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秋季15级读书心得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10: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洁 于 2016-1-8 10:53 编辑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这本书,我读了不止一次在处总的时候接触到了这本书,并没有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而是作为简单的暑假作业被迫阅读许多的书。这是一个十分励志且艰辛的故事,而注意力渐渐聚集在了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经历了许多的挫折,病痛缠身,却坚持不懈的努力创作。他的原形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知道现在,依然激励着某些正在前行的人们。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人最宝贵的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战争、病痛他所经历的,比许多人都残酷许多,上天似乎并没有给予他多大的恩惠。柯察金的医生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事中最宝贵的是柯察金在所有的磨难中坚持了下来,所谓的钢铁,也就是这样炼成的。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没有柯察金那样残酷曲折的经历,但却是遇到一点小事情便停滞不前,没有那时柯察金的一时,时代的改变,是否也将人雕刻的更加拙劣了?没有了吃苦的精神,更没有了坚持下去的毅力。
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就看看这本书,那么你将会斗志昂然,你并没有柯察金悲哀,但一定要继承他的意志。

读《骆驼祥子》有感
     也许每一个民国时代的文学作家都会有那么几篇文章是批判封建礼教的黑暗的。鲁迅的《祝福》、老舍的《骆驼祥子》,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骆驼祥子。
     来自农村的祥子淳朴老实,热情活力,立志买辆车做一位独立的劳动者 。却被军阀的乱兵抢走了自己血汗钱买下的车。当再次准备积蓄的时候,却又被敲诈。在反反复复的其次中,祥子逐渐变得麻木。并随着心爱的女人小福子自杀,终于吹灭了他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从一个老实的车夫便成一个地道的流氓无产者。
是什么造成了祥子现在的模样,毫无疑问的是当时的封建残余所留下的烙印。是这个社会,和社会上的人逼着祥子走上了绝路。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也许祥子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了人力车夫这一个行业,或者说,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他本来像骆驼一样踏实肯干,努力劳动,却惨遭各种打击,各种劳动成果被掠夺。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但我们却感到如此的熟悉,以至于让我们对于盛世和乱世的概念是如此的模糊。那个时代的穷人,就像一只蝼蚁,只要那些有地位的人一捏手指,便可死无葬身之地。有许多像祥子一样的人,最终落得了相同的命运。

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但这确实十分有深度的哲学文章。虽然我第一次看,并没能够深刻体会到它的深意,但却仍然有一些感想。特蕾莎,淳朴的女孩,对托马斯献出无私的爱,却对托马斯的背叛渐渐变得麻木,没有承受住生命的重量。托马斯则是以肉体的放纵承受着自己生命的重量,沉迷于“性友谊”,在放纵的过程中无法掩饰空虚。他们都承受着人生的痛苦,磨难,不同的方式体验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每个人的一生都必须去面对,承担一些事。挫折,责任,承受生命之轻。正如《爱情公寓》里面的吕子乔说道:“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生命就像一条路,一便踏上就再也不能回头,没有准备好的人生,人生只能活一次,用这一生去承受生命的重量。
      夜间,墓地里布满星星点点的烛光,仿佛众亡魂在举办儿童舞会,是的,儿童舞会,因为亡魂都如孩子一般纯洁。不管生活有多残酷,墓地里总是一片安宁,哪怕是在战争年代,在希特勒时期,斯大林时期,在所有的被占领时期。很多白发老人也有着孩童般的纯洁可爱。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
   “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 ——克蕾尔
  只能说,它的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每一个人,他不想回忆起的伤痛,不忍回首的往事都很好的隐藏在了影子里,影子就好像最真实的自己、也是最脆弱的自己。
  这是影子的秘密,伊凡内心渴望母亲的心的秘密,吕克梦想做一名医生的秘密,还有又聋又哑但是心里无比善良的女孩克蕾尔的秘密。书中的男孩拥有偷别人影子的能力,于是尽他所能的治愈一个受到伤害的心灵。有一天,他在海滩边,废弃的灯塔下遇上了她,一个惊艳了他时光,最后也温柔了他岁月的人。
莎士比亚说:“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男孩在最后重新找回了克蕾尔,模仿影子的动作亲吻克蕾尔。结局是美好的。影子总是能够吐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也总会有一个人来至于自己心中的伤。
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贯穿于这部小说,而最让我感动的是男孩的母亲给孩子写的信中表达的爱。
“生命中某些珍贵的片刻,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今晚我没有留下来,我想我永远不会和母亲又此番深谈。与母亲一起离开阁楼后,我最后一次踱回天窗底下,默默感谢我的影子。”                                            ——男孩

读《再见了,可鲁》有感
你有多久没有被感动过了?
当第一眼看到这一行字的时候,突然想在被感动一次。封面是一只纯种的拉布拉多犬,一般看有关这类的书籍或电影,我都会被感动的涕泗横流。于是果断买下了它。
书本很薄,却承载了一名摄影师十二年的时间,来拍下一只狗的一生,凝聚了跨越时间的感染力。书中的主人公便叫可鲁,他出生时背上便有一块黑色的“x”胎记,那时候的人都以能培养出导盲犬为骄傲,而可鲁在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在测验中脱颖而出,成为导盲犬的预选。他被送往一户人家养到一定的年龄,便到导盲犬训练中心。可鲁拥有导盲犬的基因,非常聪明,拥有导盲犬所需要的耐心和细心。有一个著名的盲人作家,再遇到可鲁之后改变了对导盲犬没有用处的看法,相互之间培养出身后的感情,可主人病重,可鲁被送回训练中心等待做节再次将它接回,而这一等,就是三年。三年后,作家来看它,可鲁仍然热情的冲上来亲昵着,然而它并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它与主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作家在第二天就与世长辞了。                  
三年又三年,可鲁已经比不上新来的一批导盲犬了,它成为示范犬,给一些小朋友做示范。然而它的眼睛一直盯着大堂的角落里,不曾移开。原来那里站着一对夫妇,正是当年收养自己的那户人家。
他们已经是十年没有相见,却仍然想念。可鲁再次回到那里,回到他最后的归宿。它的器官逐渐衰竭,躺在床上坚强的撑着,仁井太太摩挲着可鲁的背部“小可,谢谢你,你不需要在那么努力了,可以了,你就慢慢休息吧,到了天国以后,要清楚的报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鲁哦!”可鲁看了看仁井太太,再看了眼仁井先生,话刚完,可鲁便停止了呼吸。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很耳熟,那你没错,这本书多年以后被拍成了一部电影《导盲犬小Q》,听着那番话,早已泣不成声……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
我想,这是我听过的最感动的话。 两个少年,两种不同的人格,一个父亲的两面。正义善良忠诚是那个追风筝的人,懦弱欺骗是那个放风筝的人。哈米尔与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从小有着深厚的友谊。但却像风筝线一样无比脆弱,当哈桑尊严遭受侮辱只为追回那最后一只风筝,而哈米尔却因懦弱不敢上前。风筝,也许意味着对人灵魂的救赎,飞往高处,自由。
当哈米尔知道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时,接纳了他的儿子,使自己得到了一个救赎的机会。曾经愧对于哈桑,却因为自我辩解一直任性着。也许这就是父亲不喜欢他的原因,他的懦弱,诬陷与欺骗是父亲看到了他曾经不好的一面,而哈桑的正义与勇敢又体现了父亲好的一面。从美国回到这片故土,哈桑早已不再,哈米尔也终于懂得“曾经那个愿为我千千万万次捡风筝的人已经逝去,人生中错过了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放飞风筝的那一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那是一个种族歧视的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尽管哈米尔从来都未曾承认过哈桑是他的好朋友,但哈桑确实无比的忠诚,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早已经感动了无数的人们。当我看到哈桑的忠诚,那坚定不移的承诺,我哭了,再次为这样的友谊感动。不要因为自己的懦弱而失去一个视你如命的朋友。
儿时的美好和友情,因为一个懦弱的疏忽而毁于一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不顾一切地去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吗?                   ——《追风筝的人》

《温莎墓园日记》读后感
     当第一次在教研室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纯粹是被他的封面所吸引,像牛皮一样的封面质感,没有多余的修饰,干净朴素。刚打开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章我着实没怎么看懂那美国喜剧,只不过是一个女子站在栏杆下等他的情夫却也可以写成一个故事。
一开始,我有点不耐烦,对这本书做出的选择有些后悔了。但又感觉,借都借了去换又太麻烦,还是强撑着看。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发现题目虽然是教温莎墓园日记,但却只有最后一篇与标题相符合,之前的文章大多是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而这真正的含义也许是在这里所倾注自己的童年。
书中有人性的故事、嘲讽的故事、温馨滑稽的故事。这些故事成就了作者木心的现在。就如一车十八人中,他们对司机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存活,如果当时那些研究人员能够对心里已经绝望的司机给予一些安慰的话,而不是无尽的讥讽与嘲笑。相信他们都不会葬送在山崖间。还有那忠厚老实的陈妈,一壶酒,一曲“绕脚苦”,唱出了她的人生,她忠心护主,为保护他人恪守佛经,又在这个家中天了一份温馨。
虽然我并不能完全看懂这部文学回忆录,但至少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理解了作者的成长,她的一些事,他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
  
读《摆渡人》有感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为一谈得来的好朋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的痛苦让他决定去见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命运让她在火车事故中身亡,而当她艰难的爬出火车残骸,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时,碰上了一位坐在不远处山坡上的男孩崔斯坦。男孩将她带离,仿佛不是偶然的遇见,而是刻意的等待。
   他便是她灵魂的摆渡人,带她穿越恐怖的荒原,却不能陪她到终点。崔斯坦像保护灵魂到达另一个世界的使者,他变成死者最想见到的样子,欺骗他们穿过荒原,逃开魔鬼。但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却相爱了,迪伦在没有崔斯坦的世界是痛苦的,她做了一个尝试,不是在这悠闲安全的城市中等待亲人们的到来,而是返回去寻找她的摆渡人,呆在荒原,又或者带他和自己一起回到人间,而外面的荒原却到处是死亡的气息。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我们最终的选择?如果生命进入再次的轮回,你又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摆渡人》中,最能够打动我的那句话可能就是崔斯特那声:“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也许我们的生命中都会一个灵魂的摆渡人,一起经历磨难,经历生死。因为有他,我们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变化,我们枯燥的人生中可能总会出现那么一些人,像一个河流上的摆渡人引领着我们走向完美的世界。而我们,面对死亡、恐惧还有爱的时候,是否能为了爱而战胜恐惧?小说中的迪伦是这么做的,她为了再次见到崔斯坦,孤独的面对恶魔,面对濒临死亡的危险,不再是黑暗的奴隶,最终带着他心爱的人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当读完《摆渡人》的时候,我的感触很多,这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它令人激愤、恐惧、温暖,回归人生,引人深思。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