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王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新时报》2015级成员作业贴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12-21 22:38:49 | 只看该作者
                                           “好记者讲好故事”为何引起热烈反响

《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作为2015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反响,不断吸引大众关注,并给予其好评。

《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节目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对接,将来自不同新闻战线的10位工作者讲述他们在采访中鲜为人知的的故事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播出,电视节目制作作为现前较强势的一种新媒体,富有画面感,人物形象立体,受大众关注度和使用量都较报纸等传统媒体高,受众群体更大。

该节目选出从全国上百万名新闻工作者选手中脱颖而出的10位演讲者,围绕“九三”阅兵、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等重要活动,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新闻故事,既有面临生死考验时的大义凛然,也有为百姓办好每一件平凡小事的常年坚持、锲而不舍。这些大多平凡的小事,总是散发出迷人的真情。

同时,通过新闻人讲述他们背后真实动人的故事,使更多新闻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坚定新闻理想,寻求真实,记录真实,还原真相;促使群众更能近距离贴近新闻工作者,看到新闻工作者们的信念与真情,支持理解他们的工作;这场活动更是以演讲的形式生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激发了社会的正能量。这种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的新闻故事怎么会不引起大众的热烈反响。





                                       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面开展版权合作

12月1日,国家版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上海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国家版权组织双边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在版权领域全面开展合作。在巩固和加强版权领域现有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版权宣传、人才培养,推动双方高层及工作层交流与沟通,以规划未来合作方向,从而更好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

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面开展合作更有利于巩固现有合作成果,并进一步拓宽双方合作领域,使版权交流机制更加常态化,促进版权人才培养、规划双方未来合作方向。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一员,中国愿意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指导下承担更大的版权责任,更加注重创意发展方向,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面开展版权合作,在社会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社会各界人士都对此表示积极态度,人们也更加重视合作的重要性。对于版权影响意识更大的新闻媒体界来说,全面开展版权合作使他们更加认识到,虽然维护自身利益,注重意识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做信息新闻时,可以信息共享,使它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对于版权问题,在协商一致后,可以注明好来源和出处,这样既没有侵权也有合作,所谓双赢。

一位现学的新闻学子对此也发表了她的看法,她认为 :“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全面开展版权合作使我们有更加机会看到祖国在创意方面的成果,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在增强我们的版圈意识,加大新闻版权合作方面,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祖国的创意发展。”
12#
发表于 2015-12-22 19:55: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雅欣 于 2016-1-8 08:10 编辑

面对“反转新闻” 我们如何站稳
  近来,惊悚的“反转新闻”越来越多,而每一次都在消耗着公众的信任。面对“反转新闻”,需要反思的人很多。(10月23日
人民网)

反转,股市用语,指大运行趋势的改变。世上没有那么多势在必得的局面,往往偶尔的“天降神兵”,180度的乾坤大挪移就发生在一瞬间。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的新现象。用网友的话说,就是“打脸”的事经常发生,而且转换速度越来越快,让人猝不及防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在破坏舆论的生态、消费公众的信任。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做自媒体人的资格,如潮的信息向你涌来,它说你听,但这就是真相吗?新闻市场上首先存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问题,偏又有人不假思索地去接收,其次,媒体人受众意识缺失、大众判断力不足,这些都为新闻反转提供了可能。面对“反转新闻”,我们又该如何立足?

第一,独立思考,警惕被误导。新闻事件发生之时,各种报道铺天盖地而来,各种媒体总能在第一时间将人物、事件通过摄像机呈现在你的面前,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舆论之中,种种焦虑与不信任都在发酵,或许发出不同的声音会被别人当做异类,这时,还请不要做出定论,保持冷静的眼光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第二,补充知识,增加常识。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蠢便自命为科学。肚里缺少墨水的人才会容易随流而奔走。人言可畏,可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不是事件本身的对与错、善与恶,而是暴露出来的道德问题。读一些对我们真正有用的书吧,这样才有足够的力量让我们说出去的话越发接近真相,越发站得住脚。多多涉猎,才能开阔眼界,尽可能擦亮双眼,做出理性判断。

斯泰宾在《有效思维》中说,在复杂、多有变化的事情面前,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感受到了把握形势的力量。久而久之,一些简单、直接、不需要真正动脑的简明论断轻易被大众接受,也误导了受众。

一件又一件唏嘘的反转新闻,也在提醒着媒体人和公众,在获得信息传播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播人的责任。在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舆论场中,我们不妨慢一点,有耐心一点,给真相多一点时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这才是最为清醒的自觉。





广电封“盒子”,意欲何为?

近期,不少天猫魔盒的用户反应自己盒子上面的第三方直播应用已经消失不见。11月6日,广电总局为了管理电视盒子市场的混乱,推出行规首批屏蔽81个非法应用,这对于“内容为主“的互联网厂商推出的盒子的打击无疑是釜底抽薪。(11月20日《闽西日报》)


一个盒子,就能让观众坐享海量视频节目和电视直播。近几年,互联网电视盒子大量进驻普通百姓的家庭。广电总局此次的“大手笔”无疑对互联网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不禁猜想,这到底是意欲何为?

电视盒子从一出生就面临“存在是否合理”的尴尬问题,首先,盒子的用户体验一般,程序复杂麻烦,对一些老人、小孩来说操作太过不便;再来,盒子的生命周期短,且随时面临内容版权的问题;另外,节目延迟播放质量不如人意,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也不可回避。此次整顿力度空前,绝大多数品牌盒子受到冲击。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短期内盒子上的应用数量毫无疑问将大大减少,盒子也从炙手可热渐渐沦为“鸡肋”。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也有品牌及第三方应用配合广电总局的“纯净认证”,目前认证通过的有爱奇艺及优酷直播平台等,对这些厂商就并不算是个坏消息了。

其实目前市场上有线电视的用户依然是主流,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并持续增强,而网络电视用户大多数是年轻人,有线电视的用户群主体是中老年人且是相对稳定的。这一禁令的发出就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规范市场为其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如何把握机会去更新、去优化、去留住用户群就值得重视了。

是为了留住用户?还是为了版权正名?无论如何,此番行动都让电视盒子市场遭受到不小的打击。广电总局在互联网智能以及盒子方面感到了无比的压力,虽然此次政策上的打压和整顿活动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保证网络视频可管可控,但广电总局也需得探索自己的智能化道路。这次做法之所以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是因为这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利益。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利需要好好研究,毕竟把握并服务于用户的需求才是更重要的。




你也会停下来回头看看吗?

白岩松,中国电视新闻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记者、主持人、制片人、新闻评论人,他在这场新闻变革中角色转换得游刃有余,成为新闻行业变迁的亲历者、参与者、记录者。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他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著作,记录了白岩松和央视一起走过的见证一个时代变迁的20年,记录了一个老新闻人对这个行业和时代的些许感悟。正如本书封面所呈现的,嘴微抿,眉微皱,左手搭右手轻撑着下巴,些许严肃,适合思考,是他一贯的形象。而通过这本书,我们会了解到一个作为朋友、同事、家人、上司、老师的“立体式”的白岩松。

1993年到2013年,中国电视新闻经历了非同寻常的20年,从电视新闻、杂志、直播连线到新闻评论,电视新闻的传播语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本书记录了《东方时空》、《新闻周刊》、《新闻1+1》、《焦点访谈》等优秀电视节目的创办过程,老学者和长江人系列的背后故事,以及北京申奥、长江截流等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抹不去的烙印。很庆幸,我们有白岩松为代表的恶意群新闻人还在坚守着“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价值追求,忧心忡忡地关注着种种社会现象。

“停下来是为了思考,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重新冷静地看。”强大的时尚化潮流中,浮躁正在迅速蔓延,他处在名利场中心,却依旧能掌握自己的节奏。抵制诱惑、随时充电、主动选择寂寞,是他的态度;“太阳正当午,可得注意落山呐”“没事儿,我换个地平线再升一回”,是他的选择。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而不是一个宁静的时代。

“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是这个时代中与平和真诚同样珍贵的本性。”20世纪初,普利策把国家比作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轮船,而把新闻记者比作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就是这样一个瞭望者,无论对于新闻系统内部这个小环境,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他都会毫不吝啬地停下来花时间去贡献自己的思考,并且倔强坚持住着,顶风前行。

这不仅仅是白岩松这样的新闻人应该做出的思考,这是一个处于变革时期的中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去了解、去行动……





基因编辑:该喜还是忧?

敲除、加入、整合……这些名词听起来像是一个文字编辑的日常工作,事实上,生物化学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们也可能经常进行敲除、加入、整合的操作,只不过他们的操作对象是生物体细胞中的DNA,这种技术叫做基因编辑技术。

近年来,基因这两个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荣登最受争议话题榜榜首,甚至对于它的讨论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畴,这是一项可以与气候变化相提并论的争论。它所涉及的技术可能会治愈包括抑郁症和艾滋病在内的多种重大疾病,但它却也让人担心会给人类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基因编辑技术,或者更确切地说,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简称“CRISPR”),其基本原理来自细菌对抗病毒的一种机制。简单来说,最新出现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确地改变人类的DNA。它能够“关闭”某些基因,也能够给人增加特定的基因。这样的技术以往通常是在科幻影视作品中看到。尽管人为修改人类DNA在现实中也早就不是一件新鲜事,但从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像CRISPR这样精准和高效地完成这件事。2012年被证明可以用于细胞,三年的时间里,这种易懂易操作的技术迅速在全球各大生物实验室中得到普及,其在不同领域应用的研究论文也迅速增加,这种迅猛的发展速度也令科学家未曾料到。
近期,一场由全球主要基因编辑工作者发起的基因编辑国际峰会在华盛顿举行,探讨了与基因编辑技术有关的各项热门议题。峰会声明并未严厉禁止对于早期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行为,研究人员仍可进行基础的研究。这意味着目前的重点仍将是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发展和潜在应用。
理论上,通过基因编辑,人类未来不仅可以治愈包括癌症、地中海贫血、艾滋病在内的绝症,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改变眼睛的眼色、智力水平并遗传给后代。一些观点认为如果不及时设立研究的红线,或将引起伦理灾难。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人类完全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来改变杂草、害虫的基因,使其基因带有某种突变,或令种群灭绝。虽然可能会消灭疟疾等传染疾病,但会否因此造成其他生态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这就是快速高效的基因编辑带来的令人担忧的伦理和安全问题。尽管面临众多争议,但学界普遍认为基因编辑技术未来在医疗健康、生物育种方面仍是大有可为。面对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到底是该喜还是该忧,就得看它的未来发展如何了。






                              
13#
发表于 2016-1-1 19:3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熊沁莹 于 2016-1-4 13:33 编辑

《金融时报》转型:文本+  更加关注用户需求


本报综合消息 熊 沁 莹 11月23日面对越来越挡不住的“新闻社交化”和移动化、可穿戴设备的崛起,《金融时报》也将开启转型之路,提出2016年新方向:文本+,并正在开发新的数据化工具Lantern,该工具定位正是“用户第一”。

“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开发Lantern不仅意味着数字第一,也就意味着用户至上”,FT受众参与团队的负责人Renee Kaplan在发言中表示。

如何将用户数据与商业策略相结合?角色如何转变?以下是《金融时报》做出的回答。他们将对用户数据做出深刻洞察。对于如何衡量用户的互动效果,《金融时报》的做法是衡量单篇文章的受众参与度,而不是聚焦于整个网络的整体互动。比如用户点开一篇文章后真正会做什么?他们是否会停留在网站上浏览更多内容?这些问题成为他们的关注点。

任职受众参与团队负责人的Kaplan表示:“在FT(《金融时报》简称)里,用户参与意味着将我们的新闻推测到更多受众面前,而且是更有效的受众,着也就意味着转变我们传统播报员的角色。从某种程度来说,播报员就是一个人在演独角戏,现在我们需要更全方位的掌握受众。”

FT受众参与团队位于新闻编辑室中心,团队里的11人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比如数据分析和市场经理。他们的兴趣在于瞄准那些不仅会消费内容,还会再次回头消费内容的用户。

FT还将利用注册资料洞悉用户心理,突发新闻免费新闻。“无论用户是长时间的订阅或者是试探性是的看我们的内容,为了获得内容,用户必须注册。这样我们至少对用户了解了一点点。Kaplan在记者提问中表示。

除了增加网站和社交平台的用户,FT团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用户至上”的新闻编辑室,这将知道记者如何生产和发布他们的作品。

上周五,当恐怖分子袭击巴黎的时候,FT伦敦和纽约的编辑团队和受众参与团队一起合作,不仅发布现场的实时新闻报道,还在社交平台上大量呈现以往关于ISIS的报道,完全免费。

Kaplan透露,其中一则报道为十月份石油如何从资金上支撑ISIS转运的互动报道。这个报道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发布时,一天之内获得近15,000次点击。

腾讯传媒报道:FT的内容首发“社交新闻社区”,以众包模式优先。上周,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举行的城邦讲座中,FT的编辑Lionel Barber表示,“未来是’文本+’,即文字、图表与图像的结合。文字+视为社交媒体时代量身定制,在此用户可以跨平台、跨国界评论和分享我们的新闻”。

据腾讯传媒报道:“文本+”文章最近在FT中频繁出现。6月,FT利用可穿戴设备报道工作场合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并为这次报道专门建立一个Facebook页面。Kaplan也表示:“建立脸书社区不仅可以直接针对Facebook上更年轻、精通技术的读者群体,而且也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什么事与他们相关的、他们有什么问题,并对此进行回应。”









[align=center]侵权和引用问题频出,外媒利用“引用原则”避免卷入版权撕战

近几天,国内媒体业的版权风波正在发酵,例如财新传媒与华尔街见闻就版权纠纷“过招”不断,一方说侵权,一方说“双向引用”,总之版权纠纷越来越严重。

据腾讯传媒报道,11月25日下午5点23分,财新传媒发布公告谴责华尔街见闻在你未经许可及授权的情况下,多次转载或大篇幅引用其内容,造成侵权。在当晚10点,华尔街见闻发表声明。否认侵权,称已“标注来源,并附带原文链接”,并提出两家之间“双向引用”原则进行商榷。

对于“侵权”还是“引用”问题,外界争论不断。众媒时代,如何守住媒介边界?如何保护媒体版权?各外媒就利用“引用原则”避免卷入版权撕战。

外媒Buzzfeed在版权问题上就表明要沟通原作者、注明来源。据腾讯传媒报道,2015年1月31日Buzzfeed 发布了编辑标准和伦理指南,对排版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他们规定对于引证都要注明出处,不得擅自批准或分享故事草稿。在插入内容上面也要与相关用户联系。并且规定包括通讯稿在内都严禁抄袭。

CNN还是遵循惯用模式:极少引用来源,重视自家内容。即便是链接自动跳转到原网站,CNN页面上还是显著标明信息来源。

在腾讯传媒的报道中也看出,《郝芬顿邮报》在版权处理上奉行“只出不进”原则。严格管理其他机构引用自家内容。

《纽约时报》也明确提出,引用原则严格遵照美国全法规定。起网站对于辅助内容的外部链接都进行了特别说明。

除了以上专业媒体,独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处理。皮尤研究中心就提出:公开使用必须授权。清晰规定红灯和绿灯条款。

正如腾讯传媒所说,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报道形态,让媒体间的“引用”纠纷逐渐攀升,格外美业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媒体“引用”中我们就要明白“合理使用原则”。2006年7月1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就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领域的“避风港”原则。法律有规定,那么在法律为明文规定的合理范围内,业界也达成基本共识:引用内容不能修改;注明作品名称、作品署名、作品出处、原文链接。这也将规范媒介版权风波,清晰媒体边界。













“新闻聚合器”杀招频出,媒体“合体”要慎重

(本报综合消息 熊 沁 莹 1501)根据腾讯传媒报道,回顾今年传媒趋势,媒体机构或主动或被动,都正在把自己卖给“新闻聚合器”。苹果、脸书、推特、谷歌、Snapchat和Linkedin等都早已卷进了“聚合新闻”的市场资源抢掠战。

作为内容资源提供者的媒体机构已被各大聚合器收入囊肿。一方面帮助媒体更精准的计算用户口味,另一方面,媒体,逐渐成为社交平台或科技巨头的资讯快递小哥。许多人多有疑问:媒体是否最终只能成为被巨头吞噬的小虾米。对于“新闻聚合器”大时代,媒体也将进行“合体”,但是“合体”应该注意什么?

据腾讯传媒采访报道,新闻聚合阅读器PressReader的副总裁兼首席内容官Nikolay Malyarov就从收费模式、媒体与平台“合体”风险、未来预期三点出发,分析了媒体“与狼共舞”之道。

首先应该甄别平台,在今年的全球新媒体国际会议上,未来主义者Ross Dawson宣称,可信的媒体整合、个性化、线上社区僵尸新闻媒体策略的重要部分。其中,“信任”是关键。

其实“新闻聚合器”和媒体都会提供读者“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但是当共生关系变为竞争 的时候,二者就会反目成仇。所以传统媒体应该要做的就是不要上黑平台的当并且规范付费模式。例如为了防止用新闻标题来骗点击量,Blendle特别推出了退款制度,对于所获利润,整个平台与新闻媒体三七分。

站在咨询传递和读者角度来看,平台带给新闻媒体巨大的阅读量和关注度,所以新闻媒体将文章提供给整个平台是很好的选择。例如突发新闻,非独家消息等等都可以将读者吸引到新闻媒体网站上,获得聚合器没有的扩展内容。

媒体想要合体,还需明白“合体”的风险。新闻媒体无权决定文章的展示形式,因此将会导致内容发布失去自主权。第二,可能存在广告金主的流失。其次,新闻媒体在委身聚合媒体平台后,可能会使新闻内容与形式脱离,这一现象往往会影响降低读者心中的媒体形象。最后将会出现最大的分歧:内容管控谁说了算。而新闻媒体的内容始终是要读者决定什么适合他们。

媒体“合体”要慎重,看准想好在合体。对于新闻媒体,内容控制权是关键。虽然媒体利用整合平台获取最大利益,承担最低风险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文章全部放在这类平台上,需要有所选择的发布。

无可置疑的是“聚合时代”已经到来,媒体采取的”合体“措施需谨慎。腾讯传媒也表示:新闻媒体如果把内容控制权全权叫触,无形欲自杀。






















                                                   走过时报的一学期

时间过得很快,我的大一上学期就默默结束了,这也就意味着我在时报的一学期也结束了。
要说我当初选择时报,只是单纯地觉得能提高自己写作和语言能力,所以我就来到了时报。正如当初目的一样,来到时报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些有关报纸的知识,从前看到过爷爷看报,认为报纸就是一张可以传递消息的纸,如今当你成为一只脚踏进门里的人你才会明白报纸形成背后有许多人的付出。从选题到找大量材料再到无数次修改最后成稿,这中间都需要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关。

这学期我们作为大一的新生也参与了时报的选题和编辑。我们跟着师兄,师姐们一起查找选题,一起投稿。这也就要感谢指导我的谭娅学姐,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仗着自己是大一对于投稿不清楚可以无限被原谅的心态去找选题,也就没有太认真,每次都像完成任务一样去马虎完成。但是学姐却很负责,她会提醒我:“学妹,写好的选题或稿子不要先投到邮箱,都可以拿给我看哦。”刚开始我认为学姐也要完成写稿任务,所以会很忙,忙的顾及不了我,但是每一次无论是选题还是稿子,我打开的时候都会写满了批注和修改建议。其实在时报学到很多,在师姐那里也学到了很多。做每一样事情,既然做了就好好做,正如那句话:要么低,要么更高更高。

在时报,每个星期我们和师姐师兄们一起开报评会。起初我觉得没意思,没什么作用,甚至听着听着就会睡着,但是后来醒悟了,认真了你会颇收获。报评会我们通常是大家坐在一起讨论这一期报纸的选题角度,写作特点还有各方面问题。我们通常会挑取语病,标点,标题等等问题,这不仅在时报中更存在我们日常口语中,所以在分享与挑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能够收获很多,提升更多。

总之,我已经走过了时报的一学期,我学到了很多,但也有更多需要学习的。
14#
发表于 2016-1-10 16:11:43 | 只看该作者

第6期 6版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11月19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一种转基因三文鱼上市供人类食用。这是全球第一次转基因动物获准能够成为人类食物。此次转基因三文鱼是对普通三年长大的大西洋三文鱼植入大西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和大西洋鳕鱼的抗冻蛋白基因,使其生长周期缩短一半,体型也大得多。美药管局确认转基因三文鱼安全。
        简单来说,转基因是将外源基因(受者生物体中原本没有的基因)转入受者生物体基因中,使基因重组,令生物显出人们所期待的可遗传的新性状。而转基因食品,顾名思义,便是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几十年来,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转基因作物已经不算罕见。但对于转基因食品,有人欣然接受,比如近来网上要连续吃100天转基因食品以表示对其支持的项栋梁,也有人避而远之,如原央视主持人崔永元。
        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是食品安全性。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的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积极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和自由贸易。目前所有权威机构的评估均未发现已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此次获批的转基因三文鱼据FDA确认,其化学成分、生物成分、口感和味道等与普通大西洋三文鱼并无区别。
对于转基因食品,有人忧虑被引入的外源基因会影响人类自身基因,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说:“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一例通过食物传递遗传物质整合进入人体遗传物质的现象。”任何食物都含有无数个基因,无论是不是外源基因,在进入人体消化道后,都会被分解为核苷酸,然后进一步被降解,被人体吸收利用或排出。
        对于人们对抗虫转基因作物的怀疑,陈剑平院士解释道,转基因玉米里转入了BT基因,表达的BT蛋白能与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害虫不能消化这种蛋白而撑死,而人的肠道细胞没有该蛋白的结合位点,该蛋白不会积累在人的消化道中,因此对人是安全的。
        而以欧盟等国家为代表的则认为转基因食品本身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认为科学是存在局限的,对其采取谨慎和保守的政策。
        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这种毒素的积累是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它确实可能正在进行中,因此目前谁也不能确保这些改良品种没有毒。
        此外,过敏反应也是一个问题,例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
        还有研究者认为有些外源基因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报告说,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
        二是环境安全性,人们担忧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这次的转基因三文鱼虽然FDA指出培养公司会采取多重措施防止其逃到野外,且此类鱼并不具备繁殖能力,但仍有许多专家担心其逃到野外威胁原生三文鱼的生存,破坏生态环境。
        有些转基因生物还可能对非目标生物产生影响,抗虫或抗真菌的基因也许会杀死环境中有益的昆虫和真菌。如根据一组实验,抗虫转基因玉米同样会损害益虫草蛉。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众说纷纭。这些争论,目前都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对待转基因食品上坚持“积极、谨慎”的基本态度。近几年,我国已在烟草、蔬菜、棉花、鱼类和畜禽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目前,我国已批准安全证书的有棉花、番木瓜、玉米、水稻等,已经进行商业化种植的只有棉花和番木瓜,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大豆、玉米、油菜等。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农产品均会被标识。






第7期 3版

“奥马巴”出现,媒体责任感在哪儿?

        11月30日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由于新华社通稿标题中将“奥巴马”错写为“奥马巴”,于是,国内多家媒体标题也跟着出错。12月4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多家报纸已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12月8日人民网)
        奥巴马——美国现任总统,但“奥马巴”是谁?财新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门户网站,以及《青年时报》、《今日早报》等十几家报纸上美国总统均变成了“奥马巴”。这一被编辑们忽略的错误,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媒体偶尔出一次小错,似乎还能让人理解,毕竟再严密的措施,也总会有“漏网之鱼”,要想做到绝对不犯错,可能不大现实。但多家媒体集体出错,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虽然罪魁祸首是新华社,但错误通稿出来四十几分钟后,新华社又发了改稿通知,对错误进行了更正。而第二天出版的多家报纸,却依旧是一个错误的标题。
        说到底,这是媒体在使用通稿时不加思索、不仔细校对所致,甚至让笔者有些怀疑他们是否进行了校对。新华社的通稿纵然具有权威性,却并不代表着不会出错,媒体若是一点思考都没有地直接使用,似乎有些过于信任新华社了。而这种信任,实则是媒体人责任感的缺失。人失去责任感,工作不够尽心,自然错误百出。笔者认为,对于作为大众的眼和耳、被人们赋予了厚望的媒体,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责任二字了。负责地向大众传递真实可靠的消息的媒体,才会有强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像这样的大面积错误,无疑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
        近来,报纸的重大错误似乎不少,这些低端错误,与报纸应有的权威、严谨形象不符。比如11月6日,《无锡日报》头版报眼将习近平主席的“平”误打成“年”;11月12日,《三亚日报》将“市委组织部”错写为“贪污和受贿部”;《南方都市报》将市委书记“致辞”错写为“辞职”。随后,《三亚日报》在致歉信中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严格责任落实。笔者以为,一家媒体出错,不仅仅是它自己要深刻反思,其他媒体也应同样重视,引以为戒,而不是只等到自己也犯了错,才悔之不已。大众对媒体的信任,容易失去,重新树立就难了。
        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这个时代,媒体的责任感更显重要,因为一点小错误也可能被广泛传播,成为笑柄,甚至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则新闻,使之真实可靠。
                                                  




第8期 1版

          不一样的广告交易平台
    采媒在线——企业与媒体的“平衡木”
          一站式服务助媒企对接


        12月16号,在线广告交易平台——“采媒在线”上线公测。采媒在线立志于将平台打造成企业和媒体之间的平衡木,通过大数据、直通车等技术,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对接媒体,多种端口全面贯通,实现平台交易的真正智能化。

        面对海量媒体资源与纷繁的传播形式,很多有营销刚需的企业,都被如何精准投放广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体广告平台,如何确定有效的传播策划等问题困扰,常面临经费短缺、媒体资源贫乏等窘境,难以灵活运用有限的广告经费加以准确投放。投放的不精准使广告效益低下,企业的营销推广费用大量浪费,在推广中企业也更为小心翼翼。

        采媒在线拥有广告交易、新闻素材(版权)交易、舆情监控三大服务体系,涵盖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平面媒体、户外媒体、自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集群等,服务于所有具有广告投放需求、品牌营销的企业与个人,以及转型中的官方媒体和自媒体。既能处理企业和个人的小额投放需求,在线完成交易,又能处理企业的大额模糊投放需求,并启用专业公关创意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其上线伊始,便已准备好了近30000个优质媒体资源,以及超过10万个具有移动互联网广告投放习惯的企业用户。媒企双方免费加入平台,可以通过自选交易、平台自动匹配、定制性服务等几种模式完成媒体采购交易。

        微博大V王冠雄在微博上表示,做广告不是问题,作对广告才是关键——尤其对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相比于其他广告平台,采媒在线拥有六大核心优势。第一,智能自助投放,价格透明可视。避免了传统代理模式中产生的额外费用,且可提供线下精准的全案定制服务。第二,优质官方媒体直通车。除了自媒体资源之外,采媒在线不仅有包括《南方都市报》、《齐鲁晚报》、《华商报》、等在内的七大片区战略合作媒体,也有城市电视台联盟等战略合作引入的近千家广电新媒体平台,还有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旗下近两百家晚报、都市报的所有媒体资源,以及华闻传媒研究院等智库媒体的全力支持。第三,新型话题策划排行榜。采媒在线重视策划和文案执行、实际传播效果和实效性,以按天计算的更新频率,提供营销指引,帮助企业找寻蓝筹媒体。第四,大数据支撑动态标签。使企业能进行无成本的个性化媒体资源筛选。第五,多维度媒体信息展示。除了媒体基本信息,采媒在线还着重展示了其过往的成功营销案例。第六,会员成长系统。企业能享受叠加折扣、舆情监控等一系列特权及增值服务。

        平台联合创始人、北京媒立方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霍莉称:“采媒在线从企业用户角度出发,将彻底消除广告主在投放上与传统公关公司、广告公司的信息壁垒。”她表示,采媒在线接下来计划引进代理商制度,邀请更多公关、广告、互联网产品销售类企业以及大型自媒体联盟等,进行更有想象力的深入合作。

        国际商报社驻广西记者站新闻中心负责人马振国认为,采媒在线就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将媒体资源展现出来,更像是广告媒介资源的“淘宝网”,它能够成功或者对媒体产生影响,还要看它有多大的社会认可度,以及能不能建立成熟的商业模式。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