甚至有人掩面哭泣。(新浪传媒网12月18日)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实时报道和图表新闻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深度报道面临危机。
深度报道陷入瓶颈的不仅仅是《华商报》。今年5月末,《京华时报》深度部被撤销,之前《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组等也因各种原因而消失,如今保留深度报道的媒体已屈指可数。
      曾受大众欢迎的深度报道当下进入瓶颈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就是其最致命的硬伤——高成本。深度报道从前期策划到中期实行再到后期制作,都要花费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追求报道的高质量和专业化,又对生产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深度报道也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因为对新闻事实真相的深入挖掘毕竟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不可能像现场报道和即时通讯那样在第一时间满足大众的需求,这一点也是深度报道难以吸引受众的原因之一。
      可如今,生活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我们无论作为读者还是新闻工作者,是否曾反思过,当四面八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不断冲击着我们眼球,使看透事实真相变得雾里看花时,我们就该放弃对事实的还原和对真相的追求吗?诚然,挣扎于瓶颈之处的深度报道的确已被新媒体的发展浪潮推向不利地位,甚至被取消,可真就到重重解散的地步了吗?
我肯定答案是“不”。以内容为王的深度报道仍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核心竞争力,那些扬言着“深度报道已绝”、“纸媒已死”的人都没有真正看到深度报道所产生的,对民众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深度报道何谓之深?“深”即是报道本身的思维深度。深度报道已不仅仅满足于事件现象层面的报道,更注重于实地分析和探索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所产生的,对读者、行业和社会的影响。因此,读者能透过一篇篇深度报道对事实真相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除此之外,深度报道十分注重新闻价值的体现,值得媒体花心思去做深度报道的,一定是那些极具报道价值、公众急切欲求的社会热点事件。
其实深度报道一直没有远离公众视线。《新京报》在天津大爆炸事件中连续推出的重磅深度报道、央视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对山西燃煤超标引空气污染的长时追踪、南方周末派出卧底记者探访富士康连环自杀的秘密真相……这些经典的深度报道不仅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也受到了业界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层层剥茧抽丝之后,还给了社会一个真相。
      当下深度报道遭遇瓶颈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深度报道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弊病已不能支撑其突破时下传媒圈的重围,唯有学会扬弃,取长补短,深度报道才能度过瓶颈期,迎来春天。是提供更直观可读的报道内容,还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亦或是拓宽传播渠道、创新报道的呈现方式……这一切,值得所有媒体思考。


大一下 时报第二期 聚焦版
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来,传媒圈可谓风雨交加,毫不安宁。
        前段时日,一则“北大新闻女毕业生回乡创业送快递”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如今高学历与现实生活之间巨大断层的感慨。无风不起浪,近日,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又高调抛出:“报纸将死,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的终极预言。这一石又激起千层浪,中青报曹林直言不讳发文约赌:我想跟王总赌一把,到了2018年底,如果这个预言实现了,我从单位辞职;如果这个预言没实现,王总从腾讯辞职。
        新旧媒体人的“讨伐”和“怨讼”从未消停过,但却一次次“变本加厉”地让人看清,如今新闻传媒业尤其是传统媒体的发展的确不容乐观。
        蓝媒汇创始人韩辉说:“今天,我们不报道别人,只关注自己。”那么,如今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媒体人和日渐唱衰的传统媒体人都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媒体人是以何种姿态沉浮在这个传媒风云巨变的时代?
         众所周知,当下新媒体异军突起,如一股洪流,浩浩汤汤,一发不可收。这逼得传统媒体人要么跳槽转型,要么死死抱住“内容为王”的生存法则把纸媒做大做精,要么拼命学习和运用互联网移动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要么就等着活生生被裁员被淘汰。
        随着高校新闻传媒等相关专业的普泛化,年轻一代新闻人的专业科班出身比例明显上升。一方面,这使年轻新闻工作者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为生产出更优秀的新闻产品提供了基础;但同时,这也加大了新闻传媒业的竞争,无论是对于毕业生还是在职的新闻人来说,都无疑面临着巨大的职业竞争压力。
        就在今年初,蓝媒汇联合美通社正式发布了《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里边谈到了当今我国新闻媒体人中,从事传统媒体的工作者大约占到六成,其中供职于报纸和杂志的纸媒编辑、记者、专栏作家等占48.5%。与此相比,以网络新闻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从业人数上稍显劣势,只占到三成。但基数小并不代表发展慢,新媒体人数量正呈爆炸级增长的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当下互联网传媒行业对新闻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式人才的巨大需求。
         都说一朝沦为新闻狗,吃苦便是天天有。不信?那就看看数据:中国目前仅有三成(约32%)的记者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其中,新媒体人对工作满意度则接近七成(约67.8%)。对职业满意度的巨大差异,主要源于新旧媒体薪资待遇的悬殊。
         那些天天叫嚣传统媒体没“钱”途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数据不会撒谎。据蓝媒汇、Boss直聘、看准网联合发布的《传媒界2016招聘观察》数据,2015年,传统媒体编辑、记者、采编人员的平均月薪分别为5688、5541、4876元,与之相对应的互联网传媒类岗位中,新媒体运营、内容运营、记者、编辑的平均月薪分别为8832、8646、8216、6870元。总之,互联网传媒类岗位平均薪资比传统媒体高40.8%。
         此外,记者编辑所承受的高强度工作、生活压力也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记者在编撰内容前,平均花费2—5个小时进行新闻价值判断、资料收集和查证研究。近四成的记者每天编辑或转载5篇左右的新闻文章。顶着采访与写作的高压,加之每天平均不到七小时的睡眠和不规律的饮食作息,大部分记者的血肉之躯长期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4小时随时待命,天南海北四处奔波,这对他们体力和心理所产生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媒体人尤其是传统媒体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和工作强度并没有完全成正比,高风险高投入带来的低回报,使得新媒体人和传统媒体人的收入断层逐渐拉大,这也是导致我国媒体人两级分化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
         当然,凡事有弊必有利,媒体人承受着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丝机遇。众多媒体人借媒体融合之势积极转型为以创新思维为核心,以深度内容为王牌,以传媒技术为保障的全媒体复合式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南方日报资深编辑刘秋宜认为:“就我个人看来,我认为更倾向于利大于弊的观点,因为选择多了终归是好事情,对于一个真正有专业实力的学生,就业确实是不用担心。”
         即将踏入传媒行业的我们,该怎么应对眼前的风云变幻?对此,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资深主编谢文鑫表示:“如果要立志从事媒体行业,就要做好转型、创新的准备,就要做好不断学习进步的准备。时代对媒体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可能需要十八般武艺。”


大一下 时报第三期 聚焦版

亚视衰落,凤凰腾飞

——电视帝国的兴亡传奇


        亚视“终”道崩殂  凤凰方兴未艾


        2016年4月1日晚11时59分59秒,正播放着亚洲小姐外景节目的香港亚洲电视(以下简称“亚视”)戛然而止,其节目信号悄然中断,蓝屏和雪花图像充斥着整个荧幕,随后便是“欢迎收看港台电视31A”的画面。此刻起,在香港传媒界叱咤了半个世纪的电视帝国——亚视,由于被政府吊销免费播放牌照,旗下的四个频道——本港台、亚洲台、国际台和岁月留声正式宣告停播,结束了长达43年的免费播放生涯,现临时交由香港电台接管。原本用以向全港观众道别而在熄机前最后一刻播放的“告别卡”也迟迟没有出现,亚视的不辞而别更像是猝逝而非寿终正寝。

        2016年3月31日,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创台宗旨的凤凰卫视,正式迎来其二十周年纪念日,并于3月26日在其北京总部——凤凰国际传媒中心隆重举办“凤凰感恩之夜”的盛大庆典。心存卓越、激情和感恩的凤凰人在风雨二十载中,不忘初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昔日同样是首屈一指的华语电视台,如今却一盛一衰,风云变幻的传媒圈中,随时上演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兴亡传奇,红极一时转眼便可能湮没无闻。

       华语电视鼻祖  演绎半世传奇

        59年前,亚视的祖先“丽的映声”挂牌成立,之后又相继改名为“丽的电视”和“亚洲电视”。几经易名的亚视成为了香港历史上第一家电视台,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华语电视台。

        在邱德根和林百欣执掌亚视的16年间,两人都将香港作为亚视的核心市场,并大力着手于设备技术的革新和节目制作的创新。1983年9月,亚视引进二合一Beta-cam摄录机,成为第一家应用此高端器材的香港电视台。1998年9月,亚视又成为全港第一家引入“虚拟演播室”技术的电视台。先进的设备为高质量的节目提供了技术支持,亚视精心打造的《亚洲小姐》收视满贯,并为娱乐圈挖掘出了宫雪花、万绮雯、袁洁仪等佳丽,成为亚视屏幕上光鲜亮丽的佳人形象。之后举办《亚洲先生》,亚视又开创了“男性选美”的先河。
     
        1998年封小平等接手亚视后,将其核心市场由香港转移到内陆,亚视迎来巅峰时刻。这一时期,亚视大力培养人才,并继续加强对影视节目的创新和引进。亚视极其重视对艺人的培养,甚至不惜用高薪去“挖墙脚”。除了《亚洲先生》和《亚洲小姐》之外,亚视还举办了业余歌手大赛,并推出了张国荣、钟伟强等艺人,其自办的亚洲电视艺员训练班也培育出了汪明荃、黄秋生等艺人。亚视最辉煌的时候,旗下签约艺人多达1000人,包括女星关之琳、影星张家辉、歌手黎明等等。丰富的明星资源在壮大亚视实力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更多优秀影视剧的出现。科幻特技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系列和内地引入的《还珠格格》,就深受年轻一代的追捧和喜爱。
     
        不断更新设备、格外重视人才和积极创新电视节目,都是亚视成功腰斩TVB,收视、利润双丰收的不二法宝。
     
        名噪一时的亚视却没想到,待内地商人王征入驻后,亚视便风光不再。王征许下“要将亚视打造成亚洲CNN”的凌云壮志,最终却以无奈停播画上句号,剩下一纸空文的悲叹。

         凤凰于飞二十载  不忘初心感恩怀


         近几日,凤凰卫视成立二十周年恰巧与亚视惨败停播不期而遇,虽说凤凰卫视在香港的收视远不及TVB和亚视,但两个电视大亨截然相反的命运,还是不禁引人嘘唏。
     
         1996年,凤凰卫视正式创台。从创立之初的3人到如今近3000人的国际传媒集团,一代代凤凰人用冷静、客观和真实,为全球华人发声。
     
         成功策划、直播97年柯受良“飞跃黄河”,凤凰初试啼音;连续60小时直播香港回归的盛大场面,凤凰开始展露锋芒;2001年,率先现场直播9·11恐怖袭击事件和深入战地报道阿富汗战争,凤凰一炮成名。从此,凤凰卫视便成为大陆地区新闻传媒的领军者之一,并多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和中国品牌媒体前十强。

        正如韩磊在凤凰二十周年庆典上演唱的那首晚会主题曲《凤凰》:“凤凰来仪,传奇,观世界,颂苍生,二十载同行,羽翼心中真理。”凤凰人正立于时代风口浪尖之处,用真理的力量,搏击风浪,引领凤凰之舰驶向未来。

        帝国兴亡沉浮路  一盛一衰自有因

        一边是电视大亨的沧桑没落,一边是电视新秀的强势崛起。观其象察其理而明其故,仔细分析前因后果,方知一切事出皆有因。

        从“丽的映声”到亚视,半世纪一甲子的传奇,几度辉煌,几度惨淡。

        毫不夸张地说,亚视败就败在被套入一条无止境的恶性循环链。

        2010年内地商人王征接手亚视,还没翻开新的篇章,公司内部股东的纷争就已闹得不可开交。法院起诉,核查账目,偿还债务,申请清盘……股东们频繁的利益操作导致亚视股权多度易主,这使得原本安稳有序的亚视开始动荡不安。

        领导层的利益冲突,直接扰乱了整个机构的运作链条。亚视股东注入资金不断减少,大批优秀的电视人才被同行高薪挖走。精英骨干稀缺,亚视的节目质量大幅降低,当观众们日渐积累满对节目的失望之时,亚视的收视率直线下降,如2013年11月的节目《高志森微博》《亚视大学堂》,就悲惨地获得零收视。

         然而收视惨淡还不是噩梦的结尾,只是一切悲剧的开始。收视率长期低迷,公司经营收入特别是广告收入不忍直视。持续只出不进,亚视的小金库逐渐消耗殆尽。

         这时,一个恶性循环就在危机重重的亚视悄然运转起来。公司收入大幅减少,不仅使董事会进一步削减了对电视节目的资金投入,同时,亚视职员被欠薪拖薪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职员积极性减弱,人才流失加重,节目质量下滑,观众群体减少……亚视帝国的衰亡之路,显得条条不紊而又无可奈何。

         此外,王征向内地大力进军和精简开支的策略,也使亚视的一举一动逐渐偏离原本的轨道。股东们心力不往一处使,导致投入紧缺,由于缺乏拍摄经费,亚视只好转战做低成本的访谈类节目,既没钱从外引进也没钱自导自拍,亚视被逼得只好重复播放原先旧的电视剧。这一切都是扬汤止沸,大批多年来守候亚视的老观众们饱含失望地离开。

        亚视著名艺人鲍起静在接受腾讯记者采访时表示:“王征有严重脱离群众的倾向,他不顾香港观众的口味,只做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没想到亚视败在了他手里。”亚视几十年来靠一部部经典之作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人气和名望,却因脱离大众而瞬间垮塌。

        显然,亚视的衰落不仅仅是其内部长期积弊积弱的结果,来自本土对手TVB强有力的竞争也不容忽视。自香港广播有限电视公司TVB(也称无线)于1967年成立以来,亚视的一部分观众就开始被分流,此后直到21世纪,香港传媒界都处于双雄对立的状态。TVB无线主打大众娱乐路线,明星阵容强大,如周润发、刘德华、郭富城、郑秀文等等都出自无线,轻松风趣的娱乐风格使TVB在短时间内赢得众多观众。但自从21世纪以来,两者平起平坐的局面就被打破,由于经管不善,亚视变得力不从心,摇摇欲坠。这时,TVB便利用其明星优势和资源优势发起攻击,拼明星主播阵容,拼节目版权垄断,拼新闻报道时效,拼节目创新,拼受众多寡……亚视虽有反抗,但终究惨败。数十年来TVB在香港难以动摇的霸主地位便得以确立。

        对于亚视惨遭停播,目前在TVB工作的记者周慧晓婉表示:“亚视六十年的电视史告一段落,无疑输给了不断的股权变动及经营不善,这说明对一个电视工厂来说,营运至关重要,要不断推陈出新,注重内部结构调整和媒体产品质量。”

        身处海峡两岸却心系全球华人,凤凰卫视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功的经营战略以及无数凤凰人背后付出的苦心孤诣,都使得凤凰卫视能够振翅腾飞,一跃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媒体之一。

        凤凰卫视所处的“两岸三地”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其立足香港、面向大陆和欧美、辐射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宗旨的凤凰卫视,承担起了为华人群体发声的重任,让广大华人华侨在异地他乡也能关注到祖国的动态。此外,独一无二的位置优势,使凤凰卫视坐拥庞大的世界市场,大陆、港澳台和欧美都能通过凤凰卫视随时接收和发出最新讯息。反观亚视,倘若当年将内地和香港市场游有机统一起来而不是一意孤行进军大陆,今天亚视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在媒体转型升级的潮流来袭之前,凤凰卫视早在上世纪末就已开始展开全媒体的探索。1996年,凤凰卫视领先众多媒体率先推出网络门户——凤凰网,在当时就获得巨大反响。2006年,凤凰网升级为整合综合门户凤凰网、手机凤凰网及移动客户端、凤凰视频三大平台为一体的凤凰新媒体集群,为受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产品。除了新媒体,凤凰卫视旗下还推出一本连接大陆与港澳台三地的严肃性周刊——《凤凰周刊》,致力于为全球华人提供新锐的时事立场与观点解读。这一切,都是不懂得融入新媒体潮流的亚视所无法企及的。

        除此之外,凤凰卫视所开创的突发事件报道风格,是国内外很多媒体无法超越甚至是无力效仿的,这也是凤凰卫视最具竞争力的必杀技。每一次爆发热点事件,各路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就一触即发,因此谁能在第一时间向第一现场采取第一行动,谁就是赢家。9.11恐怖袭击事件的浓烟滚滚,阿富汗伊拉克战场上回荡的枪声炮火,小平逝世、香港回归的举世瞩目,抗洪救灾、非典抗击前线的动魄人心,江泽民访美、克林顿访华的历史性时刻……我们总能看到凤凰人的身影。“大事看凤凰”的美誉,不是靠几滴汗水就可得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大战中争分夺秒、冒着生命危险夺来的。

        面对凤凰卫视如今取得的成绩,凤凰网资讯评论部总监高明勇这样说道:“凤凰网的成功主要是遵循了做新闻的逻辑,将来凤凰卫视会更加致力于电网融合这一方向,加速凤凰的成长。”

        亚视陨落,凤凰崛起,我们不应忘怀他们给历史留下的痕迹,更不能忘记他们给后来人留下的教训。

        盛衰之间,值得我们用心思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