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秋季15级读书心得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21: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芙蓉镇》
     文革十年,小人当道,良民难方,受伤的除了那些大人物,更多的是普通民众。
     芙蓉镇,这个有着美好名字的小镇却并不怎么美好。在这个镇上有一个如芙蓉一般美丽的姑娘,有疼她的爹妈,有感情甚笃的青梅竹马。可似乎上天也有些嫉妒了,一夕之间把她的美好通通都收回, 爹妈惨死,爱郎他娶,甚至本分嫁人做生意一毛一毛攒起一点钱,就因国营餐馆生意不好就被打成黑鬼,没收财产,还因此成了寡妇。
     昔日泼皮无赖李秋赫大受重用,耀武扬威,公道之人谷燕山反遭迫害,卸职软禁,言语不得。饱受摧残迫害的胡玉音在绝望中与外表轻贱内心正直的秦书田相知相爱,结为一对“黑鬼夫妻”,也因此一个劳动改造,一个限制劳改,分隔多年只到三中全会后平反。
     本书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
《茶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一方小小的茶馆里演绎出世间百态。
成都老城区也有许多茶馆,可却与这个茶馆不同,老舍的茶馆见证了半个世纪的兴衰变替。
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走向了自杀的道路,把自己的一生终结在了茶馆里。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中还提到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也曾辉煌,可最终终是归于尘土,湮灭如烟。
     向来,时代的变更总是在一些平常的地方以或精彩或惨烈的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逃离》
     本书一共讲述了八个故事,八个故事看似无关彼此之间又有所联系,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读起来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打乱,揉合得极其巧妙。
      小说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逃离》、《机缘》、《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法力》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群女人的“逃离”经历。主人公——几个小镇的女性,有姑娘、已婚的妇人、单身的大学女老师、安静的小镇护士,她们总处在逃离的渴望中——已经谈婚论嫁的姑娘突然和一个陌生的男人出走了一个下午;单身的大学女老师仅仅因为一封信,一个火车上遇到的男子,便去了他的小镇;一个从母亲身边逃离到丈夫身边的女人,有一天突然坐上车子,想再一次逃离;去城镇观看了歌剧回来的小镇护士,每天都要熨烫一次那天她穿过的绿色连衣裙,她答应那个歌剧院边上一家小店里的男主人,要再穿着这件衣服一起再去看歌剧,她去了,回来了,没有再离开过小镇,可也没有停止熨烫她的衣服。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的“逃离”都以失败告终:卡拉最终崩溃在途中,在电话亭哀求曾经“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来接她回家;格蕾丝浪漫之后,发现尼尔酗酒成性,让她无法忍受,而对方最终因撞车身亡;朱丽叶在打鱼男子出海失事后,选择返回到过去,继续完成她的博士论文。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次次选择了逃离,逃离不满的现实,逃离不满的自己,逃离最初的人性。
《简爱》
    1.“你认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认为我只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认为我能忍受让人把我把我的一口面包从嘴里抢走,让人把我的一滴活命的水从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赐给了我一点儿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2.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3.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
    4.生命太短暂了,没时间恨一个人那么久。(Life is too short to continue hating anyone for a long time.)
    5.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6.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
    7.我渴望自己具有超越那极限的视力,以便使我的目光抵达繁华的世界,抵达那些我曾有所闻,却从未目睹过的生机勃勃的城镇和地区。
     她矮小、贫穷,既不美丽、也不聪慧,但她勇敢。哪怕现实从不公平,她依然坚定的追求一份平等的爱情。都说,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灵魂上都是平等的。然而人又是生而不等的,有的人生来就拥有金钱、美丽、聪慧,而有的人什么都没有,这又是谁的错。谁都没有错,无论贫穷富有都平等的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简,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偌大的庄园里普通又卑微,可就这样卑微的她却爱上了性情古怪、而又身份高贵的庄园主人。面对这份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平等的爱情,她没有退缩,哪怕平凡,哪怕卑微,她依旧努力的追求一份平等的爱情。
    这本书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里,普通人渴求公平的一个时代缩影。
《偷影子的人》
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眼影。
                                   ————莎士比亚
  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
                                   ————罗曼▪加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瘦弱的老是受同学欺负的小男孩,可他却有着一项可以与影子对话甚至偷掉别人影子的特殊能力。开始,他为自己的怪异感到惶恐不安,小心翼翼的隐藏,生怕别人发现了。可渐渐地,他的看法就变了,他发现偷取影子的能力可以让他窥探别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秘密,他通过这项特殊的技能了解到好友吕克想要当医生的愿望,努力的劝说吕克的爸爸最终帮助朋友实现了医生梦。他运用自己的特殊能力,努力的帮助他人。他也是因为这项特殊的能力结识了美丽却又聋又哑的克蕾儿。不知道真实姓名,不知道家庭住址,不知道长大后的彼此长什么样,而最终这两个以影子结缘的人最终也因影子在了一起,温馨又美好。
《论出版自由》
此书最初是1644年作者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反对当权长老派的跋扈。也是一篇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是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
核心主张:“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
他的主张有两点公设:
第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凭着自己的理性能够辨别真假正误;
第二,自由地持有主张、自由地抒发意见,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和特权”,同生命一样神圣不可剥夺。所以,限制眼(言)论出版自由,既是对理性的藐视,又是对人权的践踏。他说:“杀人只是杀死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的圣像”。
主要观点:
1.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2. 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
3.“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
主要内容
第一:书报检查和许可制即使是为了查禁坏书也是无用的、有害的。强调:书不在于好坏,而在于读者。以西班牙、意大利的宗教法庭为例,说明书报检查制度会扼杀人们的知悉性,让大众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违背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说:“现在除非培育我们的诸位议员对于纯正自由的爱已经不如往昔,否则就无法使我们在能力、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热情上倒退。”
第三: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他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他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有时不可避免会带来有害毒素,但健康的心情完全能够抵御它,再者只有让真理与谬误进行“自由而公平”的较量,人们才会不断增强判断力、免疫力和鉴赏力。
《解忧杂货店》
    “人之初,性本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过能改,善莫大焉。”一次偶然的际遇彻底改变几个失足青年的人生轨迹。
    几个小偷在一次偷盗后因偷来的车半路坏了而偶然寄宿在了废弃的浪矢杂货店,并接到了来自过去的求助信,通过翻找,他们了解到这家杂货店的主人长期为他人排忧解难,于是本性不坏的小偷们便苦思冥想着回信,希望能帮助求助的人。
     杂货店有着特殊的时间轨迹,比外界世间过得更慢,一晚上的时间,他们收到了很多信,了解了许多的人不同的烦恼,也用自己的力量努力的帮助他们排解疑难。
     看了这本书,可能没能真正领悟到作者的深层意义,但我看到了所谓的恶人的良善,生活中的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偏概全,可没有谁是天生的坏人,人性本善。
《看见》
       这是柴静的一本自传,记录了他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些见闻。
     从其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理想与现实, 人性与规则之间的强烈落差。如山西的煤矿问题:有减排装置却不使用,严重产能过剩还是占据浪费国家资源,相关领导,政府人员的避而不见或是见而不谈。煤矿产业长期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作为环境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之一,应该走好带头大哥的榜样作用,优化结构,带头节能减排,可却干着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事,看着不得不让人心寒。
     还有其中很典型的一张图片,柴静为一个小姑娘拭泪,这样的行为受到了前辈的指责,强调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如此情绪化。但就像书里她自己说的,情之所致,很多事情都是情绪来了,然后顺其自然就发生。人作为一种感情动物,是永远也无法像机器人一样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
     从她的书中,我看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寻求真相的坎坷与无奈。有的东西不能看,有的东西看了也不能说。政府,道德,职业守则想三座大山,把记者困在其中,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